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48870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LED液晶电视需求量的急剧飙升,作为液晶显示器主体部件的LED背光模组也得到快速发展。从节能、环保、超低成本等角度考虑,侧入式LED入光方式逐渐由四侧入光转变为单/双侧入光。由于目前的TV电视面临着巨大的成本压力,如何较好的降低背光光学成本成为了业界主要挑战的目标。目前的入光方式有些是在反射片上印刷不同形状的网点来增大反射率,或者设计不同密度的网点使背光模组亮度整体均匀或者局部亮度补强的效果。常见的双侧入光方式的背光模组一般是通过导光板将LED发出的光通量均匀分散。如图1所示,所述LED 100位于导光板200 (LGP)的两个端面,LED 100发出的光线300射入导光板200后在其内部中发生全反射,光线300在遇到网点400后发生散射,使得光线300得以从导光板200透射出来并均匀分布。现有的导光板是利用光学级的压克力/PC板材,然后用具有极高反射率且不吸光的高科技材料,在光学级的压克力板材底面用UV网版印刷技术印上导光点。生产导光板的机台与原材料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本,并且导光板本身是由MMA粒子压出而得到,这种材料在加工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现有的采用导光板的双侧入光方式由于无法摆脱导光板的限制,不仅增加了背光模组的成本,也使得背光模组受制于导光板的发展动态,还增加了产线作业的工序与人工成本。因此,现有技术还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能够降低背光模组的成本,解决导光板成本较高的问题、避免导光板技术对背光模组发展的限制。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包括一带凹腔的模组背板、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内的LED、以及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凹腔底部的印刷反射片,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凹腔顶部的扩散板,及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凹腔底部的用于承载印刷反射片的支架;所述模组背板和扩散板装配成一腔室;通过所述支架支撑、所述印刷反射片中间向上隆起凸出设置,将所述印刷反射片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反射面。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反射片上印刷有网点,印刷反射片设置在支架上;所述印刷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进行漫反射和偏转,所述网点用于调整背光模组的发光强度。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腔室为方形,所述支架包括4条支撑腿,4条支撑腿的一端均连接在一起,4条支撑腿的另一端分散在所述腔室的4个角落;每2条支撑腿组成的平面上设置所述印刷反射片,形成4个反射面。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4条支撑腿为弧形,每2条支撑腿组成的平面为弧形凹面,印刷反射片与所述弧形凹面适配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凹反射面。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印刷反射片中间向上隆起凸出的顶端与扩散板的底部端面的中心点抵接。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LED设置在反射面的两侧。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将LED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支架上的印刷反射片上,在印刷反射片与网点上形成漫反射后再发生偏转,使LED射出的光线在偏转后从扩散板的表面发出使背光模组发出相应的光亮,通过调整网点的密度可以使背光模组的亮度均匀分布或局部增减,节约了生产成本。


图1是现有技术常规背光模组采用导光板的双侧入光方式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提供一种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厚度的基础上省去导光板,有效地降低了成本。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实施所提供的一种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如图2所示,其包括一带凹腔的模组背板10、LED 20、印刷反射片30、支架40和扩散板50。所述LED 20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10内,所述印刷反射片30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10的凹腔底部。所述扩散板50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10的凹腔顶部,模组背板10和扩散板50装配成一腔室60。支架40用于承载印刷反射片30,其设置在模组背板10的凹腔底部;所述支架40上设置的印刷反射片30通过所述支架40支撑,使印刷反射片30中间向上隆起凸出,将所述印刷反射片30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反射面。所述印刷反射片30上印刷有网点,印刷反射片30设置在支架上;所述印刷反射片30用于对入射光进行漫反射和偏转,所述网点用于调整背光模组的发光强度。