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1211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运送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在汽车(车辆)的装配线上采用的运送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汽车的装配线,提供了一种由例如日本实公昭59-2865号公报所公开的、将组装处理车轮前的车体用台车支承着运送的台车运送设备,和日本特公昭61-60002号公报所公开的、将组装处理车轮后的汽车经车轮支承着运送的平板输送设备构成的结构。
可是,根据上述以往的结构,台车运送设备和平板输送设备是不同的形式,没有共有的构成物,因此,整个装配线非常昂贵。另外,在台车运送设备中,由于必须形成将空台车运回的路径,不仅提高了成本,还会发生扩大设置面积等问题。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运送组装处理前的被运送物和运送组装处理后的被运送物时使用共有的构成物,使整体成本下降并且可缩小设置面积的运送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运送设备的特征为,可在一定路径上移动的移动体的上部设有可自由支承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装脱支承工具,和在脱离该装脱支承工具的状态下、可自由支承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固定支承工具,在所述移动体上形成可自由收纳脱离了的装脱支承工具的收纳部。
根据上述本发明的结构,通过将装脱支承工具安装于移动体的上部,可在由装脱支承工具支承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状态下进行被运送物的运送。并且,通过将装脱支承工具脱离并收纳于收纳部,可在由固定支承工具支承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状态下进行该被运送物的运送,此时,可使装脱支承工具与移动体一同运送。由此,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运送和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运送可使用共有的移动体进行,成为整体成本低廉的同时,无需装脱支承工具的返送路径等,可缩小设置面积。
在本发明的运送设备的较佳的第1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一定路径具有安装了装脱支承工具的前段路径部和脱离了装脱支承工具的后段路径部,在前段路径部的始端部分设有将收纳于收纳部中的装脱支承工具取出并安装于移动体上部的安装装置、和在所安装的装脱支承工具上支承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前段运载装置,而在前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设有从装脱支承工具上取出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前段取出装置、和将空出来的装脱支承工具收纳于收纳部的收纳装置,在后段路径部的始端部分具有由固定支承工具支承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后段运载装置,在后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具有从固定支承工具上取出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后段取出装置。
根据该第1实施例,可在前段路径部的始端部分,通过安装装置,取出收纳于收纳部的装脱支承工具并安装于移动体的上部后,通过前段运载装置,将处理前的被运送物运载于安装上的装脱支承工具上。并且,可在前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通过前段取出装置,从装脱支承工具上取出处理前的被运送物并将其移出后,通过收纳装置,将变空的装脱支承工具收纳于收纳部。另外,在后段路径部的始端部分,可由后段运载装置,将处理后的被运送物运载于固定支承工具上,此外,在后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由后段取出装置,从固定支承工具上取出处理后的被运送物并将其移出。
