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源模组和照明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照明技术的快速发展,照明设备在人们生活中应用愈发广泛。当前的照明设备一般通过电力驱动的光源模组对被照射物体发出照射光,来实现照亮被照射物体,光源模组内一般包括发光单元,这些发光单元被布置成朝向同一方向,以实现照亮位于该方向上的物体。然而,随着照明技术的不断延伸扩展,这种出光方向单一的照明设备已经难以多样化的照明需求,这也成为当前照明技术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和照明装置,具有多样化的出光方向。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模组,包括:
基座;
发光组件,连接所述基座并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
反射组件,包括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所述第一反射器面向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且背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所述第二反射器位于所述第一反射器的反射光路上并与所述第二反射器配合来调整所述第一发光单元所发出光线的方向,以使得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与第二发光单元所发出光线所发出光线朝向不同的方向射出。
优选的,所述发光组件包括光源板,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均 位于所述光源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的数量均设置成至少一个,所述第一发光单元环绕布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外围。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器覆盖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并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二发光单元的外围。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器延伸至所述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之间并与所述光源板形成面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射器和第一反射器分置于所述光源板的两侧。
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成筒状。
优选的,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于所述基座上并支撑所述光源板。
优选的,所述光源模组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的出光壁,所述出光壁包围所述发光组件和反射组件。
优选的,所述出光壁设置成筒状。
所述出光壁包括第一出光层以及覆盖于所述第一出光层上的第二出光层。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器架持于所述出光壁的末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反射器延伸至所述出光壁的外围。
优选的,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光阑,所述第二发光单元面向所述光阑,所述光阑开设有预设形状的出光口。
优选的,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光阑和第二发光单元之间的光扩散元件。
优选的,所述光阑架设于所述第一反射器上。
优选的,所述光源模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基座上的供电端口,所述供电端口与所述发光组件电性连接。
优选的,所述供电端口与发光模组通过电源导线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反射器设置成筒状并具有中空腔,所述电源导线收容于所述第二反射器的中空腔内。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照明设备,包括:
如前述实用新型内容所述的光源模组;
电源模组,与所述光源模组电性连接。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组以及应用该光源模组的照明设备,通过反射器组件内第一反射器和第二反射器配合调节第一发光单元所发出光线的方向,使得第一发光单元和第二发光单元所发出光线朝向不同方向射出,使得光源模组出光方向多样化。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模组的立体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光源模组在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光源模组在A-A方向上的剖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光源模组在B区域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光源模组以及应用该光源模组的照明设备,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光源模组和照明设备,出光角度单一的技术问题。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 围。
