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框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823499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一种框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框架、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包括:框体和至少两个位于所述框体边缘设于所述框体内侧的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所述框体的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边均设有梯形凹槽,各所述承载部上设置与各所述梯形凹槽卡合的凸起。上述框架由可方便拆解的框体和承载部构成,解决了背光模组在拆解的过程中易变形、损坏的问题,同时有效防止显示面板在拆解过程中发生破裂。
【专利说明】
一种框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框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采用LED,LCD,0LED等技术的显示面板普遍用于手机、平板电脑等显示装置中。目前显示装置通常是通过一个框架固定显示面板,然后将该显示面板与线路板、光学膜片等相组合,下面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例进行说明。
[0003]液晶显示装置主要由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组成,而背光模组主要由导光板、光学膜片、框架等组成,这里的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面板可以通过框架上的双面胶相粘合。而现有的框架通常为一体式设计,这种一体式设计导致在液晶显示装置在维修等过程中显示面板难以被拆解,严重时还会导致光学膜片、显示面板损坏或背板变形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框架、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来解决以上【背景技术】部分提到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框架,包括:框体和至少两个位于所述框体边缘设于所述框体内侧的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所述框体的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边均设有梯形凹槽,各所述承载部上设置与各所述梯形凹槽卡合的凸起。
[000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的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边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梯形凹槽,其中,所述第一梯形凹槽为上表面的面积大于下表面的面积的梯形凹槽;与各所述第一梯形凹槽所在的所述框体的边的内侧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可以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卡合的第一凸起,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与背板卡合的第二凸起。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为四棱台。
[000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的第一边和与所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上均开设有两个第一梯形凹槽;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所在的所述框体的边的内侧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形成有与两个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卡合的两个第一凸起,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同数目的第二凸起。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的各边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梯形凹槽;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所在的所述框体的边的内侧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可以与各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卡合的第一凸起,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同数目的第二凸起。
[00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梯形凹槽的钝角与所述第一凸起对应的角的角度差值为第一预设阈值,其中,所述钝角为所述第一梯形凹槽的侧面和下表面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大于I度且小于10度。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的侧面到所述第一梯形凹槽的侧面的最小距离大于零,以使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在外力的作用下卡合或分开。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凸起在凸起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框体的边的宽度。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卡合时,所述第一凸起所在的承载部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所在框体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零。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框体的第一边的侧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梯形凹槽,其中,所述第二梯形凹槽为外表面的面积大于内表面的面积的梯形凹槽;与所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梯形凹槽,其中,所述第三梯形凹槽为内表面的面积大于外表面的面积的梯形凹槽;与所述第二梯形凹槽内表面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梯形凹槽对应卡合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起,与所述第三梯形凹槽的内表面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三梯形凹槽对应卡合的至少一个第三凸起。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三梯形凹槽与所述第三凸起卡合时,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所述框体的第一边之间的距离大于零。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梯形凹槽的锐角与所述第二凸起对应的角的角度差值为第二预设阈值,所述第三梯形凹槽的锐角与所述第三凸起对应的角的角度差值为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I度且小于10度。