在本发明的运送设备的较佳的第2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一定路径通过由平行的前段路径部和后段路径部以及在这些路径部的始终端间进行移动体的移载的一对移载路径部形成无接头形状,形成前段取出装置和后段移载装置可以作用的处理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在前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从装脱支承工具上取出处理前的被运送物并将其移出后,能够将使装脱支承工具收纳于收纳部中的移动体经过移载路径部移载到后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并且,通过前段取出装置,使从装脱支承工具上取出的处理前的被运送物在处理路径上运送和进行所期望的处理,可作为处理后的被运送物跨接到后段运载装置上,因此,可运载到已移载于后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上的移动体上。另外,在后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通过将处理后的被运送物从固定支承工具上取出,能够将变空的移动体经过移载路径部移载到前段路径部的前前端部分。
在本发明的运送设备的较佳的第3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被运送物为车辆,在装配处理车轮前,该车体由装脱支承工具支承,装配处理车轮后,该车轮由固定支承工具支承。
根据本发明的第3实施例,通过将装脱支承工具安装于移动体的上部,可将装配处理车轮前的轻质的车体由装脱支承工具以稳定支承的状态下运送。并且,通过脱离装脱支承工具并收纳于收纳部,可将装配处理车轮后的变重的车辆通过其车轮由固定支承工具以稳定支承的状态下运送。因此,可较佳地适用于车辆(汽车)的装配线。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为运送设备中前段运载装置部分的局剖侧视图。
图2为示意地示出图1运送设备中路径的俯视图。
图3为示意地示出图1运送设备中路径的侧视图,(a)为前段路径部,(b)为处理路径部,(c)为后段路径部。
图4为图1运送设备中前段运载装置部分的俯视图。
图5为装有图1运送设备中前段运载装置部分的装脱支承工具时的局剖侧视图。
图6为图1运送设备中前段运载装置部分的俯视图。
图7为图1运送设备中前段运载装置部分的车体运入时的主视图。
图8为图1运送设备中的前段运载装置部分的车体支承时的主视图。
图9为图1运送设备中前段路径部的俯视图。
图10为脱离图1的运送设备中前段取出装置部分的装脱支承工具时的局剖侧视图。
图11为图1运送设备中前段取出装置部分的俯视图。
图12为图1运送设备中后段路径部的局剖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根据

本发明的采用于车辆(汽车)的装配线状态下的实施例。在下面的描述中,作为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一例,示出组装处理前的车体120,而作为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一例,示出前轮(车轮)121或后轮(车轮)122等装配到车体120上的车辆123。
在图2,图3中,移动体20可移动的一定路径1通过由平行的前段路径部2和后段路径部3、在前段路径部2的终端与后段路径部3的始端之间进行移动体20的移载的第1移载路径部4、在后段路径部3的终端与前段路径部2的始端之间进行移动体20的移载的第2移载路径部5形成无接头形状。在此,前段路径部2和后段路径部3通过左右的一对轨道体6敷设于地板侧而成。
在图1、图4和图7中,前述移动体20的本体21形成矩形的平框状,在其下面一侧,在左右两侧的前后分别可自由空转地设有车轮22,因此,通过车轮22由前述轨道体6支承着导引,由前段路径部2或后段路径部3可移动地构成。在此,本体21的两侧面由被动面(被动部的一例)23形成,而前后面由接触面24,25形成。
在前述移动体20的上部,设有可自由支承车体120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和在脱离装脱支承工具40,45的状态下、可自由支承车车辆123的固定支承工具27。即,在移动体20的上部,在前后2处形成装脱部30,33。在这些装脱部30,33上,可支承装脱支承工具40,45的支承体31,34分别在多处等分设置,同时,在其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分别在左右等分地直立设置着嵌合销体32,35。
前述装脱支承工具由前部装脱支承工具40和后部装脱支承工具45构成,这些装脱支承工具40,45的基座框体41,46可载置于前述装脱部30,33的支承体31,34上地构成。并且,在基座框体41,46上的规定场所分别设有车体支承体(支承体)42,47,同时,在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分,从上方可与前述嵌合销体32,35嵌合的嵌合筒体43,48沿上下方向设置。
前述固定支承工具27由从前部的装脱部30遍布前方设置的接合部28,和从后部的装脱部33遍布后方设置的支承部29构成。在此,接合部28可与车辆123中前轮121接合而成,此时,根据不同车种的车长,该接合位置形成于2处(1处或2处以上)。另外,支承部29可作为支承固定着车辆123中的后轮122、并利用本体21的上表面的结构(参照图12)。
