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光源装置及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430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面光源装置及显示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使用导光板执行面发光的面光源装置及包括这种面光源装置的
显不器。本发明包含于2008年6月23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优先权专利申请第 2008-163165号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背景技术
近年来,执行应用至液晶显示器等的背光的面内强度分布部分地变化的所谓部分 驱动(或局部变暗)(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种部分驱动中,在具有高发光强度的区 域和具有低发光强度的区域彼此相邻的情况下,其间的边界看起来会不自然。例如,在对齐 多个导光板从而设计一个面光源装置,并且通过使用一个导光板作为一个部分驱动照明区 域来执行部分驱动的情况下,在导光板接合点处的强度急剧变化,使得其间的边界看起来 不自然。[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293339号[专利文献2]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135843号[专利文献3]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202639号[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2710465号

发明内容
作为解决该问题的一项技术,考虑将光源设置在每个导光板的一对侧面的每个 上,并且将每个光源设计为,具有下面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1)和O)的其中一种。在任意 情况下,依靠来自光源的发光独立形成光源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并且这些不均勻发光 强度分布被彼此叠加,从而形成作为整个发光面的任意发光强度分布。因此,使得导光板之 间的边界看起来很自然。(1)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的位置处分别较强和较弱。(2)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的位置处分别较弱和较强。另一方面,作为从导光板的发光面发光的方法,例如,能够应用下面的技术(A) (C)。例如,提出了一项技术,其中,以同一个且相同的高度和相等的间隔沿着导光方向将多 个棱镜设置在导光板的反射面上,从而从导光板的位置均勻地发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 2 4)。(A)对导光板的反射面或发光面执行雕刻、点加工、棱镜加工等。(B)具有光散射特性能或光漫射特性的材料用作导光板的材料。(C)导光板的厚度沿着导光方向变化。现在,在上述分布(1)和( 的情况下,下面将考虑通过将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彼
5此叠加利用所有导光板实现任意的发光强度分布的结构。首先,在上述发光强度分布(1) 的情况下,将导光板设计为,使得光从靠近光源的一侧按顺序发出,并且达到某一点的总光 量随着距光源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因此,可以通过上述技术(A) (C)独立设计用于一 个光源和另一个光源的导光板的结构,从而从靠近光源的位置发射较大光量,并且可以组 合导光板以形成结构。此时,在用于一个光源的导光板的结构中,发光量随着距一个光源的 距离的增大(即,随着距另一个光源的距离的减小)而减小;因此,用于一个光源的导光板 的结构对于用于另一个光源的导光板的结构没什么影响。因此,易于实现独立形成上述不 均勻发光强度分布(1)并使它们彼此叠加。另一方面,在上述分布O)的情况下,需要在最靠近每个光源的一侧发出最小量 的光,并且随着距每个光源的距离的增大而发出更大光量。但是,当与上述分布(1)的情况 一样,独立设计用于光源的导光板的结构并以相同方式组合时,用于在距一个光源较远的 一侧上发光的结构可以使得在靠近另一个光源的一侧上发光。因此,极难独立形成上述不 均勻发光强度分布(2)并使它们彼此叠加。但是,在上述分布O)中,与上述分布(1)相比,允许有效减少在导光板接合点处 的不均勻发光或在光源附近的不均勻发光(所谓不均勻荧光);因此,允许接合点看起来更 自然。因此,期望实现允许独立形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发光强度在 靠近和远离光源的位置处分别较弱和较强。为解决上述问题而作出本发明,本发明的一个目标是,提供具有如下结构的面光 源装置及显示器,其中,光源设置在导光板一对侧面上,并允许独立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 远离每个光源的位置处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包括发光面、反射面及一对相对的侧面; 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一对侧面上;多个第一倾斜面,设置在导光板的发光 面和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第一光源;以及多个第二倾斜面,设置在导光板 的发光面和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第二光源。此处,第一倾斜面的高度随着 距第一光源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且第二倾斜面的高度随着距第二光源的距离的增 大而逐渐增大。需要注意,“面向第一光源”意味着指向导光板中的第一光源。同样地,“面向第二 光源”意味着指向导光板中的第二光源。本发明的第一显示器包括上述第一面光源装置,执行面发光;以及显示部,通过 调制来自第一面光源装置的光,基于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在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和第一显示器中,由于面向第一光源的第一倾斜面和 面向第二光源的第二倾斜面设置在导光板的发光面和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所以来 自第一光源的光和来自第二光源的光分别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处反射。此时,由于 第一倾斜面的高度随着距第一光源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来自第一光源的较大光量被 位于距第一光源较远的位置处的发光面反射。同样地,由于第二倾斜面的高度随着距第二 光源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来自第二光源的较大光量被位于距第二光源较远的位置处 的发光面反射。例如,上述导光板包括均具有第一倾斜面的多个凹部或凸部(第一导光控制部) 和均具有第二倾斜面的多个凹部或凸部(第二导光控制部)。此时,在第一导光控制部中,每个凹部或每个凸部包括第一倾斜面和第三倾斜面,并且第三倾斜面面向第二光源,并且 第三倾斜面的倾斜角小于第一倾斜面的倾斜角;因此,第一导光控制部对来自第二光源的 光施加的影响很小。同样地,在第二导光控制部中,每个凹部或每个凸部包括第二倾斜面和 第四倾斜面,并且第四倾斜面面向第一光源,并且第四倾斜面的倾斜角小于第二倾斜面的 倾斜角;因此,第二导光控制部对来自第一光源的光施加的影响很小。可选地,期望导光板具有如下结构,其中,除了上述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高度 变化之外,第一倾斜面与发光面(或反射面)之间的高度差在一对侧面之间变化,并且第二 倾斜面与发光面(或反射面)之间的高度差在一对侧面之间变化。因此,在发光面(或反 射面)中,允许不使用除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之外的倾斜面而形成表面形状。本发明的第二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包括发光面、反射面及一对相对的侧面; 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一对侧面上;多个第一倾斜面,设置在发光面和反射 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第一光源;以及多个第二倾斜面,设置在发光面和反射面 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第二光源。此处,随着距第一光源的距离的增大而更密集地 设置第一倾斜面,并且随着距第二光源的距离的增大而更密集地设置第二倾斜面。本发明的第二显示器包括上述第二面光源装置,执行面发光;以及显示器,通过 调制来自第二面光源装置的光,基于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在本发明的第二面光源装置和第二显示器中,由于面向第一光源的第一倾斜面和 面向第二光源的第二倾斜面设置在导光板的发光面和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所以来 自第一光源的光和来自第二光源的光分别在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处反射。此时,由于 随着距第一光源的距离的增大而更密集地设置第一倾斜面,所以在发光面中,来自第一光 源的较大光量在距第一光源较远的位置处发出。同样地,由于随着距第二光源的距离的增 大而更密集地设置第二倾斜面,所以在发光面中,来自第二光源的较大光量在距第二光源 较远的位置处发出。本发明的第三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单元,包括一对相对的侧面和发光面,并且 通过设置多个导光部来构成;以及光源,设置在导光板单元的一对侧面上。此处,每个导光 部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具有其厚度从第一侧面向第二侧面逐渐减小的形 状,并且被配置为,使得发光量随着距第一侧面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光源设置在每个导光 部的第一侧面上,并且多个导光部包括第一导光部,通过将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设置 在导光板单元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个侧面上而构成;以及第二导光部,通过将第二侧面和第 一侧面分别设置在导光板单元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个侧面上而构成。本发明的第三显示器包括上述第三面光源装置,执行面发光;以及显示部,通过 调制来自第三面光源装置的光,基于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在本发明的第三面光源装置和第三显示器中,在导光板单元中,设置具有其厚度 从第一侧面向第二侧面逐渐减小并且发光量从第一侧面向第二侧面增大的结构的多个导 光部,并且多个导光部包括第一导光部,通过将第一侧面设置在导光板单元的其中一个侧 面上而构成;以及第二导光部,通过将第一侧面设置在另一个侧面上而构成。在这种结构 中,由于光源设置在每个导光部的第一侧面上,所以在每个导光部的发光面中,发光量在靠 近和远离光源的位置处分别较弱和较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面光源装置和第二面光源装置,设置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从而分别面向设置在导光板的一对侧面上的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并且第一倾斜面和 第二倾斜面的高度分别随着距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允许独立 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第一光源的位置处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以及发 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第二光源的位置处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此外,允许通 过使这些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彼此叠加来形成作为整体导光板的期望发光强度分布,并且 在第一显示器和第二显示器中,由此改善了显示图像质量。根据第三面光源装置,在导光板单元中,设置具有其厚度从第一侧面向第二侧面 逐渐减小并且发光量随着距第一侧面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的结构的多个导光部,并且 就多个导光部而言,设置通过将第一侧面设置在导光板单元的其中一个侧面上所构成的第 一导光部和通过将第一侧面设置在导光板单元的另一个侧面上所构成的第二导光部。