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88722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灯泡,尤其涉及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 向灯泡。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因为省电、不发热、与 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己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照明领域中。但是,发光二极管 因为封装等结构上的因素,所发射的光线通常局限于一定范围内,也因 此目前广泛使用发光二极管者多属投射型的应用,例如手电筒、车灯、 路灯等。相对的,目前住户里最常用的白炽灯泡,是利用灯丝的热效应 而发光,其光线发射方向是全向的(omnidirectional)。因此,在住户 的照明中,要使用具有耗电低、发热少的发光二极管来取代传统的灯丝, 势必要解决发光二极管光线发射方向局限性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发光二极管因 为封装等结构上的因素,而导致发射的光线通常局限于一定范围内的缺 陷,而提供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使其光线发射方向实 质上逼近全向的灯泡。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 透明灯体; 一端体,是设于该灯体的一端,其外部设有螺纹与电气接点, 以旋入一灯泡座并与该灯泡座建立一电气连接;数个电路板,是位于该 灯体内部,每一电路板是呈扁平状,其一端为圆形,另一端则为宽度较 该圆形直径小的矩形,该圆形的一面的周缘间隔设置数个光线朝向该圆 形离心方向照射的发光二极管,该些电路板沿垂直方向交叉接合而构成 俯视方向呈放射的形状,该些电路板以其矩形端与该端体接合;该些电 路板于其矩形端具有电气接点,以与该端体建立电气连接。前述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其中该些电路板的数目至 少为2片。
前述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其中全向灯泡具有二片所 述电路板;二片所述电路板沿垂直方向交叉接合而构成俯视方向呈十字形状。
前述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其中全向灯泡具有四片所
述电路板;四片所述电路板沿垂直方向交叉接合而构成俯视方向呈米字 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使其光线发射方向实质上逼近全向的灯泡。
以下结合附图
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la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的第一实 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lb是图la所示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的俯视示意图。 图lc是图la所示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的电路板示意图。
图2a是本实用新型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的第二实施例 的俯视示意图。
图2b是图2a所示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的电路板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灯体20端体
21螺纹30发光二极管
40电路板41电路板
50电路板51电路板
60电路板61电路板
400接合槽410接合槽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la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灯泡的第一实施例,至少包含一个透明灯体IO。该灯体10可为中空或实心,其外形可为如图所示的传统 白炽灯泡的圆球状或是其它预定的形状。
该灯体10的一端设有一个具有螺纹21、可以旋入传统白炽灯泡座(图 中未示)的端体20。该端体20通常具有二个电气接点(图中未示,通常 是一为螺纹21本身、另一设于端体20底部),以与灯泡座所提供的二个 电气接点连接。端体20内部可以设有整流、稳压、或其它适当的电路(例 如过电流保护电路等),对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这些电路应 是可以轻易实施的,因此在附图中没有绘出。
该灯泡进一步包含设置于灯体10内部的数个电路板(本实施例为二 个电路板40、 41)。每一电路板40、 41是呈扁平状,其一端为圆形,另 一端则为宽度较圆形直径小的矩形。圆形的其中一面的周缘以预定间隔 设有二个或更多个彼此相背的发光二极管30。所谓「彼此相背」是指该 些发光二极管30的正面(出光面)朝向圆形的离心方向、而背面彼此相 对。如图lb的俯视图所示,电路板40、 41是沿着垂直方向以夹角90度
的方式交叉接合在一起,因而在俯视方向构成一个十字形。
如图la所示,就每一电路板40、 41而言,其发光二极管30因为沿
