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轿车左右侧支撑板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50616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轿车左右侧支撑板的加工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轿车左右支撑板加工工艺的改进。
背景技术
轿车左右侧支撑板与周边件都存在装配关系。型面位置度要求较高,支撑板制成品要求内应力小,具有一定强度。如图7-9所示,此件整体轮廓大致呈梯形,顶边上翻折,底边下翻折,底边的一端(下翻折边的端头)有一处凸尖3。传统的加工方案是先修边至设计尺寸,然后进行翻边,两步加工出凸尖3。现有技术在翻边时,对板体要进行压边(图7中阴影区域即压边面4),但凸尖3处由于内侧没有压边区域,该凸尖3实质上相当于“自由变形”。并且,在实际加工中,出现了图8所示的凸尖3的表面与下折边2表面不处于同一平面的情况(如图8所示)。此外,从下折边2整体来讲,从板体1上翻折下来的下折边部分和凸尖3部分成型时,负荷不一致,导致应力也不一致。最终使得产品状态不稳定,严重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确保凸尖与下折边同步、同力变形的轿车左右侧支撑板的加工工艺。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支撑板板体的一侧具有朝上的上折边、对侧具有朝下的下折边;所述下折边的一端突出于板体之外形成凸尖;所述加工工艺包括落料、拉延、修边和翻折下边工序,修边工序中在所述凸尖内侧边缘预留有压料工艺面;在翻折下边工序后还有上翻所述工艺面的上翻工序和切断所述工艺面的切断工序。所述上翻工序为将所述工艺面上翻至与所述下折边表面之间的夹角< 3°,且平滑过渡。所述工艺面的宽度 > 所述凸尖的平均宽度,所述工艺面与所述板体间留有间隙。本发明在凸尖内侧预留了一起“压边”作用的工艺面,采用先翻下折边,再翻工艺面,后侧修边的方案。虽然模具结构复杂了,但是成功解决了压料不可靠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修边后直接翻边的加工工艺,采用局部初修(即修边工序),翻边(含上翻工序)后再侧精修(即切断工序)的工艺。做到了翻边时模具压料面够大,产品成型稳定。


图1是本发明产品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是板体,2是下折边,3是凸尖;图2是本发明中板体外轮廓示意3
图中5是工艺面;图3是图2中A-A剖视图;图中M是凸尖的宽度,N是工艺面的宽度;图4是本发明翻折下边工序后凸尖部位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上翻工序后凸尖部位的示意图;图6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图中4是压边面;图7是本发明背景技术的示意图;图8是图7中B-B剖视图;图9是图7中C-C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图1-6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首先,说明支撑板的结构、形状;支撑板板体1的一侧具有朝上的上折边、对侧具有朝下的下折边2 ;所述下折边2的一端突出于板体1之外形成凸尖3 ;接着说明一下本发明的工艺,包括落料、拉延、修边和翻折下边工序,修边工序中在所述凸尖内侧边缘预留有压料工艺面5 ;如图2-6。在翻折下边工序(如图3中顺时针箭头线方向)后还有上翻所述工艺面的上翻工序和切断所述工艺面的切断工序。所述上翻工序为将所述工艺面上翻至与所述下折边表面之间的夹角< 3°,且平滑过渡。(如图4中顺时针箭头线方向)切断工序,即将工艺面5切除,使凸尖3的形状符合设计要求。所述工艺面的宽度 > 所述凸尖的平均宽度,所述工艺面与所述板体间留有间隙。 留间隙后,在进行下折边2加工,以及后续的上翻、切断时,能有效防止此处出现皱褶、应力集中、材料疲劳等缺陷的出现;并得到了试验加工的证明。
权利要求
1.一种轿车左右侧支撑板的加工工艺,所述支撑板板体的一侧具有朝上的上折边、对侧具有朝下的下折边;所述下折边的一端突出于板体之外形成凸尖;所述加工工艺包括落料、拉延、修边和翻折下边工序,其特征在于,修边工序中在所述凸尖内侧边缘预留有压料工艺面;在翻折下边工序后还有上翻所述工艺面的上翻工序和切断所述工艺面的切断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轿车左右侧支撑板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翻工序为将所述工艺面上翻至与所述下折边表面之间的夹角,且平滑过渡。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轿车左右侧支撑板的加工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面的宽度 > 所述凸尖的平均宽度,所述工艺面与所述板体间留有间隙。
全文摘要
一种轿车左右侧支撑板的加工工艺。涉及对轿车左右支撑板加工工艺的改进。确保凸尖与下折边同步、同力变形。支撑板板体的一侧具有朝上的上折边、对侧具有朝下的下折边;所述下折边的一端突出于板体之外形成凸尖;加工工艺包括落料、拉延、修边和翻折下边工序,修边工序中在凸尖内侧边缘预留有压料工艺面;在翻折下边工序后还有上翻工艺面的上翻工序和切断工艺面的切断工序。本发明在凸尖内侧预留了一起“压边”作用的工艺面,采用先翻下折边,再翻工艺面,后侧修边的方案。虽然模具结构复杂了,但是成功解决了压料不可靠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本发明改变了传统的修边后直接翻边的加工工艺,做到了翻边时模具压料面够大,产品成型稳定。
文档编号B23P15/00GK102225505SQ201110086929
公开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8日
发明者朱于杰, 杨国成, 薛士春 申请人:江苏卡明模具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