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85073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
技术背景
[0002]目前,平面显示器应用的液晶模组多采用TFT-1XD技术。TFT-1XD为非主动式发光显示,通常由白光直下式背光模组(Backlight Module)提供均匀的系统亮度,再透过彩色滤光片(Color Filter)获得丰富的色彩显示。
[0003]现行的白光背光模组可分为侧入式及直下式两大类。如图1所示,传统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01、光源02、扩散板03和支撑结构04,所述扩散板03设置在背板01内且与背板01底面平行,所述扩散板03与背板01之间形成混光空间05,所述光源02和支撑结构04均设置在背板01底面上且位于所述混光空间05内;所述支撑结构04用于支撑扩散板03及设置在扩散板03上光学部材,同时保证混光空间05的高度。由于光源一般呈阵列分布,因此需要设计混光空间以保证光线的耦合,从而提供均匀的背光。如图2所示,传统的支撑结构04支撑点与扩散板03形成一间距H用以减小受力,但此设计同时减小于支撑结构04可保证的混光空间的高度;在静置状态下,由于传统的支撑结构04具有相同的间距H,支撑结构04 —端的支撑点与扩散板03入光面的距离都相同。如图3所示,在背光模组受振动或受撞击时,被支撑的扩散板03及光学部材压迫到的支撑结构04数量有限,受力支撑结构04数量过少,会导致这些支撑结构04的支撑点冲击力变大,从而容易造成显示屏白斑、蓝斑等画面异常现象,甚至造成显示屏破裂。

【发明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背光亮度均匀、可避免产生白斑或蓝斑等画面异常现象,有利于提升背光模组耐冲击性能的直下式背光模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包括背板、光源、扩散板和支撑结构,所述背板具有一底面及一开口面,所述扩散板具有一入光面,所述扩散板入光面与背板底面平行设置且形成一混光空间,所述光源和支撑结构均设置在背板底面一侧且位于所述混光空间内,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和弹性结构,所述第二柱体穿设在背板底面上,第二柱体一端通过固定件与背板底面另一侧固定,第二柱体另一端通过限位片与第一柱体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柱体另一端朝向扩散板入光面用于支撑扩散板,所述弹性结构设置在限位片与背板底面之间。
[0007]作为优选,其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弹性结构与背板底面之间。
[0008]作为优选,其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限位片与弹性结构之间,所述反射片对应弹性结构设有容纳弹性结构的凸起部。
[0009]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柱体设置在第一柱体的垂直投影区内。
[0010]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柱体为两个以上,均匀分布在第一柱体的垂直投影区外。[0011 ] 作为优选,所述弹性结构为弹簧或弹片。
[0012]作为优选,所述弹性结构由金属材料成型。
[0013]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均由透明塑料材料成型。
[0014]作为优选,所述光源为复数个,形成阵列固定于背板底面。
[0015]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扩散板入光面用于接收光源发出的光线,于扩散板出光面形成面光源;而背光模组的光学部材设置于扩散板出光面侧,用于混光及亮度提升;所述背板底面与扩散板入光面之间形成的混光空间,用于阵列式光源混光以得到均匀的面光源分布;所述支撑结构设置于背板底面与扩散板入光面之间,用于保证混光空间间距的稳定。本发明在静置状态下,支撑结构减小了其接触点与扩散板的间隔,从而保证了混光空间高度,有利于背光亮度均匀性的实现;而本发明在受振动或受冲击状态时,由于在限位片与背板底面之间设有弹性结构,支撑结构与扩散板的接触点在受压迫时,支撑结构的接触点回缩,形成弹性接触,减小支撑结构接触点的受力,从而提升背光模组耐冲击性能。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背光亮度均匀,有效改善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白斑或蓝斑现象,有利于显示装置背光模组的耐冲击性能。
【附图说明】
[0016]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0017]图1为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支撑结构静置状态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传统直下式背光模组支撑结构撞击状态结构示意图;