着圆形的周缘设置,因此其照射范围几乎完全涵盖了该电路板所在的一 个垂直平面的360度的范围。再如图lb所示,对于一个和电路板40、 41 垂直的水平平面而言,其围绕电路板40、 41的360度的范围可以有多个 发光二极管30照射(如果电路板40、 41的发光二极管30沿圆形端周缘 的设置位置完全相同,则最多可以有4个发光二极管30的照射)。综合 起来,本实用新型的发光二极管30的发射光线共同构成几乎是全向的照 射范围,因此可以解决发光二极管光线发射方向局限性的问题。因此, 每一电路板40、 41采用的发光二极管30数目愈多、其间隔愈小,则该 灯泡照射范围的全向性愈高、亮度亦愈强。
另外,如图la、图lb所示,为了节省成本而又不牺牲照射范围,可 以令发光二极管30以交错方式配置(亦即在水平方向上,二相邻发光二 极管30不是位于同一高度),以避免其照射范围重叠而浪费光能。
电路板40、 41的交叉接合方式如图lc所示。电路板40在其矩形端 开设有一条垂直狭长的接合槽400,而相对地,电路板41于其圆形端开设有一条垂直狭长的接合槽410。请注意到,接合槽400、 410的宽度匹 配,而且二者的长度之和恰好等于电路板40、 41的高度。因此将电路板 40的接合槽400对准电路板41的接合槽410垂直插入,就会得到如图 la、图lb所示的十字交错的结果。
电路板40、 41和端体20的结合可以有很多方式。 一种方式是在端 体20上提供一个十字的插槽,所以结合后的电路板40、 41可以直接嵌 入端体20的十字插槽。请注意到,电路板40、 41上具有驱动其发光二 极管30的电路(为了简化没有图示出来),而且在矩形端具有二个电气 接点(图中所示的+ 、 一)。因此,在将结合后的电路板40、 41嵌入端 体20的十字插槽后,电路板40、 41各别的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得以经 由各自的电气接点,和端体20内的整流、稳压等电路电气连接。对于所 属技术领域的人士而言,这些电路与电气连接机制应是可以轻易实施的, 在此予以省略。
图2a、图2b所示是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灯泡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板 的组合方式。本实施例的其它部分和第一实施例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此外,为了简化起见,发光二极管30、以及电气接点+ 、 一也没有绘出。 如图2a的俯视图所示,本实施例共采用4片电路板50、 51、 60、 61,沿 着垂直方向以夹角45度的方式交叉接合在一起,因而在俯视方向构成一 个米字形。
电路板50、 51、 60、 61的接合槽设置方式如图2b所示。借由这些 接合槽,电路板50的矩形端的接合槽得以垂直插入电路板51圆形端的 接合槽,然后再将电路板50、 51矩形端的接合槽垂直插入电路板60圆 形端的接合槽,最后再将电路板50、 51、 60矩形端的接合槽垂直插入电 路板61圆形端的接合槽就会得到如图2a、图2b所示的米字交错的结果。
依此类推,本实用新型可以有6片、8片、甚至更多偶数片电路板的 实施方式而构成俯视方向呈放射的形状。当然,本实用新型也可以是用3 片、5片、7片或以上的奇数片电路板交叉结合而构成俯视方向呈放射的 形状。除了整体亮度可以更为提升之外,对于一个和电路板垂直的水平 平面而言,其围绕电路板的360度的范围可以有更多个发光二极管30的 照射,因此在 平方向的涵盖可以更加完整而达到更佳的全向性。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 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 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 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一透明灯体;一端体,是设于该灯体的一端,其外部设有螺纹与电气接点,以旋入一灯泡座并与该灯泡座建立一电气连接;数个电路板,是位于该灯体内部,每一电路板是呈扁平状,其一端为圆形,另一端则为宽度较该圆形直径小的矩形,该圆形的一面的周缘间隔设置数个光线朝向该圆形离心方向照射的发光二极管,该些电路板沿垂直方向交叉接合而构成俯视方向呈放射的形状,该些电路板以其矩形端与该端体接合;该些电路板于其矩形端具有电气接点,以与该端体建立电气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其特征 在于:所述该些电路板的数目至少为2片。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其特征 在于:所述全向灯泡具有二片所述电路板;二片所述电路板沿垂直方向交 叉接合而构成俯视方向呈十字形状。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向灯泡具有四片所述电路板;四片所述电路板沿垂直方向交 叉接合而构成俯视方向呈米字形状。
专利摘要一种以发光二极管为光源的全向灯泡,至少包括一透明灯体;一端体,是设于该灯体的一端,其外部设有螺纹与电气接点,以旋入一灯泡座并与该灯泡座建立一电气连接;数个电路板,是位于该灯体内部,每一电路板是呈扁平状,其一端为圆形,另一端则为宽度较该圆形直径小的矩形,该圆形的一面的周缘间隔设置数个光线朝向该圆形离心方向照射的发光二极管,该些电路板沿垂直方向交叉接合而构成俯视方向呈放射的形状,该些电路板以其矩形端与该端体接合;该些电路板于其矩形端具有电气接点,以与该端体建立电气连接。本实用新型使其光线发射方向实质上逼近全向的灯泡。
文档编号F21V23/00GK201382314SQ200920144448
公开日2010年1月13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23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23日
发明者庄德铭 申请人:庄德铭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