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模组100可以包括基座10、供电端口20及出光壁30。
光源模组100可以被安装至照明设备(未图示),通过照明设备内电源模组(未图示)来获取工作所需电力,进而发出照射光来照亮待照射物体。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电源模组还可以内置于光源模组100内并跟随光源模组100安装至照明设备内,在此不做赘述。
照明设备可以是吊灯、吸顶灯、台灯或落地灯等常见类型,安装至照明设备内光源模组100的数量可以针对照明设备的类型和用户的照明需求进行设定,例如照明设备为吊灯并需要照射较大的屋内空间时,光源模组100的数量可以设置成多个,照明设备为落地灯并仅需照射较小的地面或墙面时,光源模组100的数量可以设置成单个。
在实际应用中,照明设备内的电源模组也可以采用交流电源或直流电源等类型;当然,电源模组还会包括常规的过流保护、过放保护、电压转换等功能单元,以保护光源模组100的正常运行,此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基座10用于支撑整个光源模组100内其他结构或元件,光源模组100通过基座10安装至照明设备(未图示)之中,在实际应用中,基座10可以通过常规的卡扣、铆接、螺旋等结构与照明设备配接。基座10的形状和材料可以根据光源模组100的安装环境、照明设备的类型进行设定,例如基座10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圆形、方形等,材料可以采用铝、铜等金属材料或硬质塑料等,在此不做赘述。
供电端口20设置于基座10上,在基座10安装至照明设备时,供电端口20可以与照明设备内电源模组电性连接,以从电源模组获取光源模组100工作所需电力。
供电端口20包括安装部21、定位部22、配接孔23以及电连接器24,安 装部21通过螺钉、铆接等方式固定至基座10的下方,定位部22设置于安装部21上并远离安装部21延伸,定位部22呈圆筒状并形成配接孔23,电连接器24位于配接孔23内,定位部22用于安装至电源模组内并使得电源模组内通电端子能够进入配接孔23,进而与位于配接孔23内电连接器24电性连接。
出光壁30可以安装至基座10上,也可以采用与基座10一体成型的方式来得到,出光壁30由透光材料制备并能够将光线透出以照射物体。
在实际应用中,出光壁30的形状可以根据光源模组100的形状进行预设,例如可以设置成截面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圆筒状、截面呈正方形、长方形或梯形等形状的筒状,在此不做赘述。
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出光壁30可以包括率先接收光线的第一出光层31以及覆盖于第一出光层31上的第二出光层32,第一出光层31可以通过具有泛光特性的乳白色材料制备,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材料,第二出光层32则可以利用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等透明材料制备。光线抵达第一出光层31后在第一出光层31的扩散下能够覆盖更大范围的第二出光层32,并从第二出光层32透出,使得出光壁30具有晶莹剔透的视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出光层31和第二出光层32可以分别通过相对独立的板材来形成,此时的出光壁30有两层板材装配而成。当然,出光壁30还可以仅包括单层板材,第一出光层31和第二出光层32还可以通过在单层板材上设置涂覆层来形成,例如在板材内表面喷扩散粉或涂覆水晶砂来得到第一出光层31,在外表面形成镜面抛光面来形成第二出光层32,两种方式均可以实现射出光线,在此不做赘述。
出光壁30与基座10配合形成收容空间31,收容空间31可以用于收容发光组件40以及反射组件50,继而保护发光组件40和反射组件50来避免外界碰损或误触,同时也保证光源模组100外观的一致性和美观性。
发光组件40包括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第一发光单元41 和第二发光单元42间隔排布并具有间距。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均可以采用LED光源、TL光源等类型,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的类型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所发出光线的颜色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仅需保证发光能力能够达到照明要求即可。
发光组件40还包括光源板43,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设置在光源板43上。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可以采用贴片式设计或插件式设计来安装至光源板43。
值得注意的是:光源板43并非局限于单一板状,还可以是由多个相互连接或未相互连接的板材共同形成,则在光源板43为单一板状时,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可以位于同一板上,在光源板43采用多个板材时,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可以分置于不同的板材上,在此不做赘述。
当然,在电源模组内置于光源模组100时,电源模组也可以采用贴片式设计或插件式设计来安装至光源板43中。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光源板43利用电源导线60与供电端口20内的电连接器24电性连接,在供电端口20与电源模组电性连接时,利用电源导线60将电源模组所输出的电力传递至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的数量均可以设置成至少一个,第一发光单元41环绕布置于第二发光单元42的外围。例如,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可以布置成半径不同的圆环状。
