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24190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特别是涉及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IXD)由于其具有的重量轻、体积小、厚度薄的特点,已广泛地被用在各种大中小尺寸的终端显示设备中。由于液晶显示器面板中,液晶本身并不发光,需要提供一面光源来达到显示的功能,如背光模组,被骨干模组按照结果不同可分为侧光式背光模组和直下式背光模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由于其优异的性能,为目前应用最广的背光源形式之一,广泛应用于液晶显示设备的背光系统、户外广告灯箱以及室内照明灯具等,具有性价比高、光学稳定性佳等优点。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基本架构包含设置于模组底部的LED光源、设置于模组顶部的光学部材(例如扩散板、扩散片、棱镜片,等)以及设置于LED光源与光学部材之间的支撑柱。支撑柱结构为LED光源提供一定高度的混光空间,从而获得出光均匀的平面背光源。现有的支撑柱通常通过固定结构与背板孔位配合而固定在背板上,背板需针对支撑柱的位置进行打孔。当改变光源排布设计时,需调整背板的支撑柱孔位,如此则存在支撑柱孔位与其它结构件冲突的风险,亦使背光设计的灵活度下降。另一种常见的支撑柱固定方式为将支撑柱设置于LED灯条上,LED灯条悬空于背板上方,支撑柱通过LED灯条上的孔位固定在LED灯条上,其固定结构穿过LED灯条存在于背板与LED灯条之间。此种结构改善了背光设计的灵活性,但受支撑柱的固定结构限制,LED灯条无法紧贴于背板,直接造成背光模组散热效果变差、混光腔体变厚的缺点。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改善背光设计灵活性;散热效果好,且不增加背光模块的混光腔高度;组装简便;强度可靠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如下技术方案:该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包括光学膜片、LED灯条和背板,所述的LED灯条包括基板和LED灯,所述的LED灯条紧贴背板设置,其与光学膜片之间设有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底部固定于LED灯条的基板上。进一步,所述的LED灯条的基板上设有锥孔,锥孔的小口朝向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的底部对应锥孔设有卡点,所述的卡点与锥孔紧配合。优选地,所述的卡点高度不超过基板的厚度。优选地,所述的卡点与支撑柱一体成型。LED灯条的基板可以为PCB板,锥孔通过冲床冲出,支撑柱通过压扣方式固定于LED灯条上。进一步,所述的支撑柱底部为平台结构,所述的平台结构、LED灯条的基板和背板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螺丝孔位,所述的支撑柱和LED灯条锁附固定于背板上。进一步,所述的支撑柱底部设有卡爪,所述的LED灯条对应卡爪设有卡位楔槽,支撑柱通过卡爪固定于LED灯条上。所述的支撑柱为透明材料成型。所述的支撑柱的透光率大于50%。支撑柱的柱体可以是任意几何结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该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包括光学膜片、LED灯条和背板,所述的LED灯条包括基板和LED灯,所述的LED灯条紧贴背板设置,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无阻挡物或明显间隔,此种结构散热效果好,且不增加背光模块的混光腔高度,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设有支撑柱,通过支撑柱在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构成混光空间,所述的支撑柱底部固定于LED灯条的基板上,改善了背光设计灵活性。支撑柱与LED灯条的固定方式可以有三种,一种为LED灯条的基板上设有锥孔,锥孔的小口朝向支撑柱,支撑柱的底部对应锥孔设有的卡点与锥孔紧配合,该种结构使背光模组组装简便。一种为支撑柱底部为平台结构,平台结构、LED灯条的基板和背板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螺丝孔位,支撑柱和LED灯条锁附固定于背板上,该种结构使支撑柱与LED灯条的固定强度可靠。一种为支撑柱底部设有卡爪,LED灯条对应卡爪设有卡位楔槽,支撑柱通过卡爪固定于LED灯条上,固定更牢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改善了背光设计的灵活性;散热效果好,且不增加背光模块的混光腔高度;组装简便;强度可靠;同时兼有定位和定向的功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设有锥孔的LED灯条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设有卡点的支撑柱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设有螺丝孔位的支撑柱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设有螺丝孔位的固定方式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设有螺丝孔位的固定方式的整体结构的前视示意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设有卡位楔槽的LED灯条局部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的设有卡爪的支撑柱固定于LED灯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