当 光源设置在每个导光部的第一侧面上时,在光源均设置在导光板单元的一对侧面上的结构 中,允许独立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的位置处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 布。此外,允许通过使这些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彼此叠加来形成作为整体导光板单元的期 望发光强度分布,并且在第三显示器中,由此改善了显示图像质量。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2是用于描述图1中所示面光源装置的具体结构的概念图。图3是用于描述图1中所示面光源装置的功能的示图。图4是示出了在图1中所示面光源装置的高度分布和发光强度分布的实例的示 图。图5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实例的示图。图6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2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高度分布及发光强度分 布的实例的示图。图7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3的面光源装置的高度分布和发光强度分布的实例示 图。图8是用于描述根据变形例4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概念图。图9是示出了图4中所示面光源装置的凹部的间隔、间距及密度的分布实例的示 图。图10是与图4中所示面光源装置的另一个实例相关的示图,并且是示出了凹部的 高度、宽度及密度的分布实例的示图。图11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5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12是用于描述图1中所示面光源装置的具体结构的概念图。图13是用于描述根据变形例6的面光源装置的结构的概念图。图14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7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15示出了根据应用例1的背光的结构。图16是通过图15中所示的背光获得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实例。图17是示出了根据应用例2的显示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透视图。图18是用于描述图片显示区域与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设置关系实例的透视图。
图19是示出了根据应用例2的显示器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透视图。图20是用于描述图片显示区域与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设置关系实例的透视图。图21是示出了在图1中所示的导光板的另一个实例的截面图。图2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23是用于描述图22中所示的面光源装置的高度变化及高度差变化的示图。图24是用于描述图1所示的面光源装置的表面形状的概念图。图25是示出了图22所示的面光源装置的表面形状设计过程的概念图。图26是示出了图25之后的设计过程的概念图。图27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0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28是示出了图27所示的面光源装置中的表面形状设计过程的概念图。图29是示出了图观之后的设计过程的概念图。图30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1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31是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变形例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侧视图。图3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33是图32所示的面光源装置的平面图和侧视图。图34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2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35是图34所示的面光源装置的平面图和侧视图。图36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3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37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4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图38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5的导光部的示意性结构的侧视图。图39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6的导光部的示意性结构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第一实施方式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1)的主要部 分的结构的透视图。例如,多个面光源装置1的设置用作液晶显示器等的背光,并且每个面 光源装置1构成部分驱动中的部分照明区域。例如,通过将光源IOL(第一光源)和光源IOR(第二光源)沿着平板状的导光板 Ia的χ方向分别设置在一对相对的侧面上来构成面光源装置1。在导光板Ia中,形成反射 面Sl以及面对反射面Sl并发出发射光Lout的发光面S2。在该实施方式中,导光控制部 IlL(第一导光控制部)和导光控制部11R(第二导光控制部)设置在反射面Sl上。导光板Ia为允许来自光源IOL和IOR的光穿过其传播至发光面S2的光学组件, 并且由玻璃材料等构成。但是,导光板Ia可以由允许来自光源IOL和IOR的光穿过其传播 的任何其它材料构成。例如,导光板Ia不仅可以由具有高透明度的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光 散射性微粒分散于其中的光散射性材料或光漫射性材料构成。就这种光散射性微粒的材料 而言,可以使用允许发光面获得期望的光学特性的任意材料。需要注意,导光板Ia的形状 或尺寸、折射率、浓度、浓度分布等可以任意调整,从而获取期望的特性。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3个)光源IOL和多个(该实施方式中为3个)光源IOR分别设置在导光板Ia的一对侧面上。例如,光源IOL和IOR由LED (发光二极管)构成。需 要注意,例如,可以根据每个导光板Ia的侧面的长度来调整用于每个导光板Ia的光源IOL 和IOR的个数,并且不特别限定光源IOL和IOR的个数。导光控制部IlL控制从光源IOL侧进入导光板Ia的光的导向,并且由多个(该实 施方式中为5个)凹部(从较靠近光源101^—侧按顺序为凹部111^、111^、111^、111^及111^5) 构成。导光控制部IlR控制从光源IOR侧进入导光板Ia的光的导向,并且由多个(该实施 方式中为5个)凹部(从较靠近光源IOR—侧按顺序为凹部IlR1UlR2UlRy IlR4及IlR5) 构成。这种导光控制部IlL和IlR具有如下结构,其中,导光控制部IlL的凹部和导光控制 部IlR的凹部交替设置。但是,导光控制部IlL和IlR的凹部并非必须交替设置。这是因 为,例如,如在后述的变形例4的情况一样,在以不同间隔设置凹部的情况下,很难交替设 置凹部。现在,参照图2(A)和图2 (B),下面将描述上述导光控制部IlL和IlR的具体结构。 面光源装置1等效于通过将为光源IOL设置导光控制部IlL的结构(参照图2 (A))与为光 源IOR设置的导光控制部IlR的结构(参照图2(B))彼此叠加所形成的结构。如图2(A)所示,导光控制部IlL的凹部IlL1 IlL5均在y方向上延伸,并且例 如,每个凹部IlL1 IlL5的XZ截面形状为具有顶点A、B及C的三角形。换句话说,凹部 IlL1 IlL5分别具有面向光源IOL的倾斜面all al5(第一倾斜面)和面向光源IOR(图 2(A)中未示出)的倾斜面bll bl5(第三倾斜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倾斜面all al5 和倾斜面bll bl5分别设置在靠近光源IOL和光源IOR的侧。这种倾斜面all bl5以 一个相同的角α (底面AB与倾斜面a之间的角)倾斜,并且倾斜面bll bl5以一个相同 的角β (底面AB与倾斜面b之间的角)倾斜。倾斜角α和β满足下面的条件式(1)。此 外,优选地,倾斜角α和β满足条件式(1)和O),并且更优选地,倾斜角α和β满足条 件式(1) (3)。需要注意,η为导光板Ia的折射率,并且sirT1 (1/n)为导光板Ia的临界 角。β < α…(1)β 彡(90-sin_1(l/n))/2 . . . (2)β ( (90-2sin_1(l/n))/2 ... (3)需要注意,在后述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面向光源10L”意味着在导光板Ia中 指向光源10L。同样地,“面向光源10R”意味着在导光板Ia中指向光源10R。具体地,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上述凹部IlL1NllL5,使得高度H(从连接顶点A和 B的线段至顶点C的距离),即,倾斜面all al5的高度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 逐渐增大。通过倾斜角α和β和每个凹部的宽度(顶点A与B之间的距离)来唯一确定 高度H。在导光控制部IlL中,允许通过调整倾斜角α和β和高度H来任意形成基于来自 光源IOL的入射光的发光强度分布。需要注意,还可以通过来自光源IOL的入射光的发射 角分布、导光板Ia的形状或折射率等来调整发光强度分布。另一方面,如图2⑶所示,例如,导光控制部IlR的凹部IlR1 11 被配置为关于 导光板Ia的中心面(yz面)与上述导光控制部IlL的凹部IlL1NllL5对称(下文中,简称 为中心对称)。换句话说,凹部IlR1 11 分别具有面向光源IOR的倾斜面a21 a25 (第 二倾斜面)和面向光源IOL (图2⑶中未示出)的倾斜面b21 b25 (第四倾斜面)。在该实施方式中,倾斜面a21 a25和倾斜面1^21 b25分别设置在靠近光源IOL和光源IOR的 侧。倾斜面a21 a25中的倾斜角α和倾斜面b21 1^25中的倾斜角β满足上述条件式 (1)。此外,优选地,倾斜角α和β满足条件式(1)和O),并且更优选地,倾斜角α和β 满足条件式⑴ ⑶。此夕卜,凹部IlR1 11 被配置为,使得高度H(即,倾斜面all al5的高度)随着距光源IOR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导光控制部IlR中,与上述导光 控制部IlL的情况一样,允许通过调整倾斜角α和β和高度H来任意形成基于来自光源 IOR的入射光的发光强度分布。另外,当根据上述条件式⑴ (3)改变倾斜角α和β时,导光板Ia的照明强 度分布特性(从导光板Ia发出的光的角度方向的强度分布)变化。因此,当该实施方式的 面光源装置1用作背光时,可以任意调整倾斜角α和β,以便对应于背光的结构(设置在 导光板Ia的发光面S2上方的光学片等的结构),并且具有期望的照明强度分布特性。此外,为了分别使导光控制部IlL和导光控制部IlR对来自光源IOR的光和来自 光源IOL的光的影响最小化,较小的倾斜角β更好。但是,当倾斜角β太小时,每个凹部 的宽度因此而增大,从而引起与相邻凹部的干涉;因此,很难确保用于倾斜面all al5和 a21 a25的空间。另一方面,当指定每个凹部的宽度以便不引起这种干涉时,不允许高度 H增大,并且不允许确保用于倾斜面all al5和a21 a25的充足空间。在任何情况下, 限定用于倾斜面all al5和a21 a25的空间,并且限定的空间构成对发光强度分布的 调整的制约。因此,优选地,在固定高度H后,设定不致引起干涉的最小倾斜角β,从而通过 倾斜角α来获得期望的发光强度分布。接下来,下面将描述该实施方式的功能和效果。在面光源装置1中,当光源IOL和IOR照明时,光从每个光源IOL和IOR进入导光 板la。进入导光板Ia的每束线通过导光板Ia传播,然后该光线从发光面S2发出;因此, 在面光源装置1中执行面发光。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导光控制部IlL和IlR设置在反射面Sl上,所以通过导光控 制部IlL控制来自光源IOL的入射光的导向,并且通过导光控制部IlR控制来自光源IOR 的入射光的导向。将参照图3给出关于这点的描述。图3是示出了来自光源IOL的入射光 Ltl通过导光板Ia传播的状态的示意图。但是,为了简化和方便,仅示出导光控制部IlL的 凹部111^和111^2。在以这种方式将以倾斜角θ入射的光Ltl导向相对侧表面(较靠近光源 IOR的一侧)的过程中,首先,入射光Ltl入射至凹部IlL1的倾斜面all,并且入射光Ltl在倾 斜面all处反射。因此,反射光L1与平行于发光面S2的平面形成的角(下文中,称为导光 角)为(θ +2 α )。另一方面,光L1与垂直于发光面S2的平面形成的角(下文中,称为全反射角)为 (90-θ-2α)。在全反射角(90-θ-2 α)等于或小于导光板Ia的临界角的情况下,将光L1 发射至发光面S2上方。