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前轴校正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092170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前轴校正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轴校正装置,包括:上压板和下压板,还包括:多个挤压机构,依次设置在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压板之间;每个所述挤压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上压板下表面的下压部件和固定在所述下压板上表面的受压部件;其中,每个所述受压部件上开设有卡持被校正前轴的卡槽。本实用新型采用横向放置前轴进行校正,避免了前轴的损坏报废,并且提供X、Y和Z三个方向对前轴进行校正,大大的提高了校正的效果。
【专利说明】 一种前轴校正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前轴校正【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轴校正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汽车前轴是汽车上的大型锻件,形状非常复杂。它主要包括前轴两端的拳头和前轴轴臂上的两个板簧面,轴臂为工字梁截面。前轴的拳头上安装汽车的转向机构,而板簧面上安装汽车的悬架,承受汽车的重量。前轴是汽车上的安保件,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汽车的安全性,以及行驶、转向的稳定性,因此前轴必须具足够的强度和韧度。前轴除了必须达到一定的机械力学性能外,前轴的尺寸精度也有较高的要求,以便能精确的安装在汽车上。
[0003]目前,汽车上前轴的质量在30?IOOkg之间,长度为1400?2000mm,这么大型的
锻件,目前均采用热锻成形,由于金属流动的不均匀性,锻后锻件的残余应力使锻件产生较大的弯曲和扭曲变形,从而给前轴的校正工艺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目前汽车前轴的校正是将前轴侧卧放置在校正模下模型腔中,然后上模往下运动,通过上下模具闭合,实现前轴的校正。由于前轴在热锻过程中变形比较大,在长度方向一般存在较大的尺寸误差,因此将前轴放置在下模型腔中定位比较困难,从而影响校正的质量,甚至出现在校正过程中严重咬伤前轴锻件,从而使前轴锻件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前轴校正装置及前轴校正工艺,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在校正过程中严重咬伤前轴锻件,从而使前轴锻件报废的问题。
[0005]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前轴校正装置,包括:上压板和下压板和依次设置在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压板之间的多个挤压机构;
[0006]每个所述挤压机构包括:
[0007]固定在所述上压板下表面的下压部件和固定在所述下压板上表面的受压部件;其中,每个所述受压部件上开设有放置被校正前轴的卡槽。
[0008]所述每个挤压机构的下压部件包括:
[0009]成镜像设置的左右两个斜压杆;
[0010]所述两个斜压杆的相对的竖直的内侧面为挤压面,两个挤压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受压部件的间隔。
[0011]两个所述斜压杆靠近底部的挤压面倾斜,构成“八”字形,用于将所述受压部件导入到所述间隔中。
[0012]所述多个挤压机构中包括:
[0013]两个用于挤压所述前轴两侧拳头的挤压机构;
[0014]两个用于挤压所述前轴两个板簧面的挤压机构;
[0015]一个用于挤压所述前轴轴心的挤压机构;[0016]在每个挤压所述前轴拳头的挤压机构和每个挤压所述前轴板簧面的挤压机构的所述下压部件的两个斜压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挤压所述前轴相应部位上部的压杆;
[0017]挤压所述前轴板簧面的所述压杆为两个,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0018]每个所述斜压杆的顶部与所述上压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压杆靠近顶部的挤压面倾斜,构成“八”字形,与所述两个斜压杆的相对竖直的内侧面形成所述用于容纳所述受压部件的间隔。
[0019]所述每个所述挤压机构的受压部件包括:
[0020]两个呈镜像设置的滑块,在所述两个滑块之间设置有支撑所述前轴相应部位的支撑杆,在所述每个滑块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留有用于横向挤压所述前轴相应部位的空隙;[0021 ] 两个所述滑块的相对竖直的外侧面为受压面。
[0022]所述滑块的底部与所述下压板固定连接包括:
[0023]具有导轨面的固定座,固定连接在所述下压板上;
[0024]所述滑块具有与所述导轨面相配合的滑槽,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导轨面之间的卡持,将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滑块在沿所述导轨面方向移动;
[0025]在所述滑块外侧,设置有限位块,用于与所述支撑杆配合限制所述滑块在所述固定座上的移动范围。
[0026]两个所述滑块的底部与所述下压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块靠近顶部的受压面倾斜,构成“八”字形,用于将所述受压部件收紧,并将收紧后的所述受压部件导入到所述下压部件所形成的间隔中。
