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拉矫破鳞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19473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金属轧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在酸轧联合机组或连续酸洗机组中热轧带钢酸洗前的拉矫破鳞机。

背景技术:
在酸轧联合机组或连续酸洗机组中,为了提高热轧带钢的酸洗效率,在酸洗前通常要对热轧带钢表面进行破鳞,而拉矫破鳞机是破除带钢表面氧化铁皮的关键设备,同时还能改善带钢板形,减少后续工序带钢的跑偏。传统的拉矫破鳞机包含两组弯曲单元和一组矫直单元,并在其入口侧布置有转向辊,此种结构存在如下弊端:1、拉矫破鳞机入口侧转向辊有的布置在机体内,虽然结构紧凑,但更换非常不便而费时费力;同时,当有焊缝的带钢通过时,尽管上弯曲辊盒可以快速打开,但下弯曲辊盒的工作位置仍保持不变,带钢与工作辊辊面还保持接触,焊缝通过时会划伤辊面而缩短了工作辊寿命;另外,也有的拉矫破鳞机为了避免这个问题而将入口转向辊布置在机体外,同时为了配合焊缝通过时的轧制线位置调整,通常该转向辊配置有位置可调的摆动机构,还需配置液压或气动装置,因而导致其结构相对复杂。2、在矫直单元中,两个大辊径的矫直辊布置在带钢上方,多采用固定方式布置,更换新辊时也非常费力费时;也有采用活动方式布置的,但这两个辊子布置在上方,重量较大,液压快开机构工作时,惯性较大,增加了机构负担。3、热轧带钢经过拉矫破鳞机后,会进入其后的张力辊区域;经拉矫破鳞后的带钢在张力辊上反复弯曲缠绕前进,其表面破裂疏松的氧化铁皮在张力辊上受到挤压时,氧化铁皮会进一步脱落,并散落在张力辊区域以及张力辊和酸槽之间的过渡区域;由于氧化铁皮的粒度非常小,轻微的风力就会导致氧化粉尘四处飞扬,不仅污染环境,还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由此可见,现有的传统拉矫破鳞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型的拉矫破鳞机来解决上述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拉矫破鳞机,以解决带钢焊缝通过拉矫破鳞机时划伤上、下工作辊辊面的问题,同时,将矫直单元中的两个大辊径矫直辊布置于带钢下方,降低机构负担;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在拉矫破鳞机出口侧增设一刷辊装置,对破鳞之后的热轧带钢表面作进一步去除疏松氧化铁皮,以提高热轧带钢的除鳞率。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拉矫破鳞机,包括机架、设于机架入口侧的入口转向辊以及设于机架内的两组弯曲单元和一组矫直单元,所述弯曲单元包括上弯曲辊盒、下弯曲辊盒以及驱动上弯曲辊盒上下移动的第一快开机构,所述矫直单元包括上矫直辊盒、下矫直辊盒以及驱动上矫直辊盒上下移动的第二快开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机架出口侧的出口转向辊,所述入口转向辊和出口转向辊均固接在机架外侧上,且位于同一位置高度;所述弯曲单元还包括驱动下弯曲辊盒上下移动的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矫直单元还包括驱动带有两个大辊径矫直辊的下矫直辊盒上下移动的第二升降机构,其中:所述入口转向辊和出口转向辊的上外公切线形成位置线Ⅱ;所述上弯曲辊盒和上矫直辊盒的工作辊初始位置的下外公切线形成位置线Ⅰ,其最大位移位置的下外公切线形成位置线Ⅲ;所述下弯曲辊盒和下矫直辊盒的工作辊初始位置的上外公切线形成位置线Ⅳ,其最大位移位置的上外公切线不超过位置线Ⅱ;所述位置线Ⅱ为带钢空过线,其上方设置有位置线Ⅰ,下方依次设置有位置线Ⅲ和位置线Ⅳ;所述位置线Ⅲ为上弯曲辊盒和上矫直辊盒的工作辊工作位置线。