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8805954阅读:来源:国知局
这些第二突出部1212邻近于背板121的上侧边P1,并配置于第一突出部1211的两侦U。于此,如图2A所示,第一突出部1211右侧的第二突出部1212的数量为3,而第一突出部1211左侧的第二突出部1212的数量亦为3,且左右两侧的这些第二突出部1212较佳者是对称设置。另外,背盖13还具有与这些第二突出部1212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穿孔132,且这些第二突出部1212分别穿设于这些第二穿孔132。其中,为了提供背盖13的冷热胀缩空间(第二穿孔132即为胀缩孔洞),第二穿孔132的形状可为椭圆形。要特别强调的是,由于于背盖13中,远离第一突出部1211的背盖13比邻近第一突出部1211的背盖13需要提供更大的冷热胀缩空间,因此,远离第一突出部1211的这些第二穿孔132的其中的一于第一方向X的宽度,大于邻近第一突出部1211的这些第二穿孔132的其中另一于第一方向X的宽度。换言之,由于区域C为最远的第二穿孔132,因此,越远的第二穿孔132需提供越大的胀缩空间,故于第一方向X,区域C中的宽度W3 >区域B中的宽度W2 >区域A中的宽度Wl0
[0033]另外,如图2F所示,背盖13在第二穿孔132上具有一第一边缘E1,且第一边缘El与第二突出部1212于一第一方向X上的间距dl介于2毫米至10毫米之间。借此,才可提供背盖13足够的冷热胀缩空间。在一实施例中,于65寸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间距dl的值可为4mm ;在另一实施例中,于58寸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间距dl的值可为3.5mm。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I中,背盖13是以吊挂的方式固定于发光模块12的背板121上,并不需要使用螺丝锁固,故可节省组装及拆卸的时间外,更可修饰外观及节省成本。
[0034]为了再修饰显示装置I的背面外观,如图1、图2A及图3A所示,后框件14设置于发光模块12的背面外缘,并分别与前框件15、发光模块12及背盖13连接。于此,后框件14的使用可以覆盖吸塑成型背盖13所预留的胀缩孔洞,具有修饰外观的作用。如图3A所示,后框件14具有一第一压合段141及两个第二压合段142。其中,第一压合段141压设于背盖13的上侧边,而这些第二压合段142分别压设于背盖13的左、右两侧边。另外,后框件14还具有一第三压合段143,第三压合段143压设于背板121的下侧边。因此,后框件14除了可于第三方向Z压合于背板121及背盖13外,更可进行背面外观的修饰。
[0035]请再参照图2A及图2G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第一压合段141压合于背盖13的上侧边,且第二压合段142压合于背盖13的左、右两侧边,因此,背盖13的上侧边及左、右两侧边更分别具有多个凹槽134。于此,凹槽134的形状为弧形,且背板121更具有多个锁固孔1214与这些凹槽134对应设置。其中,这些凹槽134可分别露出这些锁固孔1214。另外,如图3B所示,第一压合段141及这些第二压合段142分别具有多个压接部T,压接部T指的是第一压合段141与这些第二压合段142直接压住背板121的部分,使得这些压接部T分别压设于背板121上而与背板121直接接触。其中,这些压接部T分别压设于这些锁固孔1214的外围,且更通过多个锁固件S对应穿设于这些压接部T而锁固于这些锁固孔1214,以将第一压合段141锁固于背盖13的上侧边,并将这些第二压合段142分别锁固于背盖13的左、右两侧边。通过后框件14的第一压合段141及这些第二压合段142可覆盖背盖13的上侧边的这些凹槽134、第一穿孔131及这些第二穿孔132,以及左、右两侧边的这些凹槽134,达到外观修饰的效果(不必受到现有华司螺丝的覆盖限制)。
[0036]再一提的是,为了于提供背盖13的上侧边及左、右两侧边的足够胀缩空间,背盖13在这些凹槽134的其中之一上具有一第二边缘E2,第二边缘E2与对应的压接部T的间距d2可介于2毫米至10毫米之间。如图3B所示,以本实施例来说,即沿第一方向X上,背盖13上所有的凹槽134上所具有的第二边缘E2与对应的压接部T的间距d2可介于2mm至1mm之间(2mm = d2 = 10mm),以提供凹槽134足够的胀缩空间。
[0037]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显不面板11包括一第一基板111、一第二基板112以及一液晶层(图未显示)。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相对而设,而液晶层则夹设于第一基板111与第二基板112之间。第一基板111具有一薄膜晶体管阵列,而第二基板112具有一彩色滤光阵列,薄膜晶体管阵列与薄膜晶体管阵列及液晶层组合而形成一像素阵列。另外,显示面板11还可包括多个扫描线与多个资料线(图未显示),这些扫描线与这些资料线为交错设置而定义出这些像素的区域。此外,显示面板11还可包括一第一偏光板113及一第二偏光板114,第一偏光板113设置于第一基板111远离第二基板112的一侧,第二偏光板114设置于第二基板112远离第一基板111的一侧。显示面板11为现有技术,熟知本技艺的技术人员,当可了解其相对设置关系及其功能,本实用新型不再赘述。
