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5941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以及采 用该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的液晶面板大多是投射型的液晶显示元件,本身不能发光,必须提供 一背光源,为液晶面板提供充足的亮度使其能够正常显示图像,以达到饱满的色彩显示效 果。传统的液晶显示器大多采用冷阴极荧光灯作为背光源,但是由于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具 有色域范围宽、低压驱动、寿命长、低电磁辐射等优势,已成为小型便携式终端液晶显示器 的重要组成元件,在中大型尺寸液晶显示器背光源中,发光二极管也正在逐步取代冷阴极 荧光灯。背光源是使液晶显示器实现显示功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液晶显示器在显示时 通常用不同亮度的比值,即液晶显示屏上同一点最亮(白色显示)时与最暗(黑色显示) 时的亮度比值来表示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对比度越大则图像越清晰醒目,色彩越鲜明艳 丽,而对比度越小则整个屏幕显得较灰。背光源通常包括光源与导光板,按照光源放置位置的不同,背光模组可以分为直 下式和侧置式两类。直下式背光模组是指将光源置于导光板正下方,直接照明。而侧置式 背光模组一般将光源置于导光板的侧面,光线由侧面耦合入导光板,在导光板内形成全反 射并不断向前传播。通过对全反射条件的破坏,实现导光板出光面均勻射出光线。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该液晶显示器包括一液晶面板和一背光源,所述 背光源包括一导光板、一反射膜和多个发光二极管,该导光板包括一底面、一与该底面相对 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底面和出光面的侧面。该多个发光二极管均勻分布于所述导光板侧 面一侧。该反射膜设置于所述导光板底面一侧。上述液晶显示器工作时,所述多个发光二 极管接收由外部电源的持续供电信号后发出光线,所发出的光线经由导光板或经由导光板 及反射膜后形成较均勻的平面光射向所述液晶面板,即所述背光源向液晶面板提供持续性 的平面光,该液晶面板控制光通过量,最终实现图像在液晶显示器上的显示。然而,所述液晶显示器工作时,该背光源在电源作用下一直处于最亮的状态,不随 所要显示画面的亮度而改变,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整个背光源的功率损耗;另外,液晶 面板也不可能完全阻隔光线,因此液晶显示器实现全黑的画面非常困难,无法实现液晶显 示器的高对比度需求,同时也降低了液晶显示的动态对比度(动态对比度是在某个瞬间屏 幕最亮和最暗处的亮度比值)。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确有必要提供一种可以提高液晶显示器对比度及动态对比度的直下式 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及光源,该导光板包括至少两个模块,所述光源分成至少两组分别对应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两个模块设置,每组光源分别受单独控制,每组光源 射出的光线经由该导光板的与该组光源对应的模块形成平面光射出,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模 块之间无光线混合。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该液晶面板提供 平面光,使所述液晶面板显示图像,其中,该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及光源,该导光板包括至 少两个模块,所述光源分成至少两组分别对应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两个模块设置,每组光源 分别受单独控制,每组光源射出的光线经由该导光板的与该组光源对应的模块形成平面光 射出,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模块之间无光线混合。相较于现有技术,所述背光模组被区分为相互独立驱动的区域,因此每一区域的 亮态或暗态是不受其它区域的影响;另外,导光板内部无光线混合,因此所述背光模组相邻 两个处于亮态和暗态区域之间无光线混合,即处于暗态的区域基本不受相邻的处于亮态区 域的影响,故,所述背光模组每个区域对应的照明区域相对固定。在某一瞬间液晶显示器的 某些区域显示黑色图像,而某些区域显示白/彩色图像时,液晶面板与黑色图像对应的区 域的背面可达到无光照射,同时液晶面板与白/彩色图像对应的区域的背面有高亮度的背 光照射,因此,可以实现在某个瞬间液晶显示器屏幕最亮和最暗处的亮度比值较高,即可提 高液晶显示器的对比度及动态对比度。


