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345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光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装置线性光源,尤其涉及一种线性光源装置。
背景技术
影像扫描装置是一种以光学方式将图像、文件或对象转换成数字影像之工具。影像扫描装置通常包含一线型光源,线型光源照射扫描对象之一部份。反射光经一光学模块, 分成红、蓝、绿三道光。影像传感器(例如电荷耦合装置)将红、蓝、绿光转换成模拟讯号。 模拟讯号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换成数字讯号,然后输出。传统上,线型光源可为导光柱与冷阴极灯管或发光二极管等所共组而成。图1例示一传统线型光源1。参照图1所示,线型光源1包含一导光棒11、一灯罩 12、一扣合件13,以及一发光二极管14。发光二极管14与扣合件13固定在电路板15上。 扣合件13包含一开孔,发光二极管14位在该开孔中。灯罩12之一端具有一组扣部121,组扣部121与扣合件13配合,可固定灯罩12。除有限的出光口 122外,传统线型光源1之导光棒11大部分为灯罩12所包覆。灯罩12通常以塑料射出成型制作。制作完成后,灯罩12的出光口 122的方位固定,无法再改变,使得若应用装置欲采用的光源,其光投射方向与传统线型光源1不同时, 传统线型光源1必须重新设计,并制模生产,故传统线型光源1之设计结构在应用上不甚便利。又,导光棒11大部分为灯罩12所遮蔽,仅有部分光可从出光口 122射出,光的使用效率低。再者,该传统的线型光源1不但结构复杂,且组装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光源装置,旨在解决上述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一种光源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发光组件;所述的发光组件设置在该基板上;一第一固持件;所述的第一固持件具一基部与一容置部,该基部具一表面及一通孔, 该通孔形成在该表面,该容置部自该基部之该表面凸伸,该容置部至少部分围绕该通孔;以及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含一端部,该端部容置于该第一固持件之该容置部,该发光组件经由该通孔而位于该导光组件的一末端面。本发明的另一种光源装置包括一基板;所述的基板具至少一孔洞;一发光组件; 所述的发光组件设置于该基板上;以及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含一末端面及至少一突起物,该至少一突起物形成在该末端面上,该至少一突起物穿设于该至少一孔洞。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弹性地调整出光角度,因此应用上更为便利。


图1例示一传统线型光源;图2至图3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光源装置之分解示意图;图4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上之微结构之示意图;图5例示具不同深度之微结构之导光组件;图6显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之导光组件上之微结构之示意图;图7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光源装置之分解示意图;图8例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导光组件另一端部上之第二固持件之示意图;图9显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之光源装置之分解示意图;以及图10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之光源装置之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一实施例揭露一种光源装置,其包含一基板、一发光组件、一第一固持件, 以及一导光组件。发光组件设置于基板上。第一固持件具一基部与一容置部。基部具一表面及一通孔,通孔形成在该表面。容置部自基部之该表面凸伸,且至少部分围绕基部之通孔。导光组件包含一端部。端部容置于第一固持件之容置部,其中该发光组件经由该通孔而位于该导光组件的一末端面。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揭露一种光源装置,其包含一基板、一发光组件,以及一导光组件。基板具至少一孔洞。发光组件设置于基板上。导光组件包含一末端面及至少一突起物。 凹槽及至少一突起物形成在末端面上,其中至少一突起物穿设于至少一孔洞。在一实施例中,导光棒可包含复数个出光面,故可任意调整光源装置之出光角度。图2至图3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光源装置2之分解示意图。参照图2至图3所示,光源装置2包含一基板21、一发光组件22、一第一固持件23,以及一导光组件M。发光组件22设置于基板21上。第一固持件23可固定在基板21上,导光组件M之一端部241 可被持留在第一固持件23内,由此将导光组件24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持件23包含一基部231及一容置部232。基部231包含一表面2311及一通孔2312,其中通孔2312设置于该表面2311上。容置部232自基部231之表面2311凸伸,且具一凹孔2313。容置部232可至少部分围绕通孔2312,使得容置部232 具有一侧向开口 2314,以让导光组件M之端部241可放置于容置部232内。导光组件M 可另包含一凸设部对2。凸设部242设置于端部M1,且配合容置部232之凹孔2313设置, 以使导光组件M固定在第一固持件23上。在一实施例中,凸设部M2为圆柱形,如图3所示。当光源装置2组装后,基部231固定在基板21上,发光组件22位在基部231之通孔2312内,导光组件M之端部241容置于容置部232,导光组件M之末端面247面向发光组件22,而凸设部242插置于凹孔2313内。进而言之,参照图3所示,导光组件M可包含一凸出部M3,凸设部M2凸出于凸出部243上。相应地,第一固持件23包含一凹槽233,其是配合凸出部243设置。在一实施例中,凸出部243之形状为梯形体。