[00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直下式背光模组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直下式背光模组实施例2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本实用新型直下式背光模组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4-6之一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背板1、光源2、扩散板3和支撑结构4,所述背板I具有一底面及一开口面,所述扩散板3具有一入光面,所述扩散板3入光面与背板I底面平行设置且形成一混光空间5,所述光源2和支撑结构4均设置在背板I底面一侧且位于所述混光空间5内,所述支撑结构4包括第一柱体41、第二柱体42和弹性结构43,所述第二柱体42穿设在背板I底面上,第二柱体42 —端通过固定件44与背板I底面另一侧固定,第二柱体42另一端通过限位片45与第一柱体41 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柱体41另一端朝向扩散板3入光面用于支撑扩散板3,所述弹性结构43设置在限位片45与背板I底面之间。
[0024]所述第二柱体42设置在第一柱体41的垂直投影区内。
[0025]所述弹性结构43为弹簧或弹片。
[0026]所述弹性结构43由金属材料成型。
[0027]所述第一柱体41和第二柱体42均由透明塑料材料成型。
[0028]所述光源2为复数个,形成阵列固定于背板I底面。
[0029]实施例1,: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反射片6,所述反射片6设置在弹性结构43与背板I底面之间。
[0030]实施例2,: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包括反射片6,所述反射片6设置在限位片45与弹性结构43之间,所述反射片6对应弹性结构43设有容纳弹性结构43的凸起部61。
[0031]实施例3,:如图6所示,所述第二柱体42为两个以上,均匀分布在第一柱体41的垂直投影区外。
[0032]本发明在受振动或受冲击状态时,由于在限位片与背板底面之间设有弹性结构,支撑结构与扩散板的接触点在受压迫时,支撑结构的接触点回缩,形成弹性接触,减小支撑结构接触点的受力,从而提升背光模组耐冲击性能;而本发明在静置状态下,支撑结构去除了其接触点与扩散板的间隔,即直接与扩散板入光面接触,从而保证了混光空间高度,有利于背光亮度均匀性的实现。
[0033]以上描述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限定。
【主权项】
1.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扩散板和支撑结构,所述背板具有一底面及一开口面,所述扩散板具有一入光面,所述扩散板入光面与背板底面平行设置且形成一混光空间,所述光源和支撑结构均设置在背板底面一侧且位于所述混光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和弹性结构,所述第二柱体穿设在背板底面上,第二柱体一端通过固定件与背板底面另一侧固定,第二柱体另一端通过限位片与第一柱体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柱体另一端朝向扩散板入光面用于支撑扩散板,所述弹性结构设置在限位片与背板底面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弹性结构与背板底面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反射片,所述反射片设置在限位片与弹性结构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柱体设置在第一柱体的垂直投影区内。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柱体为两个以上,均匀分布在第一柱体的垂直投影区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结构为弹簧或弹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结构由金属材料成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柱体和第二柱体均由透明塑料材料成型。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背光模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光源、扩散板和支撑结构,背板具有一底面及一开口面,扩散板具有一入光面,扩散板入光面与背板底面平行设置且形成混光空间,光源和支撑结构均设置在背板底面一侧且位于所述混光空间内,支撑结构包括第一柱体、第二柱体和弹性结构,第二柱体穿设在背板底面上,第二柱体一端通过固定件与背板底面另一侧固定,第二柱体另一端通过限位片与第一柱体一端连接,第一柱体另一端朝向扩散板入光面用于支撑扩散板,弹性结构设置在限位片与背板底面之间。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背光亮度均匀,有效改善了直下式背光模组白斑或蓝斑现象,有利于显示装置背光模组的耐冲击性能。
【IPC分类】F21V17-10, G02F1-13357, F21S8-00
【公开号】CN204494220
【申请号】CN201520181843
【发明人】郑俊义, 林博瑛, 李丽梅, 许志高
【申请人】冠捷显示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7月22日
【申请日】2015年3月30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