图1为本发明液晶显示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导光板中的子导光板的底面散射网点分布示意图。图4为图2所示导光板中的子导光板的出光面凹面的示意图。图5为本发明液晶显示器的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发明液晶显示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所示液晶显示器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至图12为本发明液晶显示器采用的不同结构的导光板的局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器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请参阅图1,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1,其包括一液晶面板10和一 背光源(未标示),所述背光源为该液晶面板10提供平面光,使所述液晶面板10显示图像。 该背光源包括背光模组20和背光电路(图未示),所述背光电路用于驱动该背光模组20。所述背光模组20包括光源200、导光板201、反射板204、微棱镜系统206、偏振转 换系统208以及散射板210。该反射板204、导光板201、微棱镜系统206、偏振转换系统208 以及散射板210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光源20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201 —侧,由该光源200 出射的光线经由导光板201、微棱镜系统206、偏振转换系统208以及散射板210直接出射 或者由该光源200出射的光线在导光板201内部产生反射后再被反射板204反射经由导光 板201、微棱镜系统206、偏振转换系统208以及散射板210后出射。所述导光板201包括至少两个子导光板202,该子导光板202包括一底面212,一与该底面212相对的出光面214以及连接所述底面212和所述出光面214的侧面216,且所 述底面212包括一底面中心218,所述底面212设置有多个散射网点220,所述出光面214 具有凹面222。该至少两个子导光板202的厚度不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所述至少两 个子导光板202以侧面216相互拼接形成所述导光板201,每相邻子导光板202的相对接 合的二侧面216中至少一个侧面216上设置有反射物226,并且当位于导光板201边缘的 子导光板202的部分侧面216成为导光板201的外侧面时均设置有反射物226。所述反射 物2 可为反射膜、通过腐蚀形成的多个微结构或反射填充物。相互拼接的该至少两个子 导光板202的底面212相邻并共面,所述出光面214也相邻并共面。所述子导光板202为 一方形、矩形或其他多边形的透明基板。所述透明基板的材料可为工程塑料、聚甲基丙烯酸 甲酯(PMMA)或玻璃等。该微棱镜系统206可以为透射式增光膜或反射式增光膜,用以将从导光板201射 出的光进行有效调整,使得导光板201射出的光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集中度,从而调整 导光板201射出光线的整体亮度。所述偏振转换系统208设置于微棱镜系统206上,且设 置于微棱镜系统206的远离出光面214的一侧。该偏振转换系统208根据光线的偏振方向 用于控制、调整光线的传播。所述散射板210设置于偏振转换系统208上,且设置于偏振转 换系统208的远离出光面214的一侧。该散射板210用于将从出光面214射出的光线进一 步分散和均勻化。可以理解,该微棱镜系统206、偏振转换系统208以及散射板210为一可 选择结构。所述光源200为一点光源,如荧光灯或发光二极管(LED)等。本实施例中,所述 光源200为单色的发光二极管。所述光源200设置于该子导光板202正下方与底面212的中心218相对的位置。 所述反射板204设置于该子导光板202底面212的一侧,其与该光源200对应之处具有光 穿透部(未标示),即所述光穿透部可为反射膜204上形成的空心或透明膜。