另一方面,在全反射角(90-θ-2 α)大于导光板Ia的临界角的情 况下,光L1在发光面S2处反射,以导光角(θ+2α)通过导光板Ia传播。接下来,通过导光板Ia传播的光L1入射至凹部IlL2的倾斜面al2,并且光L1在倾 斜面al2处反射。因此,反射光L2的导光角为(θ +4 α ),并且全反射角为(90- θ -4 α )。因 此,当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多个凹部IlL1 IlL5时,在光Ltl通过导光板Ia传播的过程中,来 自光源IOL的入射光Ltl顺序入射至凹部IlL1 IlL5 ;但是,导光角随着倾斜面all al5的每次反射而逐渐增大,并且当导光角超过临界角时,光Ltl从发光面S2发出。此外,由于导光控制部IlL被配置为,使得凹部IlL1 IlL5的高度H随着距光源 IOL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所以距光源IOL越远,在倾斜面处的反射越容易发生。通过 导光板Ia传播的光的导光角随着该反射而增大,结果,从发光面S2发出的光量在距光源 IOL较远的一侧较大。因此,形成了依靠光源IOL照明的发光强度分布。同样地,在光通过导光控制部IlR的凹部IlR1 11 穿过导光板Ia向着光源IOL 传播的过程中,来自光源IOR的入射光顺序入射至凹部IlR1 11 ,并且导光角随着在倾斜 面a21 a25处的每次反射而逐渐增大,并且当导光角超过临界角时,光从发光面S2发出。 此外,由于导光控制部IlR被配置为,使得凹部11 11 的高度H随着距光源IOR的距 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所以从发光面S2发射的光量在距光源IOR较远的一侧较大。因此, 形成了依靠光源IOR照明的发光强度分布。接下来,下面将描述用于导光控制部IlL的凹部IlL1 IlL5和导光控制部IlR的 凹部11 11 中的倾斜角α和β的条件式(1) (3)的意义。首先,考虑在光源IOL照明的情况下的条件式(1)。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导光板Ia 传播的光优先进入面向光源IOL的倾斜面,S卩,凹部IlL1 IlL5的倾斜面all al5和凹 部11 11 的倾斜面b21 1^25。这是因为对于从光源IOL传播的光而言,凹部IlL1 IlL5的倾斜面bll bl5隐藏在倾斜面all al5后面,并且凹部11 11 的倾斜面 a21 a25隐藏在倾斜面b21 b25后面。因此,凹部IlL1 IlL5的倾斜角α越大,由在倾斜面all al5处的每次反射造 成的导光角的增加量越大,结果,该点处的发光量增大。因此,易于调整依靠光源IOL的照 明的发光强度分布。此外,凹部11 11 的倾斜角β越小,由在倾斜面1^21 b25处 的每次反射造成的导光角的增加量越小,结果,该点处的发光量减小。因此,倾斜面b21 1^25(即,导光控制部11R)对依靠光源IOL和导光控制部IlL所形成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影响 减小。对于光源IOR照明的情况也是一样,并且通过导光板Ia传播的光优先入射至凹部 IlL1NllL5的倾斜面bll bl5和凹部11 11 的倾斜面a21 a25。这是因为对于从 光源IOR传播的光而言,倾斜面all al5隐藏在倾斜面bll bl5后面,并且凹部IlR1 IlR5的倾斜面b21 b25隐藏在倾斜面a21 a25后面。因此,凹部IlL1 IlL5的倾斜角 β越小,由在倾斜面bll bl5处的每次反射的导光角造成的增加量越小,结果,该点处的 发光量减小。因此,导光控制部IlL对依靠光源IOR和导光控制部IlR所形成的发光强度 分布的影响减小了。此外,凹部IlL1 IlL5的倾斜角α越大,由在倾斜面a21 a25处的 每次反射造成的导光角的增加量越大,结果,该点处的发光量增大。因此,易于调整依靠光 源IOR的照明的发光强度分布。具体地,当凹部IlL1 IlL5的倾斜角α增大时,凹部IlL1 IlL5对来自光源IOL 的入射光的影响增大,并且当凹部IlR1 11 的倾斜角β减小时,凹部11 11 的影 响减小。同样地,当凹部11 11 的倾斜角α增大时,凹部11 11 对来自光源IOR 的入射光的影响增大,并且当凹部IlL1 IlL5的倾斜角β减小时,凹部IlL1 IlL5的影 响减小。接下来,考虑在光源IOL照明的情况下的条件式(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较靠
12近光源IOL的位置处,导光控制部IlR的凹部11 的高度H大于导光控制部IlL的凹部IlL1 的高度,所以存在从光源IOL的入射光不可避免地入射至倾斜面b25的高可能性。因此,当 来自光源IOL的光通过在倾斜面b25处的一次反射被发射至导光板Ia的外部时,无法通过 凹部IlL1 IlL5来调整发光强度分布。因此,导出倾斜角β,使得由在倾斜面b25处的反射造成的全反射角大于导光板 Ia的临界角。换句话说,倾斜角为0°的光被具有倾斜角β的倾斜面1^25反射,反射光的 全反射角为(90-2β)。另一方面,由于具有折射率η的导光板Ia的临界角为SirT1(IAi), 所以仅需要建立下面的式G)。因此,导出上述条件式O)。90-2 β 彡 SirT1(IAi). . . (4)通常,从诸如LED的完全漫射光源入射至导光板Ia的光的强度分布和角度方向在 垂直于倾斜面的方向上最强。因此,当满足条件式⑵时,从依靠凹部IlL1 IlL5的发光 面S2的发光量充足,从而改善了光利用效率。但是,理想地,在从光源以最宽可能角度发射光的条件下,S卩,倾斜角等于临界角 的光没有通过在倾斜面b25处的一次反射而发射至导光板Ia的外部,最容易调整依靠凹部 IlL1 IlL5的发光强度分布而不受倾斜面b25影响。因此,当SirT1(IAi)的倾斜角的入射 光被具有倾斜角β的倾斜面b25反射时,全反射角为^O-SirT1(IAi)Iii )。另一方面,由 于具有折射率η的导光板的临界角为SirT1(IAi),所以仅需要建立下面的式(5)。因此,导 出上述条件式⑶。因此,当满足条件式(3)时,来自依靠凹部IlL1NllL5的发光面S2的 发光量更充足,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光利用效率。90-sirT1 (1/η) _2 β 彡 sirT1 (1/n)... (5)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导光控制部IlL和IlR设置在导光板Ia的反射面Sl 上;因此,来自分别设置在导光板Ia的一对侧面上的每个光源IOL和IOR的光的导向是可 控制的。换句话说,将分别具有倾斜面all al5和倾斜面bll bl5的凹部IlL1 IlL5 设置为导光控制部11L,并且被配置为,使得凹部IlL1 IlL5的高度随着距光源IOL的距 离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允许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较远离光源IOL的位置处分别较弱和 较强的不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此时,由于在凹部IlL1NllL5中的倾斜角α和β满足条 件式⑴,所以使得对来自光源IOL的光的影响增大,并且使得对来自光源IOR的光的影响 减小。另一方面,将具有倾斜面a21 a25和倾斜面b21 1^25的凹部IlR1 11 设置为 导光控制部11R,并且被配置为,使得凹部IlR1 11 的高度随着距光源IOR的距离的增 大而增大;因此,允许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IOR的位置处分别较弱和较强的不 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此时,凹部11 11 中的倾斜角α和β满足条件式(1),使得 对来自光源IOR的光的影响增大,并且使得对来自光源IOL的光的影响减小。因此,允许独 立形成依靠光源IOL和IOR的照明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现在,图4 (A) 图4 (C)示出了依靠导光控制部1IL和1IR的高度分布的发光强度 分布的实例。图4(C)示出了在彼此中心对称地形成导光控制部IlL和IlR(参照图4(A)) 的情况下的发光强度分布,形成了如下高度分布,即,高度H随着距每个光源IOL和IOR的 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参照图4(B))。如图4(C)所示,在仅有光源IOL照明的情况下, 导光控制部IlL的影响占主导;因此,允许形成如通过点划线所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 另一方面,在仅有光源IOR照明的情况下,导光控制部IlR的影响是支配性的;因此,允许形成如通过虚线所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因此,当光源IOL和IOR都照明时,不均勻发光 强度分布彼此叠加,并且允许形成作为整体导光板Ia的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图4(C)中通 过实线表示)。接下来,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变形例。与上述实施方式一样,通过类似的标号表示 类似的组件,并且将不再进一步描述。变形例1图5(A) 图5(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变形例1的面光源装置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实 例。在变形例中,在光源IOL和IOR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通过点划线和虚线表示)中, 光源IOL的发光强度和光源IOR的发光强度彼此不同。当这种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彼此叠 加时,使得整体发光强度分布连续变化。例如,当光源IOL的发光强度和光源IOR的发光强 度彼此不同时,能够实现这样的整体发光强度分布。如上所述,导光控制部IlL和IlR的结构不限于它们彼此中心对称的情况,并且导 光控制部IlL和IlR可以被配置为,使得光源IOL的发光强度和光源IOR的发光强度彼此 不同。由于允许独立形成依靠光源IOL和IOR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所以由于通过彼此 叠加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允许易于形成作为整体导光板的任意发光强度分布。具体地,在 设置多个面光源装置并且发光强度在相邻面光源装置之间连续变化从而执行部分驱动的 情况下,该变形例是有效的(稍后将详细描述)。不仅在导光控制部IlL的发光强度和导光控制部IlR的发光强度彼此不同的情况 下可以形成上述任意发光强度分布,而且在光源IOL和IOR的高度分布彼此不同的情况下, 也可以形成上述任意发光强度分布。变形例2图6(A)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变形例2的面光源装置的示意结构的透视图,并且 图6(B)和图6(C)分别示出了高度分布的实例和发光强度分布的实例。在变形例中,在导 光控制部11L-1,除了设置凹部IlL1 IlL5以使其高度H从靠近光源IOL的一侧按顺序增 大之外,还将具有小于凹部IlL5的高度H的凹部IlL6设置在距光源IOL最远的位置处,即, 最靠近光源IOR的位置。另一方面,在导光控制部11R-1中,除了设置凹部11 11 以 使其高度H从较靠近光源IOR的一侧按顺序增大之外,还将具有小于凹部11 的高度H的 凹部11 设置在距光源IOR最远的位置处,S卩,最靠近光源IOL的位置。在变形例中,凹部IlL1 IlL5和凹部IlR1 11 的高度H这样变化,从而分别随 着距光源IOL和IOR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允许独立形成依靠光源IOL和IOR的不均 勻发光强度分布。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相同的效果。此外,在导光控制部11L-1中,将具有比凹部IlL5小的高度H的凹部IlL6设置在 较靠近凹部IlL5的光源IOR的一侧;因此,如图6(B)所示,形成高度在较靠近光源IOR侧 的一端以阶梯式方式变化的高度分布(通过点划线表示)。因此,在仅有光源IOL照明的情 况下,如图6(C)所示,允许形成发光强度在较靠近光源IOR侧的一端以阶梯式方式变化的 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通过点划线表示)。同样地,在导光控制部11R-1中,将具有比凹部11 小的高度H的凹部11 设置 在较靠近光源IOL侧的一端;因此,如图6(B)所示,形成高度在较靠近光源IOL侧的一端以 阶梯式方式变化的高度分布(通过虚线表示)。因此,在仅有光源IOR照明的情况下,如图6(C)所示,允许形成发光强度在较靠近光源IOL侧的一端以阶梯式方式变化的不均勻发光 强度分布(通过虚线表示)。因此,当两个光源IOL和IOR照明从而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彼此叠加时,允许形成 发光强度在两端以阶梯式方式变化的发光强度分布(通过图6(C)中的实线表示)。因此, 能够防止在导光板两端处的发光强度的急剧变化,从而能够防止亮线(bright line)不均 勻性等的产生。变形例3图7(A)和图7(B)示出了在根据本发明变形例3的面光源装置中的高度分布和发 光强度分布的实例。在该变形例中,如图7(A)所示,导光控制部11L-2和11R-2中的凹部 的高度分布在较靠近光源IOL和IOR侧的端部处平缓地变化。如图7(B)所示,在光源IOL 和IOR单独照明的情况下,允许通过这种结构分别形成发光强度在较靠近光源IOL和IOR 侧的端部处平缓地变化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通过点划线和虚线表示)。