[0017]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上述的框架。
[0018]第三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背光模组的框架内。
[00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框架,由框体和至少两个相对设置且位于框体内侧的承载部构成,并且框体上设有梯形槽,承载部上设有与梯形槽相卡合的凸起,通过将梯形槽与凸起相卡合构成本实用新型可拆解的框架结构,该框架便于拆解,解决了背光模组等在拆解的过程中易变形、损坏的问题,同时有效防止显示面板在拆解过程中发生破裂。。
【附图说明】
[00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所作的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1]图1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框架的框体和承载部分开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1B是本实用新型图1A所示的框架的框体和承载部卡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1C是本实用新型图1B所示的框体和承载部卡合的框架的俯视图;
[0024]图2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框架的框体和承载部分开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2B是本实用新型图2A所示的框架的框体和承载部卡合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框架的框体和承载部分开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B根据本实用新型图3A所示的框体和承载部卡合框架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实用新型,而非对该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有关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
[0029]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30]请参考图1A,图1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框架的结构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框架包括框体101和至少两个位于框体101边缘设于框体101内侧的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102。
[0031]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框体101的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边均设有梯形凹槽,上述各承载部102上设置与各梯形凹槽卡合的凸起。这里,可以通过凸起和梯形凹槽相互卡合的方法,将承载部设置于框体101的内侧,而后将显示面板固定于上述承载部102上。由于凸起和梯形凹槽可在外力的作用下打开或卡合,因此在显示装置在维修等过程中可以通过外力将凸起和梯形凹槽分离,使得显示面板可以脱离框体,而方便的取出。
[0032]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框体101的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边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梯形凹槽103,其中,该第一梯形凹槽103为上表面的面积大于下表面积的梯形凹槽。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的结构,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上述第一梯形凹槽103中面积相对较大的上表面在z轴上的坐标大于面积相对较小的下表面在z轴上的坐标,其中,上述上表面和下表面是梯形凹槽中与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相平行的表面。与上述各第一梯形凹槽103所在的框体的边的内侧相对的承载部102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可以与上述第一梯形凹槽103卡合的第一凸起104,上述承载部102的下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与背板卡合的第二凸起(105)。在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上述框体101中与y轴平行的边上设有第一梯形凹槽103,承载部102也与y轴平行,设置在上述框体101的边的内侧,上述第一凸起104可以是在承载部102的第一表面沿X轴方向形成的,而上述第二凸起105是在承载部102的下表面沿z轴负方向形成的。这里的第一表面为承载部102中与框体101的边的内侧相对的,且与该边的距离最近的表面。这里可以用如图1C所示的上述框架的俯视图说明上述第一表面与框体101的空间位置关系,其中上述承载部102的第一表面的俯视图为110所示的线,而上述第一梯形凹槽103所在框体101的边的内侧的表面的俯视图为111所示的线,如图所示,上述线110所表示的表面即为上述第一凸起104形成的第一表面。这种在框体相对的两个边设置用于卡合承载部102的第一梯形凹槽103,可以使得显示面板平衡的固定在上述由框体101和承载部102组成的框架中。
[003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在与X轴平行的框体101的边上开设上述第一梯形凹槽103,承载部102则设置在上述与X轴平行的边的内侧,此时上述第一凸起104可以是在承载部102的第一表面沿y轴方向形成的。或者,上述框体101的四个边上可以都开设有上述第一梯形凹槽103,在该框体101的四个边的内侧各设置一个承载部102,各承载部102的第一表面上均形成与上述第一梯形凹槽103卡合的第一凸起104。上述方方案均也可以使得显示面板平衡的固定在上述由框体101和承载部102组成的框架中。
