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802224阅读:463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高阻隔膜层,量子点层和第二高阻隔膜层,其中第一高阻隔膜层用于同背光源相对,第二高阻隔膜层用于同外界环境光源相对;所述第一高阻隔膜层向着背光源的一面设置有第一AR涂层,而第二高阻隔膜层向着外界环境光源的一面设置有第二AR涂层,第一AR涂层和第二AR涂层均为防反射层。能降低其反射率,增加其透光率,能达到透光率94%以上。
【专利说明】
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光学元件结构改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
【背景技术】
[0002]液晶面板本身并不发光,而是利用背光发出的光才能够显示画面,主流移动电子设备上使用的LCD都是以设备背面的一组发光二极管作为白光光源。液晶控制光的通过,滤色片为其增加了色彩。白光光源价格昂贵,所以显示屏一般都使用蓝光发光二极管,覆盖上荧光粉把发出的光转化为白光。由于受到荧光材质的限制,红光呈现能力偏弱,加上所搭配的彩色滤光片的混色效果差,最终呈现的色域饱和度不佳,导致液晶面板在色域呈现能力上不足,多仅能达到72%NTSC左右。为了不使量子点层劣化,需要采用阻水阻氧的高阻隔膜层进行包夹式封装。作为高阻隔膜层,面向液晶显示的薄膜必须具备全光线透过率90%以上,Haze和b*要在I以下。对于高阻隔膜层,达到理想的光学效果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有效防止量子点层劣化,提高液晶显示的色域,降低反射率,增加透光率的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高阻隔膜层,量子点层和第二高阻隔膜层,其中第一高阻隔膜层用于同背光源相对,第二高阻隔膜层用于同外界环境光源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阻隔膜层向着背光源的一面设置有第一 AR涂层,而第二高阻隔膜层向着外界环境光源的一面设置有第二 AR涂层。
[0005]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AR涂层的厚度等于蓝色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的整数倍,可使蓝色光全部进入。
[0006]更为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AR涂层的厚度为119-124nm。
[0007]优选的,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量子点层由若干交替分布且均匀间隔分散的第一量子点和第二量子点所构成。
[0008]更为优选的,所述背光源具有第一发射光谱,所述第一量子点具有第二发射光谱,所述第二量子点具有第三发射光谱。
[0009]具体优选的,所述第一量子点和第二量子点的直径均为Inm-lOnm,且所述第一量子点的直径大于第二量子点的直径。
[0010]具体优选的,所述第一发射光谱为蓝光光谱,第二发射光谱为红光光谱,第三发射光谱为绿光光谱。
[0011]具体优选的,蓝色光通过所述第一高阻隔膜层,进入量子点层,受所述第二发射光谱和第三发射光谱的激发,发射出蓝、红、绿三色复合光。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AR涂层的厚度等于人眼最敏感光的波长λ的四分之一的整数倍,其中λ = 500-600ηπι,以使人眼最敏感的光全部进入。
[0013]更为优选的,所述第二AR涂层的厚度为138-150nm。
[0014]本实用新型中的AR涂层即指防反射层。
[0015]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
[0016]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有效防止量子点层劣化,提高液晶显示的色域,降低反射率,增加透光率:
[0017]1.其通过交替布置并具有不同发射光谱的第一、第二量子点构成量子点层,能够大大提尚液晶显不的色域,达到100%-120% ;
[0018]2.其通过在第一高阻隔膜层和第二高阻隔膜层的表面均设置AR涂层,能够降低各自的反射率,增加它们的透光率,全光线透过率达到94%以上。
【附图说明】
[0019]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00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截面不意图。
[0021]其中:1、背光源;2、第一AR涂层;3、第一高阻隔膜层;4、第一量子点;5、第二量子点;6、第二高阻隔膜层;7、第二 AR涂层;8、外界环境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实施例:参照图1所示对本实用新型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的结构进行说明,其具有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高阻隔膜层3,量子点层和第二高阻隔膜层6,其中第一高阻隔膜层3用于同背光源I相对,第二高阻隔膜层6用于同外界环境光源8相对;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在于所述第一高阻隔膜层3向着背光源I的一面设置有第一 AR涂层2,而第二高阻隔膜层6向着外界环境光源8的一面设置有第二 AR涂层7。
[0023]所述第一AR涂层2的厚度等于蓝色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的整数倍,可使蓝色光全部进入。本例中所述第一 AR涂层2的厚度为119-124nm。
[0024]本例中所述量子点层由若干交替分布且均勾间隔分散的第一量子点4和第二量子点5所构成。所述第一量子点4和第二量子点5的直径均为Inm-lOnm,且所述第一量子点4的直径大于第二量子点5的直径。
[0025]所述背光源I具有第一发射光谱,所述第一量子点4具有第二发射光谱,所述第二量子点5具有第三发射光谱。所述第一发射光谱为蓝光光谱,第二发射光谱为红光光谱,第三发射光谱为绿光光谱。蓝色光通过所述第一高阻隔膜层3,进入量子点层,受所述第二发射光谱和第三发射光谱的激发,发射出蓝、红、绿三色复合光。
[0026]本例中所述第二AR涂层7的厚度等于人眼最敏感光的波长λ的四分之一的整数倍,其中λ = 500-600ηπι,以使人眼最敏感的光全部进入。所述第二AR涂层7的厚度为138-150nmo
[0027]上述实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是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第一高阻隔膜层(3),量子点层和第二高阻隔膜层(6),其中第一高阻隔膜层(3)用于同背光源(I)相对,第二高阻隔膜层(6)用于同外界环境光源(8)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阻隔膜层(3)向着背光源(I)的一面设置有第一 AR涂层(2),而第二高阻隔膜层(6)向着外界环境光源(8)的一面设置有第二 AR 涂层(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AR涂层(2)的厚度等于蓝色光波长的四分之一的整数倍,可使蓝色光全部进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AR涂层(2)的厚度为 119-124nm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量子点层由若干交替分布且均勾间隔分散的第一量子点(4)和第二量子点(5)所构成。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I)具有第一发射光谱,所述第一量子点(4)具有第二发射光谱,所述第二量子点(5)具有第三发射光谱。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量子点(4)和第二量子点(5)的直径均为Inm-1Onm,且所述第一量子点(4)的直径大于第二量子点(5)的直径。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射光谱为蓝光光谱,第二发射光谱为红光光谱,第三发射光谱为绿光光谱。8.根据权利要求5或7所述的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其特征在于,蓝色光通过所述第一高阻隔膜层(3),进入量子点层,受所述第二发射光谱和第三发射光谱的激发,发射出蓝、红、绿三色复合光。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AR涂层(7)的厚度等于人眼最敏感光的波长λ的四分之一的整数倍,其中λ=500-600ηπι,以使人眼最敏感的光全部进入。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高透过型光学组合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AR涂层(7)的厚度为 138-150nmo
【文档编号】G02F1/13357GK205485177SQ201520999261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5年12月4日
【发明人】王志坚, 于佩强, 曹应刚, 刘勇菁, 陈超, 吕敬波
【申请人】江苏日久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