参图2与图5所示,导光组件M包含一出光面244及一反射面对5,其中该出光面 244与该反射面245相对设置。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持件23具有一内底面234,其中该导光组件M之端部241安置于第一固持件23上时,导光组件M之部分反射面245安置于内底面234上。在一实施例中,该反射面245之宽度约等于该导光组件M之棒径。再参照图2与图3所示,基板21包含至少一孔洞211,而第一固持件23可包含至少一突起物235,至少一孔洞211与至少一突起物235配合设置,由此将第一固持件23固定在基板 21上。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突起物235可被热熔,以使第一固持件23铆接在基板21上。图4显示本发明一实施例之导光组件M上之微结构246之示意图。导光组件对可包含复数个微结构对6,其中该些微结构246形成在导光组件M之反射面245上。导光组件M之反射面245上形成复数个微结构对6,可漫射在导光组件M内传递的光,以让光可从出光面244射出。微结构246可为沟槽,可包含R-cut (R沟)结构。在本实施例中,该些微结构246为连续形成之R-cut结构。在一实施例中,该些R-cut结构可具相同深度,或深度可以变化。在一实施例中,该些R-cut结构的深度在该些R-cut结构的排列方向上,可呈渐深或渐浅的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该些R-cut结构的深度在该些R-cut结构的排列方向上,可不规则地变化。在再一实施例中,该些R-cut结构可以一间距间隔排列。在一实施例之中,R-cut结构之间距可以变化。图5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导光组件M上之微结构之示意图。参照图5 所示,微结构246'可为V-cut结构。在一实施例中,该些微结构对6'为连续形成之V-cut 结构。在一实施例中,该些V-cut结构可具相同深度,或部分具不同的深度。在一实施例中, 该些V-cut结构的深度在该些V-cut结构的排列方向上,可呈渐深或渐浅的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该些V-cut结构的深度在该些V-cut结构的排列方向上,可不规则地变化。在再一实施例中,该些V-cut结构亦可以一间距间隔排列。在一实施例之中,V-cut结构之间距可以变化。图6显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之导光组件M上之微结构M6"之示意图。导光组件 M上之微结构M6"另可为网点,如图6所示。复数个网点在导光组件M之反射面245上形成,以漫射在导光组件M内传递的光,以让光可从出光面244射出。该些网点可利用机械加工、镭射照射法、蚀刻法、网印法或喷砂法等方法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复数个微结构亦可形成在导光组件M之出光面244上,由此造成在出光面244上反射的光改变其传递方向,以让导光组件M内部传递之反射光可改变传递方向,以有效地从出光面244射出。形成在出光面244上之复数个微结构可为沟槽(例如 R-cut (R沟)结构或V-cut (V沟)结构)或网点。沟槽具相同深度,或部分具不同的深度。 沟槽的深度在沟槽的排列方向上,可呈渐深或渐浅的变化。在另一实施例中,沟槽的深度在沟槽的排列方向上,可不规则地变化。沟槽可以一间距间隔排列,且该沟槽的间距可相同或部分不同。在前述之诸实施例中,导光组件M之出光面244包含镜面。图7显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之光源装置3之分解示意图。光源装置3包含一基板 21、一发光组件22、一第一固持件33,以及一导光组件25。发光组件22设置于基板21上。 第一固持件33可固定在基板21上,导光组件25之一端部251可被持留在第一固持件33 内,由此将导光组件M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持件33包含一基部331及一容置部332。容置部332自基部331之表面凸伸,且具一中空柱体状。容置部332之内部形状配合导光组件25之端部251之外形设置,以使导光组件25之端部251可插置于其中。参照图 8所示,在一实施例中,光源装置3可另包含一第二固持件34,第二固持件34可与第一固持件33类似,具有一基部341及一容置部342,其中该容置部342自该基部341凸伸,且配合以容置该导光组件25之另一相对端部252 (相对于端部251)。光源装置3更可包含一反射件35 (参见图7)。反射件35相对于导光组件25之出光面253设置。反射件35包含白色树脂或金属膜。反射件35可为一反射层,而其可利用转印、涂布一反射材料所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导光组件25可包含有两出光面。两出光面之设置可增加光源装置 3之发光角度。在一实施例中,光源装置3可包含有两反射件35,导光组件25可包含两反射面,其中两反射件35分别设置于该两反射面。在一实施例中,导光组件25之出光面包含镜面。图9显示本发明再一实施例之光源装置4之分解示意图。参照图9所示,光源装置4包含一基板21、一发光组件22、一第一固持件43,以及一导光组件26。发光组件22设置于基板21上。第一固持件43可固定在基板21上,导光组件沈之一端部261可被持留在第一固持件43内,由此将导光组件沈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固持件43包含一基部 431及一容置部432。容置部432自基部431之表面凸伸,且具一中空柱体状。容置部432 之内部形状配合导光组件26之端部261之外形设置,以使导光组件沈之端部261可插置于其中。在一实施例中,导光组件沈另包含两凸设部沈2。相应地,容置部432包含两凹孔4321。当导光组件沈之端部261插置于容置部432内后,凸设部262卡扣相应之凹孔 4321,使得导光组件沈固定在第一固持件43上。光源装置4可另包含一反射件44,其是相对于导光组件沈之出光面263设置。反射件44包含白色树脂或金属膜。