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3166阅读:1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液晶显示器(LCD)被大量的使用在电子产品上,例如手机、数码相机、电脑等,由于其重量轻、体积小、低电磁干扰以及功耗低等种种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产及生活中,已成为目前显示领域的主流。液晶显示器由液晶显示面板及背光模块组成。背光模块是液晶显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液晶显示面板本身并不具备自发光的特性,因此必需藉由背光模块提供光线。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以及光源装置,根据其光源装置的位置不同背光模块分为侧入式和背入式两种类型。其中,侧入式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位于导光板的侧面,背入式背光模块的光源装置位于导光板的下方。侧入式背光模块光源装置位于导光板的侧面,具有较薄的厚度,适合于显示装置的薄型化需求。但是,侧入式背光模块的亮度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采用所述导光板制备的背光模块,亮度较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种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与水平面平行;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与水平面具有设定的倾角;光源入射侧面,所述光源入射侧面与所述下表面的二面角为锐角,且与所述上表
面垂直。优选的,上述导光板中,所述倾角为0.59° -2.59°,包括端点值。优选的,上述导光板中,所述导光板为聚碳酸脂导光板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导光板。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该背光模块包括: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光源入射面外的光源装置。优选的,上述背光模块中,所述光源装置为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荧光管。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其上表面与水平面平行,其下表面与水平面之间设置有设定的倾角。当光线经过下表面反射后入射到上表面时,光线在上表面具有较小的入射角,从而减小光效在上表面发生全反射的几率。光线在导光板中传播的距离越长,光线被导光板吸收越多。而本申请技术方案所述导光板可以避免一部分光线发生全反射,减小了该部分光线在导光板中的传播距离,进而减小了光线的损耗。即本申请所述导光板对光的吸收较少,所以,采用所述导光板制备的背光模块具有较高的亮度。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背侧入式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所示导光板的切面图;图5为图3中所不导光板中一种光线传播的光路图;图6为图3中所示导光板中另一种光线传播的光路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正如背景技术部分所述,现有的侧入式背光模块的亮度较差。参考图1,图1为现有的一种侧入式背光模块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导光板11 ;位于所述导光板一侧的光源装置12。其中,所述光源装置12为位于导光板一侧的线光源。所述导光板11为平板结构,即所述 导光板11形状为厚度较薄的立方体(如图2所示)。所述导光板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网点,所述网点用于实现漫反射。在进行显示时,所述导光板11用于将线光源扩展为面光源。光线通过导光板11的上表面出射后向上传播,然后通过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在相应的电路控制对所述光线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图像显示工作。发明人研究发现,入射导光板11的光线在传播过程中,一部分光线会经过导光板11的上表面直接出射;一部分光线会经过导光板11的下表面反射后再经过导光板I的上表面出射;还有一部分光线还在导光板11内发生全发射。当入射上表面的光线m的入射角或入射下表面的光线η的入射角大于等于光在该导光板的全反射角时,就会发生全反射。由于导光板11为立方体,其上下表面平行。所以,光线会在导光板11内发生多次全反射。光线在导光板11内传播的距离越长,被吸收的越多。所以,即便光线最终可以经过位于导光板下表面网点的漫反射作用改变入射角从而从上表面出射,该部分光线也会有一部分被导光板11吸收,从而导致背光模块的亮度降低。图1中导光板11内箭头为光线的传播方向示意。基于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与水平面平行;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与水平面具有设定的倾角;光源入射侧面,所述光源入射侧面与所述下表面的二面角为锐角,且与所述上表面垂直。当光线从光源入射侧面进入该导光板时,由于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与水平面具有设定的倾角,使得经过下表面反射的光线入射到上表面时具有较小的入射角,降低了全反射现象发生的几率,即降低了部分光线在导光板中的传播距离,从而降低了导光板对光线的吸收。所以,采用所述导光板制备的背光模块具有较高的亮度。以上是本申请的核心思想,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本实用新型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装置结构的示意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基于上述思想,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光板,参考图3,所述导光板包括 与水平面平行的矩形上表面;与水平面呈设定倾角的矩形下表面;连接所述上表面与下表面的四个侧面,该导光板的四个侧面均与其上表面垂直。