因此,当两个光 源IOL和IOR都照明从而使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彼此叠加时,允许形成发光强度在导光板 两端处平缓地变化的发光强度分布(通过实线表示),从而更有效地防止亮线不均勻性等。变形例4图8 (A)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变形例4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光源IOL和导光控制部21L 的示意性结构,并且图8⑶示出了导光板的放大视图。为了简化和方便,未示出光源IOR和 导光控制部21R的透视图。在该变形例中,由多个(在该变形例中为8个)凹部21k构成 导光控制部21L。这些凹部21k具有如下相同形状,S卩,具有倾斜角为α的倾斜面all和 倾斜角为β的倾斜面bll (图8(A)中都未示出)以及由倾斜面all和bll所指定的固定 高度H。此外,导光控制部21R被配置为与导光控制部21L中心对称。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更密集地设置这种凹部21k。换句话说,设置凹 部21、,使得其间的间隔r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需要注意,如图8⑶ 所示,通过凹部21k的宽度d(通过顶点A和B所指定的线段)和间隔r来指定每个凹部 21L0的间距p,并且凹部21k的密度定义为D = q/p。例如,如图9(A)所示,在导光控制部21L中,设置凹部21k从而形成一种分布,其 中,间隔r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因此,在间距ρ的分布中,间距ρ随 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参照图9(B)),并且在密度D的分布中,密度D随 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参照图9(C))。另一方面,导光控制部21R中的间 隔r、间距ρ及密度D的分布与上述导光控制部21L中心对称。在该变形例中,在导光控制部2IL中,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更密集地设 置凹部21k,因此,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光更容易在倾斜面all处反射。因此,在 靠近光源IOL的位置处的发光量大于距光源IOL较远的位置处的发光量。因此,与上述实 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允许依靠光源IOL的照明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较远离光源IOL的位 置处分别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此外,导光控制部21R中,还允许形成与上述 导光控制部21L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中心对称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因此,当光源IOL 和IOR都照明从而使不均勻分布彼此叠加时,允许形成整体上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如上所述,不仅能够通过改变导光控制部的凹部的高度,而且能够通过改变凹部 之间的间隔来实现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的位置处分别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间隔固定并且高度变化的结构作为实例,并且在 该变形例中,描述了高度固定并且间隔变化的结构作为实例,但是发明不限于此,并且高度 和间隔都可以变化,从而形成均勻发光强度分布。例如,凹部可以被配置为,使得某些凹部 以固定间隔设置并且具有不同的高度,而另一些凹部具有固定高度并且以不同间隔设置。图10(A) 图10(C)示出了与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面光源装置1的情况一 样的间距P固定并且高度H和宽度q变化的情况。密度D也通过上述面光源装置1以这样 的方式变化,从而形成不均勻的发光强度分布。此时,当宽度q太大时,由于亮线的不均勻 性,通过具有太大宽度q的凹部所发射的光可能可见。在这种情况下,估算发光不由于亮线 的不均勻性可见的宽度q的最大值,并且将宽度q固定为最大值,随后,可以减小间隔r,并 且可以增大密度D。另一方面,当宽度q太小时,宽度q会超过制造过程中的加工限制或精 度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估算不超过加工限制或精度限制的宽度q的最小值,并且将宽度q 固定为最小值,随后,可以增大间隔r,并且可以减小密度D。变形例5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变形例5的面光源装置3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在 面光源装置3中,导光控制部31L和31R设置在导光板3a的反射面Sl上。导光控制部3IL控制从光源IOL入射至导光板3a的光的导向,并且由多个(该变 形例中为5个)凸部(从靠近光源101^侧按顺序为311^、311^、311^、311^及311^5)构成。导 光控制部31R控制从光源IOR入射至导光板3a的光的导向,并且由多个(该变形例中为5 个)凸部(从靠近光源IOR侧按顺序为31队、311 2、311 3、31R4及31R 5)构成。例如,这种 导光控制部31L和31R具有如下结构,其中,导光控制部31L的凸部和导光控制部31R的凸 部被交替设置。现在,将参照图12(A)和图12(B)描述上述导光控制部31L和31R的具体结构。面 光源装置1等效于通过将为光源IOL设置导光控制部31L的结构(参照图12(A))与为光 源IOR设置的导光控制部31R的结构(参照图12(B))彼此叠加所形成的结构。如图12(A)和图12(B)所示,除了导光控制部31L的凸部SlL1 31L5和导光控制 部31R的凸部31礼 31 为向着反射面Sl的底部的凸出之外,导光控制部31L和31R具有 与导光控制部IlL和IlR相同的结构。换句话说,凸部31Li 31L5分别具有面向光源IOL 的倾斜面all al5(第一倾斜面)和面向光源IOR(图12㈧中未示出)的倾斜面bll bl5(第三倾斜面)。在该变形例中,倾斜面all al5和倾斜面bll bl5分别设置在靠 近光源IOR和光源IOL的侧。倾斜面all al5以倾斜角α倾斜,并且倾斜面bll bl5 以倾斜角β倾斜。此外,设置凸部31Li 31L5,使其高度H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 而逐渐增大。此外,倾斜角α和β满足上述条件式(1),优选地条件式(1)和0),更优选 地条件式(1) (3)。对于凸部31 31 也是一样。需要注意,在该变形例中,“面向光源10L”意味着指向导光板3a中的光源10L。同 样地,“面向光源10R”意味着指向导光板3a中的光源10R。在该变形例中,在来自光源IOL的入射光通过导光控制部3IL穿过导光板3a向着 光源IOR传播的过程中,导光角随着在倾斜面all al5处的每次反射而逐渐增大,并且当 全反射角小于临界角时,光从发光面S2发出。此外,凸部31k 31L5的高度H被配置为, 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因此,来自发光面S2的发光量大于距光源IOL较远的一侧。因此,依靠光源IOL的照明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IOL的位置处分 别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另一方面,同样地,在来自光源IOR的入射光通过导 光板3a向光源IOL传播的过程中,导光角随着在倾斜面a21 a25处的每次反射而逐渐增 大,并且当全反射角小于临界角时,入射光从发光面S2发出。此外,凸部31 31 的高 度H被配置为,随着距光源IOR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加;因此,来自发光面S2的发光量大 于距光源IOR较远的一侧。因此,依靠光源IOR的照明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IOR 的位置处分别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此外,当满足条件式(1)时,在光源IOL照明的情况下,通过导光板3a传播的光优 选入射至面向光源IOL的倾斜面,即,凸部31k 31L5的倾斜面all al5和31 31 的倾斜面b21 1^25。这是因为对于从光源IOL传播的光而言,凸部31Q 31L5的倾斜 面bll bl5和凸部31礼 31 的倾斜面a21 a25隐藏在反射面Sl后面。因此,凸部 SlL1 31L5的倾斜角α越大,由在倾斜面all al5处的每次反射造成的导光角的增加 量越大,结果,该点处的发光量增大。因此,易于调整依靠光源IOL的照明的发光强度分布。 此外,凸部31礼 31 的倾斜角β越小,由在倾斜面b21 b25处的每次反射造成的导光 角的增加量越小,结果,该点处的发光量减小。因此,导光控制部31R对依靠光源IOL和导 光控制部31L所形成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影响减小了。对于光源IOR照明的情况也是一样,并且通过导光板3a传播的光优选入射至凸部 31Q 31L5的倾斜面bll bl5和凸部31 31 的倾斜面a21 a25。这是因为对于 从光源IOR传播的光而言,凸部SlL1 31L5的倾斜面all al5和凸部31 31 的倾 斜面b21 b25隐藏在反射面Sl后面。因此,凸部SlL1 31L5的倾斜角β越小,由在倾 斜面bll bl5处的每次反射造成的导光角的增加量越小,结果,该点处的发光量减小。因 此,导光控制部31L对依靠光源IOR和导光控制部31R所形成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影响减小。 此外,凸部31礼 31 的倾斜角α越大,由在倾斜面a21 a25处的每次反射造成的导光 角的增加量越大,结果,该点处的发光量增大。因此,易于调整依靠光源IOR的照明的发光 强度分布。如上所述,只要设置在导光板3a的反射面Sl上的导光控制部由具有通过倾斜角 α和β所指定倾斜面a和b的形状的部分构成即可,所述形状不限于凹形状,并且可以为 凸形状。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允许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相同的效果。变形例6图13(A)和图13(B)示出了在靠近根据本发明的变形例6的面光源装置的光源 IOL侧上的部分的结构。除了导光控制部设置在导光板如的发光面S2上之外,该变形例具 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相同的结构。如图13(A)所示,由多个凹部41L”...所 构成的导光控制部41L可以设置在发光面S2上。可选地,如图13(B)所示,由多个凹部 42k、...所构成的导光控制部42L可以设置在发光面S2上。对于靠近光源IOR侧的部分 的结构也是一样。此外,可以通过改变凹部或凸部的高度或者通过改变凹部或凸部之间的 间隔来形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可选地,可以通过改变高度和间隔二者来形成不均勻发 光强度分布。即使在导光控制部以这样的方式设置在发光面S2上的情况下,当分别以倾斜 角α和倾斜角β形成面向光源IOL的倾斜面all和面向光源IOR(图13(A)中未示出) 的倾斜面bll,并且满足上述条件式(1),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相同的效果。变形例7图1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变形例7的面光源装置5的示意性结构的透视图。除 了导光控制部51L和导光控制部51R分别设置在导光板fe的反射面Sl和发光面S2上之 外,根据该变形例的面光源装置5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相同的结构。导光控 制部51L由多个(该变形例中为5个)凹部SlL1 51L5构成,并且凹部51Q 51L5具有 与上述面光源装置1的导光控制部IlL的凹部IlL1 IlL5相同的结构。另一方面,导光控 制部51R由多个(该变形例中为5个)凹部51 51 构成。在凹部51 51 中,将 倾斜角为α的倾斜面a21 a25设置为面向光源10R,并且将倾斜角为β的倾斜面b21 b25设置为面向光源10L。如上所述,导光控制部51L和51R可以分别设置在彼此不同的反射面Sl和发光面 S2上。即使在这种结构中,仍能够获取与上述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相同的效果。在该变形例中,使用了由具有凹形状的部分所构成的导光控制部;但是,与在上述 变形例5的情况下一样,可以使用由具有凸形状的部分所构成的导光控制部。此外,由具有 凹形状的部分所构成的导光控制部可以设置在发光面S2和反射面Sl的其中一个上,并且 由具有凸形状的部分所构成的导光控制部可以设置在另一个上。变形例8和9图15(A) 图15(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变形例8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导光控制部 61L和61R的高度H、宽度q及密度D的变化。图16㈧ 图16(C)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变形 例9的面光源装置中的导光控制部62L和62R的间隔r、间距ρ及密度D的变化。导光控 制部61L和61R的高度H、宽度q及密度D的变化或导光控制部62L和62R的间隔r、间距 P及密度D的变化不限于上述的线性变化,并且可以为曲线变化。因此,易于形成发光强度 在远离光源的位置处较强的发光强度分布。应用例1接下来,下面将描述用于显示器等的背光6作为上述面光源装置1的应用例。图 17(A)是背光6的顶视图,并且图17(B)是背光6的侧视图。例如,通过设置多个面光源装 置1使得一个面光源装置1的设置有光源IOL的侧面和另一个面光源装置1的设置有光源 IOR的侧面彼此相对来构成背光6。当以这种方式设置多个上述面光源装置1时,能够实现允许部分驱动作为部分照 明区域的各面光源装置1的显示器。例如,图18(A) 图18(C)示出了用5个面光源装置1所形成的发光强度分布的 实例。如上所述,当形成面光源装置1,使得光源IOL的发光强度和光源IOR的发光强度彼 此不同,或者使得导光控制部IlL和IlR的高度分布彼此不中心对称时,允许形成作为整个 导光板Ia的任意连续发光强度分布。因此,如图18(A) 图18(C)所示,允许发光强度在 多个面光源装置1之间的边界附近平缓地变化。因此,使部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看起来 很自然。另外,反射片可以设置在面光源装置1的反射面Sl上,并且各种光学片可以设置 在面光源装置1的发光面S2上。例如,就反射片而言,可以使用白色PET片、漫射反射片、 银片、ESR膜等。此外,就光学片而言,可以使用漫射片、漫射板、棱镜片、透镜片、亮度增强