在前述移动体20上形成收纳着可自由脱离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的前位收纳部50和后位收纳部60。即,在本体21的前部和后部上分别形成上面侧开口部51,61的箱状收纳部50,60。并且,可开关开口部51,61的盖体52,62通过铰链53,63可自由摆动地设置着,同时,在盖体52,62上设有开关操作部54,64。此外,收纳部50,60侧与盖体52,62之间设有开动限制体55,65,这些开动限制体55,65为滑杆形式的结构(参照图5的虚线)。
在此,前位收纳部50形成为可收纳改变90度方向的前部装脱支承工具40,而后位收纳部60形成为可收纳改变90度方向的后部装脱支承工具45。另外,盖体52,62为可向前后的外方开动的结构。
在图2、图4和图11中,在前段路径部2和后段路径部3的始端部分设有供给装置7,并且,在供给装置7的稍下设有送出装置8和送进装置9。而在前段路径部2和后段路径部3的终端部分设有制动装置10,并且在制动装置10的稍下设有送出装置11。这些装置7~11的构造相同,从两侧与前述本体21中的被动面23接触,并且由例如氨基甲酸乙脂制成的一对滚筒12和与这些滚筒12连动并给予送进回转力的回转驱动装置13等构成。
另外,制动装置10的回转驱动装置13由转矩电动机构成,而其他的装置7~9,11的回转驱动装置13由感应电动机构成。此时,设定成制动装置10的供给回转力B小于供给装置9的供给回转力A,即A>B。因此,在前段路径部2和后段路径部3中,在供给装置9与制动装置10之间,多台移动体20在其前后端间不产生间隙即如图9所示,成为使前后的接触部24,25相互接触的状态下,以紧密地后推压的状态成直线排列着移动的结构。
在图2,图3中,前述第1移载路径部4和第2移载路径部5由在前段路径部2与后段路径部3的始端相对置的第1换乘装置15,在前段路径部2与后段路径部3的终端相对置的第2换乘装置16,位于两个换乘装置15,16间的中继轨道体19等构成。两个换乘装置15,16的结构相同,均由围绕着纵轴回转的回转台17和设置在该回转台17上的移载轨道体18等构成。在此,移载轨道体18为将前述中继轨道体19或前段路径部2相对后段路径部3的轨道体6可连接的结构。
因此,通过回转台17的回转,移载轨道体18与轨道体6连接,可成为移动体20相对前段路径部2或后段路径部3能够搬入和搬出的结构。并且,通过回转台17的回转,移载轨道体18与中继轨道体19连接,成为通过该中继轨道体19,移动体20可从第2换乘装置16朝第1换乘装置15移动的结构。此外,在第1移载路径部4或第2移载路径部5的部分设有移动体20的移动装置或台回转装置等。在此,作为移动体20的移动装置,可采用与前述供给装置9等同样的结构。
前述一定路径1中的前段路径部2为可将装有装脱支承工具40,45的移动体20移动的结构,而后段路径部3为可将脱离装脱支承工具40,45的移动体20移动的结构。并且,在前段路径部2的始端部分设有将收纳于收纳部50,60中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取出并安装于移动体20上部的安装装置70,和将车体120支承于安装上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上的前段运载装置75。
即,安装装置70如图1~图7所示,由2台自动安装装置(机器人)71,72等构成,各自分别动作,取出收纳于相对应的收纳部50,60中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然后改变90度方向(方向恢复)后,安装到移动体20上的装脱部30,33上。此时,盖体52,62在取出装脱支承工具40,45前开动,并且在取出装脱支承工具40,45后,在装脱支承工具40,45安装到装脱部30,33上之前开动,通过开关操作部54,64的开动动作可通过人工操作或自动(机械地)进行。
前段运载装置75为悬挂运送形式,由靠左右一对顶板侧轨道76支承导引并且沿着前段路径部2的上方可自由往复移动的可动部77,和设置在该可动部77下部的吊钩部78等构成,并且为可由该吊钩部78支承车体120的结构。此外,在设有前述安装装置70的场所,轨道体6形成于分断轨道部6A上,同时,该分断轨道部6A由提升装置79可升降地构成。另外,分断轨道部6A设定成可支承1台移动体20的长度。另外,在可动部77上装载有往复移动用的驱动装置。
因此,可由另外的运送路径运送的车体120由吊钩部78接受后,通过可动部77的前进动作,车体120向由下降的分断轨道部6A支承的移动体20的上方移动。并且,通过提升装置79,移动体20与分断轨道部6A一同上升,经过安装上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的车体支承体42,47,进行车体120的支承的同时,由吊钩部78吊起。接着,使可动部后退后,由提升装置79,使移动体与分断轨道部6A一同下降。由此,通过前段运载装置75,可将车体120载置于安装上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上。