[0034]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A所示,上述框体101的第一边106和与该第一边106相对的第二边107上均开设有两个第一梯形凹槽103;与第一梯形凹槽103所在的第一边106和第二边107的内侧的表面相对的承载部102的第一表面形成有与上述两个第一梯形凹槽103卡合的两个第一凸起104,上述承载部102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起104相同数目的第二凸起105。在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上述第一边106和第二边107均与y轴平行,两个承载部102也与均y轴平行,上述第一凸起104可以是承载部102中与y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相平行的第一表面上沿X轴正方向或X轴负方向长出的凸起结构,上述第二凸起105可以是承载部102中与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相平行的下表面上沿z轴负方向长出的凸起结构。
[0035]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凸起104为四棱台。在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中,该四棱台结构可以与第一梯形凹槽103相吻合,上述四棱台中面积相对较大的表面与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相平行且位于z轴正方向,而面积相对较小的表面与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相平行且位于z轴的负方向。上述由框体101和承载部102组合构成的框架利用四棱台表面的面积上大下小的特点,在如图1B中108所示的虚线框上固定显示面板时,在显示面板本身的重力作用下,可以将框体101和固定显示面板的承载部102通过第一梯形凹槽103和第一凸起104紧密结合,使得框架的结构更稳定,其中,图1B所示的虚线框108为该框架固定显示面板位置;而在拆解时,仅需要通过铅笔或稍微有硬度的物体在第二凸起105上施加沿z轴正方向上的外力即可将第一凸起104和第一梯形凹槽103打开,即将固定显示面板的承载部102和框体101分离开,上述拆解过程简单易行。一般地,为了获得较好的固定效果,会在承载部102上设置有用于固定显示面板的双面胶。
[0036]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凸起104的侧面到所述第一梯形凹槽103的侧面的最小距离大于零,使得第一凸起104和第一梯形凹槽103卡合后还有一定的空隙,避免发生第一凸起104和第一梯形凹槽103卡合后难以分开的情况,其中上述第一凸起104的侧面是第一凸起中可以与X轴和z轴组成的面成一锐角的面。
[0037]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梯形凹槽103的钝角与第一凸起104对应的角的角度差值为第一预设阈值,其中,上述钝角为第一梯形凹槽103的侧面和下表面之间的夹角,第一预设阈值大于I度且小于10度。上述的角度差值可以通过拔模工艺设置,该方案可以使得第一凸起104与第一梯形凹槽103卡合相对紧密,也可以使得第一凸起104与第一梯形凹槽103在拆解时更为简单方便。
[0038]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凸起104在其突起方向的长度大于框体1I的边的宽度。具体地,如图1B所示,第一凸起104在其突起方向,S卩X方向的长度为SI;框体的宽度,即沿着X方向的长度为S2,其中S1>S2。因此,当上述框体101和上述承载部102通过第一凸起104和第一梯形凹槽103卡合时,上述第一凸起104相对框体第一边106和第二边107仍有凸出,该凸出部分在拆解显示面板时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使得拆解更方便。
[0039]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凸起104所在的承载部102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103所在框体101的边的内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零。具体地,请参考图1C,其为图1B沿上述z轴负方向的俯视图,上述承载部102的第一表面的俯视图为110所示的线,而上述第一梯形凹槽103所在框体101的边的内侧的表面的俯视图则为111所示的线。为了清楚地看出该第一表面与第一梯形凹槽103所在框体101的边的内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D,放大图中虚线部分,如图所示,上述110所示的线和111所示的线之间的距离为D,其中D>0,即上述第一表面和第一梯形凹槽103所在框体101的边的内侧的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零。这可以使得框体101的第一梯形凹槽103和承载部102的第一凸起104在拆解时更为简单方便。
[0040]继续参考图2A,图2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框架的结构示意图。该框架包括框体201和位于框体201边缘设于框体201内侧的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202。
[0041 ]在本实施中,上述框架中框体201的各边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梯形凹槽203;与上述第一梯形凹槽203所在的框体201边的内侧相对的承载部202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可以与各第一梯形凹槽203卡合的第一凸起204,上述承载部202的下表面形成有与上述第一凸起204相同数目的第二凸起。
[0042]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框体201的各边上均开设有一个第一梯形凹槽203,与上第一梯形凹槽203所在的边的内侧的表面相对的承载部202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可以与各第一梯形凹槽203卡合的第一凸起204。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坐标系,在承载部202中与X轴和y轴组成的平面平行的下表面形成有与背板卡合的第二凸起,为了清楚地描述框体201上的第一梯形凹槽203和承载部202上的第一凸起204的位置关系,上述第二凸起在图2A中未示出。
[004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承载部202可以首尾连接形成一个承载部框,如图2A所示,此种承载部在拆解显示面板时可以容易的被沿z轴方向上的外力整体顶出,使得显示面板拆解更为方便;另外,上述承载部202也可以是与框体201的四个边分别对应的四个独立的承载部,此种承载部对尺寸的要求比较宽松,加工的成品率较高。
