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13010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导光板结构与背光模块,特别关于一种具有简化结构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近年来,传统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即俗称的CRT显示器)已渐渐被液晶显示器取代,主要原因在于液晶显示器释放的辐射量远远小于CRT显示器,另外,液晶显示器在这几年的制造成本已有显着地降低,这也是液晶显示器逐渐成为电视或计算机屏幕市场主流的原因。一般来说,液晶显示器包括背光模块与液晶面板两大部分,而背光模块的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一个背光源,以供液晶面板使用。在小尺寸屏幕的产品或者笔记本电脑中,为了减轻重量、降低厚度,一般均采用侧光式背光模块。请参阅图1,图1为一种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侧光式背光模块1包括有二个光学膜片11、一个导光板结构 15、一个反射膜片12、二个灯源13及二个灯罩14。其中,上下两个光学膜片11可分别为增亮膜与扩散膜。一般而言,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称“增亮膜”或和“扩散膜”为光学膜片11, 增亮膜与扩散膜的数量可视实际上的功能需求而增减,在本图中仅作示意性的表示。灯源 13为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且两个灯源13分别设置于导光板结构15的左右两侧边,两个灯罩14则分别位于两个灯源13的周边,用以反射每一个灯源13射出的光线。灯源13射出的光线可由导光板结构15的侧边进入导光板结构 15的内部,之后再由导光板结构15的上方射出,经过两个光学膜片11后,离开侧光式背光模块1。反射膜片12的目的在于将往下射出而离开导光板结构15的光线反射,使该光线再度进入导光板结构15内,重新利用,提升光能量的利用率。在这种背光模块的结构中,因为灯源13位于整体结构的两个侧边,因此通称“侧边入光式”,或者简称“侧光式”。请参阅图2,图2为另一种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侧光式背光模块2的灯源23采用发光二极管灯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然而,上述的现有结构中,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组件过多,制造组装费时,材料成本较高。并且导光板结构、灯罩及反射膜片有结合定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灯罩及反射膜片无法使光线完全被利用,仍会产生相当大的漏光。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传统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光能量利用率过低、漏光状况严重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另一目的在于解决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组件过多,制造组装费时,材料成本较高的缺点。本实用新型又一目的在于克服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结构、灯罩及反射膜片的结合定位问题。[0009]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结构,其包括有一个本体部、至少一个外侧部及至少一个容置空间。本体部为板状结构,且包括有一个出光面、一个底面及至少一个入光面,入光面位于本体部侧边,出光面及底面分别位于本体部的相对应两面。外侧部设置于本体部周边,且外侧部包括一个延伸部位及一个反射面,延伸部位与本体部相接,反射面位于入光面周边。容置空间位于反射面与入光面之间。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反射面的截面呈弧状。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延伸部位连接于本体部的入光面或底面之处。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本体部上设置有多个微结构,该些微结构位于本体部的出光面、入光面或底面。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微结构的截面呈三角锯齿状或圆弧状。如上所述的导光板结构,其中,微结构为凸出或凹入的结构。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该侧光式背光模块包括至少一个光学膜片、至少一个灯源及一个上述的导光板结构。光学膜片设置于导光板结构的出光面侧,灯源设置于容置空间内。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光学膜片为扩散膜或增亮膜。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灯源为发光二极管灯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或冷阴极荧光灯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如上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其中,侧光式背光模块还包括有一个反射膜片,反射膜片设置于导光板结构的底面外侧。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可解决传统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光能量利用率过低、漏光状况严重的问题,同时解决组件过多,制造组装费时,材料成本较高的缺点,还可克服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结构、灯罩及反射膜片的结合定位问题。为使熟悉该项技艺人士了解本实用新型之目的、特征及功效,兹藉由下述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之图式,对本实用新型详加说明如后。

