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ob手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6786发布日期:2019-03-05 18:04阅读:639来源:国知局
一种cob手电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电,具体涉及一种cob手电。



背景技术:

手电是一种手持式电子照明工具,手电多用于一些无法直接接通电源且需要照明的场合,传统的手电多采用小电珠作为光源,但是这种传统的手电流明很低,无法适用于一些需要高亮度照明的场合。

公告号为CN2603896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手电筒,包括手电筒壳、电池、开关,手电筒内的光源有四个高亮度的发光二极管。

在实际使用当中,通过二极管来产生亮度,二极管的亮度低,部分手电采用发光亮度高的COB灯珠来作为光源。但是COB灯珠作为光源,现有手电散热效果差,手电内部的热量升高的非常快,容易造成手电内部电子元器件发生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cob手电散热效果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ob手电,具有对手电内部温度进行控制的效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cob手电,包括灯体、灯头,所述灯头内设置有COB灯珠,所述灯体内设置有与COB灯珠接触的散热套、用于为COB灯珠供电的动力锂电池,所述散热套内设置有用于根据散热套内部温度来控制COB灯珠平均电流大小的控制电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动力锂电池对COB灯珠进行供电,COB灯珠以最高功率工作,当手电内部温度升高,控制电路根据散热套内部温度来控制COB灯珠的平均电流,从而对COB灯珠的热量进行控制,通过控制电路智能控制手电内部温度,控制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COB灯珠耦接于动力锂电池的正极,所述控制电路包括,

MOS管Q1,D级耦接于COB灯珠,S级接地;

开关S1,一端耦接于动力锂电池的正极;

控制模块,输入端耦接于开关S1,输出端耦接于MOS管Q1的G级,用于根据COB灯珠的温度来输出不同频率的控制信号以控制MOS管的通断时间比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控制模块根据手电内部温度,基于PWM原理来控制MOS管Q1的通断时间比例,从而改变COB灯珠的平均电流大小,进而调节COB灯珠的亮度;控制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模块用于在COB灯珠以最大功率工作预设时长后输出通过控制MOS管通断时间比例来降低COB灯珠两端平均电流大小的控制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开关S1闭合后,COB灯珠以最大功率运行,在预设时间后,COB灯珠的温度上升,通过控制模块输出控制信号,从而改变MOS管Q1的通断时间比例,从而改变COB灯珠的平均电流大小,进而调节COB灯珠的亮度。通过在控制模块中预先设定预设时间,利用手电内部温度变化,在预设时间后,自动降低COB灯珠的亮度,从而达到控制手电内部温度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控制模块包括,

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COB灯珠的温度并输出温度检测值;

输出模块,耦接于温度传感器并响应于温度检测值输出控制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温度传感器感应手电内部的温度,输出模块输出的控制信号根据温度传感器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对应手电内部实时的温度变化改变手电的COB灯珠的亮度,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控制电路还包括与MOS管Q1并联的MOS管Q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MOS管Q2分担MOS管Q1的压力,减小MOS管Q1损坏的概率。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MOS管Q2并联有滤波电容C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滤波电容C1起到滤波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灯体内设置有与COB灯珠抵接的散热套,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散热套抵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温度传感器与散热套抵接,COB灯珠的亮度先传递至散热套,散热套的温度传递到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间接感应COB灯珠的亮度,COB灯珠的温度检测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设置为:灯体内设置有电路板,所述控制电路设置在电路板上,所述灯体侧壁开设有与电路板配合的卡接槽,所述散热套侧壁沿轴向开设有用于穿过电路板的限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COB灯珠安装在散热套上,将电路板嵌入限位槽内,将散热套滑入灯体内,电路板嵌入卡接槽内,使散热套固定,安装方便。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控制电路根据散热套内部温度来控制COB灯珠的平均电流大小,减少COB灯珠产生的热量,控制方便。

2、基于PWM原理来控制MOS管Q1的通断时间比例,从而改变COB灯珠的平均电流大小,进而智能调节COB灯珠的亮度。

3、通过温度传感器来感应COB灯珠的温度,对应调节COB灯珠的亮度,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cob手电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手电的爆炸视图;

图3为实施例1中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图4为实施例2中控制电路的电路图。

附图标记:1、灯体;2、灯头;3、COB灯珠;4、壳体;5、尾套;6、散热套;7、动力锂电池;8、电路板;9、限位槽;10、卡接槽;11、控制电路;12、控制模块;13、温度传感器;14、输出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cob手电,如图1和2所示:包括灯体1、与灯体1螺纹连接的灯头2,灯头2内设置有COB灯珠3,灯体1包括壳体4、与壳体4螺纹连接的尾套5。壳体4内设置有与COB灯珠3接触的散热套6、用于为COB灯珠3供电的动力锂电池7。