反射件44可为一反射层,而其可利用转印、涂布一反射材料所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导光组件沈可包含两出光面。两出光面之设置可增加光源装置4 之发光角度。在一实施例中,光源装置4可包含两反射件44,导光组件沈可包含两反射面,其中两反射件44分别设置于该两反射面上。在一实施例中,导光组件沈之出光面包含镜面。图10显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之光源装置5之分解示意图。光源装置5包含一基板 21、一发光组件(未绘示),以及一导光组件27。基板21包含至少一孔洞211。导光组件27 包含一末端面271、一凹槽272及至少一突起物273,其中凹槽272及至少一突起物273形成于末端面271上。导光组件27与组装基板21组装后,发光组件可位于凹槽272内。至少一突起物273配合基板21之至少一孔洞211设置,并由此配合将导光组件27固定在基板21上。在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突起物273可被热熔,以使该导光组件27铆接在基板21 上。光源装置5可更包含一反射件51,其中该反射件51与该导光组件27之出光面274可相对设置。反射件51可为一反射层,而其可利用转印、涂布一反射材料所形成。在一实施例中,导光组件27可包含两出光面。两出光面之设置可增加光源装置5 之发光角度。在一实施例中,光源装置5可包含两反射件51,导光组件27可包含两反射面,其中两反射件51分别设置于该两反射面上。在一实施例中,导光组件沈之出光面包含镜面。在一实施例中,基板21包含铝。在另一实施例中,前述之基板21包含电路板。本发明之技术内容及技术特点已揭示如上,然而熟悉本项技术之人士仍可能基于本发明之教示及揭示而作种种不背离本揭露精神之替换及修饰。因此,本发明之保护范围应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的,而应包括各种不背离本发明之替换及修饰,并为所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一发光组件;所述的发光组件设置在该基板上;一第一固持件;所述的第一固持件具一基部与一容置部,该基部具一表面及一通孔, 该通孔形成在该表面,该容置部自该基部之该表面凸伸,该容置部至少部分围绕该通孔;以及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含一端部,该端部容置于该第一固持件之该容置部,该发光组件经由该通孔而位于该导光组件的一末端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至少一反射件;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出光面和一反射面,该至少一反射件邻近该反射面且相对该出光面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组件包含复数个微结构,该些微结构至少设置于该出光面或该反射面之其中一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微结构是一沟槽,该沟槽是连续或间隔一间距排列,该些沟槽具相同深度或不同深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反射件包含白色树脂或金属膜。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固持件之该容置部具一凹孔, 该导光组件之该端部具一凸设部,该凸设部插置于该凹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板是一电路板,该发光组件与该电路板电性相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组件包含至少一出光面及复数个微结构,该些微结构形成于该至少一出光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第二固持件,该第二固持件具一基部与一容置部,该容置部自该基部凸伸,且容置该导光组件之另一相对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组件包含至少一突起物,该至少一突起物自该导光组件之一末端面突起,该基板包含至少一孔洞,其中该至少一突起物伸入该至少一孔洞。
11.一种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板;所述的基板具至少一孔洞;一发光组件; 所述的发光组件设置于该基板上;以及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含一末端面及至少一突起物,该至少一突起物形成在该末端面上,该至少一突起物穿设于该至少一孔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含至少一反射件,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出光面和一反射面,该至少一反射件邻近该反射面且相对该出光面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源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光组件包含一凹槽,该发光组件容置于该凹槽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包括一基板;一发光组件;所述的发光组件设置在该基板上;一第一固持件;所述的第一固持件具一基部与一容置部,该基部具一表面及一通孔,该通孔形成在该表面,该容置部自该基部之该表面凸伸,该容置部至少部分围绕该通孔;以及一导光组件;所述的导光组件包含一端部,该端部容置于该第一固持件之该容置部,该发光组件经由该通孔而位于该导光组件的一末端面;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可弹性地调整出光角度,因此应用上更为便利。
文档编号F21V7/22GK102168818SQ20111007587
公开日2011年8月3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8日
发明者黄文彦 申请人:上海向隆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