[0027]所述两个滑块的顶部的内侧面,具有形状与所述前轴的表面相匹配的卡持面,与所述支撑杆的顶面构成放置所述前轴相应部位的卡槽。
[0028]实用新型
[0029]本实用新型中的前轴校正装置及前轴校正工艺,具有以下优点:
[0030]1、采用横向挤压技术,在校正过程中不存在咬伤前轴锻件的情况,从而解决了前轴锻件报废的问题。
[0031]2、采用X、Y和Z三个方向对前轴进行校正,使校正效果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0032]【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3]图1半幅前轴校正装置立体图;
[0034]图2前轴结构图;
[0035]图3挤压前轴轴心的挤压机构侧视图;
[0036]图4挤压前轴轴心的挤压机构主视图;
[0037]图5滑块主视图;
[0038]图6导轨主视图;
[0039]图7挤压前轴拳头挤压机构主视图;
[0040]图8挤压前轴板簧面挤压机构主视图;
[0041 ] 图9校正工艺步骤示意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2]以下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案,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方案可以包括逻辑的、逻辑顺序的以及其它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步骤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方案的部分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的范围包括权利要求书的整个范围,以及权利要求书的所有可获得的等同物,并且如果事实上公开了超过一个的实用新型,不是要自动地限制该应用的范围为任何单个实用新型或实用新型构思。
[0043]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前轴校正装置,包括:上压板2和下压板3,多个依次放置在上压板2和下压板3之间的挤压机构;
[0044]如图2所示,汽车前轴I从左到右包括:左侧拳头101、左侧板簧面102、中心对称轴103、右侧板簧面104和右侧拳头105。
[0045]如图3所示,每个挤压机构包括:
[0046]下压部件4,包括:
[0047]呈镜像设置的第一斜压杆401和第二斜压杆402,分别与上压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48]两个斜压杆的相对的竖直的内侧面为挤压面;
[0049]两个斜压杆的靠近顶部的挤压面倾斜,构成“八”字形结构斜面,与两个斜压杆的相对竖直的内侧面构成容纳所述受压部件的间隔;
[0050]两个斜压杆的靠近底部的挤压面倾斜,构成“八”字形结构斜面,用于将受压部件导入到上述间隔中;
[0051]受压部件5,包括:
[0052]呈镜像设置的第一滑块501和第二滑块502,其底部分别与下压板3的上表面通过固定座连接;
[0053]两个滑块彼此远离的竖直的外侧面为受压面;
[0054]两个滑块的靠近顶部的受压面倾斜,构成“八”字形结构斜面,用于在挤压过程中,与两个斜压杆底部的“八”字形斜面配合,将受压部件5导入到下压部件4的间隔中;
[0055]两个滑块构成的“八”字形斜面与两个斜压杆顶部的“八”字形斜面相一致,并且两个滑块的靠近底部的受压面具有与下压部件4的两个斜压杆底部形状相匹配,保证受压部件5进入到下压部件4的间隔中后,受压部件5的受压面与下压部件4的挤压面充分接触;
[0056]在两个滑块之间设置有支撑前轴相应部位的支撑杆503,其底部与下压板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0057]如图4所示,下压部件4的每个斜压杆的竖直内侧面上开设有凹槽506,与该斜压杆对应的滑块的竖直外侧面上设置有与上述凹槽相配合的卡台507,在充分挤压后,下压部件4和受压部件5通过卡台507和凹槽506相扣合,固定连接。
[0058]如图5、6所示,每个滑块与下压板3连接包括:
[0059]具有导轨面508的固定座505,固定在下压板2的上表面,设置在支撑杆503的外侧;
[0060]滑块的底部开设有与固定座505的导轨面508相配合的滑槽509,通过滑槽509与导轨面508的卡持,将滑块固定在固定座505上,滑块受压后,沿着固定座505的导轨面508方向向内移动;
[0061]每个滑块的外侧,即远离支撑杆503的一侧,设置有限位块504,用于与支撑杆503配合,限制滑块在固定座上移动的范围。
[0062]两个滑块的顶部内侧面具有与前轴I相应部位的表面相匹配的卡持面,与支撑杆503的顶面构成放置前轴I相应部位的卡槽。
[0063]上压板的下表面和下压板的上表面开设有多条T型固定槽;
[0064]每个挤压机构的两个斜压杆、压杆、支撑杆、两个固定座通过T型螺栓分别穿入对应的一条T型固定槽与上压板或下压板固定连接。
[0065]多个挤压机构中至少包括:
[0066]用于挤压前轴两侧拳头的第一拳头挤压机构和第二拳头挤压机构;
[0067]用于挤压前轴两侧板簧面的第一板簧面挤压机构和第二板簧面挤压机构;
[0068]用于挤压前轴中心对称轴的轴心挤压机构;
[0069]如图7所示,第一拳头挤压机构和第二拳头挤压机构的结构相同,以轴心挤压机构为对称中心,左右对称结构,在其两个斜压杆之间分别设置有拳头压杆403 ;
[0070]如图8所示,第一板簧面挤压机构和第二板簧面挤压机构结构相同,以轴心挤压机构为对称中心,左右对称结构,在其两个斜压杆之间分别设置有板簧面压杆404,其中,板簧面压杆为两根,之间留有特定间距。
[0071]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前轴校正工艺,包括三个步骤,具体如下:
[0072]步骤601.将前轴放置在所述前轴校正装置的卡槽中;
[0073]其中,前轴的具体部位对应放置在所述前轴校正装置中的相应的卡槽内。
