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9380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除油辊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
背景技术
在多辊可逆冷轧机轧制钢带的过程中,为了冷却钢带,需要在刚轧制过的炽热的钢带表面涂覆轧制油以降温,并在钢带进入下一道轧辊前使用钢带上下两面对称设置的除油辊将钢带表面的轧制油挤压除去,以使钢带与轧辊表面间具有足够的摩擦力,保证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如果在钢带进入下一道轧辊前不能彻底除去轧制油,就容易造成滑卷、断带等事故,导致轧制工作无法正常进行。除油辊的支承结构设在除油辊的两端,钢带上下两面对称设置的除油辊以较大的压力挤压钢带,会使除油辊受力产生弯曲变形,造成除油辊的部分表面脱离钢带丧失除油功能,如果为了减小除油辊的变形而加大除油辊的直径, 又会增大除油辊的惯性,在轧机改变运行方向和运行速度时除油辊与钢带间会产生打滑现象,划伤钢带表面。因此随着轧机的轧制速度越来越高、轧制的钢带越来越薄,现有的除油辊已无法满足多辊可逆冷轧机的除油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为了解决现有除油辊容易产生弯曲变形,不能满足除油需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包括除油辊机架、与钢带上下表面分别滚动接触的上、下除油辊和除油辊两端与除油辊机架固定连接的除油辊支承轴承,上、下除油辊背向钢带一侧的外面,分别设置除油辊机架上横梁和除油辊机架下横梁,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与钢带的表面垂直并与钢带的前进方向垂直,在上、下除油辊背向钢带的一侧,分别对称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位于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内,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设置径向支承导杆滑道、径向支承导杆、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径向支承滚轮座,径向支承导杆滑道设置在除油辊机架上横梁上,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为孔状结构,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轴线位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内并与钢带的表面垂直, 径向支承导杆为柱状结构,径向支承导杆的断面形状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断面形状相适应,径向支承导杆贯穿径向支承导杆滑道并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轴向滑动连接,径向支承导杆的两端位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两端的外侧,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均为压缩弹簧,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在径向支承导杆分别位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外侧的两端分别滑动套装于径向支承导杆上,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分别朝向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端面,分别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两端的端面弹性接触连接,径向支承导杆的两端分别与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套接的部位,分别设置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分别背向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端面,分别与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弹性接触连接,径向支承导杆朝向上除油辊的一端设置径向支承滚轮座,径向支承滚轮座设置径向支承滚轮轴和径向支承滚轮,径向支承滚轮轴与径向支承滚轮座固定连接,径向支承滚轮轴的数量为2个,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对称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的轴线与上除油辊的轴线平行,每个径向支承滚轮轴分别设置径向支承滚轮,2个径向支承滚轮相同并分别旋转套接在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上,2个径向支承滚轮的表面分别与上除油辊的表面弹性接触连接,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构造与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构造相同,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与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对称于钢带并分别设置在除油辊机架上横梁和除油辊机架下横梁上。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径向支承滚轮为向心滚动轴承,向心滚动轴承的内圈与径向支承滚轮轴固定套接,向心滚动轴承的外圈与上除油辊或下除油辊的表面弹性接触连接。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的间距小于上、下除油辊的直径,2个径向支承滚轮的直径小于上、下除油辊的直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I个平面内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或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多个平面内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上、下除油辊轴向长度中间位置的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或与上、下除油辊轴向长度中间位置相对称的多个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多个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平面,沿上、下除油辊的轴向方向的分布密度, 与上、下除油辊承受载荷产生的变形大小相适应,变形大的部位分布密度大。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沿钢带的前进方向并列设置2套上、下除油辊,每套上、下除油辊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钢带脱离上、下除油辊的位置,在钢带两侧边的上、 下面,分别设置压缩空气喷吹装置,压缩空气喷吹装置设置压缩空气喷口,压缩空气喷口分别朝向钢带两侧边的上、下面表面。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部分或全部压缩空气喷吹装置,沿钢带的宽度方向和/或钢带的法向方向分别设置位置调整装置。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的刚度,与径向支承滚轮承受的载荷相适应。本实用新型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能取得的技术效果是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包括除油辊机架、与钢带上下表面分别滚动接触的上、下除油辊和除油辊两端与除油辊机架固定连接的除油辊支承轴承,上、下除油辊背向钢带一侧的外面,分别设置除油辊机架上横梁和除油辊机架下横梁,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与钢带的表面垂直并与钢带的前进方向垂直,在上、下除油辊背向钢带的一侧,分别对称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可以减小和防止上除油辊向上的弯曲变形和下除油辊向下的弯曲变形。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 位于与上、下除油辊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内,可以在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内对上、下除油辊提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支承力,可以改善上、下除油辊的受力状态。