图1为一种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为另一种现有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局部立体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标号说明1、2、3、4、5 侧光式背光模块11、31、41、51 光学膜片12、32、52 反射膜片13、23、33、43、53 灯源14 灯罩15 :35、45、55 导光板结构
4[0034]351、451、551 本体部351A、451A、551A 入光面;351B、451B、551B 出光面351C、451C、551C 底面352、452、552 容置空间353、453、553 外侧部3531,4531,5531 反射面;3532、4532、5532 延伸部位3533 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3,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侧光式背光模块3包括有二个光学膜片31、一个导光板结构35、二个灯源33及一个反射膜片32。导光板结构35包括有一个本体部351、两个外侧部353及两个容置空间352。本体部351为板状结构,包括有一个出光面351B、一个底面351C及两个入光面351A,两个入光面351A分别位于本体部351左右两个侧边,出光面351B位于本体部351的上面,底面351C位于本体部351的下面,出光面351B及底面351C分别位于本体部351的相对应两面。两个外侧部353均设置于本体部351的周边。每一个外侧部353均包括有一个延伸部位3532及一个反射面3531,延伸部位3532位于外侧部353的下半部,延伸相接于本体部351的入光面351A下方,因此延伸部位3532位于灯源33的下方之处。反射面3531位于入光面351A周边,反射面3531的截面呈弧状。每一个容置空间352均位于一个反射面3531与一个入光面35IA之间,反射面3531与入光面35IA不相接触,容置空间 352为反射面3531与入光面351A之间的空间。光学膜片31设置于导光板结构35的出光面351B —侧,两个灯源33分别设置于本体部351左右两个外侧的容置空间352内,反射膜片32设置于导光板结构35的底面351C 外侧。一般而言,在较佳的实施例中,上下的两个光学膜片31可以分别是增亮膜与扩散膜, 且增亮膜与扩散膜的数量均可视实际功能上的需求而增减。扩散膜的目的在于将光线扩散、混光,消除局部区域的亮度的明暗相间状况,增亮膜的目的在于将没有方向性的光线收敛、聚焦,使光线在出光视角上收到最佳的光强度。本实施例的灯源33为冷阴极荧光灯管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 CCFL)。由此,当两个灯源33发射出光线时,光线会被弧状的反射面3531反射,自本体部351左右两侧的入光面351A进入本体部351内部,然后由出光面351B射出,再经过扩散膜的混光与增亮膜的聚焦,即可提供一个具有高亮度的均勻背光源。在较佳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底面351C设置多个微结构(图中未标号),微结构的截面可以呈三角锯齿状或圆弧状,也可以是凸出或凹入的结构。微结构的目的在于使进入本体部351内部的光线能够均勻地传递和分布,使出光面351B的出光亮度较为平均,不会产生亮暗差异过大的状况。反射面3531的截面可以是圆弧状、椭圆弧状、圆锥曲面状,可以视实际需求调整灯源33射出的光线,使其光线完全被反射进入本体部351之内。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导光板结构35通过塑料的双料射出成型方法制成,使本体部 351与外侧部353连接成单件式的结构物。作为较佳的制造方法,双料射出成型可以使导光板结构35在一次的制造过程中具有本体部351与外侧部353的结构。双料射出成型的方法还可以控制其颜色或材质,因此,较佳实施例为本体部351为无色透明,外侧部353为白色或银色;或者,本体部351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PMMA)作为材料,外侧部353以高反射系数塑料作为材料。如此,当灯源33置于容置空间352内时, 光线仅能进入本体部351之内,而不会从其它地方泄漏,可以解决现有结构中光能量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另外,导光板结构35将传统额外附加的金属材质的灯罩整合成单件式的结构,可使结构简化,还可节省金属灯罩的原料成本,制造容易,缩短组装速度且又降低材料成本,具有多重效益。请再同时参阅图4,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局部立体图。如图3和图4所示,灯源33设置于出光面351B外的容置空间352。为了达到混光或聚焦的特定功效,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本体部351的入光面351A上设置多个呈三角菱镜柱状的微结构(图中未标号),或者在出光面351B上设置多个圆形凸点状的微结构(图中未标号),用以加强侧光式背光模块3的混光、聚焦效能。此外,在外侧部353上还可设置多个定位孔3533,定位孔3533可方便导光板结构35与其它组件的结合定位。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个实施例请参阅图5,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侧光式背光模块4包括有二个光学膜片41、一个导光板结构45及二个灯源43。导光板结构45包括有一个本体部451、一个外侧部453及两个容置空间452。本体部451包括有一个出光面451B、一个底面451C及两个入光面451A。外侧部453包括有一个延伸部位4532及两个反射面4531。其中,本实施例与图3实施例的结构类似,故相同的结构便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灯源43采用发光二极管灯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其亮度较佳,也较省电。外侧部453的延伸部位4532 延伸至本体部451的下方,与底面451C相接。通过上述双料射出方法使外侧部453呈现白色、银色或具有光线的高反射性,可将往本体部451左右两侧及往下射出的光线反射,使其再度进入导光板结构45的本体部451之内。采用这种结构的导光板结构45及其使用的侧光式背光模块4几乎不会产生光能量损失,也几乎不会产生漏光现象,无需设置反射膜片, 进一步简化结构,节省材料成本,且同时达到光能量利用率的极大化。请参阅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侧光式背光模块5包括二个光学膜片51、一个反射膜片52、一个导光板结构阳及二个灯源53。