[0074]步骤602.对所述前轴校正装置的所述上压板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装置的下压部件与受压部件扣合,从而达到对所述前轴施加X、Y和Z三个方向作用力挤压前轴;
[0075]步骤603.保压一定时间,将所述前轴校正装置的所述上压板抬起,从而达到对前轴的弯曲变形和侧扭变形进行校正。
[0076]其中,步骤602具体实现过程如下:
[0077]所述前轴校正装置的上压板施加向下的作用力,使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上压板相连的所述每个压杆向下运动,和与其相应的所述每个支撑杆配合在Z方向挤压前轴的左右前轴拳头、左右前轴板簧面和前轴轴心。
[0078]在所述上压板向下运动的同时,所述每个压杆两侧的斜压杆下压运动,通过所述每个左右斜压杆的斜面分别向内挤压对应的每个左右滑块,所述每个左右滑块分别沿着对应的左右导轨块的导轨相对运动,在Y方向挤压所述前轴的左右前轴拳头、左右前轴板簧面和前轴轴心。
[0079]在所述上压板向下运动的同时,所述前轴校正装置的两个所述拳头放置槽,通过槽内壁为圆弧结构,在Z和Y方向挤压前轴的过程中,分别完成包住所述前轴的左右前轴拳头,限制前轴在Z、Y方向挤压的过程中,向X方向变形,从而达到对前轴X方向的挤压。
[0080]对于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阐述各个过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前轴校正装置,包括:上压板和下压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挤压机构,依次设置在所述上压板和所述下压板之间; 每个所述挤压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上压板下表面的下压部件和固定在所述下压板上表面的受压部件;其中,每个所述受压部件上开设有放置被校正前轴的卡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前轴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挤压机构的下压部件包括: 成镜像设置的左右两个斜压杆; 所述两个斜压杆的相对的竖直的内侧面为挤压面,两个挤压面之间形成用于容纳所述受压部件的间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前轴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斜压杆靠近底部的挤压面倾斜,构成“八”字形,用于将所述受压部件导入到所述间隔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前轴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挤压机构中包括: 两个用于挤压所述前轴两侧拳头的挤压机构; 两个用于挤压所述前轴两个板簧面的挤压机构; 一个用于挤压所述前轴轴心的挤压机构; 在每个挤压所述前轴拳头的挤压机构和每个挤压所述前轴板簧面的挤压机构的所述下压部件的两个斜压杆之间设置有至少一个挤压所述前轴相应部位上部的压杆; 挤压所述前轴板簧面的所述压杆为两个,之间留有一定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前轴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斜压杆的顶部与所述上压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斜压杆靠近顶部的挤压面倾斜,构成“八”字形,与所述两个斜压杆的相对竖直的内侧面形成所述用于容纳所述受压部件的间隔。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意一项所述前轴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个所述挤压机构的受压部件包括: 两个呈镜像设置的滑块,在所述两个滑块之间设置有支撑所述前轴相应部位的支撑杆,在所述每个滑块与所述支撑杆之间留有用于横向挤压所述前轴相应部位的空隙; 两个所述滑块的相对竖直的外侧面为受压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前轴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的底部与所述下压板固定连接包括: 具有导轨面的固定座,固定连接在所述下压板上; 所述滑块具有与所述导轨面相配合的滑槽,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导轨面之间的卡持,将所述滑块固定在所述固定座上,所述滑块在沿所述导轨面方向移动; 在所述滑块外侧,设置有限位块,用于与所述支撑杆配合限制所述滑块在所述固定座上的移动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前轴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滑块的底部与所述下压板固定连接,两个所述滑块靠近顶部的受压面倾斜,构成“八”字形,用于将所述受压部件收紧,并将收紧后的所述受压部件导入到所述下压部件所形成的间隔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前轴校正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滑块的顶部的内侧面,具有形状与所述前轴的表面相匹配的卡持面,与所述支撑杆的顶面构成放置所述前轴相应部位的卡槽。
【文档编号】B21D1/12GK203409035SQ201320423231
【公开日】2014年1月29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16日
【发明者】王孝文, 华林, 沈辉, 刘艳雄, 庄武豪, 刘元伟 申请人:山东恒泰车桥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