进一步,还包括收集装置,所述收集装置包括收集斗、收集槽以及位于机架四周的密封板,所述收集斗设置于两个下弯曲辊盒、下矫直辊盒和机架相互之间的空隙处,所述收集槽设置于机架的正下方,其上端与所述收集斗相连,下端连通有第一除尘管路。进一步,还包括吹扫装置,所述吹扫装置包括设置于所述位置线Ⅰ上方两侧的上喷管组以及设置于所述位置线Ⅳ下方两侧的下喷管组和中间的中喷管组,所述上喷管组、下喷管组和中喷管组均由若干根带喷嘴的喷管组成。进一步,所述上喷管组的每根喷管上间隔设置有方向相同的一排喷嘴,其喷嘴朝机架的中部倾斜向下布置;所述下喷管组的每根喷管上间隔设置方向不同的两排喷嘴,其中一排喷嘴朝机架的中部倾斜向上布置,另一排喷嘴竖直向下布置;所述中喷管组的每根喷管上间隔设置有方向不同的两排喷嘴,其中一排喷嘴竖直向下布置,另一排喷嘴水平略向下布置。进一步,还包括刷辊装置,所述刷辊装置包括上刷辊机构、下刷辊机构以及用于安装上刷辊机构和下刷辊机构的刷辊支座,所述上刷辊机构包括上刷辊、用于连接在上刷辊两端的上摆臂和用于两上摆臂摆动的上调节装置;所述下刷辊机构包括下刷辊、用于连接在下刷辊两端的下摆臂和用于两下摆臂摆动的下调节装置;所述刷辊支座固接在机架上,亦可单独固定安装。进一步,所述上调节装置和下调节装置均由两台螺旋升降机和同步轴组成,所述同步轴可由电机驱动,亦可由手动驱动。进一步,所述刷辊装置上设置有防尘罩,所述防尘罩的下方设置有除尘口,所述除尘口连通有第二除尘管路。进一步,所述刷辊装置设置于机架出口侧,亦可同时设置于机架入口侧。本发明的优点在于:1.本发明的拉矫破鳞机在机架体外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布置有固定转向辊,安装维护方便,特别是当有焊缝带钢通过时,快开机构使得带钢上方的所有工作辊快速上移到位置线Ⅰ,带钢工作位置线Ⅲ则快速变为位置线Ⅱ,使得带钢与其上方的所有工作辊均不接触,同时,在设计时,带钢下方的所有工作辊的上辊面最大工作位置均低于位置线Ⅱ,这样不仅带钢不会与上、下工作辊表面接触,而且还可以保持位于带钢下方所有工作辊的工作位置不变,从而不用对所有压下参数重新进行调整,这种布置方式的好处是除入、出口转向辊外,拉矫破鳞机的所有工作辊都不与带钢接触,从而避免了工作辊表面被焊缝擦伤。当焊缝通过后,上部的快开油缸迅速压下,将带钢压到工作位置线Ⅲ,从而整个拉矫破鳞机快速恢复到正常的工作状态。2.本发明的拉矫破鳞机将矫直单元中重量偏重,惯性较大的两个大辊径的矫直辊设置在下矫直辊盒内,并为活动式结构,依靠升降机构实现升降功能,从而有效的降低了机构的负担,同时,对换辊工作也带来了方便。3.本发明的拉矫破鳞机中设置有吹扫装置,布置在带钢的上下两侧,能加速拉矫破鳞过程中脱落的氧化铁皮的排除速度,并利用重力原理,通过收集装置收集氧化铁皮后由连接的负压除尘管路统一排走,除尘效果好。4.本发明的拉矫破鳞机在机架体的出口侧增加了一刷辊装置,对破鳞之后的热轧带钢表面作进一步的去除疏松氧化铁皮工作,提高热轧带钢的除鳞率,同时,刷辊装置还配备有调节装置,可调整刷辊与带钢的接触压力,保证良好的刷削效果;刷辊装置上安装有防尘罩,并增加除尘口,利用负压除尘管道将刷辊装置处理掉的氧化铁皮粉尘抽走,这就有利于减少拉矫破鳞机后端张力辊作业区域的氧化粉尘散布,也减轻了后续酸洗环节的负担。