所述支架40为金属支架。其中,腔室60为方形,所述支架40包括4条支撑腿。4条支撑腿的一端均连接在一起,4条支撑腿的另一端分散在所述腔室60的4个角落。每2条支撑腿组成的平面上均设置所述印刷反射片30,则一共形成4个反射面。支撑腿的条数也可以设置为其他数目,根据设计需要可酌情增减,则形成的反射面的个数相应变化,只要能保证LED 20射出的光线能入射至印刷反射片30形成的反射面上即可。进一步地,4条支撑腿为弧形,每2条支撑腿组成的平面为弧形凹面,印刷反射片30与所述弧形凹面适配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凹反射面;所述平面也可以为弧形凸面,印刷反射片30的形状与弧形凸面的形状、弧度一致。4条支撑腿的弧度根据设计需要设定,较优地如图2所示,4条支撑腿的上部(靠近扩散板50的部分)弧度弯曲较大,4条支撑腿的下部(靠近模组背板10的凹腔底部的部分)弧度弯曲较小,形成的反射面的弧度与支撑腿的弧度匹配。在具体实施时,支架的支撑腿形成的平面还可以为波浪形、阶梯形等,只要平面上的印刷反射片能实现对入射光的漫反射和偏转即可,平面的形状可作适应性调整。所述印刷反射片30即是在反射片上做网点印刷,其形状与所述平面的形状适配。网点的密度越大,漫反射就会越强,当扩散板50 (或者为膜片)覆盖在支架40上后,网点密度大的地方比较容易打散光线使亮度增加,则可补偿其余亮度偏暗的区域。密度越小则漫反射越弱、亮度会降低。亮度的分部由网点的密度大小决定,在具体实施时可根据背光模组的设计要求来调整网点的密度,以保障背光模组的光亮均匀度。在本实施例中,网点的密度分布要求为入光侧网点密度大,向中间过渡过程中逐渐变小,在中间与光线垂直部分密度变大,然后继续过渡变小。由于本发明提供的是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相应的LED 20分别设置在腔室60的两端,且在反射面的两侧。LED 20发出的光线照射在印刷反射片30上的同时也会照射在印刷的网点上,在印刷反射片30与网点上形成漫反射后再发生偏转,这样LED 20射出的光线在偏转后从扩散板的表面发出使背光模组发出相应的光亮。本发明采用带印刷反射片的支架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导光板,可以减少背光模组的成本,使背光模组的发展不再受导光板的限制。同时通过对反射片上的网点密度的调整来改变LED入射光的漫反射强度,可以使背光模组的发光强度均匀、或者集中在背光模组的中央位置,达到背光模组的亮度整体均匀、或局部亮度补强、减弱的效果。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包括一带凹腔的模组背板、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内的LED、以及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凹腔底部的印刷反射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凹腔顶部的扩散板,及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凹腔底部的用于承载印刷反射片的支架;所述模组背板和扩散板装配成一腔室;通过所述支架支撑、所述印刷反射片中间向上隆起凸出设置,将所述印刷反射片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反射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反射片上印刷有网点,印刷反射片设置在支架上;所述印刷反射片用于对入射光进行漫反射和偏转,所述网点用于调整背光模组的发光强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为方形,所述支架包括4条支撑腿,4条支撑腿的一端均连接在一起,4条支撑腿的另一端分散在所述腔室的4个角落;每2条支撑腿组成的平面上设置所述印刷反射片,形成4个反射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4条支撑腿为弧形,每2条支撑腿组成的平面为弧形凹面,印刷反射片与所述弧形凹面适配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凹反射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印刷反射片中间向上隆起凸出的顶端与扩散板的底部端面的中心点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LED设置在反射面的两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侧光式的背光模组,其包括一带凹腔的模组背板、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内的LED、以及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凹腔底部的印刷反射片,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凹腔顶部的扩散板,及设置在所述模组背板的凹腔底部的用于承载印刷反射片的支架;模组背板和扩散板装配成一腔室;通过所述支架支撑、印刷反射片中间向上隆起凸出设置,将所述印刷反射片形成具有一定弧度的反射面。本发明将LED发出的光线照射在支架支撑的印刷反射片上,在印刷反射片与网点上形成漫反射后再发生偏转,使LED射出的光线在偏转后从扩散板的表面发出使背光模组发出相应的光亮,通过调整网点的密度可以使背光模组的亮度均匀分布或局部增减,节约了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F21V13/04GK103017033SQ20121052232
公开日2013年4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7日
发明者李柏阳 申请人: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