18膜、偏光板等。此外,光学组件可以设置在面光源装置1之间的边界部附近。光学组件由上述光 学片或诸如反射材料或漫射材料的材料构成。设置光学组件以改善光学特性或面光源装置 1之间的边界的外观,并且任意设置。应用例2图19是示出了包括上述应用例1的背光6的显示器7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透视 图。显示器7包括上述应用例1的背光6。显示器7包括由多个面光源装置1所构成的背 光6、显示面板70及用于控制每个面光源装置1和显示面板70的电路部71。显示面板70 通过调制来自背光6的照明光(发射光Lout)基于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例如,液晶面板70 用作显示面板70。在显示器7中,由于设置了由多个面光源装置1所构成的背光6,所以如上所述,部 分照明区域之间的边界看起来很自然。因此,允许改善显示图像质量。此外,例如,如图20所示,允许形成如下部分照明区域1 ,其中,仅有在对应于具 有显示面板70中的图像显示区域的预定亮度以上亮度的图像显示区域(显示图片1 被显 示的区域)的区域中的面光源装置1照明。在以这种方式构成显示器7的情况下,允许根 据图像亮度的发光控制(发光强度的调整),并且允许改善显示画面中明暗之间的对比度。第二实施方式图2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8)的主要 部分的结构的透视图。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的情况一样,例如,多个面光源 装置8的设置用作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背光,并且面光源装置8构成部分驱动中的部分照 明区域。类似的组件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标号表示,并且将不再进一步描述。如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的情况一样,例如,通过将光源IOL和光源 IOR沿着平板状导光板8a的χ方向分别设置在一对相对的侧面上来构成面光源装置8。此 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的情况一样,导光板8a包括反射面Sl和发光面 S2,并且倾斜面all al5和倾斜面a21 a25设置在反射面Sl上。在下面的描述中,就 实施方式中每个倾斜面及其倾斜角而言,为了方便,使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倾斜 面和相同的倾斜角;但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本实施方式中的倾斜角是独立设定的。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板1的情况一样,导光板8a为用于使来自光源IOL和 IOR的光通过其传播至发光面S2的光学组件。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反射面Sl的表面形 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板Ia不同。下面,将参照图23描述反射面Sl的表面形状。 图23是用于描述面光源装置8中倾斜面的高度一级高度差的变化的示图。如图23所示,在导光板8a中的反射面Sl由面向光源IOL的倾斜面all al5、面 向光源IOR的倾斜面a21 a25及连接这些倾斜面的平面clO构成。倾斜面all al5为 具有预定倾斜角(该实施方式中为倾斜角α)的倾斜面,并且倾斜面all al5的高度随 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例如,hll < hl2 < hl3 < hl4 < hl5)。同样地,倾斜 面a21 a25为具有预定倾斜角(该实施方式中为倾斜角α)的倾斜面,并且倾斜面a21 a25的高度随着距光源IOR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例如,h21 < h22 < h23 < h24 < h25)。 换句话说,建立下面的条件式(6),其中,从靠近光源IOL侧开始的第η个倾斜面3 的高度 为hjn)。同样地,建立下面的条件式(7),其中,从靠近光源IOR侧开始的第η个倾斜面anK的高度为hK(n)。hL(n)彡 hL(n+l) · · · (6)hE(n) ^hE(n+l) · · · (7)此外,在导光板8a的反射面Sl中,在光源IOL和IOR设置在其上的一对侧面之间, 倾斜面all al5与发光面S2之间的高度差(dll dl5,下文中,简称问“高度差”)变化。 同样地,在反射面Sl中,从倾斜面a21 a25至发光面S2的高度差(d21 (12 变化。例 如,高度差变化,使得导光板8a中心附近的高度差(具体而言,dl2、dl3、d22及(12 比较 大,并且高度差随着距导光板8a端部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减小。此外,例如,使高度和高度 差这样变化,从而在一对侧面之间中心对称。通过这种倾斜面all al5和a21 a25的 高度和高度差变化,导光板8a的反射面Sl在显微镜下具有凸形状。此外,与上述第一实施 方式不同,在导光板8a的反射面Sl中,不设置倾斜面bll bl5和b21 1^25。换句话说, 导光板8a的反射面Sl的表面形状等效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板Ia中的倾斜角β为 0°的情况下的表面形状。接下来,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功能和效果。在面光源装置8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光通过光源IOL和IOR的照 明从每个光源IOL和IOR入射至导光板8a。入射至导光板8a的每束光通过导光板8a传 播,然后从发光面S2发出,从而执行面发光。此时,由于倾斜面all al5和a21 a25设置在反射面Sl上,所以与上述第一 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来自光源IOL的光和来自光源IOR的光分别在倾斜面all al5处 和在倾斜面a21 a25处选择性地反射。此外,由于倾斜面all al5的高度hll hl5 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此时,来自发光面S2的发光量在距光源IOL较 远的一侧增大。同样地,由于倾斜面a21 a25的高度h21 h25随着距光源IOR的距离 的增大而增大,所以来自发光面S2的发光量在远离光源IOR的一侧增大。因此,与上述第 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独立形成依靠光源IOL的照明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和依靠光源 IOR的照明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8a中,倾斜面al 1 al5和a21 a25的高度差(dl 1 dl5和d21 d25)变化,并且通过高度差来设计反射面Sl的表面形状。下面将参照图M 图26描述设计这种表面形状的过程。图M(A) 图M(C)是用于描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 方式的导光板Ia的表面形状的概念图。图25(A) 图25(C)是示出了设计导光板8a的表 面形状的过程的概念图。图沈(幻 图26(C)是示出了图25之后的设计过程的概念图。 为了简化和方便,将参照作为实例的组合作为面向每个光源的倾斜面的4个倾斜面(all al4和a21 a24)的情况进行描述。首先,就实施方式的比较实例而言,下面将描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板 Ia的表面形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通过凹部IlL1 IlL4控制依靠来自光源IOL的 光的发光强度分布(参照图M (A)),并且通过凹部11 IlR4控制依靠来自光源IOR的 光的发光强度分布(参照图M(B))。凹部IlL1 IlL4和凹部IlR1 IlR4彼此叠加,从而 形成反射面Sl的形状(图M(C))。然后,此时,倾斜面bll bl4和b21 1^24的倾斜角 β小于倾斜面all al4和a21 a24的倾斜角α ;因此,图M(A)中对来自光源IOR的 光的影响和图M(B)中对来自光源IOL的光的影响减小了。
如先前所述,为了使倾斜面bll bl4对依靠光源IOR的照明的发光强度分布的 影响及倾斜面b21 bM对依靠光源IOL的照明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影响最小化,期望其倾 斜角β尽可能小。但是,当倾斜角β太小(例如,β =0° )时,在相邻的凹部间产生干 涉。因此,期望实现更易于减小由倾斜面bll bl4和b21 bM造成的影响的表面形状。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考虑实质上对于发光强度分布的形成有贡献的倾斜面 al 1 al4 (参照图25 (A))和倾斜面a21 U4 (参照图25 (B))的组合。当倾斜面al 1 al4和倾斜面a21 彼此叠加而没有变化时,形成图25(C)中所示的结构。为了使这种结构能够实现为反射面Sl的表面形状,如图^(A)和图26(B)所示, 对齐倾斜面all al4和a21 a24的位置。具体而言,移动倾斜面all al4和a21 a24的位置,使得相邻倾斜面由平面ClO连接。因此,由此获得了如图26(C)中所示的反射 面Sl的表面形状。具体地,不具有倾斜面bll bl4和b21 1^24的表面形状,换句话说, 实现了倾斜角β为0°的表面形状。因此,当光源IOL照明时,通过倾斜面all al5独立 调整发光量,并且当光源IOR照明时,通过倾斜面a21 a25独立调整发光量。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面向光源IOL的倾斜面all al5和面向光源 IOR的倾斜面a21 a25设置在导光板8a的反射面Sl上,所以能够控制来自设置在导光板 8a的一对侧面上的光源IOL和光源IOR的每束光。此时,倾斜面all al5的高度随着距 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允许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IOL的位置处较 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另一方面,倾斜面a21 a25的高度随着距光源IOR的 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允许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IOR的位置处较弱和较强 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因此,允许独立形成依靠光源IOL和IOR的照明的不均勻发光强 度分布。因此,能够获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反射面Sl具有倾斜面all al5和a21 a25的高度差变 化的表面形状,即,有效地设置实质上对于发光强度分布的形成有贡献的倾斜面all al5 和a21 a25的表面形状。由于这种表面形状等效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倾斜面bll bl5和b21 1^25的倾斜角β为0°的表面形状,所以比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更简单地独立 形成了依靠光源IOL和IOR的照明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接下来,下面将描述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10和11)。