正如图2,图3,图10,图11所示,在前段路径部2的终端部分设有将车体120从装脱支承工具40,45上取出的前段取出装置80,和将变空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收纳于收纳部50,60中的收纳装置85。
即,前段取出装置80为兼作后述的后段取出装置或处理路径的悬挂运送形式,由靠1根顶板侧轨道81支承导引并且沿着前段路径部2的上方可自由移动的可动部82,和设置在该可动部82下部的吊钩部83等构成,并且为可由该吊钩部83支承车体120的结构。
并且,在前段路径部2的终端部分,轨道体6形成于分断轨道部6B上的同时,该分断轨道部6B为通过提升装置84可升降的结构。另外,分断轨道部6B设定成可支承1台移动体20的长度。另外,在可动部82上装载有移动用的驱动装置。
前述收纳装置85由2台自动收纳装置(机器人)86,87构成,各自分别动作,为将安装于移动体20上的装脱部30,33上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脱离、并且改变90度方向后,收纳于相对应的收纳部50,60中的结构。
因此,在支承车体120的状态下,可在前段路径部2上移动的移动体20在下降的分断轨道部6B上停下后,通过提升装置84,与分断轨道部6B一同上升。然后,由于可动部82的前进动作,吊钩部83处于与车体120相对的可接合位置后,通过提升装置84,移动体20与分断轨道部6B一同下降,使车体120与吊钩部83接合。接着,通过可动部82的前进动作,借助于吊钩部83,移出车体120。由此,通过前段取出装置80,可将由装脱支承工具40,45支承的车体120取出和运送。
之后,通过收纳装置85,空出来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收纳于收纳部50,60中。即,移出车体120后,使2台自动收纳装置86,87分别动作,将相对应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脱离移动体20。并且,在使盖体52,62开动的状态下,通过两个自动收纳装置86,87,将装脱支承工具40,45改变90度方向后,收纳于相对应的收纳部50,60中。进行如此收纳后,开动盖体52,62。盖体52,62通过开关操作部54,64的开关动作由人工操作或自动(机械)进行。
正如图2,图3和图12所示,在后段路径部3的始端部分具有由固定支承工具27支承车辆123的后段运载装置90。即,后段运载装置90为悬挂运送形式,为兼作前述的顶板侧轨道81、可沿着后段路径部3的上方自由移动的可动部82、和吊钩部83等的结构。并且,在后段路径部3的始端部分,轨道体6形成于分断轨道部6C上,同时,该分断轨道部6C为通过提升装置91可升降的结构。此外,分断轨道部6C设定成可支承1台移动体20的长度。
因此,在支承车辆123的状态下,使在后段路径部3上移动的可动部82在分断轨道部6C上方停下后,使停在下降的分断轨道部6C上的空的移动体20通过提升装置91与分断轨道部6C一同上升。由此,接合部28从下方与前轮121接合的同时,支承部29从下方与后轮122接触,支承车辆123的同时从吊钩部83上吊起。接着,使可动部82前进后,通过提升装置91使移动体20与分断轨道部6C一同下降。由此,借助于后段运载装置90,可经前轮121或后轮122将车辆123装载于固定支承工具27上。
在后段路径部3的终端部分,具有将车辆123从固定支承工具27上取出的后段取出装置95。即,后段取出装置95由靠顶板侧轨道96支承导引并可沿着后段路径部3的上方自由移动的可动部97,和设置在该可动部97的下部的吊钩部98等构成,为通过该吊钩部98可支承车辆123的结构。
此外,在后段路径部3的终端部分,轨道体6形成于分断轨道部6D上的同时,该分断轨道部6D为可由提升装置99升降的结构。另外,分断轨道部6D设定成可支承1台移动体20的长度。而移动用的驱动装置装载于可动部97上。
因此,在支承车辆123的状态下,可在后段路径部3上移动的移动体20停在下降的分断轨道部6D上后,通过提升装置99,与分断轨道部6D一同上升。然后,通过可动部97的前进,吊钩部98处于可相对车辆123接合的位置后,借助于提升装置99,移动体20与分断轨道部6D一同下降,使车辆123与吊钩部98接合。接着,通过可动部97的前进,经吊钩部98,移出车辆123。由此,通过后段取出装置95,可将由固定支承工具27支承的车辆123取出和运送。
正如图2,图3所示,形成前段取出装置80和后段运载装置90可以作用的处理路径100。即,处理路径100具有平行的第1处理路径部101和第2处理路径部102,第1处理路径部101的终端与第2处理路径部102的始端通过反转路径部103连接。并且,第1处理路径部101的始端与前段取出装置80连接,同时,第2处理路径部102的终端与后段运载装置90连接,此外,前段取出装置80与后段运载装置90间靠中继路径107连接。
在前述处理路径100或中继路径104中的运送是通过兼作前述的前段取出装置80或后段运载装置90的悬挂运送形式实现的,因此是由顶板侧轨道81、可动部82、吊钩部83等构成,并且为通过该吊钩部83可支承车体120(车辆123)的结构。另外,沿着第1处理路径部101或第2处理路径部102,分别设有利用链条的第1运送驱动装置104和第2运送驱动装置105,通过设置在该链条上的连接固定体接合于可动部82侧,成为可将可动部82群以设置规定间隔地方式运送的结构。