导光板结构55包括一个本体部551、两个外侧部553及两容置空间552。本体部551包括有一个出光面551B、一个底面551C及两个入光面551A。外侧部553包括一个延伸部位5532及两个反射面5531。其中与图3实施例相似的结构不再赘述。在本实施例中,两个灯源53均为LED灯条。每一个延伸部位5532均位于一个外侧部 553的上方,且延伸相接于本体部551的一个入光面551A上方,因此,每一个延伸部位5532 均位于一个容置空间552的上方,且分别包覆于一个灯源53的上方。灯源53的上方是延伸部位5532与反射面5531,下方是反射膜片52,因此灯源53所射出的光线也可完全地由入光面551A进入本体部551内,不会造成漏光现象或光能量损失的状况。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结构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可解决传统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光能量利用率过低、漏光状况严重的问题,同时解决组件过多,制造组装费时,材料成本较高的缺点,还可克服侧光式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结构、灯罩及反射膜片的结合定位问题。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所揭露的具体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之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之更动与润饰,其所作之更动与润饰皆属于本实用新型之范畴。
权利要求1.导光板结构(35,45,55),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结构(35,45,55)包括一本体部(351,451,551),该本体部(351,451,551)为板状结构,且包括有一出光面 (35让,4518,5518)、一底面(351(,451(,5510 及至少一入光面(351A,451A,551A),该入光面(351A,451A,551A)位于该本体部(351,451,551)侧边,该出光面(3518,4518,55让)及该底面(351C,451C,551C)分别位于该本体部(351,451,551)的相对应两面;至少一外侧部(353,453,553),所述外侧部(353,453,553)设置于该本体部(351,451, 551)周边,且所述外侧部(353,453,553)包括有一延伸部位(3532,4532,5532)及一反射面 (;3531,4531,5531),该延伸部位(3532,4532,5532)与该本体部(351,451,551)相接,该反射面(3531,4531,5531)位于该入光面(351A,451A,551A)周边;以及至少一容置空间(352,452,552),所述容置空间(352,452,552)位于所述反射面 (3531,4531,5531)与该入光面(351A,451A,551A)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结构(35,45,55),其中,所述反射面(3531,4531,5531)的截面呈弧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结构(35,45,55),其中,所述延伸部位(3532,4532,5532)连接于该本体部(351,451,551)的入光面(351A,451A,551A)或底面(351C,451C, 551C)之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结构(35,45,55),其中,该本体部(351,451,551)上设置有多个微结构,该些微结构位于该本体部(351,451,551)的出光面(351B,451B,551B)、 入光面(351A,451A,551A)或底面(351C,451C,551C)。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结构(35,45,55),其中,该微结构的截面呈三角锯齿状或圆弧状。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导光板结构(35,45,55),其中,该微结构为凸出或凹入的结构。
7.一种侧光式背光模块(3,4,5),包括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结构(35,45,55);至少一光学膜片(31,41,51),所述光学膜片(31,41,51)设置于该导光板结构(35,45, 55)的出光面侧(351B,451B,551B);以及至少一灯源(33,43,53),所述灯源(33,43,53)设置于所述容置空间(352,452,552)内。
8.如权利要求7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3,4,5),其中,所述光学膜片(31,41,51) 为扩散膜或增亮膜。
9.如权利要求7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3,4,5),其中,所述灯源(33,43,53)为发光二极管灯条或冷阴极荧光灯管。
10.如权利要求7项所述的侧光式背光模块(3,5),其中,该侧光式背光模块(3,5) 还包括有一反射膜片(32,52),该反射膜片(32,52)设置于该导光板结构(35,55)的底面 (351C,551C)外侧。
专利摘要导光板结构(35)及其侧光式背光模块(3),导光板结构设于侧光式背光模块内,包括一本体部(351)、至少一外侧部(353)及至少一容置空间(352)。本体部为板状结构,包括一出光面(351B)、一底面(351C)及至少一入光面(351A),入光面位于本体部侧边,出光面及底面分别位于本体部的相对应两面。外侧部设置于本体部周边,且外侧部包括一延伸部位(3532)及一反射面(3531),延伸部位与本体部相接,反射面位于入光面周边。容置空间位于反射面与入光面之间。本实用新型可提高光能量的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克服导光板结构、灯罩及反射膜片的结合定位问题。
文档编号F21S8/00GK202049255SQ20112012285
公开日2011年11月23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22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22日
发明者林忠志, 王铭禧 申请人:冠捷投资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