所述微棱镜 系统206、偏振转换系统208以及散射板210依次设置在该多个子导光板202的出光面214一侧。所述背光电路集成有多个LED驱动器(图未示),该LED驱动器的个数与所述子导 光板202的个数对应,用于驱动每一子导光板底面212处设置的光源200。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子导光板202为边长为50毫米的方形的PMMA基板,其个 数为多个,所述反射物2 为反射膜。为了更清楚说明所述反射物2 在多个子导光板202 的侧面216上的具体贴覆方式,下面参照图2进行说明。假设相互拼接的所述多个子导光板 202呈η (η为大于2的整数)行m (m为大于2的整数)列分布,并将某一个子导光板的位置 用Aw表示,其中i的取值范围为1.2...n,j的取值范围为1.2...111,所述子导光板)(1>^与 X2xj 一一对应,所述子导光板与X3xj 一一对应,以此类推,所述子导光板Xfc-D^与Xnxj 一一对应;所述子导光板)(ixl与)(ix2 —一对应,所述子导光板)(ix2与)(ix3 —一对应,以此 类推,所述子导光板与)(iXm—一对应。贝IJ,所述反射物226的具体贴覆方式包括所 述子导光板Α”的与子导光板相对的侧面216上贴覆所述反射膜,所述子导光板)(2Xj 的与子导光板Aw相对的侧面216上贴覆所述反射膜,以此类推,所述子导光板X(n_1)xj的 与子导光板Xnxj相对的侧面216上贴覆所述反射膜;所述子导光板)(iX1的与子导光板)(iX2 相对的侧面216上贴覆所述反射膜,所述子导光板Xix2的与子导光板)(iX3相对的侧面216上贴覆所述反射膜,以此类推,所述子导光板Xp (μ)的与子导光板)(iXm相对的侧面216上 贴覆所述反射膜。另外,当位于导光板201边缘的子导光板202的部分侧面216成为导光 板201的外侧面时均设置有反射物226。也可以的是,在所述每一子导光板202的四个侧面 216均可设置所述反射物226。可以理解,所述导光板201可以看作是被区分为多个模块, 每一模块与每一子导光板202对应,并且每一子导光板202的部分侧面216遵循预定的规 律设置反射物226的方式,达到所述导光板201的每一模块之间无光线混合。请参阅图3,所述散射网点220分布于围绕底面中心218的多个环形上。所述环 形可以为圆形,椭圆形或任意的多边形。所述邻近子导光板202边缘的散射网点220的分 布与子导光板202的形状相匹配,如子导光板202为方形,则邻近子导光板边缘的散射网点 220呈方形分布。所述多个环形均勻的以底面中心218为中心同心设置,即相邻的两个环形 之间的间距相同。进一步地,每两个相邻的环形之间的间距沿着远离底面中心218的方向 逐渐递减。可以理解,沿着远离底面中心218的方向,光束的强度会减弱,所以该结构有利 于增强靠近子导光板202边缘的光照度,使整个子导光板202出光均勻。优选地,相邻两个 环形之间的间距为0. 5毫米 2毫米。所述多个环形中,每个环形上的散射网点220的密 度沿着远离底面中心218的方向逐渐递增。所述散射网点220于同一环形上均勻分布,且 相邻两个散射网点220的间距为0. 1毫米 1毫米。所述散射网点220可为凸点,凹槽或 凸点与凹槽的组合。所述散射网点220的形状包括锥体、长方体、立方体、椭球、圆球及半圆 球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散射网点220的粒径可以为0. 1毫米 0. 5毫米。所述散射网点 220的材料为油墨、钛系化合物或硅系化合物。根据导光板202的不同形状,远离底面中心218,即靠近底面边缘的区域,散射网 点220分布于多个η边形环上,且η大于等于3。所述圆环的环数与η边形环的环数比小于 20 1。而在圆环与η边形环之间的过渡区域234,该散射网点220分布于以底面中心218 为圆心的多个圆弧上。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在边长为50毫米的方形子导光板202的底面212上设置二十 圈分布于环形上的散射网点220。其中,从底面中心218开始,前十五圈散射网点220分布 于以底面中心218为圆心的圆环上,后五圈散射网点220分布于以底面中心218为中心的 方形环上。而且,靠近底面中心218的第一圈圆环240的直径大于8毫米,以使光源200发 出的光束不被该圆环上的散射网点220散射,可直接进入子导光板202内。沿远离底面中 心218的方向,最后一圈圆环236与靠近底面中心218的第一圈方形环238相切。相邻两 个的环形之间的间距为1毫米。所述散射网点220的形状为半圆球,其半径为0. 3毫米,且 同一环形上,相邻两个散射网点220的间距为0. 6毫米。请参阅图4,所述凹面222设置于所述子导光板202出光面214的与底面212中心 218相对应的位置,且凹入子导光板202内部。该凹面222可以为一半球面、圆锥面或类圆 锥面等。