下面,对上述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图2,图3中,到达后段路径部3的终端的空的移动体20由送出装置11送到第2运载路径部5的终端部。此时,在第2运载路径部5中,第2换乘装置16的运载轨道体18与后段路径部3的轨道体6连接,同时,第1换乘装置15的运载轨道体18与中继轨道体19连接。
因此,通过送出装置11送出的空的移动体20可由第2换乘装置16的运载轨道体18支承。并且,通过将第2换乘装置16的回转台17围绕着纵轴回转90度,可将运载轨道体18与中继轨道体19连接,因此,空的移动体20可经过中继轨道体19从第2换乘装置16的运载轨道体18向第1换乘装置15的运载轨道体18上移动。
接着,通过将第1换乘装置15的回转台17围绕着纵轴回转90度,可将运载轨道体18与前段路径部2的轨道体6连接。由此,空的移动体20从第1换乘装置15的运载轨道体18向轨道体6上移动后,正如图5所示,移动到下降的分断轨道部6A上,并可停在该分断轨道部6A上。
然后,使安装装置70的两个自动安装装置71,72动作,将收纳于相对应的收纳部50,60中的装脱支承工具40,50取出,并改变90度方向后,如图4,图5所示,安装到移动体20上的装脱部30,33上。此时,装脱支承工具40,45将其基座框体41,46载置于支承体31,34上,通过嵌合筒体43,48从上方与嵌合销32,35嵌合,可定位于正确的安装位置的状态下安装。
在该状态下,使通过吊钩部78接受车体120的可动部77前进,正如图1,图7所示,使其车体120朝移动体20的上方移动。并且,通过提升装置79,移动体20与分断轨道部6A一同上升,正如图8所示,经过装脱支承工具40,45的车体支承体42,47,支承车体120的同时,可由吊钩部78吊起。接着,使可动部77后退后,移动体20与分断轨道部6A一同下降,正如图5所示,使该分断轨道部6A与轨道体6连接。由此,通过供给装置7或送出装置8的动作,可将分断轨道部6A上的移动体20向轨道体6送出。
接着,通过送出装置8或送进装置9与移动体20作用,可移动到前段路径部2上。此时,在前段路径部2上,正如图9所示,在送进装置9与制动装置10之间,可将多台移动体20以其前后端间不产生间隙即前后的接触部24,25相互接触的状态下、可以紧密后推压的状态成直线排列移动。如此,将移动体20移动到前段路径部2上期间,实行相对车体120的部件的装配等的各种作业。
结束相对车体120的所期望的作业并通过制动装置10部分的移动体20停在下降的分断轨道部6B上后,通过提升装置84,与分断轨道部6B一同上升。并且,通过在前段取出装置80中的可动部82的前进,将吊钩部83处于可相对车体120接合的位置后,移动体20与分断轨道部6B一同下降,车体120与吊钩部83接合。接着,通过可动部82的前进,经吊钩部83,将车体120朝处理路径部100的第1处理路径部101侧移出。
之后,使收纳装置85的自动收纳装置86,87动作,将相对应的装脱支承工具40,45脱离移动体20,并且改变90度方向后,正如图10或图11的实线所示,收纳于相对应的收纳部50,60中。如此,收纳装脱支承工具40,45的移动体20通过送出装置11向第1运载路径部4的始端部送出。在该第1运载路径部4中,进行与前述的第2运载路径部5相同的动作,从而可将空的移动体20运入后段路径部3的始端部分。
运入前述的处理路径100的第1处理路径部101中的车体120如图2,图3所示,通过第1运送驱动装置104接合于其可动部82侧,可以规定间隔运送,并且经过反转路径部103运入第2处理路径部102中的车体120将第2运送驱动装置105与其可动部82侧接合作用,可以规定间隔运送。在第1处理路径部101中的运送中,实行相对车体120从下方装配发动机等的各种作业,而在第2处理路径部102中的运送中,实行相对车体120组装(装配)前轮121或后轮122等的各种作业。
如此,在处理路径100中,结束所期望的装配处理的车辆123运送到在后段路径部3的始端部分具有的后段运载装置90的部分。在该后段运载装置90的部分,正如前述,运入空的移动体20,并停在下降的分断轨道部6C上。
因此,在支承车辆123的状态下,可移动的可动部82停在分断轨道部6C的上方后,通过将空的移动体20借助于提升装置91与分断轨道部6C一同上升,将接合部28从下方与前轮121接合的同时,支承部29从下方与后轮122接触,从而,通过固定支承工具27支承车辆123的同时,可由吊钩部83吊起。
接着,使可动部82前进,运送到中继路径107上后,使移动体20与分断轨道部6C一同下降,该分断轨道部6C与轨道体6相连。由此,在送出装置8的动作下,分断轨道部6C上的移动体20可向轨道体6上送出。接着,可使移动体20与前述的前段路径部2侧同样、可在后段路径部3上以紧密地后推压的状态成直线排列地移动,其间,实行相对车辆123的部件装配等的各种作业。
结束相对车辆123的所期望的作业并将通过制动装置10部分的移动体20停在下降的分断轨道部6D上后,通过提升装置99,与分断轨道部6D一同上升。并且,通过在后段取出装置95中的可动部97的前进,将吊钩部98处于可相对车体120接合的位置后,移动体20与分断轨道部6D一同下降,车体120与吊钩部98接合。接着,通过可动部97的前进,借助吊钩部98移出车辆123。