其中,所述下表面设置有多个网点,所述网点可使得所述下表面具有漫反射功能,实现光线的均匀分布。由于网点个数较多分布密集,图3中并且示出所述网点结构。参考图4,图4为本实施例所述导光板的切面图。该导光板的下表面与水平面具有设定的倾角a,所以前侧面以及后侧面为全等的直角梯形。本实施例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与水平面之间的倾角a为0.59° -2.59°,包括端点值。此时,能够较大程度的减少光线 在导光板中全反射几率的发生。该导光板的左侧面与右侧面为矩形侧面。所述左侧面为光源入射侧面,所述光源入射侧面与所述下表面的二面角β为锐角。参考图5,图5为图3所不导光板中一种光线传播的光路图。光线m入射到导光板上表面发生一次全发射后,入射到下表面A点。对于普通导光板,由于其下表面与上表面平行,入射A点的光线会经过AB方向传播,在A点的反射角为Z FAB,再次到达上表面后,由于上下表面平行,入射角的角度与Z FAB相同,仍会发生全反射。其中,AF为水平面(图5中水平虚线所示)的法线。而本申请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与上表面不平行,即所述下表面与水平面之间存在倾角a。入射A点的光线会经过AC方向传播,到达C点后的入射角为Z 1,Z I等于ZFAC。可见,Z FAC明显小于Z FAB,即所述导光板明显减小了光线m再次入射上表面时的入射角,避免了部分光线在导光板内再次发生全反射,从而可以使得光线出射。其中,AE为下表面的法线。参考图6,同样,当光线η入射到G点后,普通导光板由于下表面与上表面平行,入射G点的光线会经过GM方向传播,在M点的入射角为Z 4。对普通导光板而言,在M点的入射角Z 4与在G点的入射角大小相同,仍会发生全发射。其中,2 4等于2! 1,GH为水平面(图6中水平虚线所示)的法线。而对于本申请所述导光板由于上下表面不平行,此时,光线η入射G点后,光线在G点经过反射后会通过GP方向传播,在上表面P点的入射角为Z 3。由图6可知,Z 3等ZHGP,而2! 明显小于2! 1,即2 3明显小于Z 4。可见,本申请所述导光板明显减小了光线η入射上表面时的入射角,避免了部分光线在导光板内发生全反射,从而可以使得光线出射。其中,GM为下表面法线。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导光板为聚碳酸脂(Polycarbonate,简称PC)导光板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导光板(Polymethylmethacrylate,简称PMMA)。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本实施例所述导光板可以避免部分光线在导光板内发生全反射。因此,所述导光板可以降低全反射现象发生的几率,降低了导光板对光线的吸收。而且,所述导光板在制备时,相对于现有导光板减少了一部分导光板材料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基于上述实施例,本申请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块,参考图7,所述背光模块包括:导光板21以及位于所述导光板21光源入射侧面的光源装置22。其中,所述导光板21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导光板。所述光源装置可以为发光二极管(LED)或冷阴极荧光管(CCFL)。通过上述实施例分析可知,所述背光模块的导光板21能够减小光线m以及光线η在上表面的入射角Z I和Z 3,从而避免一部分光发生全反射,降低了导光板对光线的吸收。因此,所述背光模块具有较高的亮度。采用4种不同亮度的光源装置与现有导光板制备成4个背光模块,测试各自的背光亮度,测试结果依次为 5400cd/m2、5395cd/m2、5114cd/m2、5209cd/m2。然后,采用上述4种不同亮度的光源装置与本申请实施例所述导光板制备成4个背光模块,测试各自的背光亮度,与现有的导光板制备的背光模块顺序对应,测试结果依次为 5721cd/m2、5777cd/m2、5707cd/m2、5675cd/m2。通过上述数据对比可知,采用本申请所述导光板制备的背光模块背光亮度提高比例依次为:5.94%、7.08%、11.6%、8.95,亮度平均提高在8%左右。可见,理论分析及测试结构均表明,本实施例所述导光板能够大大提高背光模块的亮度。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 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表面,所述上表面与水平面平行; 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与水平面具有设定的倾角; 光源入射侧面,所述光源入射侧面与所述下表面的二面角为锐角,且与所述上表面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倾角为0.59° -2.59°,包括端点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为聚碳酸脂导光板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导光板。
4.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导光板; 位于所述导光板的光源入射面外的光源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装置为发光二极管或冷阴极荧光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导光板及背光模块,该导光板包括上表面,所述上表面与水平面平行;下表面,所述下表面与水平面具有设定的倾角;光源入射侧面,所述光源入射侧面与所述下表面的二面角为锐角,且与所述上表面垂直。由于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与水平面具有设定的倾角,使得经过下表面反射的光线入射到上表面时具有较小的入射角,降低了全反射现象发生的几率,即降低了部分光线在导光板中的传播距离,从而降低了导光板对光线的吸收。所以,采用所述导光板制备的背光模块具有较高的亮度。
文档编号F21V8/00GK203133307SQ201320022048
公开日2013年8月1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5日
发明者郭文, 周福新, 林文峰, 陈志新, 李建华, 何基强 申请人:信利半导体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