所述凹面222包括一第一部2Μ及一第二部225。在所述第一部2Μ上光线入射 角度大于全反射临界角度,在所述第二部225上光线入射角度小于全反射临界角度。该第 二部225设置有反射结构228,所述反射结构2 可为反射膜、通过腐蚀形成的多个微结构 或反射填充物。所述凹面222是通过将子导光板202的出光面214挖去一绕子导光板202 的中心轴旋转而形成的旋转体形成。该旋转体包括一底圆盘(未标示)及一顶点(未标 示),其具有垂直于所述底圆盘并且贯穿所述顶点的中心线,所述底圆盘半径若设定为R,则其最优选的满足以下关系式R = H*tan θ。,H为子导光板202厚度,θ。是子导光板202 的全反射临界角度。其中,如上所述导光板202选用PMMA材料时,所述导光板202的全反 射临界角度θ。已定,即42度。所述子导光板202厚度H优选的为5mm。即可计算出所述 凹面222在该出光面214上的底圆盘半径R值为4. 5mm。可以理解,所述凹面222在该出光 面214上的底圆盘半径R满足关系式R = H^tan θ。时,所述出光面214的除凹面222以外 的区域上,由光源200出射的光线的入射角度大于全反射临界角度。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凹面222为圆锥面,其所述中心线与所述子导光板202的 中心轴相重叠。该圆锥形凹面222的第一部2Μ及第二部225的个数分别为一,并且所述第 一部2Μ及第二部225的连接处形成一圆环形全反射临界带(未标示)。该圆环形全反射临界带的半径若设定为&,则其满足以下关系式Rf= (h-H) * ^ * COS (a+^c),COS0C其中,h为圆锥形凹面222在所述中心线上的深度,α是圆锥形凹面222的锥角。所述圆锥 形凹面222的深度h应该满足以下条件0 < h < H ;所述圆锥形凹面222的锥角α满足以下关系式o^an-U年)。圆锥形凹面222的深度h优选的为2匪,此时可计算得到& =η1. 247mm。本实施例的液晶显示器1工作时,与每一子导光板202对应的LED光源200由一 个所述LED驱动器接收on或off的驱动信号。若液晶显示器1在某区域显示黑色图像,对 应的一个所述LED驱动器发出off信号指令与该区域对应的子导光板底面212处的LED光 源200不发光,即与该区域对应的子导光板出光面214无光出射,所述液晶面板10的与其 对应的区域显示较暗的黑画面;若液晶显示器1在某区域显示白/彩色图像,对应的LED驱 动器发出on信号,接收on信号的LED光源200被点亮发出光束,由LED光源200发出光束 入射与其对应的每一子导光板202,射入对应子导光板202内部的光束由出光面及侧面上 一次或多次产生反射后光束部分经底面212上设置的反射膜204及散射网点220反射并散 射后再在出光面214产生折射由该子导光板202的出光面214射出,进入所述液晶面板10 的与该子导光板202对应的区域,使该区域显示白/彩色画面。即,所述背光模组20被区分 为与所述子导光板202对应的多个区,背光模组20每个区对应的照明区域相对固定,可以 理解为每个区之间无光线混合。其中,在有光照射的每一子导光板202内部光束一部分到 达出光面214后,入射角度大于全反射临界角度的一部分光线在出光面214的凹面222以 外的其它区域及凹面222的第一部2M上产生反射后进入对应子导光板202内部,入射角 度小于全反射临界角度的另一部分光线被所述凹面222第二部225上设置的反射结构2 反射后进入对应子导光板202内部,另一部分到达侧面216后被反射物2 反射后进入对 应子导光板202内部,如上所述,在出光面214和侧面216上反射后的光束部分经底面212 上设置的反射膜204及散射网点220反射并散射后再在出光面214产生折射后由该子导光 板202的出光面214射出。即,这样从具有光射出的每一子导光板202射出的光线分布比 较均勻,从而背光源具有较为均一的发光亮度。可以理解,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导光板201并不限应用于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 组20中。即该导光板201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应用于不同结构的背光模组20中,以提高背 光模组20的出光均勻性及动态对比度。