本发明的其他优点、目标和特征在某种程度上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进行阐述,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基于对下文的考察研究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可以从本发明的实践中得到教导。本发明的目标和其他优点可以通过下面的说明书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图1为本发明拉矫破鳞机示意图;附图标记:1-机架;2-弯曲单元,21-上弯曲辊盒,22-下弯曲辊盒,23-第一快开机构,24-第一升降机构;3-矫直单元,31-上矫直辊盒,32-下矫直辊盒,33-第二快开机构,34-第二升降机构;4-入口转向辊;5-出口转向辊;6-收集装置,61-收集斗,62-收集槽;7-吹扫装置,71-上喷管组,72-下喷管组,73-中喷管组;8-刷辊装置,81-上刷辊机构,811-上刷辊,812-上摆臂,813-上调节装置,821-下刷辊,822-下摆臂,823-下调节装置,83-刷辊支座,84-防尘罩,841-除尘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应当理解,优选实施例仅为了说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拉矫破鳞机包括机架1、设于机架1入口侧的入口转向辊4以及设于机架1内的两组弯曲单元2和一组矫直单元3,所述弯曲单元2包括上弯曲辊盒21、下弯曲辊盒22以及驱动上弯曲辊盒21上下移动的第一快开机构23,所述矫直单元3包括上矫直辊盒31、下矫直辊盒32以及驱动上矫直辊盒31上下移动的第二快开机构33,还包括设于机架1出口侧的出口转向辊5,所述入口转向辊4和出口转向辊5均固接在机架1外侧壁上,且位于同一位置高度;所述弯曲单元2还包括驱动下弯曲辊盒22上下移动的第一升降机构24;所述矫直单元3还包括驱动带有两个大辊径矫直辊的下矫直辊盒33上下移动的第二升降机构34。具体的,该设备基本结构形式为在机架1内沿其轧制线方向依次设置有两组弯曲单元2和一组矫直单元组成3,两组弯曲单元2的结构形式完全一样,机架1的入口侧和出口侧分别设置有位置固定的入口转向辊4和出口转向辊5,且位于机架1的外侧壁上,并通过螺栓连接的方式与机架1固接在一起,由于入口转向辊4和出口转向辊5均位于机架1本体外侧,所以安装及维护非常方便;所述第一快开机构23和第二快开机构33为快开液压油缸,其底座固接在机架1上,接头分别与上弯曲辊盒21和上矫直辊盒31固接,以实现上弯曲辊盒21和上矫直辊盒31在竖直方向上下移动;同时,将矫直单元3中的两个大辊径的矫直辊设置于下矫直辊盒31内,以减轻机构负担,且设置为活动方式,布置在带钢下方,由第二升降机构34实现竖直方向上升降的功能,并利用在其上配置的编码器(未标出)对矫直压下量进行精确调整;同样,下弯曲辊盒22由第一升降机构24实现竖直方向上升降的功能,并利用在其上配置的编码器(未标出)对弯曲压下量进行精确调整;所述第一升降机构24和第二升降机构34为螺旋升降机,所述螺旋升降机由齿轮马达驱动实现上下升降。本实施例中,入口转向辊4和出口转向辊5位置等高,且它们的上外公切线形成位置线Ⅱ,此为带钢空过或者焊缝通过时带钢的空过线;当第一快开机构23和第二快开机构33处于零位时,即所有位于带钢上方的工作辊处于初始位置,它们的下外公切线形成位置线Ⅰ,此位置线Ⅰ亦为所有位于带钢上方的工作辊落在机架1上的上换辊轨道位置线,而当第一快开机构23和第二快开机构33处于最大行程位置时,即所有位于带钢上方的工作辊处于最大位移位置,它们的下外公切线形成位置线Ⅲ,此位置线Ⅲ亦为所有位于带钢上方工作辊的工作位置线;当第一升降机构24和第二升降机构34处于零位时,即所有位于带钢下方的工作辊处于初始位置,它们的上外公切线形成位置线Ⅳ,此位置线Ⅳ亦为所有位于带钢下方的工作辊落在机架1上的下换辊轨道位置线,而当第一升降机构24和第二升降机构34处于最大行程位置时,即所有位于带钢下方的工作辊处于最大位移位置,它们的上外公切线不超过位置线Ⅱ;简单的来说就是,在竖直方向自上而下依次设置有位置线Ⅰ、Ⅱ、Ⅲ、Ⅳ,其位置线Ⅱ是用于控制带钢空过或者焊缝通过时带钢的位置线,防止带钢焊缝与上、下工作辊辊面接触,从而避免了焊缝通过时划伤辊面而缩短工作辊寿命。