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设置径向支承导杆滑道、径向支承导杆、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径向支承滚轮座,径向支承导杆滑道设置在除油辊机架上横梁上,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为孔状结构,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轴线位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内并与钢带的表面垂直,径向支承导杆为柱状结构,径向支承导杆的断面形状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断面形状相适应,径向支承导杆贯穿径向支承导杆滑道并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轴向滑动连接,径向支承导杆的两端位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两端的外侧,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均为压缩弹簧,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在径向支承导杆分别位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外侧的两端分别滑动套装于径向支承导杆上,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分别朝向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端面,分别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两端的端面弹性接触连接,径向支承导杆的两端分别与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套接的部位,分别设置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分别背向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端面,分别与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弹性接触连接,可以使径向支承导杆依靠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悬浮支承在除油辊机架上横梁上,保持稳定的工作位置,径向支承导杆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轴向滑动连接,可以使径向支承导杆适应上除油辊的变形,并防止径向支承导杆相对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产生转动,破坏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支撑作用。径向支承导杆朝向上除油辊的一端设置径向支承滚轮座,径向支承滚轮座设置径向支承滚轮轴和径向支承滚轮,径向支承滚轮轴与径向支承滚轮座固定连接,径向支承滚轮轴的数量为2个,2 个径向支承滚轮轴对称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可以使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产生的支承力的合力位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内,完全用于减小和防止上、下除油辊承受载荷后产生的弯曲变形,使上、下除油辊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而不会使上、下除油辊的轴线产生脱离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的额外弯曲。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的轴线与上除油辊的轴线平行,每个径向支承滚轮轴分别设置径向支承滚轮,2个径向支承滚轮分别旋转套接在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上,2个径向支承滚轮的表面分别与上除油辊的表面弹性接触连接,可以利用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的压力支承上除油辊,使径向支承滚轮支承上除油辊,减小和防止上除油辊承受载荷后产生的弯曲变形,并将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与上除油辊之间的摩擦转变为滚动摩擦,减小摩擦阻力,防止划伤钢带表面。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构造与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构造相同,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与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对称于钢带并分别设置在除油辊机架上横梁和除油辊机架下横梁上,可以使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与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同时对上除油辊和下除油辊施加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支承力,改善上、下除油辊的受力状态,减小和防止上、下除油辊承受载荷后产生的弯曲变形。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径向支承滚轮为向心滚动轴承,向心滚动轴承的内圈与径向支承滚轮轴固定套接,向心滚动轴承的外圈与上除油辊或下除油辊的表面弹性接触连接,可以进一步减小滚轮与上、下除油辊之间的接触摩擦力,利用向心滚动轴承外圈良好的光洁度和硬度,防止划伤钢带表面,提高径向支承滚轮的工作寿命,并简化径向支承滚轮的制造工艺,降低制造成本。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的间距小于上、下除油辊的直径,2个径向支承滚轮的直径小于上、下除油辊的直径,可以使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具有理想的工作状态。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I个平面内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或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多个平面内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可以根据除油辊的载荷与除油辊变形的可能性,选择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设置数量,以取得最好的支承效果。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上、下除油辊轴向长度中间位置的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或与上、下除油辊轴向长度中间位置相对称的多个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一组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设置在上、下除油辊轴向长度的中间位置,多组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相对于上、下除油辊轴向长度的中间位置对称设置,可以与上、下除油辊承受的载荷与相应的变形规律相符合,有利于取得最好的支承效果。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多个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平面,沿上、下除油辊的轴向方向的分布密度, 与上、下除油辊承受载荷产生的变形大小相适应,变形大的部位分布密度大,使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沿上、下除油辊的轴向方向的分布规律,与上、下除油辊承受的载荷与相应的变形规律相符合,有利于取得最好的支承效果。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沿钢带的前进方向并列设置2套上、下除油辊,每套上、下除油辊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可以提高除油效果。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钢带脱离上、下除油辊的位置,在钢带两侧边的上、 下面,分别设置压缩空气喷吹装置,压缩空气喷吹装置设置压缩空气喷口,压缩空气喷口分别朝向钢带两侧边的上、下面表面,可以将除油辊接触不到的钢带两侧边的轧制油吹掉,保证可靠的除油效果。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部分或全部压缩空气喷吹装置,沿钢带的宽度方向和/或钢带的法向方向分别设置位置调整装置,可以根据残留轧制油的位置和数量,调整压缩空气喷吹位置沿钢带宽度方向的位置,调整压缩空气喷吹装置距离钢带表面的距离, 保证可靠的除油效果。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的刚度,与径向支承滚轮承受的载荷相适应,可以使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具有适当的支承力,最大限度地减小上、下除油辊的弯曲变形,保证除油效果。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可以减小和防止除油辊产生弯曲变形,提高除油效果,效果显著。
