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96181发布日期:2018-07-08 06:04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发光二极管结构、灯管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结构的发光二极管。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又称LED灯,目前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种领域,其中,射灯为家庭所广泛应用。

结合现有技术中的发光二极管,本发明人发现,目前应用于射灯中的发光二极管,在家庭使用中,普遍为将发光二极管发出的散光转换为相对平行的光线射出,已达到美观家庭环境,营造家庭气氛的作用,光线的发散方式若想要进行改变,需要更换其他类型才可以。

于是,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结构及缺失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新结构的发光二极管,以期达到更具有更加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结构的发光二极管,以解决现有不方便更换光纤的发散方式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新结构的发光二极管的目的与功效,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新结构的发光二极管,包括接电插片,灯体,花型散热片,透镜,发光二极管,插座,LED驱动电源,面罩,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和电路模块;所述接电插片共有两处,设于灯体顶侧,且插于插座上;所述灯体为上方圆台,下方圆柱结构;所述透镜设有四处,绕圆心环形阵列分布,为凹陷球面,球面为镜面,设于灯体底端;所述发光二极管设有四处,分别安装于四处透镜中心位置的灯体上,与电路模块电性连接;所述插座通过电线与LED驱动电源连接;所述LED驱动电源通过电线链接到220V交流电;所述平面镜、凹透镜和凸透镜为高清抗磨透明树脂片,外圆开设有细牙螺纹;所述电路模块设于灯体底侧。

进一步的,所述灯体下方外圆开设有外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花型散热片为S型散热铝片,呈环形阵列,分布于灯体外圆上。

进一步的,所述面罩为圆环结构,且内圆上方开设有内螺纹,螺纹角以及螺距与灯体的螺纹角以及螺距分别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面罩内圆下方开设有细牙螺纹,且能与平面镜、凹透镜和凸透镜的外螺纹相配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面罩的设置,有利于拆卸面罩检修查看发光二极管,同时也极利于进行镜片的更换,以得到所需要的光线发射方式。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拆卸方便,可以通过螺纹的固定方式来更换平面镜、凹透镜或是凸透镜,即可以得到平行光束,180°散光和三角形光束,家庭可以在同一种光束审美疲劳时,轻易更换光束类型,而不需要重新购买,节省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透镜分布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平面镜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凹透镜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凸透镜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接电插片,2-灯体,3-花型散热片,4-透镜,5-发光二极管,6-插座,7-LED驱动电源,8-面罩,9-平面镜,10-凹透镜,11-凸透镜,12-电路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如附图1至附图6所示:一种新结构的发光二极管,包括接电插片1,灯体2,花型散热片3,透镜4,发光二极管5,插座6,LED驱动电源7,面罩8,平面镜9,凹透镜10,凸透镜11和电路模块12;接电插片1共有两处,设于灯体2顶侧,且插于插座6上;灯体2为上方圆台,下方圆柱结构;透镜4设有四处,绕圆心环形阵列分布,为凹陷球面,球面为镜面,设于灯体2底端;发光二极管5设有四处,分别安装于四处透镜4中心位置的灯体2上,与电路模块12电性连接;插座6通过电线与LED驱动电源7连接;LED驱动电源7通过电线链接到220V交流电;平面镜9、凹透镜10和凸透镜11为高清抗磨透明树脂片,外圆开设有细牙螺纹;电路模块12设于灯体2底侧。

其中,灯体2下方外圆开设有外螺纹,通过灯体2的螺纹可以用以配合面罩。

其中,花型散热片3为S型散热铝片,呈环形阵列,分布于灯体2外圆上,S型散热可以增加铝片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能够增加一倍,散热效率也能提高一倍,有利于发光二极管5和灯体2的使用寿命。

其中,面罩8为圆环结构,且内圆上方开设有内螺纹,螺纹角以及螺距与灯体2的螺纹角以及螺距分别相等,通过螺纹连接到灯体2上,安装拆卸方便,为以后的维护检修提供极大的便利。

其中,面罩8内圆下方开设有细牙螺纹,且能与平面镜9、凹透镜10和凸透镜11的外螺纹相配合,根据用户的使用要求可以轻而易举的进行镜片的更换,以期达到不同的光束发射方式。

本实施例的具体使用方式与作用:

本实用新型中,发光二极管5在透镜4的半球面折射下,转换成相对平行的平行光束向下射出,当安装上平面镜9时,灯光以平行光束射下,当安装上凹透镜10时,平行光束经过凹透镜10,被发散成180度的散光,当安装上凸透镜11时,平行光束经过时产生聚焦,光线相交于焦点,继而继续直线射出,形成三角形光束。

利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启发下,设计出类似的技术方案,而达到上述技术效果的,均是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