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5325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光源及逆棱镜片,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逆棱镜片与所述出光面相对,所述逆棱镜片具有与所述出光面相对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有棱镜微结构,所述棱镜微结构为多个相互平行且相互连接的多个三棱柱形凸起。
【专利说明】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背光模组,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较大横向扩散角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0002] 近来液晶显示器逐渐普及,其中背光模块(Back light module)为液晶显示器面 板(LCD panel)的关键零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发光,背光模块的功能即在于供应充 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背光模块目前已逐渐由冷阴极射线管 (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转为米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利用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具有高亮度、低功耗、高色纯度等优势。
[0003] 目前利用LED元件作为背光模块的应用中,主要分为在导光板正下方直入下发光 型与导光板侧边入光型的向导光型背光源。其中在导光板正下方入光型的直下型即于显示 面板出光面的正下方设置背光源,则因 LED兀件本身为点光源,直下发光型的背光模块容 易在显示画面上产生亮斑、色斑或亮暗区域不均等现象而且会增加模块总厚度。为解决上 述问题,则发展出在侧向导光型侧边入光的背光源,即将LED元件设置相对显示区域的侧 边上,利用导光板侧边的微结构将LED所发出的点光源转换呈线光源进入导光板内部,导 光板内部传递的线光源经由导光板底部的光学布点将水平方向(平行玻璃)的线光源转换 成垂直方向的(垂直玻璃)面光源射出导光板上表面,然后经过扩散片将面光源做均匀的 扩散与雾化效果。
[0004] 但是,当多个人共同观看一个显示设备时,由于空间的限制,需要每个人围绕显示 设备观看,由于现有背光模组在水平方向的分布相对集中,从而使得位于周边的观看者看 到的显示亮度较小,影响观看的效果。


【发明内容】

[0005]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在横向具有较大发散角的背光模组。
[0006] -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光源及逆棱镜片,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出光 面,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逆棱镜片与所述出光面相对,所述逆棱镜片具有与所 述出光面相对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有棱镜微结构,所述棱镜微结构为多个相互 平行且相互连接的多个三棱柱形凸起。
[0007]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方案的背光模组的光源出射的光线经过导光板的偏向坚 直方向时,由于设置有逆棱镜片,所述光线入射至逆棱镜结构,发射折射后,从逆棱镜片的 第二表面出射,使得光线的出射角度向中心方向偏移,从而使得光源模组的纵向发散角集 中到正视角内,使得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在横向较大范围内具有亮度。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 图1是本技术方案的背光模组立体示意图。
[0009] 图2是图1的背光模组的剖面示意图。
[0010] 图3是本技术方案的不具有逆棱镜片的背光模组的出光角度的分布式意图。
[0011] 图4是本技术方案的具有逆棱镜片的背光模组的出光角度的分布式意图。
[0012]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W光模组 |100 导光板 _?^ -光源 -20 _逆棱镜片 ^ 30 入光面_11_ _出光面 "12 凹槽 ^ 131 第一表面_31_ 第二表面_32 棱镜微结构 311 兰棱柱形凸起 第一侧面 3121 B二侧面 丨312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13]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包括一个导光板10、多 个光源20及一个逆棱镜片30。
[0014] 所述导光板10呈大致为板状,其具有相互垂直的入光面11和出光面12。所述入 光面11与光源20相对。
[0015] 所述导光板10由透光材料制成,所述导光板10的材料可以为聚碳酸酯(PC)、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合物(M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PETG)、聚苯乙烯(PS)或者上述材料中的两种或者多种所组成的混合物。
[0016] 所述导光板10的出光面12形成有扩散微结构。所述扩散微结构为多个自出光面 12向导光板10内部形成半球形的凹槽131。多个凹槽131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2阵列 排布。每个凹槽131在出光面12的开口的直径为1微米至100微米,相邻的两个凹槽131 之间的距离为1微米至100微米。