图I是本实用新型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的局部断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的标示含义如下I-除油辊机架,2-上除油辊,3-下除油辊,4-除油辊支承轴承,5-除油辊机架上横梁,6-除油辊机架下横梁,7-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9-径向支承导杆滑道,10-径向支承导杆,11-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2-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 13-径向支承滚轮座,14-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15-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 16-径向支承滚轮轴,17-径向支承滚轮,18-压缩空气喷吹装置,19-压缩空气喷口,20-钢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I所示,本实用新型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的局部断面放大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包括除油辊机架I、与钢带上下表面分别滚动接触的上除油辊2、下除油辊3和除油辊2两端与除油辊机架I固定连接的除油辊支承轴承4,上除油辊2、下除油辊3背向钢带20 —侧的外面,分别设置除油辊机架上横梁5和除油辊机架下横梁6,上除油辊2、下除油辊3的轴线所在平面与钢带20的表面垂直并与钢带20的前进方向垂直,在上除油辊2、 下除油辊3背向钢带20的一侧,分别对称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位于与上除油辊2、下除油辊3的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内,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设置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径向支承导杆10、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1、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2和径向支承滚轮座13,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设置在除油辊机架上横梁5上,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为孔状结构,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的轴线位于上除油辊2、下除油辊3的轴线所在平面内并与钢带20的表面垂直,径向支承导杆10为柱状结构,径向支承导杆10的断面形状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的断面形状相适应,径向支承导杆10贯穿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并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轴向滑动连接。为防止径向支承导杆10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之间产生转动,径向支承导杆10 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的断面形状可以采用非圆形状,如采用矩形断面,也可以在圆形断面的径向支承导杆10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之间设置滑键连接。径向支承导杆10的两端位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两端的外侧,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1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2均为压缩弹簧,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1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2,在径向支承导杆10分别位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外侧的两端分别滑动套装于径向支承导杆10上,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1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2分别朝向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的端面,分别与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两端的端面弹性接触连接,径向支承导杆10的两端分别与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1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2套接的部位,分别设置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14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15,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1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2分别背向径向支承导杆滑道9的端面,分别与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14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15弹性接触连接,图中的实施方式中,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14与径向支承滚轮座13和为一体。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的径向支承导杆10朝向上除油辊2的一端设置径向支承滚轮座13,径向支承滚轮座13设置径向支承滚轮轴16和径向支承滚轮17,径向支承滚轮轴16与径向支承滚轮座13固定连接,径向支承滚轮轴16的数量为2个,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16对称于上除油辊2、下除油辊3的轴线所在平面,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16的轴线与上除油辊2的轴线平行,每个径向支承滚轮轴16分别设置径向支承滚轮17,2个径向支承滚轮17分别旋转套接在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16上,2个径向支承滚轮17的表面分别与上除油辊2的表面弹性接触连接,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的构造与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 7的构造相同,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与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对称于钢带20并分别设置在除油辊机架上横梁5和除油辊机架下横梁6上。为保证径向支承滚轮17维持稳定的工作位置,径向支承滚轮17应设置轴向定位机构,图中的实施方式中,径向支承滚轮17设置在径向支承滚轮座13开设的安装径向支承滚轮17的槽中。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径向支承滚轮17为向心滚动轴承,向心滚动轴承的内圈与径向支承滚轮轴16固定套接,向心滚动轴承的外圈分别与上除油辊2或下除油辊3 的表面弹性接触连接,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16的间距小于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的直径,2个径向支承滚轮17的直径小于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的直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与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的轴线垂直的一个平面内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或与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 的轴线垂直的多个平面内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轴向长度中间位置的与上除油辊2、下除油辊3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或与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轴向长度中间位置相对称的多个与上除油辊2、下除油辊3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 8。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的与上除油辊2、下除油辊3的轴线垂直的的多个平面,沿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的轴向方向的分布密度,与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承受载荷产生的变形大小相适应, 变形大的部位分布密度大。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沿钢带20的前进方向并列设置2套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每套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7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8。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钢带20脱离上除油辊2和下除油辊3的位置,在钢带20两侧边的上、下面,分别设置压缩空气喷吹装置18,压缩空气喷吹装置18设置压缩空气喷口 19,压缩空气喷口 19分别朝向钢带20两侧边的上、下面表面。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部分或全部压缩空气喷吹装置18,沿钢带20的宽度方向和/或钢带20的法向方向分别设置位置调整装置。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11的刚度,与径向支承滚轮