类似的组件 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和8类似的标号表示,并且将不 再进一步描述。变形例10图27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0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9)的示意性结构。与上 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8的情况一样,在面光源装置9中,导光板9a包括倾斜面 all al5和a21 a25,并且这些倾斜面的高度和高度差随着距光源IOL和IOR的距离而 变化。但是,变形例由于如下事实而区别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即,这种倾斜面all al5 和a21 a25设置在发光面S2上。在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通过这种结构,依靠光源IOL和 IOR的照明进入导光板9a的每束光通过导光板9a传播,然后从发光面S2发出,从而执行 面发光。此外,此时,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通过改变倾斜面 all al5的高度独立形成依靠光源IOL的照明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和依靠光源IOR的照明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在导光板9a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倾斜面all al5和a21 a25 的高度差变化,并且在变形例中,通过高度差来设计发光面S2的表面形状。下面,将参照图 28和图四描述设计这种表面形状的过程。图观㈧ 图^(C)和图四㈧ 图^(C)是 示出了导光板9a的表面形状的设计过程的概念图。此处,为了简化和方便,将描述组合作 为面向每个光源的倾斜面的4个倾斜面(all al4和a21 a24)的情况作为实例。而且,在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考虑实质上对于发光强度分 布的形成有贡献的倾斜面all al4(图观⑷)和倾斜面a21 a24(图观⑶)的组合。 当倾斜面all al4和倾斜面a21 U4彼此叠加而不变化时,假设图观(C)中所示的结 构。为了使这种结构能够实现为发光面S2的表面形状,如图^KA)和图29(B)所示,与上 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对齐倾斜面all al4和a21 a24的位置。因此,由此获得 了如图四(0中所示的发光面S2的表面形状。如上所述,倾斜面all al5和a21 a25可以设置在发光面S2上,而且,在还是 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8相同的效果。变形例11图30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1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12)的示意性结构的透 视图。在该变形例中,倾斜面all al5和a21 a25设置在导光板12a的反射面Sl和发 光面S2 二者上。换句话说,面光源装置12具有如下结构,其中,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反 射面Sl的表面形状与上述变形例10中的发光面S2的表面形状相组合。倾斜面all al5 和a21 a25可以以这种方式设置在反射面Sl和发光面S2 二者上,而且在这种情况下,能 够获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8相同的效果。尽管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和变形例10和11中,描述了如下结构作为实例,其中, 倾斜面设置在导光板的发光面S2或反射面Sl上,使得导光板在显微镜下具有凸形状(向 导光板的外部凸出),导光板可以具有凹形状。换句话说,可以形成向导光板内部凹入从而 形成凸形状的形状。在这种情况下,与图26(A) 图^(C)所示的情况一样,在对齐倾斜面 的高度的过程中,可以向导光板的内部移动倾斜面的位置。此外,发光面S2和反射面Sl的 其中一个可以具有凸形状,并且另一个可以具有凹形状。此外,描述了导光板的发光面S2或反射面Sl中的倾斜面的高度变化的情况作为 实例,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并且例如能够被应用于如上述变形例4中所描述的改变密度 的情况。在改变密度的情况下,具有相等高度hll的倾斜面all的密度可以随着距光源的 距离而变化。例如,如图31所示,导光板的发光面S2具有如下表面形状,其中,对于依靠光源 IOL的发光强度分布有贡献的倾斜面all的组合cll cl6和对于依靠光源IOR的发光强 度分布有贡献的倾斜面a21的组合c21 彼此叠加。平面clO设置在倾斜面all之间 或倾斜面all与倾斜面a21之间。在组合cll cl6中,倾斜面all的个数随着距光源IOL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
大(在该变形例中逐个增大),并且1个倾斜面all、2个倾斜面all.....6倾斜面all分
别包含在组合cll、cl2.....cl6中。同样地,在组合c21 c26中,也设置倾斜面a21,使
得倾斜面a21的个数随着距光源IOR的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在该变形例中逐个增大)。另外,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倾斜面all与反射面Sl之间的高度差和倾斜面a21 与反射面Sl之间的高度差在导光板中心附近较大,并且发生这样的变化,从而随着距导光 板端部的距离的减小而逐渐减小。通过这种倾斜面all和a21的密度和高度差变化,发光面S2在显微镜下具有凸形 状。因此,即使在通过密度的变化形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的情况下,也仅允许有效地设置 实质上对于发光强度分布的形成有贡献的倾斜面。因此,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等 相同的效果。第三实施方式图3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13)的主要 部分的结构的透视图。图33(A)是从发光面S2侧所观察的面光源装置13的平面图,并且 图33(B)和图33(C)是面光源装置13的侧视图。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的 情况一样,多个面光源装置13的设置用作用于液晶显示器等的背光,并且面光源装置8构 成部分驱动中的部分照明区域。类似的组件通过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类似的标号表示,并 且将不再进一步描述。面光源装置13包括导光板单元13a,其中,沿着y方向设置沿着χ方向延伸的多个 (例如,12个)导光部13al。多个(例如,6个)光源IOL和多个(例如,6个)光源IOR分 别设置在导光板单元13a的一对侧面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板Ia的情况一样,每个导光部13al为用于允许来自 光源10L(或光源10R)的光通过其传播至发光面的光学组件,并且例如由诸如丙烯酸或聚 碳酸酯的透明树脂构成。每个导光部13al包括发光面S20、反射面SlO及彼此相对的一对 侧面(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32),并且具有其厚度从第一侧面131至第二侧面132逐 渐减小的形状,即,楔形形状。在导光部13al的反射面SlO上执行例如雕刻、点加工、点印刷或棱镜加工(未示 出)的各种用于光提取的加工。通过这些种类的加工形成来自发光面S20的发射光的期 望的发光强度分布。具体而言,这样执行加工,使得来自发光面S20的发光量随着距光源 10L(或光源10R)的距离的增大(换句话说,随着距第一侧面131的距离的增大)而增大。 例如,这样执行加工,使得随着距光源距离的增大而增大点图案的密度,或者随着距光源的 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棱镜的密度或高度。不仅可以在反射面SlO上,而且可以在发光面S20 上执行这样的加工。在该实施方式中,设置上述多个导光部13al,从而交替改变其方向(下文中,简称 为“交替设置”),使得一个导光部13al的第一侧面131与另一个导光部13al的第二侧面 132彼此相邻。光源设置在以这种方式交替设置的多个导光部13al的每个第一侧面131 上。换句话说,导光板单元13a中的每个侧面由交替设置的第一侧面131和第二侧面132构 成。此外,在导光板单元13a中,设置在一个侧面上的光源(IOL)和设置在另一个侧面上的 光源(IOR)以交错方式设置,从而彼此不面对。但是,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使用注入成型 法等将这些多个导光部13al (导光板单元13a)形成为一体。在该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光源 IOL设置在第一侧面131上所构成的导光部13al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一导光部”,并且通过 将光源IOR设置在第一侧面131上所构成的导光部13al对应于本发明的“第二导光部”。接下来,下面将描述该实施方式的功能和效果。
在面光源装置13中,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当每束光依靠光源IOL的 照明和光源IOR的照明分别从光源IOL和光源IOR入射至导光板单元13a中时,每束入射 光沿着对应于导光部13al的形状传播。换句话说,光通过每个导光部13al从第一侧面131 向着第二侧面132传播。因此,每个导光部13al在发光面S20上执行面发光。此时,在每个导光部13al的反射面SlO上执行加工,使得来自发光面S20的发光 量随着距第一侧面131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因此,在每个导光部13al中独立形成不均勻发 光强度分布。因此,在通过交替设置这种导光部13al所构成的导光板单元13a中,独立形 成依靠光源IOL的照明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和依靠光源IOR的照明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 布。此外,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每个导光部13al的厚度从第一侧面131至第二侧面 132逐渐减小,所以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改善了光利用效率。下面将描述其原因。首先,就该实施方式的比较实例而言,下面将描述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光 板Ia的表面形状。如上所述,通过将控制依靠光源IOL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凹部IlL1 IlL5 与控制依靠光源IOR的发光强度分布的凹部11 11 叠加在一个组件中来构成导光板 la(参照图1)。具体地,导光板Ia具有光从其一对侧面的每个入射的结构,换句话说,设置 光源IOL和IOR使其彼此相对的结构。因此,使得导光板Ia形成中心对称形状,例如,平面 形状。但是,在这种平面形导光板Ia中,在设置在一个侧面上的光源IOL照明的情况下, 通过导光板Ia传播的光的一部分可能穿过另一个侧面(靠近光源IOR的侧面)而泄漏至 外部(下文中,简称为“光泄漏”)。同样地,在光源IOR照明的情况下,可能从靠近光源IOL 的侧面发生光泄漏。因此,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导光板Ia中,存在改善光利用效率的余 地。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由于每个导光部13al具有其厚度从第一侧面131至第二 侧面132逐渐减小的形状,所以从第一侧面131入射的光几乎不会从第二侧面132泄漏。因 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改善了光利用效率。如上所述,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导光板单元13a中,交替设置(被加工为随着距第 一侧面131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发光量的)导光部13al,并且光源IOL(或10R)设置在每个 导光部13al的第一侧面131上。因此,允许独立形成基于导光部13al的表面形状的不均 勻发光强度分布。因此,能够获取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由于每个导光部13al具有其厚度从第一侧面131至第二侧面132逐渐减小 的形状,所以能够防止从第二侧面132发生光泄漏。因此,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允许 改善光利用效率。这使得所设置的光源IOL和IOR的个数减少,并且在成本降低或功耗减 小方面十分有利。接下来,下面将描述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变形例12 16)。类似组件通 过与上述第一和第三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和13类似的标号表示,并且将不再进一步描 述。变形例12图34是示出了根据变形例12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14)的主要部分的结构 的透视图。图35(A)是从发光面S2侧所观察的面光源装置14的平面图,并且图35(B)和图35(C)是面光源装置14的侧视图。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3的情况一样,面光源装置14包括导光板单 元Ha及分别设置在一对侧面上的多个(例如,4个)光源IOL和多个(例如,4个)光源 IOR0通过沿着y方向设置多个(例如,8个)导光部14al构成导光板单元14a,并且通过 使用注入成型法等将多个导光部14al形成为一体。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光板13al的情况一样,每个导光部14al为允许来自光 源10L(或光源10R)的光通过其传播至发光面的光学组件。此外,每个导光部14al包括发 光面S20、反射面SlO及一对侧面(第一侧面141和第二侧面142),并且具有其厚度从第一 侧面141至第二侧面142减小的锲形形状。此外,在导光部14al的反射面SlO上执行与在 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光部13al的反射面SlO上所执行的加工相同的加工。交替设置多 个这种导光部14al,并且光源(10L或10R)设置在每个第一侧面141上。换句话说,在导光 板单元Ha中,其每个侧面也由交替设置的第一侧面141和第二侧面142构成,并且以交错 方式设置光源IOL和光源10R,使其彼此不相对。但是,在变形例中,每个导光部14al具有其宽度从第一侧面141至第二侧面142 逐渐增大的表面形状。换句话说,每个导光部14al的发光区从第一侧面141逐渐扩展至第