所述背光模组20因所述光源200的独立驱动,被区分为相互独立驱动的多个区 块,可以理解的每个区块的亮态或暗态是不受其它区块的影响;另外,所述子导光板侧面 216设置有反射膜,因此所述背光模组20相邻两个处于亮态和暗态区块之间无光线混合, 即处于暗态的区块基本不受相邻的处于亮态区块的影响,故,所述背光模组20每个区块对 应的照明区域相对固定。在某一瞬间液晶显示器1的某些区域显示黑色图像,而某些区域 显示白/彩色图像时,液晶面板10与黑色图像对应的区域的背面可达到无光照射,同时液 晶面板10与白/彩色图像对应的区域的背面有高亮度的背光照射,因此,可以实现在某个 瞬间液晶显示器1屏幕最亮和最暗处的亮度比值较高,即可提高液晶显示器1的对比度及 动态对比度。液晶显示器1工作时,背光源消耗的功率是变化而非恒定的,在某个瞬间黑色 显示区域较大时较多的LED处于关闭状态,相反的黑色显示区域较小时较少的LED处于关 闭状态,即不是所有的LED始终都处于开启状态,因此,不仅可降低背光源总的功耗,还可 延长LED的使用寿命。请参阅图5,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图未示),其与本发明第一 实施例所提供的液晶显示器1的结构基本相同,其区别在于所述导光板301的子导光板 302每四个可以看成是一个子导光板组303,所述每一个子导光板组303相当于第一实施例 所述的一个子导光板202,并遵循第一实施例所述的子导光板202设置反射物326的规律。 另外,所述背光电路集成的LED驱动器(图未示)的个数与所述子导光板组303个数相同, 该每一 LED驱动器用于驱动每一子导光板组303中四个子导光板302底面312处设置的光 源300,即每四个光源300作为一光源组受单独驱动。可以理解,所述导光板301被区分为 多个模块,每一模块与每一子导光板组303对应,并且每一子导光板组303中的部分子导光 板302的侧面316遵循预定的规律设置反射物326的方式,达到所述导光板301的每一模 块之间无光线混合。请一并参阅图6及图7,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4,其包括一液晶 面板50和一背光源(未标示),所述背光源为该液晶面板50提供平面光,使所述液晶面板 50显示图像。该背光源包括背光模组40和背光电路(图未示),所述背光电路用于驱动该 背光模组40。所述背光模组40包括光源400、导光板401、反射板404、微棱镜系统406、偏振转 换系统408以及散射板410。该反射板404、导光板401、微棱镜系统406、偏振转换系统408 以及散射板410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光源40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401 —侧,由该光源400 出射的光线经由导光板401、微棱镜系统406、偏振转换系统408以及散射板410直接出射 或者由该光源400出射的光线在导光板401内部产生反射后再被反射板404反射经由导光 板401、微棱镜系统406、偏振转换系统408以及散射板410后出射。所述导光板401包括一底面412,一与该底面412相对的出光面414以及连接所述 底面412和所述出光面414的侧面416,且所述底面412设置有多个散射网点420,所述出 光面414具有凹面422,该导光板401由反射物4 间隔形成至少两个区域(可以看作是至 少两个模块)。所述反射物4 可为反射膜或反射填充物。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导光板401由所述反射物4 均勻间隔形成四个相等的 方形区域402。其中,所述反射物4 为反射填充物。所述导光板401被反射物4 间隔方 式具体如下首先,提供一方形的PMMA基体;其次,采用激光等切割所述基体形成“十”字形裂痕,所述“十”字形裂痕可贯穿所述基体;也可不贯穿所述基体,即由基体的上方向下切割 使底部相连无裂痕;最后,对应该“十”字形裂痕,植入反射填充物,该“十”字形裂痕由反射 填充物将基体均勻间隔为四个区域402以形成所述导光板401。可以理解,所述导光板401被“十”字形反射物似6均勻间隔形成四个相等的方形 区域402时,还可以采用下列技术手段首先,提供一具一定高度的“十”字形反射物426,然 后射出成型的方式形成所述导光板401。将所述每一区域402看作为四个均等大小的子方形区域403的集合体,每一子方 形区域403在所述底面412上具有一中心418。所述凹面422在每一区域402均勻分布四个,即每一凹面402在每一子方形区域 403上与所述底面中心418相对。每一凹面422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背光模组20每一 子导光板202上的凹面222结构相同。所述散射网点420在每一子方形区域403上,围绕所述中心418分布。在每一子 方形区域403上所述散射网点420的具体分布方式和结构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背光模 组20每一子导光板202上的散射网点220分布方式和结构相同。所述光源400为一点光源,如荧光灯或发光二极管(LED)等。本实施例中,所述 光源400为单色的发光二极管。