本发明的拉矫破鳞机在不同工艺下的操作流程如下:1、正常工作状态:当带钢正常通过时,位于入口转向辊4和出口转向辊5之间的带钢被两个上弯曲辊盒21和一个上矫直辊盒31上的工作辊分别在第一快开机构23和第二快开机构33的作用下压在位置线Ⅲ处,而两个下弯曲辊盒22和一个下矫直辊盒32的工作辊分别在第一升降机构24和第二升降机构34的作用下处于预先设定好的工作位置,从而对带钢实施拉矫破鳞。2、过焊缝状态当带钢焊缝通过时,第一快开机构23和第二快开机构33快速缩回到零位,使上弯曲辊盒21和上矫直辊盒31处于位置线Ⅰ,即带钢上方的所有工作辊均不与带钢接触,此时带钢回弹到位置线Ⅱ,由于设计时所有下弯曲辊盒22和下矫直辊盒32上的最大位移工作位置均不高于位置线Ⅱ,这样带钢通过时与机架内的所有工作辊都不接触,因而不会擦伤所有辊盒中的工作辊表面,提高了工作辊的使用寿命;当焊缝通过以后,将第一快开机构23和第二快开机构33快速伸出到最大行程位置,这时带钢又被压回到工作位置线Ⅲ,并且由于带钢下方的所有辊盒的工作位置没有进行调整,因而拉矫破鳞机能快速恢复到了焊缝通过前的工作状态,提高了设备的响应速度。3、带钢空过状态:当带钢处于空过状态时,第一快开机构23和第二快开机构33处于零位,所有位于带钢上方的辊盒均处于位置线Ⅰ,同时所有位于带钢下方的辊盒均处于位置线Ⅳ,确保了机架内的所有辊盒均不与带钢接触,从而避免了工作辊擦伤,延长了工作辊的使用寿命。4、换辊状态:当需要进行整机换辊操作时,第一快开机构23和第二快开机构33上移到零位,所有位于带钢上方的辊盒处于位置线Ⅰ,第一升降机构24和第二升降机构34下移到零位,所有位于带钢下方的辊盒处于位置线Ⅳ,此时可通过换辊小车进行整机换辊。当需要对单组弯曲单元2进行在线换辊时,其所对应的第一快开机构23回到零位,上弯曲辊盒21上升,下弯曲辊盒22由第一升降机构下移到零位,然后利用换辊小车拉出旧弯曲单元2,并推入新弯曲单元,同样的,矫直单元3的换辊方式与单组弯曲单元2一样的。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还包括收集装置6,所述收集装置6包括收集斗61、收集槽62以及位于机架1四周的密封板(未标出),其主要目的用于对机架内通过的带钢在拉矫破鳞后掉落下的氧化铁皮进行收集处理工作。具体的,在机架1内间隔布置有多个收集斗61,即所述机架1入口侧与相邻的下弯曲辊盒22之间、两个下弯曲辊盒22之间以及下矫直辊盒分别与相邻的下弯曲辊盒22和机架1出口侧之间的空隙处均设置有所述收集斗61,而所述收集槽62设置于机架1的正下方,带钢上拉矫破鳞掉落下的氧化铁皮通过收集斗61流入到与其连通的收集槽62中,最后通过连通的第一负压除尘管路(未标记)统一排出,除尘效果好。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还包括吹扫装置7,所述吹扫装置7包括设置于所述位置线Ⅰ上方两侧的上喷管组71以及设置于所述位置线Ⅳ下方两侧的下喷管组72和中间的中喷管组73,所述上喷管组71、下喷管组72和中喷管组73均由若干根带喷嘴的喷管组成,分别布置在带钢的上下两侧,且每根喷管上布置有若干个吹射角度不同的喷嘴,这样利于带钢上的氧化铁皮快速清除。