9承受的载荷相适应。 本实用新型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方式,经过变换和代换所形成的技术方案,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包括除油辊机架、与钢带上下表面分别滚动接触的上、 下除油辊和除油辊两端与除油辊机架固定连接的除油辊支承轴承,其特征在于上、下除油辊背向所述钢带一侧的外面,分别设置除油辊机架上横梁和除油辊机架下横梁,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与所述钢带的表面垂直并与所述钢带的前进方向垂直,在所述上、下除油辊背向所述钢带的一侧,分别对称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所述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位于与所述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同一平面内,所述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设置径向支承导杆滑道、径向支承导杆、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径向支承滚轮座,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设置在除油辊机架上横梁上,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为孔状结构,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轴线位于所述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内并与所述钢带的表面垂直,所述径向支承导杆为柱状结构,所述径向支承导杆的断面形状与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断面形状相适应,所述径向支承导杆贯穿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并与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轴向滑动连接,所述径向支承导杆的两端位于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两端的外侧,所述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均为压缩弹簧,所述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所述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在所述径向支承导杆分别位于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外侧的两端分别滑动套装于所述径向支承导杆上,所述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所述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分别朝向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端面,分别与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两端的端面弹性接触连接,所述径向支承导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所述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套接的部位,分别设置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和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所述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和所述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分别背向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滑道的端面,分别与所述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和所述外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挡环弹性接触连接,所述径向支承导杆朝向所述上除油辊的一端设置径向支承滚轮座,所述径向支承滚轮座设置径向支承滚轮轴和径向支承滚轮,所述径向支承滚轮轴与所述径向支承滚轮座固定连接,所述径向支承滚轮轴的数量为2个,2个所述径向支承滚轮轴对称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两个所述径向支承滚轮轴的轴线与所述上除油辊的轴线平行,每个所述径向支承滚轮轴分别设置径向支承滚轮,2个所述径向支承滚轮相同并分别旋转套接在2个所述径向支承滚轮轴上,所述2个径向支承滚轮的表面分别与所述上除油辊的表面弹性接触连接,所述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构造与所述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构造相同,所述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与所述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对称于所述钢带并分别设置在所述除油辊机架上横梁和除油辊机架下横梁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径向支承滚轮为向心滚动轴承,所述向心滚动轴承的内圈与所述径向支承滚轮轴固定套接,所述向心滚动轴承的外圈与所述上除油辊或所述下除油辊的表面弹性接触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2个径向支承滚轮轴的间距小于所述上、下除油辊的直径,2个所述径向支承滚轮的直径小于所述上、 下除油辊的直径。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其特征在于与所述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I个平面内设置所述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所述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或与所述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多个平面内分别设置所述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所述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除油辊轴向长度中间位置的与所述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设置所述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所述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或与所述上、下除油辊轴向长度中间位置相对称的多个与所述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平面内分别设置所述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所述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其特征在于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的多个与所述上、下除油辊的轴线垂直的平面, 沿上、下除油辊的轴向方向的分布密度,与上、下除油辊承受载荷产生的变形大小相适应, 变形大的部位分布密度大。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沿钢带的前进方向并列设置2套上、下除油辊,每套所述上、下除油辊分别设置上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除油辊径向支承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带脱离所述上、下除油辊的位置,在所述钢带两侧边的上、下面,分别设置压缩空气喷吹装置,所述压缩空气喷吹装置设置压缩空气喷口,所述压缩空气喷口分别朝向所述钢带两侧边的上、下面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其特征在于部分或全部所述压缩空气喷吹装置,沿所述钢带的宽度方向和/或所述钢带的法向方向分别设置位置调整装置。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径向支承导杆弹簧的刚度,与所述径向支承滚轮承受的载荷相适应。
专利摘要多辊可逆冷轧机除油辊结构,上、下除油辊背向钢带一侧的外面,分别设置上横梁和下横梁,在上横梁和下横梁上分别对称设置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径向支承结构,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径向支承结构分别设置弹簧支承的径向支承滚轮座,每个径向支承滚轮座上对称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设置2个径向支承滚轮,上面的2个径向支承滚轮和下面的2个径向支承滚轮分别与上除油辊和下除油辊的表面弹性接触连接,可以使上径向支承结构和下径向支承结构产生的支承力的合力位于上、下除油辊的轴线所在平面内,完全用于减小和防止上、下除油辊承受载荷后产生的弯曲变形,使上、下除油辊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提高除油效果。
文档编号B21B28/02GK202343569SQ20112053757
公开日2012年7月25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0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20日
发明者丑则岭, 苗平, 苗延涛, 苗德纯 申请人:北京大正恒通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