[0017]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凹槽131的形状不限于本实施例中的半球形,其形状可以根 据光学设计的需要进行设定,如半椭球形等,以达到更好的光发散的效果。
[0018] 所述入光面11为板状的导光板10的一个侧面。所述多个光源20与出光面12相 对设置。所述多个光源20等间距设置。所述光源20可以为发光二极管。
[0019]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导光板10的入光面11也可以设置有微结构,如形成有半圆形 形凸起或者凹槽,以方便入射至导光板10的光线更加发散,从而于导光板10内光强度均 匀。另外,也可以将导光板10的每个侧面均作为入光面,从而在每个侧面均设置有光源,从 而提升背光模组的出光强度。
[0020] 所述逆棱镜片30大致呈板状,其设置于导光板10的出光面12 -侧,并与导光板 10相互平行设置。所述逆棱镜片30具有相对的第一表面31和第二表面32。所述第一表 面31与导光板10相对。所述第一表面31形成有棱镜微结构311。所述棱镜微结构311为 多个相互平行且相互连接的多个三棱柱形凸起312,每个三棱柱形凸起312的长度方向平 行于水平方向。所述三棱柱形凸起312具有相互连接的第一侧面3121和第二侧面3122,每 个三棱柱形凸起312的纵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侧面3121和第二侧面3122之间 的夹角Θ为60度至70度,所述第一侧面3121和第二侧面3122的交线与第一表面31平 行,所述第一侧面3121和第二侧面3122的交线与第一表面31的距离Η为1. 3微米至5. 5 微米。
[0021] 也就是说,每个三棱柱形凸起312为三棱柱的三个侧面中的一侧侧面与第一表面 31相互重合,三棱柱的另外两个侧面分别为所述的第一侧面3121和第二侧面3122。所述 三棱柱形凸起312的纵截面为等腰三角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31的角为所述等腰三角形 的顶角。所述顶角的角度Θ为60度至70度。所述等腰三角形远离所述第一表面31的顶 点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Η为1. 3微米至5. 5微米。
[0022] 所述逆棱镜片30的第二表面32为平面。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更好的光学效 果,也可以根据需要在第二表面32制作微结构。
[0023] 请参阅图2,当光源20出射的光线经过导光板10的偏向坚直方向时,由于设置有 逆棱镜片30,所述光线入射至棱镜微结构131,发射折射后,从逆棱镜片30的第二表面32 出射,使得光线的出射角度向中心方向偏移,从而使得光源模组的纵向发散角集中到正视 角内,使得使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在横向较大范围内具有亮度。
[0024] 请参阅图3,当不设置有逆棱镜片30时,当背光模组100仅包括导光板10及光源 20时,其出射的光线的分布角度如图3所示。即背光模组100出射的光线在光线的前进方 向具有较大的分布角度。请参阅图4,当背光模组100中设置有逆棱镜片30时,使得背光模 组100的出光角度在水平方向即平行于三棱柱形凸起312的长度方向,具有较大的发散角 度,从而可以使得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在横向的较大范围内具有亮度。
[0025] 可以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于本发明精神内做其它变化,都应包含在本 发明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导光板、光源及逆棱镜片,所述导光板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 所述光源设置于所述入光面,所述逆棱镜片与所述出光面相对,所述逆棱镜片具有与所述 出光面相对的第一表面,所述第一表面形成有棱镜微结构,所述棱镜微结构为多个相互平 行且相互连接的多个三棱柱形凸起。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三棱柱形凸起的长度方向平 行于水平方向。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棱柱形凸起具有相互连接的第 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每个三棱柱形凸起的纵截面均为等腰三角形,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 面之间的夹角Θ为60度至70度。
4.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交线与第 一表面平行,所述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的交线与第一表面的距离为1. 3微米至5. 5微米。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出光面形成有扩散微结 构,所述扩散微结构为自出光面向导光板内部的形成的凹槽。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形状为半圆形或者半椭圆 形。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逆棱镜片还具有与第一表面相对 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表面为平面。
【文档编号】F21S8/00GK104121517SQ201310144629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4月24日
【发明者】林辰翰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