所述光源400设置于所述导光板401底面412 —侧在子方形区域403正下方中心 418相对的位置。所述反射板404设置于该导光板401的底面412 —侧,其与该光源400对 应之处具有光穿透部(未标示),即所述光穿透部可为空心或透明。所述微棱镜系统406、 偏振转换系统408以及散射板410依次设置在该导光板401的出光面414 一侧。该微棱镜系统406、偏振转换系统408以及散射板410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述背 光模组20的微棱镜系统206、偏振转换系统208以及散射板210相同。所述背光电路集成有四个LED驱动器(图未示),该每一 LED驱动器用于驱动每一 区域402中所述底面412处设置的四个光源400,即每四个光源400对应每一区域402受单 独驱动。所述导光板401的底面412和四个侧面416上可以进一步设置有增反膜,用以增 强底面412和侧面416的反射功效。导光板401的出光面414上可以设置有增亮膜、散射膜等光学膜。本发明所提供的液晶显示器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如图1至7所示的导光板 可以是仅在出光面上设置所述散射网点,还可以是出光面及底面均设置所述散射网点。当 在所述导光板底面与出光面上均设置所述散射网点时,光束于导光板的底面与出光面之间 可以多次被散射网点反射和散射,从而使得出光面射出的光更加均勻。还如图1至7所示的导光板底面具有一光源容置部,其与所述凹面相对设置,该光 源容置部具有一中心线,该中心线与所述凹面的中心线相重叠。所述光源设置于该光源容 置部内部。所述反射板设置在导光板底面一侧,且与所述光源容置部一并形成收容腔体收 容所述光源。所述光源容置部为一凹槽,且该凹槽的内表面可以为一球面、圆锥面或类圆锥面 等。所述光源容置部通过将导光板底面挖去一绕所述中心线旋转而形成的旋转体形成。所 述光源容置部的形状与所述凹面的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
请参阅图8,所述光源容置部与凹面均可以为一挖去一个由三角形绕所述中心线 旋转而形成的旋转体后形成的结构。请参阅图9,所述凹面可以为一挖去一个由三角形绕所述中心线旋转而形成的旋 转体后形成的结构,所述光源容置部可以为一挖去一个由任意曲线绕所述中心线旋转形成 的旋转体后形成的结构。请参阅图10,所述凹面可以为一挖去一个由三角形绕所述中心线旋转而形成的旋 转体后形成的结构,所述光源容置部可以为一挖去一个由梯形绕所述中心线旋转形成的旋 转体后形成的结构。请参阅图11,所述光源容置部与凹面均可以为一挖去一个半球体后形成的结构。请参阅图12,所述凹面可以为一挖去一个半球体后形成的结构,所述光源容置部 可以为一挖去一个由任意曲线绕所述中心线旋转形成的旋转体后形成的结构。可以理解,将所述光源设置于该光源容置部内部可以进一步减小背光模组的厚度。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发明精神内做其他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发明精 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及光源,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包括至少两个模块,所 述光源分成至少两组分别对应所述至少两个模块设置,每组光源分别受单独控制,每组光 源射出的光线经由该导光板的与该组光源对应的模块形成平面光射出,并且所述至少两个 模块之间无光线混合。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进一步包括一底面,一与该 底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底面和所述出光面的侧面,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两个模块是 将所述导光板由反射物间隔成至少两个区域而形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组光源在导光板底面一侧,对应 所述导光板的每一区域设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出光面一侧,在每一区域相 对光源设置有凹面,该凹面使出射光均勻化。