[0044]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框体201上的第一梯形凹槽203与所述承载部202上的第一凸起204卡合,可以构成如图2B所示的框架,其中,该框架固定显示面板的位置可以如208的虚线框所示。当需要拆解时,仅需要通过铅笔或稍微有硬度的物体在第二凸起上施加沿z轴正方向上的外力即可将固定有显示面板的承载部202和框体201分离开,使得拆解工作简单易行。
[0045]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凸起204为四棱台形状,且该四棱台的上表面的面积大于下表面的面积。这里可以通过上述的拔模工艺,设置该第一梯形凹槽203的钝角和第一凸起204对应的角,该拔模同样可以使得第一凸起204与第一梯形凹槽203卡合相对紧密,也可以使得第一凸起204与第一梯形凹槽203在拆解时更为简单方便。进一步的,当上述框体201和上述承载部202通过第一凸起204和第一梯形凹槽203卡合时,上述第一凸起204相对框体的边仍有凸出,如图2B所示,该凸出部分在拆解显示面板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使得拆解更方便。
[0046]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包括框体和至少两个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构成,并且在框体和承载部通过第一梯形凹槽和第一凸起卡合时,利用梯形凹槽表面的面积上大下小的特点和显示面板的自身的重力,使得框架在组装时可以卡紧,并且在拆解时仅需在卡入背板的第二凸起上施加沿z轴正方向的外力,即可以将显示面板顶出框体,拆解过程方便快捷。
[0047]进一步参考图3A,图3A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又一种框架的结构示意图。该框架包括框体301以及开设在框体边上的凹槽,承载部302以及承载部表面形成的与上述凹槽卡合的凸起。
[0048]在本实施例中,上述框体301的第一边303的侧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梯形凹槽304,其中,该第二梯形凹槽304为外表面的面积大于内表面的面积的梯形凹槽;与上述第一边303相对的第二边305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梯形凹槽306,其中,该第三梯形凹槽306为内表面的面积大于外表面的面积的梯形凹槽。
[0049]在本实施例中,与上述第二梯形凹槽304内表面相对的承载部302的第一表面形成有与该第二梯形凹槽304对应卡合的至少一个第二凸起307,与上述第三梯形凹槽306的内表面相对的承载部302的第一表面设有与该第三梯形凹槽306对应卡合的至少一个第三凸起308。
[0050]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在上述框体301的第一边303和第二边305分别开设一个第二梯形凹槽304和第三梯形凹槽306。上述两个承载部302的第一表面形成有与上述第二梯形凹槽304和第三梯形凹槽306相卡合的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其中,上述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的外侧表面的面积大于内侧表面的面积。
[0051 ]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当上述第三梯形凹槽306与所述第三凸起308卡合时,上述承载部302的第一表面和与上述第一表面相对的所述框体301的第一边303之间的距离大于零。为了方便描述本实施例的结构,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上述承载部302中与y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平行的第一表面和与其距离最近的框体301的第一边303和第二边305中与y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相平行的平面之间在X轴上存在一定的距离,该距离使得承载部和固定于上述承载部的显示面板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移动,方便显示面板的拆解。
[0052]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梯形凹槽304的框体外侧的表面的面积大于框体内侧的表面的面积,而上述第三梯形凹槽306的框体内侧的表面的面积大于框体外侧的表面的面积,在如图所示的空间坐标系中,上述第二梯形凹槽304和第三梯形凹槽306中的表面与y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相平行,并且面积相对较大的表面在X轴上的坐标可以均大于面积相对较小的表面在X轴上的坐标,这种梯形凹槽结构与承载部的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卡合后如图3B所示,其中,显示面板固定的位置可以如图3B中309的虚线框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梯形凹槽304和第三梯形凹槽306中面积相对较大的表面在X轴上的坐标也可以均小于面积相对较小的表面在X轴上的坐标。因此,上述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可以在如图3B中沿X轴负方向的外力F的作用下,在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发生滑动位移,使得显示面板与框体301之间产生空隙,该空隙可以方便显示面板的拆解。需要说明的是,利用梯形凹槽中与y轴和z轴组成的平面相平行的两个面的面积大小不同的特点,使得组装后的框架的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还可以在沿X轴正方向、y轴正方向和y轴负方向等的外力的作用下不会发生位移,框架结构稳定。
[0053]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梯形凹槽304的锐角与上述第二凸起307对应的角的角度差值为一预设阈值,上述第三梯形凹槽306的锐角与上述第三凸起308对应的角的角度差值为上述预设阈值,第二凸起307对应的角和第三凸起308对应的角的角度值较大,其中,上述预设阈值可以大于I度且小于10度。这里的角度差值可以通过上述的拔模工艺进行设置,该角度差值可以使得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与第二梯形凹槽304和第三梯形306卡合相对紧密,也可以使得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方便的在第二梯形凹槽304和第三梯形凹槽306滑动,拆解时更为方便。
[0054]如图3B所示,在本实施例的一些可选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在X轴方向的长度S3大于其所对应框体301的边的宽度S4,S卩S3>S4,使得上述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与第二梯形凹槽304和第三梯形凹槽306卡合后,上述第二凸起307和第三凸起308相对所述框体301的边仍有凸出,如图3B所示,该凸出可以用于将组合后的框架与背板相卡合。
[0055]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是实施例所提供的框架结构,包括框体和两个承载部,并且通过在框体上设梯形凹槽,承载部上设对应的凸起,使其在相互组合时能够卡紧,在特定方向的外力下拆解也比较方便。