二侧面。在变形例中,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情况一样,允许通过这种结构独立形成每个 导光部14al中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并且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允许通过锲形形状 改善光利用效率。因此,能够获取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3相同的效果。此外, 由于导光部14al的宽度从第一侧面141扩展至第二侧面142,所以第二侧面142上的发光 面积增大,并且有效地增大了距光源较远一侧的发光量。因此,易于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 远离光源的位置处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变形例13图36(A)是从发光面S2侧所观察的根据变形例13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 15)的平面图,并且图36⑶和图36(C)是面光源装置15的侧视图。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3的情况一样,面光源装置15包括导光板单 元15a以及分别设置在一对侧面上的多个(例如,6个)光源IOL和多个(例如,6个)光 源10R。通过沿着y方向设置多个(例如,12个)导光部15al构成导光板单元15a,并且 通过使用注入成型法等将多个导光部14al形成为一体。每个导光部15al为允许来自光源 10L(或光源10R)的光通过其传播至发光面的光学组件。此外,每个导光部15al包括发光 面S20、反射面SlO及一对侧面(第一侧面151和第二侧面152),并且具有其厚度从第一侧 面151至第二侧面152减小的锲形形状。此外,在导光部15al的反射面SlO上执行与在上 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光部13al的反射面SlO上所执行的加工相同的加工。交替设置多个 这样的导光部15al,并且光源(10L或10R)设置在每个第一侧面151上。换句话说,在导光 板单元1 中,每个侧面也由交替设置的第一侧面151和第二侧面152构成,并且以交错的 方式设置光源IOL和光源10R,使其彼此不相对。但是,在该变形例中,在多个导光部15al的相邻导光部15al之间沿着χ方向设置 狭缝15S。例如,与导光板单元15a的成型一起同时形成狭缝15S,并且将狭缝15S形成为, 使得导光部15al彼此不完全分离。另外,与该变形例的情况一样,可以沿着χ方向线性地
25设置狭缝15S,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狭缝15S可以仅设置在导光部15al之间的部分 区域中,从而整体上形成虚线或点划线。可选地,狭缝15S可以具有波浪形状。狭缝15S可以以这种方式设置在相邻导光部15al之间,并且在这种情况下,也能 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变形例14图37(A)是根据变形例14的面光源装置(面光源装置16)中一个导光组件的透 视图,并且图37(B)是示出了面光源装置16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透视图。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面光源装置13的情况一样,面光源装置16包括导光板单 元16a及分别设置在一对侧面上的多个光源IOL和多个光源10R。但是,在该变形例中,通 过沿着y方向设置作为分体部件而成型的多个导光组件16al来构成导光板单元16a。每个 导光组件16al为允许来自光源10L(或光源10R)的光通过其传播至发光面的光学组件。此 外,每个导光组件16al包括发光面S20、反射面SlO及一对侧面(第一侧面161和第二侧面 162),并且具有其厚度从第一侧面161至第二侧面162逐渐减小的锲形形状。此外,在导光 组件16al的反射面SlO上执行与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光部13al的反射面SlO上所执 行的加工相同的加工。多个这种导光组件16al彼此连接从而交替设置,并且光源(10L或 10R)设置在每个第一侧面161上。换句话说,在导光板单元16a中,每个侧面也由交替设置 的第一侧面161和第二侧面162构成,并且以交错图案的方式设置光源IOL和光源10R,使 其彼此不相对。作为分体部件而成型并彼此连接的导光组件16al可以用作导光板单元16a,而 且,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变形例15和16图38(A)是从第一侧面(第一侧面171)侧所观察的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导光部 13al的变形例(变形例15)的导光部的侧视图,并且图38(B)是从第二侧面(第二侧面17 侧所观察的导光部的侧视图。图39(A)是从第 一侧面(第一侧面181)侧所观察的根据变形例16的导光部的侧视图,并且图39(B)是从 第二侧面(第二侧面18 侧所观察的导光部的侧视图。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导光部13al的情况一样,根据变形例15和16的导光部 为允许来自光源IOL(或光源10R)的光通过其传播至发光面的光学组件。此外,包导光部 均括发光面S20、反射面S10、第一侧面171或181及第二侧面172或182,并且光源(10L或 10R)设置在第一侧面171或181上。此外,导光部均具有其厚度从第一侧面171或181至 第二侧面172或182减小的锲形形状,并且在反射面SlO上执行与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 导光部13al上所执行的加工相同的加工。如图38(A)和图38(B)所示,在变形例15中,对靠近导光部的发光面S20侧上的 角进行倒角,使其具有平坦表面(倒角部17M)。此外,如图39(A)和图39(B)所示,在变形 例16中,对靠近导光部的发光面S20侧上的角进行倒角,使其具有圆形角(倒角部18M)。可以以这种方式在靠近导光部的发光面S20侧上执行倒角。在这种情况下,能够 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使导光部之间的边界的亮度变化平缓,从而允 许形成作为整个导光板单元的亮度不均勻性降低的发光强度分布。倒角部可以具有平坦表 面或曲面表面。
26
尽管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12 16中,描述了在固定方向上交替设置8 个或12个导光部的结构作为实例,但是导光部的个数不限于此,可以为2个以上。当一个 光源(10L或10R)设置在导光板单元的一对侧面的每个上时,能够获得与上述第三实施方 式相同的效果。但是,在导光板单元中,在各导光部中所形成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彼此叠 加,从而由此形成发光;因此,为了实现自然的叠加,优选地,导光部的个数(分割数)较大。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等中,描述了交替设置具有相同形状的导光部的情况 作为实例,但是导光部的形状不需要彼此一致。例如,允许来自光源IOL的光通过其传播的 导光部和允许来自光源IOR的光通过其传播的导光部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宽度等。因此, 允许形成依靠光源IOL和IOR的照明的不同的发光强度分布,并且当发光强度分布彼此叠 加时,允许形成各种发光强度分布。此外,在上述第三实施方式等中,描述了每个导光部具有其反射面倾斜的锲形形 状的情况;但是每个导光部可以具有其发光面倾斜的锲形形状。尽管参照实施方式和变形例及其应用例描述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可 以进行各种变形。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就导光控制部的多个凹部或凸部中的每个而 言,描述具有三角形截面形状的棱镜状部件作为实例,但是凹部或凸部的形状不限于此。例 如,凹部或凸部可以具有R形状,其中,三角截面形状的顶点部具有曲率。此外,任意其它截 面形状(例如,梯形形状)可以被使用。换句话说,仅需要形成通过满足预定条件式的倾斜 角α和β所指定的两个倾斜面a和b,从而分别面向光源IOL和10R。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描述导光控制部的多个凹部(凸部)中倾斜角α和 β彼此相等的情况作为实例,但是在凹部中,倾斜角α和β不需要彼此相等。换句话说, 仅需要在每个凹部中设定满足上述条件式(1) (3)的倾斜角。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描述使用具有均勻厚度的平板状导光板的结构作为 实例,但是导光板的厚度不需要均勻。例如,如图21(A)和图21(B)所示,导光板6a的厚度 可以在分别设置有光源IOL和IOR的侧面之间变化。具体而言,导光板6a的中心部的厚度 可以大于其端部的厚度。例如,如图21(A)和图21⑶所示,厚度可以曲线地(除了线性函 数方式之外)或线性地(线性函数方式)变化。此外,可以在导光控制部设置在反射面Sl 上的情况下,通过如图21(A)所示地形成曲面发光面S2,并且在导光部设置在发光面S2上 的情况下通过如图21 (B)所示地形成曲面反射面Sl来改变厚度。当导光板6a的厚度以这 种方式被变化时,易于形成上述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下面将参照图21(A)描述其原因。首先,考虑光源IOL照明的情况。在靠近导光板6a的光源IOL —侧的区域6a_l 中,导光板6a的厚度随着距光源IOL距离的增大而增大,并且通过倾斜的顶面和底面,与发 光面S2的法线方向(ζ轴方向)相比,被导向的光更容易向面内方向(xy面方向)全反射。 因此,在区域6a_l中,光很不容易发射至导光板6a的外部。另一方面,在靠近导光板6a的 光源IOR—侧的区域6a-2中,导光板6a的厚度随着距光源IOL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因此, 通过其倾斜的顶面和底面,与发光面的面内方向(xy面方向)相比,被导向的光更容易在法 线方向(ζ轴方向)全反射。因此,在区域6a_2中,光很容易发射至导光板6a的外部。因 此,通过导光板6a的上述形状易于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IOL的位置处较弱和较 强的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另一方面,在光源IOR照明的情况下,由于相同的原因也易于形 成不均勻发光强度分布。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等中,可以使用发光的任意光源。不需要所有光源以一个或 相同波长范围发光。例如,可以使用发出具有蓝色波长的光的光源、发出具有绿色波长的光 的光源及发出具有红色波长的光的光源。其可以用作单独光源,或者可以封装在一个单元 中以用作一个光源。此外,可以使用发出具有蓝色和绿色波长的光的光源及发出具有红色波长的光的 光源。其可以用作单独光源,或者可以封装在一个单元中以用作一个光源。此外,可以使用 发出具有蓝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的光源及发出具有绿色波长的光的光源。其可以用作单独光 源,或者可以封装在一个单元中以用作一个光源。此外,可以使用两种类型的光源,即,发出 具有绿色和红色波长的光的光源及发出具有蓝色波长的光的光源。其可以用作单独光源, 或者可以封装在一个单元中以用作一个光源。此外,例如,可以将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和在光激发下发出黄色光的磷光体封装在 一个单元中以用作一个光源。此外,例如,可以将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和在光激发下发出绿色 光和红色光的磷光体封装在一个单元中以用作一个光源。此外,例如,可以将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发出绿色光的光源及在光激发下发出红色 光的磷光体封装在一个单元中以用作一个光源。例如,可以将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发出红色 光的光源及在光激发下发出绿色光的磷光体封装在一个单元中以用作一个光源。此外,从(通过使用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并且形成在光激发下发出黄色光的片状 的磷光体,并将磷光体与光学片等一起使用所构成的)背光发出白光。此外,例如,从(通 过使用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并且形成在光激发下发出黄色光的片状的磷光体,并将磷光体 与光学片等一起使用所构成的)背光可以发出白光。此外,例如,从(通过使用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和发出绿色光的光源,并且形成在光 激发下发出红色光的片状的磷光体,并将磷光体与光学片等一起使用所构成的)背光可以 发出白光。此外,例如,从(通过使用发出蓝色光的光源和发出红色光的光源,并且形成在 光激发下发出绿色光的片状的磷光体,并将磷光体与光学片等一起使用所构成的)背光可 以发出白光。另外,来自光源的光不限于可见光,例如,可以为红外光或紫外光的非可见光。