散热套6内设置有电路板8。散热套6两侧沿轴向开设有用于穿过电路板8的限位槽9。壳体4侧壁开设有用于嵌入电路板8的卡接槽10,电路板8两端未突出于壳体4。

如图3所示:电路板8上设置有用于根据散热套6内部温度来控制COB灯珠3平均电流大小的控制电路11。通过降低COB灯珠3的亮度,来控制手电内部的温度。

COB灯珠3耦接于动力锂电池7的正极,控制电路11包括MOS管Q1、MOS管Q2、电容C1、开关S1(如图2所示)、控制模块12。开关S1串接于控制模块12的输入端与动力锂电池7之间。开关S1设置在壳体4外侧。

MOS管Q1和MOS管Q2为N沟增强型MOS管,MOS管Q1的D级耦接于COB灯珠3,MOS管Q1的S级接地(动力锂电池7的负极),MOS管Q1的G级耦接于控制模块12的输出端。MOS管Q2的D极与MOS管Q1的D极耦接,MOS管Q2的S极与MOS管Q1的S极耦接。MOS管Q1的G极与MOS管Q2的G极耦接。电容C1两端分别耦接于MOS管Q1的D极与S极。

控制模块12用于根据COB灯珠3的温度来输出不同频率的控制信号以控制MOS管的通断时间比例。

控制模块12包括温度传感器13(如图2所示)、耦接于温度传感器13的输出模块14,温度传感器13设置在电路板8上且与散热套6抵接,温度传感器13用于检测COB灯珠3的温度并输出温度检测值。输出模块14响应于温度检测值输出控制信号。

输出模块14设置为MCU(微控制单元),具体包括STC15W104型单片机,STC15W104型单片机的2引脚耦接于开关S1,STC15W104型单片机的4引脚接地。STC15W104型单片机的2引脚与4引脚之间耦接有电容C2,电容C11两端并联有电容C3,电容C2与电容C3规格相同。当动力锂电池7停止对STC15W104型单片机供电时,并联的电容C2与电容C3会释放电量减少STC15W104型单片机的因输入电压发生突变而受到损害的几率。

温度传感器13的输出端与STC15W104型单片机的1引脚耦接。温度传感器13输出信号至STC15W104型单片机。

STC15W104型单片机的7引脚用于输出控制信号,STC15W104型单片机的7引脚耦接有电阻R2,电阻R2耦接有电阻R3,电阻R3接地。电阻R2与电阻R3的连接点耦接于MOS管Q1的G级。STC15W104型单片机输出的控制信号利用PWM原理来控制MOS管Q1和MOS管Q2。

温度传感器13输出信号至STC15W104型单片机,STC15W104型单片机根据温度检测值对应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信号控制MOS管Q1和MOS管Q2的通断时间比例,进而调节COB灯珠3的亮度。

工作原理:通过将COB灯珠3安装在散热套6上,将电路板8嵌入限位槽9内,将散热套6滑入壳体4内部,电路板8嵌入卡接槽10内,使散热套6固定,转动灯头2,使灯头2与壳体4连接。

按下开关S1,此时STC15W104型单片机、温度传感器13开始工作,温度传感器13输出信号至STC15W104型单片机,STC15W104型单片机根据温度检测值对应输出控制信号,控制信号控制MOS管Q1和MOS管Q2的通断时间比例,进而调节COB灯珠3的亮度。通过在COB灯珠3温度上升后,降低COB灯珠3的亮度,从而控制手电的温度。

实施例2,如图4所示:实施例2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控制模块12中未使用温度传感器13。控制模块12的电路图如图4所示,控制模块12仍然采用STC15W104型单片机。

控制模块12用于在COB灯珠3以最大功率工作预设时长后输出通过控制MOS管通断时间比例来降低COB灯珠3两端平均电流大小的控制信号。通过在STC15W104型单片机内部的调试,从而使STC15W104型单片机在开关S1闭合预设时间后,STC15W104型单片机输出控制信号。

工作原理:在开关S1闭合后,COB灯珠3以最大功率运行,在预设时间后,COB灯珠3的温度上升,通过STC15W104型单片机来输出控制信号,改变MOS管Q1和MOS管Q2的通断时间比例,进而调节COB灯珠3的亮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