反射组件50包括第一反射器51和第二反射器52,第一反射器51和第二反射器52分别具有第一反射面511和第二反射面521,第一反射面511和第二反射面521均采用喷粉工艺处理,使得第一反射面511和第二反射面521均具有高反射率,从而能够对所接收到的光线进行反射,例如可以使得第一反射面511为镜面反射面,第二反射面521为漫反射面。
第一反射器51面向第一发光单元41但背向第二发光单元42,即第一反射器51中用于对光线进行反射的第一反射面511面向第一反射单元41但背向第 二发光单元42,第一发光单元41所发出光线L1直接抵达第一反射器51并在第一反射器51作用下发生反射,第二发光单元42所发出光线L1并不会抵达第一反射面511,使得仅有第一发光单元41所发出光线L1会被第一反射器51反射,而第二发光单元42所发出光线L2会保持其原始出光方向来射出。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反射器51延伸至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之间并将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分置在不同的光学腔体内,以使得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二发光单元42所发出光线不会混杂。第一反射面511与第一发光单元41所在光学腔体连通,使得第一发光单元41所发出的光线可以被第一反射面511反射。
第一反射器51具有反射光路,反射光路由第一反射面511的形状来生成,反射光路用于描述第一发光单元41所发出光线经过第一反射面511反射后的光路,在第一发光单元41和第一反射面511的相对位置被调整时,反射光路也会做适应性调整。
第二反射器52位于第一反射器51的反射光路上,即第一发光单元41所发出光线L1经过第一反射器51处理后,可以抵达第二反射器52的第二反射面521上,第二反射面521再将光线L1反射至出光壁30,以通过出光壁30透出。当然,第一发光单元41所发出光线还可以通过第一反射器51反射后,直接抵达出光壁30来射出,在此不做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反射器51覆盖于第一发光单元41上,在第一发光单元41被布置于圆环状时,第一反射器51也设置成圆环状。第一反射器51跟随第一发光单元41环绕设置于第二发光单元42的周侧,第一反射器51包括与光源板43固定连接的贴合部512,贴合部512可以螺钉、铆接等多种方式固定至光源板43上并与光源板43形成面接触,使得光源板43工作产生的热量可以通过贴合部512散发出去。
第一反射器51还包括自贴合部512延伸而出的主体部513,第一反射面511位于主体部513上,主体部513远离贴合部512延伸形成外框部514,外 框部514环绕设置于主体部513的周侧。外框部514与出光壁30相互固定并封闭出光壁30的上端开口,外框部514可以包括卡槽5141,壁卡口5141的尺寸可以参照出光壁30的厚度进行设定,通过卡槽5141来收容出光壁30的末端以使得外框部514与出光壁30相对固定。当然,卡槽5141与出光壁30之间还可以在通过粘结、螺钉等方式来连接,以提高二者连接的稳定性。
由于卡槽5141的存在,外框部514可以延伸至出光壁30的外围,使得前述与光源板43面接触的、用于吸收光源板43工作所产生热量的贴合部512的热量可以被导出至出光壁30外围,满足光源模组100的散热需求。
外框部514还包括位于主体部513与卡槽5131之间的托部5142,光阑70架持于该托部5142上并在托部5142的支撑下覆盖于第二发光单元42的上方,光阑70上开设有出光口(未标号),出光口的形状可以根据出光需求进行设定,例如设置成椭圆形、圆形等。光阑70的表面涂覆有吸光层(未图示),吸光层可以采用黑色涂料制备,用于吸收第二发光单元42发出的光线,使得第一发光单元42所发出光线在出光口的作用下形成与出光口形状一致的光影。
在实际应用中,出光口上还覆盖有例如透光镜的保护层80,保护层80可以封闭出光口来保护其中的第二发光单元4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发光单元42与光阑70之间还设置有光扩散元件90,光扩散元件90可以是通过具有泛光特性的乳白色材料制备的扩散膜,例如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材料,还可以是起到同样光扩散效果的透镜等。光扩散元件90可以位于光源板43上并覆盖第二发光单元42,第二发光单元42所发出光线均会被光扩散元件90扩散后才进入出光口,避免第二发光单元42所发出光线直接投影而形成黄斑。
第二反射器52与第一反射器51分置于光源板43的高度方向的两侧,第二反射器52设置于基座10上并沿所述高度方向支撑光源板43,第二反射器52与光源板43和基座10均可以采用螺钉、铆接、黏结等方式实现相对固定。
参考出光壁30的形状,第二反射器52也设置成筒状并包括中空腔522, 从光源板43至基座10的方向,第二反射器52的截面尺寸逐渐增大,使得第二反射器52总能接收到第一反射器51反射来的光线并将接收到的光线反射至出光壁30并实现在出光壁30的各部位出光均匀。在实际应用中,电源导线60可以从呈圆筒状的第二反射器52的中空腔522中穿过。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光源模组100以及应用该光源模组100的照明设备,通过反射器组件内第一反射器51和第二反射器52配合调节第一发光单元41所发出光线的方向,使得第一发光单元41与第二发光单元42所发出光线朝向不同的方向射出,使得光源模组的出光方向多样化。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尤其,对于系统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的部分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