[0038]另外,发光模块(于此为背光模块)12除了背板121之外,还包含一反射板122、一导光板123及多个光学膜片124、125、126、127。其中,这些光学膜片124、125、126、127分别例如但不限于为集光片或扩散片,且背板121可承载反射板122、导光板123及这些光学膜片124、125、126、127。发光模块12亦为现有技术,熟知本技艺的技术人员,当可了解其相对设置关系及其功能,本实用新型亦不再赘述。此外,显示装置I还可包括一间隔件16,间隔件16可承载显示面板11,并使显示面板11与发光模块12可相对而设。因此,当发光模块12发出的光线穿过显示面板11时,可通过显示面板11的各像素显示色彩而形成影像。
[0039]承上,与现有技术相较,由于现有华司型螺丝的螺丝头裸露,故对产品的美观上带来负面的影响,而且使用华司型螺丝也使背盖的组装工时及成本相对较高,而本实施例由于背盖13通过吊挂方式设置于背板121上,且背盖13可提供足够的胀缩空间,再加上适当后框件14来进行背面外观的修饰,使得本实用新型除可改善现有背盖在组装及拆卸上的耗工费时外,更具有外观修饰及降低成本的优点。
[0040]综上所述,因依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中,发光模块的背板具有邻近背板的上侧边的中间位置的第一突出部,而背盖具有与第一突出部对应设置的第一穿孔,第一突出部穿设第一穿孔,且背盖覆盖部分的背板。借此,与现有的组装方式相较,本实用新型的背盖通过第一突出部穿设第一穿孔而挂设于背板上,且覆盖部分的背板,因此,除了可改善现有背盖在组装及拆卸上的耗工费时之外,更具有外观修饰及降低成本的优点。
[0041]以上所述仅为举例性,而非为限制性者。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而对其进行的等效修改或变更,均应包含于权利要求中。
【主权项】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显不面板; 一发光模块,与该显示面板相对而设,该发光模块具有一背板,该背板远离该显示面板的一表面具有一第一突出部,该第一突出部邻近该背板的上侧边的中间位置; 一电路控制板,设置于该背板上;以及 一背盖,具有与该第一突出部对应设置的一第一穿孔,该第一突出部穿设该第一穿孔,且该背盖覆盖部分的该背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盖的材料为聚苯乙烯或聚碳酸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板的该表面还具有多个第二突出部,所述第二突出部邻近于该背板的上侧边,并配置于该第一突出部的两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盖还具有与所述第二突出部对应设置的多个第二穿孔,且所述第二突出部分别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远离该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二穿孔的其中之一于一方向的宽度,大于邻近该第一突出部的所述第二穿孔的其中另一于该方向的宽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盖在所述第二穿孔的其中之一上具有一第一边缘,该第一边缘与该第二突出部于一方向上的间距介于2毫米至10毫米之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后框件,设置于该发光模块的外缘,并分别与该发光模块及该背盖连接,该后框件具有一第一压合段及两个第二压合段,该第一压合段压设于该背盖的上侧边,所述第二压合段分别压设于该背盖的左、右两侧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盖的上侧边及左、右两侧边还分别具有多个凹槽,该背板还具有多个锁固孔与所述凹槽对应设置,该第一压合段及所述第二压合段分别具有多个压接部,所述压接部分别压设于该背板而与该背板直接接触,且通过多个锁固件对应穿设于所述压接部而锁固于所述锁固孔,以将该第一压合段锁固于该背盖的上侧边,并将所述第二压合段分别锁固于该背盖的左、右两侧边。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背盖在所述凹槽的其中之一上具有一第二边缘,该第二边缘与对应的该压接部的间距介于2毫米至10毫米之间。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一前框件,设置于该显示面板的外缘,并与该后框件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一显示面板、一发光模块、一电路控制板以及一背盖。发光模块与显示面板相对而设,发光模块具有一背板,背板远离显示面板的一表面具有一第一突出部,第一突出部邻近背板的上侧边的中间位置。电路控制板设置于背板上。背盖具有与第一突出部对应设置的一第一穿孔,第一突出部穿设第一穿孔,且背盖覆盖部分的背板。本实用新型不仅可改善现有背盖在组装及拆卸上的耗工费时的问题,而且具有外观修饰及降低成本的优点。
【IPC分类】G02F1-13357, G02F1-13
【公开号】CN204515303
【申请号】CN201520068217
【发明人】蔡永裕, 王铭典, 蔡金涂, 许志宏, 谢宏明
【申请人】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9日
【申请日】2015年1月30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