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40177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小型、较薄的背光模块,多采用LE D侧光式照明,其中导光板是必不可少的结构。现有的导光板的入光面通常做镜面抛光处理,LED光进入时因入光角度偏小,导致画面出现萤火虫现象,如需解决此问题,现有方案是必须增加LED数量或增加导光板至胶框距离,造成成本和能耗上升。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入光面具有导光微结构层的导光板。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与入光面相交的底面和与底面相对的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上设置有导光微结构层。所述导光微结构层由若干个条状微结构按同一方向排列成阵列。所述条状微结构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其顶点高度为15 lOOum,两相邻条状微结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30 200um。所述条状微结构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其顶点高度为15 lOOum,两相邻条状微结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30 200um。所述条状微结构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其顶点高度为15 IOOum,两相邻条状微结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30 200um。有益效果在导光板的入光面增加导光微结构层,使LED光进入时增加入光角度,解决了画面萤火虫现象,并可减少LED颗数,节约了成本和能耗。
以下结合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I是导光板的优选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入光面;1_1、条状微结构;2、底面;3、出光面。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I所不的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I、与入光面I相交的底面2和与底面2相对的出光面3,所述入光面I上设置有导光微结构层,该导光微结构层由若干个条状微结构1-1按同一方向排列成阵列。优选实施例一所述条状微结构1-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其顶点高度为15 lOOum,两相邻条状微结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30 200um。优选实施例二 所述条状微结构1-1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其顶点高度为15 lOOum,两相邻条状微结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30 200um。优选实施例三所述条状微结构1-1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其顶点高度为15 lOOum,两相邻条状微结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30 200um。应当理解,以上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由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1.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I)、与入光面(I)相交的底面(2)和与底面(2)相对的出光面(3 ),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光面(I)上设置有导光微结构层。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微结构层由若干个条状微结构(1-1)按同一方向排列成阵列。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微结构(1-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其顶点高度为15 lOOum,两相邻条状微结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30 200u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微结构(1-1)的横截面为三角形,其顶点高度为15 lOOum,两相邻条状微结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30 200u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条状微结构(1-1)的横截面为半圆形,其顶点高度为15 lOOum,两相邻条状微结构顶点之间的间距为30 200um。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导光板,包括入光面、与入光面相交的底面和与底面相对的出光面,所述入光面上设置有导光微结构层。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入光面具有导光微结构层的导光板,解决了画面萤火虫现象,且加工工艺稳定性高,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文档编号F21V8/00GK202791811SQ20122039078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8日
发明者王水银, 梅坦, 虞峰, 袁园, 张元方 申请人:苏州天禄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