具体的,分别设置于机架1入口侧和出口侧并位于所述位置线Ⅰ上方的上喷管组71、分别设置于机架1入口侧和出口侧并位于所述位置线Ⅳ下方的下喷管组72以及分别设置于两个下弯曲辊盒22和下矫直辊盒32处的中喷管组73,所述上喷管组71的每根喷管上间隔设置有方向相同的一排喷嘴,其喷嘴朝机架的中部倾斜向下布置,用于对其下方通过的带钢上表面进行吹扫工作;所述下喷管组72的每根喷管上间隔设置方向不同的两排喷嘴,其中一排喷嘴朝机架的中部倾斜向上布置,用于对其上方通过的带钢下表面进行吹扫工作,而另一排喷嘴竖直向下布置,用于加速自由状态的氧化铁皮进入收集斗61中,利于收集装置6收集;并且,上喷管组71倾斜向下的喷嘴和下喷管组72倾斜向上的喷嘴共同作用在机架1的入口侧或出口侧并形成一个气幕,可有效阻止机架1内的氧化铁皮向入口侧或出口侧移动;所述中喷管组73的每根喷管上间隔设置有方向不同的两排喷嘴,其中一排喷嘴竖直向下布置,用于加速自由状态的氧化铁皮进入收集斗61中,而另一排喷嘴水平略向下布置,用于吹扫所有带钢下方的工作辊盒上堆积的氧化铁皮。作为本实施例的改进,还包括刷辊装置8,所述刷辊装置8包括上刷辊机构81、下刷辊机构82以及用于固定上刷辊机构81和下刷辊机构82的刷辊支座83,所述上刷辊机构81和下刷辊机构82位于带钢的上下两侧,所述上刷辊机构81包括上刷辊811、用于连接在上刷辊811两端的上摆臂812和用于两上摆臂812摆动的上调节装置813;所述下刷辊机构82包括下刷辊821、用于连接在下刷辊821两端的下摆臂822和用于两下摆臂822摆动的下调节装置823;所述刷辊支座83固接在机架1上,亦可单独固定安装,有效的增加了刷辊装置8的灵活性,方便操作,利于维修。具体的,上刷辊811和下刷辊821位于带钢的上下两侧;上摆臂812一端铰接在刷辊支座83上,另一端与上调节装置813相铰接,上刷辊811固定在上摆臂812端部的轴承座上(未标出),通过上调节装置813与上摆臂812相连;上调节装置813主要由前后两台螺旋升降机(未标出)和同步轴(未标出)构成,即两台螺旋升降机通过同步轴分别与两上摆臂812连接,并由电机驱动同步轴,从而带动两台螺旋升降机实现刷辊两端同步上、下摆动,当然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手动方式驱动同步轴,同样可以达到上述目的。同理,下刷辊821的连接方式和动作功能与上刷辊811一样,这里就不在累述了。当上、下刷辊工作一段时间后,其上的刷毛会有磨损,此时可通过上调节装置813和下调节装置823来分别调整上刷辊811和下刷辊821的上下摆动来调整与带钢的接触压力,以确保对氧化铁皮得到良好的刷削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刷辊装置8四周上设置有防尘罩84,可将整个刷辊装置覆盖起来,可防止刷落的氧化铁皮粉尘四处飞扬;所述防尘罩84的下方设置有除尘口841,所述除尘口841通用过波纹管(未标出)与第二除尘管路(未标出)相连,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氧化铁皮粉尘抽走;而将除尘口841设置于机架1的传动侧,这样不会干涉到操作侧;当然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根据工艺需要布置在机架1的操作侧;而防尘罩84的上方也可开设另一个除尘口(未标出),以增强刷辊装置8内氧化铁皮的排放效果。本实施例中,所述刷辊装置8设置于机架1出口侧,当然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亦可同时在机架入口侧设置,以进一步加强对进入拉矫破鳞机前的带钢表面上的氧化铁皮清扫工作,提高后续拉矫破鳞的效率。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