[0056]此外,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该背光模组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框架。该背光模组中框架的具体结构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0057]最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其中,上述显示面板固定于上述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框架内。
[0058]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中所涉及的实用新型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
【主权项】
1.一种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框体和至少两个位于所述框体边缘设于所述框体内侧的用于承载显示面板的承载部; 所述框体的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边均设有梯形凹槽,各所述承载部上设置与各所述梯形凹槽卡合的凸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所述框体的至少两个相对设置的边上均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梯形凹槽,其中,所述第一梯形凹槽为上表面的面积大于下表面的面积的梯形凹槽; 与各所述第一梯形凹槽所在的所述框体的边的内侧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可以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卡合的第一凸起,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与背板卡合的第二凸起。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为四棱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所述框体的第一边和与所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上均开设有两个第一梯形凹槽; 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所在的所述框体的边的内侧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形成有与两个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卡合的两个第一凸起,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同数目的第二凸起。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所述框体的各边均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梯形凹槽; 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所在的所述框体的内侧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形成有可以与各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卡合的第一凸起,所述承载部的下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凸起相同数目的第二凸起。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的钝角与所述第一凸起对应的角的角度差值为第一预设阈值,其中,所述钝角为所述第一梯形凹槽的侧面和下表面之间的夹角,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大于I度且小于10度。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的侧面到所述第一梯形凹槽的侧面的最小距离大于0,以使所述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在外力的作用下卡合或分开。8.根据权利要求2-7之一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在突起方向的长度大于所述框体的边的宽度。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凸起和所述第一梯形凹槽卡合时,所述第一凸起所在的承载部的所述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梯形凹槽所在框体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大于零。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框体的第一边的侧面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梯形凹槽,其中,所述第二梯形凹槽为外表面的面积大于内表面的面积的梯形凹槽; 与所述第一边相对的第二边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三梯形凹槽,其中,所述第三梯形凹槽为内表面的面积大于外表面的面积的梯形凹槽; 与所述第二梯形凹槽内表面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形成有与所述第二梯形凹槽对应卡合的至少一个第二梯形凸起,与所述第三梯形凹槽的内表面相对的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三梯形凹槽对应卡合的至少一个第三梯形凸起。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三梯形凹槽与所述第三梯形凸起卡合时,所述承载部的第一表面和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所述框体的第一边之间的距离大于零。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梯形凹槽的锐角与所述第二梯形凸起对应的角的角度差值为第二预设阈值,所述第三梯形凹槽的锐角与所述第三梯形凸起对应的角的角度差值为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大于I度且小于10度。13.—种背光模组,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之一所述的框架。14.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固定于所述背光模组的框架内。
【文档编号】G02F1/1333GK205507293SQ201620112346
【公开日】2016年8月24日
【申请日】2016年2月3日
【发明人】涂佩
【申请人】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