权利要求
1.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包括发光面、反射面及一对相对的侧面;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一对侧面上;多个第一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所 述第一光源;以及多个第二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所 述第二光源,其中,所述第一倾斜面的高度随着距所述第一光源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且所述 第二倾斜面的高度随着距所述第二光源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由均具有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多个凹部或凸部所构成的第一导光控制部,以及由均具有 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多个凹部或凸部所构成的第二导光控制部设置在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反 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在所述第一导光控制部中,每个凹部或每个凸部包括所述第一倾斜面以及面向所述第 二光源并具有小于所述第一倾斜面的倾斜角的第三倾斜面,并且在所述第二导光控制部中,每个凹部或每个凸部包括所述第二倾斜面以及面向所述第 一光源并具有小于所述第二倾斜面的倾斜角的第四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以随着距所述第一光源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间隔来设置所述第一导光控制部的所述 凹部或所述凸部,并且以随着距所述第二光源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间隔设置来所述第二导光控制部的所述 凹部或所述凸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控制部包括多个凹部,并且在每个所述凹部中,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 第三倾斜面分别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和靠近所述第二光源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导光控制部包括多个凹部,并且在每个所述凹部中,所述第四倾斜面和所述 第二倾斜面分别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和靠近所述第二光源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导光控制部包括多个凸部,并且在每个所述凸部中,所述第三倾斜面和所述 第一倾斜面分别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和靠近所述第二光源的一侧,并且所述第二导光控制部包括多个凸部,并且在每个所述凸部中,所述第二倾斜面和所述 第四倾斜面分别设置在靠近所述第一光源的一侧和靠近所述第二光源的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发光面或所述反射面之间的高度差在所述一对侧面之间变化, 并且所述第二倾斜面与所述发光面或所述反射面之间的高度差在所述一对侧面之间变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在与所述一对侧面正交的方向上设置多个导光板,并且所述第一光源和所述第二光源 分别设置在每个所述导光板的一对侧面上。
9.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包括发光面、反射面及一对相对的侧面; 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一对侧面上; 多个第一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所 述第一光源;以及多个第二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所 述第二光源,其中,随着距所述第一光源距离的增大而更密集地设置所述第一倾斜面,并且随着距 所述第二光源距离的增大而更密集地设置所述第二倾斜面。
10.一种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单元,包括发光面和一对相对的侧面,并且通过设置多个导光部来构成;以及 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单元的所述一对侧面中的两个上,其中,每个所述导光部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具有其厚度从所述第一 侧面至所述第二侧面逐渐减小的形状,并且被配置为使得发光量随着距所述第一侧面距离 的增大而增大,所述光源设置在每个所述导光部的所述第一侧面上,并且所述多个导光部包括通过将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分别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单 元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个侧面上所构成的第一导光部,以及通过将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一 侧面分别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单元的所述一个侧面和所述另一个侧面上所构成的第二导光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以交替设置的方式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导光部和多个所述第二导光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宽度彼此相等。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侧面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一侧面的宽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将所述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成型为一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之间设置沟槽。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将所述第一导光部和第二导光部成型为分体部件。
17.一种显示器,包括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部,通过调制来自所述面光源装置的光,基于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 所述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包括发光面、反射面及一对相对的侧面;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一对侧面上;多个第一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所述第一光源;以及多个第二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所 述第二光源,其中,所述第一倾斜面的高度随着距所述第一光源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且所述 第二倾斜面的高度随着距所述第二光源距离的增大而逐渐增大。
18.一种显示器,包括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部,通过调制来自所述面光源装置的光,基于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 所述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包括发光面、反射面及一对相对的侧面; 第一光源和第二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一对侧面上; 多个第一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所 述第一光源;以及多个第二倾斜面,设置在所述发光面和所述反射面的其中一个或两个上,并且面向所 述第二光源,其中,随着距所述第一光源距离的增大而更密集地设置所述第一倾斜面,并且随着距 所述第二光源距离的增大而更密集地设置所述第二倾斜面。
19.一种显示器,包括 面光源装置,以及显示部,通过调制来自所述面光源装置的光,基于图像信号来显示图像, 所述面光源装置包括导光板单元,包括发光面和一对相对的侧面,并且通过设置多个导光部来构成;以及 光源,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单元的所述一对侧面中的两个上,其中,每个所述导光部包括彼此相对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并且具有其厚度从所述 第一侧面至所述第二侧面逐渐减小的形状,并且被配置为使得发光量随着距所述第一侧面 距离的增大而增大,所述光源设置在每个所述导光部的所述第一侧面上,并且所述多个导光部包括通过将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分别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单 元的一个侧面和另一个侧面上所构成的第一导光部,以及通过将所述第二侧面和所述第一 侧面分别设置在所述导光板单元的所述一个侧面和所述另一个侧面上所构成的第二导光部。
全文摘要
提供了一种面光源装置,该面光源装置的结构中,光源设置在导光板的一对侧面中的两个上,并且允许独立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每个光源的位置处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匀发光强度分布。控制来自光源10L和10R的光的导向的导光控制部11L和11R设置在导光板1a的反射面S1上。导光控制部11L由凹部11L1~11L5构成,并且凹部11L1~11L5分别包括面向光源10L的倾斜面a11~a15和面向光源10R的倾斜面b11~b15,并且凹部11L1~11L5的高度H随着距光源10L距离的增大而增大。依靠光源10的照明形成发光强度在靠近和远离光源10L的位置处较弱和较强的不均匀发光强度分布。由于倾斜面a11~a15的倾斜角α大于倾斜面b11~b15的倾斜角β,所以导光控制部11L对来自光源10R的光的影响减小。
文档编号F21V8/00GK102066836SQ200980123808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09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3日
发明者铃木弘真 申请人:索尼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