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为半圆球面、圆锥面或类圆锥 面,该凹面包括一底圆盘和一顶点,其具有垂直于所述底圆盘并且贯穿所述顶点的中心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包括光线入射角度大于导光 板全反射临界角的第一部与光线入射角度小于导光板全反射临界角的第二部,该第二部设 置有反射结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底圆盘半径为R,其满足以下 关系式R = H*tan θ。,其中,H为导光板厚度,θ。是导光板的全反射角。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为圆锥面时,所述第一部与第 二部的连接处形成一环形全反射临界带,所述环形全反射临界带的半径为&,其满足以下关系式Rf= (h-H) ** cos (a+^c),COS^c其中,h为圆锥形凹面的深度,α是圆锥形凹面的锥角。
10.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底面对应每一区域设置有 光源容置部,所述光源容置部为一通过将导光板底面挖去一绕所述中心线旋转而形成的旋 转体形成的凹槽。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两个模块为至少两 个子导光板组,每一子导光板组包括至少一子导光板,所述每一子导光板包括一底面,一与 该底面相对的出光面以及连接所述底面和所述出光面的侧面,所述至少两个子导光板组以 侧面相互拼接,每一相对接合的侧面中至少一个侧面上设置有反射物。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组光源对应每一子导光板 组,所述每一组光源中的至少一个光源对应设置在一个子导光板底面一侧。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导光板的出光面包括凹面,其 与所述子导光板的底面一侧的光源相对,且所述凹面包括光线入射角度大于导光板全反射 临界角的第一部与光线入射角度小于导光板全反射临界角的第二部,该第二部设置有反射 结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包括一底圆盘,所述底圆盘 半径为R,其满足以下关系式R = H*tan θ。,其中,H为导光板厚度,θ。是导光板的全反射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面为圆锥面,所述第一部与第 二部的连接处形成一环形全反射临界带,所述环形全反射临界带的半径为&,其满足以下关系式Rf=(h-H) * — * cos (a+^c),COS^c其中,h为圆锥形凹面的深度,α是圆锥形凹面的锥角。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边缘的子导光板的部分 侧面成为导光板的侧面时均设置有反射物。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子导光板的底面设置有多个散 射网点,所述多个散射网点围绕该子导光板中心轴呈多个环形分布,且邻近子导光板边缘 的散射网点的分布与子导光板的形状相匹配。
18.如权利要求3或1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物为反射膜、通过腐蚀 形成的多个微结构或反射填充物。
19.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液晶面板及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为该液晶面板提供 平面光,使所述液晶面板显示图像,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是权利要求1至18项任意一 项所述的背光模组。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及光源,该导光板包括至少两个模块,所述光源分成至少两组分别对应所述导光板的至少两个模块设置,每组光源分别受单独控制,每组光源射出的光线经由该导光板的与该组光源对应的模块形成平面光射出,并且所述至少两个模块之间无光线混合。本发明进一步公开一种采用上述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器。
文档编号F21V13/00GK102052600SQ20091010971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1月1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10日
发明者张鹤, 朱钧, 赵燕, 金国藩 申请人:清华大学,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