由此,变空的移动体20到达后段路径部3的终端,并且通过送出装置11,向第2运载路径部5的始端部送出,成为最初的状态。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作为移动体20,示出了具有车轮22的台车形式,但其可以是托板形式等,此时可通过输送机等输送。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使移动体20移动、并将多个装置7~11的滚筒12作用于被动面23上的形式,但其也可以是驱动链条或气缸等其他的移动形式。
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装脱支承工具,示出了前部装脱支承工具40和后部装脱支承工具45,但其也可以是单数或2个以上的多数装脱支承工具。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车辆的装配线上采用的形式,但其也可以是各种机器、装置等的装配线上采用的形式等。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示出了形成可与前段取出装置80和后段运载装置90作用上的处理路径100的形式,但其也可以是另外形成处理路径的形式等。
在上述实施例中,示出了装脱部30,33以定置状形成于本体21上的形式,但其也可以是相对本体21经过升降机构使装脱部30,33升降的形式。此时,也可省略提升装置的一部分或全部。
权利要求
1.一种装配线上采用的运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可在一定路径上移动的移动体的上部设有可自由支承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装脱支承工具,和在脱离该装脱支承工具的状态下、可自由支承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固定支承工具,在所述移动体上形成可自由收纳脱离了的装脱支承工具的收纳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运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定路径具有安装了装脱支承工具的前段路径部和脱离了装脱支承工具的后段路径部,在所述前段路径部的始端部分设有将收纳于收纳部中的装脱支承工具取出并安装于移动体上部的安装装置、和在所安装的装脱支承工具上支承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前段运载装置,而在前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设有从装脱支承工具上取出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前段取出装置、和将空出来的装脱支承工具收纳于收纳部的收纳装置;在后段路径部的始端部分具有由固定支承工具支承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后段运载装置,在后段路径部的终端部分具有从固定支承工具上取出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后段取出装置。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运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定路径通过由平行的前段路径部和后段路径部,以及在这些路径部的始端和终端间进行移动体的移载的一对移载路径部形成无接头形状,形成前段取出装置和后段移载装置可以作用的处理路径。
4.按照权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运送设备,其特征在于,被运送物为车辆,在装配处理车轮前,其车体由装脱支承工具支承,将车轮装配处理之后,该车轮由固定支承工具支承。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装配线上采用的运送设备,可在一定路径上移动的移动体的上部设有可自由支承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的装脱支承工具,和在脱离该装脱支承工具的状态下、可自由支承处理后的被运送物的固定支承工具,在移动体上形成可自由收纳脱离了的装脱支承工具的收纳部。由此,使用移动体(共有结构体),进行将装配处理前的被运送物由装脱支承工具支承的状态下的运送,同时,通过脱离装脱支承工具并收纳于收纳部,进行将装配处理后的被运送物在固定支承工具支承的状态下的运送。
文档编号B23P21/00GK1522924SQ20041000555
公开日2004年8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3年2月18日
发明者柴田贤一, 泽田知希, 新居俊夫, 下村升, 三宅康裕, 夫, 希, 裕 申请人:株式会社戴福库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