图1-8之一对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作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包括光学膜片1、LED灯条2和背板3,所述的LED灯条2包括基板21和LED灯22,所述的LED灯条2紧贴背板3设置,其与光学膜片I之间设有支撑柱4,所述的支撑柱4底部固定于LED灯条2的基板21上。进一步,所述的LED灯条2的基板21上设有锥孔211,锥孔211的小口朝向支撑柱4,所述的支撑柱4的底部对应锥孔设有卡点41,所述的卡点41与锥孔211紧配合。优选地,所述的卡点41高度不超过基板21的厚度。优选地,所述的卡点41与支撑柱4 一体成型。LED灯条2的基板21可以为PCB板,锥孔211通过冲床冲出,支撑柱4通过压扣方式固定于LED灯条2上。进一步,所述的支撑柱4底部为平台结构42,所述的平台结构42、LED灯条2的基板21和背板3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螺丝孔位5,所述的支撑柱4和LED灯条2锁附固定于背板3上。进一步,所述的支撑柱4底部设有卡爪43,所述的LED灯条2对应卡爪43设有卡位楔槽212,支撑柱4通过卡爪43固定于LED灯条2上。所述的支撑柱4为透明材料成型。所述的支撑柱4的透光率大于50%。支撑柱4的柱体可以是任意几何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包括光学膜片1、LED灯条2和背板3,所述的LED灯条2包括基板21和LED灯22,所述的LED灯条2紧贴背板3设置,LED灯条2与光学膜片I之间无阻挡物或明显间隔,此种结构散热效果好,且不增加背光模块的混光腔高度,LED灯条2与光学膜片I之间设有支撑柱4,通过支撑柱4在LED灯条2与光学膜片I之间构成混光空间,所述的支撑柱4底部固定于LED灯条2的基板21上,改善了背光设计灵活性。支撑柱4与LED灯条2的固定方式可以有三种,一种为LED灯条2的基板21上设有锥孔211,锥孔211的小口朝向支撑柱4,支撑柱4的底部对应锥孔211设有的卡点41与锥孔211紧配合,该种结构使背光模组组装简便。一种为支撑柱4底部为平台结构42,平台结构42、LED灯条2的基板21和背板3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螺丝孔位5,支撑柱4和LED灯条2锁附固定于背板3上,该种结构使支撑柱4与LED灯条2的固定强度可靠。一种为支撑柱4底部设有卡爪43,LED灯条2对应卡爪43设有卡位楔槽212,支撑柱4通过卡爪43固定于LED灯条2上,固定更牢固。本实用新型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改善了背光设计的灵活性;散热效果好,且不增加背光模块的混光腔高度;组装简便;强度可靠;同时兼有定位和定向的功能。
权利要求1.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包括光学膜片、LED灯条和背板,所述的LED灯条包括基板和LED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灯条紧贴背板设置,其与光学膜片之间设有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底部固定于LED灯条的基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LED灯条的基板上设有锥孔,锥孔的小口朝向支撑柱,所述的支撑柱的底部对应锥孔设有卡点,所述的卡点与锥孔紧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点高度不超过基板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卡点与支撑柱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柱底部为平台结构,所述的平台结构、LED灯条的基板和背板上分别设有相对应的螺丝孔位,所述的支撑柱和LED灯条锁附固定于背板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柱底部设有卡爪,所述的LED灯条对应卡爪设有卡位楔槽,支撑柱通过卡爪固定于LED灯条上。
7.根据权利要求1、2、5、6之一所述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柱为透明材料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2、5、6之一所述的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撑柱的透光率大于5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新型直下式LED背光模组,其包括光学膜片、LED灯条和背板,LED灯条包括基板和LED灯,LED灯条紧贴背板设置,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无阻挡物或明显间隔,此种结构散热效果好,且不增加背光模块的混光腔高度,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设有支撑柱,通过支撑柱在LED灯条与光学膜片之间构成混光空间,所述的支撑柱底部固定于LED灯条的基板上,改善了背光设计灵活性。支撑柱与LED灯条的固定方式可以有三种。本实用新型改善了背光设计的灵活性;散热效果好,且不增加背光模块的混光腔高度;组装简便;强度可靠;同时兼有定位和定向的功能。
文档编号F21Y101/02GK203082706SQ201320069040
公开日2013年7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5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5日
发明者林韡, 林博瑛, 王志铭, 郑俊义 申请人: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