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和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00792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和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和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



背景技术:

常规地,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作为用于组装差速齿轮组的装置是众所周知的。差速齿轮组包括差速器壳体、一对小齿轮和一对半轴齿轮,其中,所述一对小齿轮与差速器壳体一起旋转,所述一对半轴齿轮与小齿轮啮合。

当通过使用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来组装差速齿轮组时,一对半轴齿轮经由锥状盘簧安置在差速器壳体内部的顶侧和底侧上,并且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在该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中一对小齿轮设置在假轴的两个端部处——从形成在差速器壳体中的开口插入差速器壳体中,使得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与半轴齿轮啮合。随后,当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旋转了大致90°时,假轴插入形成在差速器壳体中的一对轴孔中。此后,小齿轮轴被从差速器壳体的外部插入一对轴孔中,以用小齿轮轴替换假轴。由此,完成了差速齿轮组(例如,参见日本特许申请公报No.05-192830(JP 05-192830A))。

然而,由于一对半轴齿轮在差速器壳体中被锥状盘簧沿所述一对半轴齿轮彼此靠近的方向偏置,因此当小齿轮轴被插入时小齿轮接收来自半轴齿轮的载荷。因此,在小齿轮轴被插入时,小齿轮受到限制,使得发生小齿轮中的小齿轮轴孔的位置位移、倾斜(这指的是小齿轮中的小齿轮轴孔的轴向中心相对于小齿轮轴的插入方向的倾斜)等,这可能会导致小齿轮轴的不良插入。

此外,在小齿轮轴被插入时,如果小齿轮轴以过大的力被插入,则会划伤小齿轮的内径部,这会导致小齿轮的品质不良。

同时,可以构想的是,例如,在小齿轮轴被插入时,用于将从 半轴齿轮至小齿轮的载荷减小的装置单独地设置在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中。然而,在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中,用以单独地设置该装置的空间较窄,因此难以真正地设置该装置。因此,期望的是,以简单的构型来实现用于减小从半轴齿轮至小齿轮的载荷的机构,在该简单的构型中该机构设置在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中的现有装置或机构中。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和一种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其可以以简单的构型在小齿轮轴被插入时通过减小从半轴齿轮施加至小齿轮的载荷而减少小齿轮轴的不良插入。

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由此,差速齿轮组包括差速器壳体、一对半轴齿轮,偏置部、一对小齿轮和小齿轮轴。差速器壳体具有开口和一对壳体轴孔。一对半轴齿轮在差速器壳体的内部安置成使得相应的齿面彼此对置。偏置部构造成使一对半轴齿轮沿一对半轴齿轮彼此靠近的方向偏置。一对小齿轮安置在一对半轴齿轮之间从而与一对半轴齿轮啮合,一对小齿轮安置成使得相应的齿面彼此对置,并且一对小齿轮具有相应的小齿轮轴孔。小齿轮轴插入一对小齿轮轴孔和一对壳体轴孔中。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包括准备步骤、安置步骤、枢转步骤和插入步骤。准备步骤为准备导引部和突出部,其中,导引部构造成当一对小齿轮在一对半轴齿轮之间枢转时通过封闭开口而导引小齿轮,突出部构造成从导引部朝向一对半轴齿轮突出或者掩藏在导引部中。安置步骤为通过将一对半轴齿轮、偏置部和一对小齿轮从开口插入差速器壳体中而将一对半轴齿轮、偏置部和一对小齿轮安置在差速器壳体的内部。枢转步骤为通过导引部封闭开口、并且使一对小齿轮在一对半轴齿轮之间枢转而使得一对壳体轴孔和一对小齿轮轴孔同轴地安置。插入步骤为将小齿轮轴从差速器壳体的外部插入一对壳体轴孔和一对小齿轮轴孔中。在此,枢转步骤在突出部掩藏在导引部之下的状态下被执行。插入步骤在下述状态下被执行:(i)突出部从导引部朝向一对半轴齿轮突出、(ii)一对半轴齿轮被突出部 按压、以及(iii)抵抗偏置部的偏置力的载荷施加至一对半轴齿轮。

此外,在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中,导引部的相应的差速器壳体侧端部表面可以呈大致球状形状。

此外,在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中,在插入步骤中,突出部可以与一对半轴齿轮的齿根面相接触从而按压一对半轴齿轮。

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组装差速齿轮组的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在此,差速齿轮组包括差速器壳体、一对半轴齿轮、偏置部、一对小齿轮和小齿轮轴。差速器壳体具有开口和一对壳体轴孔。一对半轴齿轮在差速器壳体内部安置成使得相应的齿面彼此对置。偏置部构造成使一对半轴齿轮沿一对半轴齿轮彼此靠近的方向偏置。一对小齿轮安置在一对半轴齿轮之间从而与一对半轴齿轮啮合,一对小齿轮安置成使得相应的齿面彼此对置,并且一对小齿轮具有相应的小齿轮轴孔。小齿轮轴插入一对小齿轮轴孔和一对壳体轴孔中。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包括导引部和突出部。导引部构造成当一对小齿轮在一对半轴齿轮之间枢转时通过封闭开口而导引小齿轮。突出部构造成:(i)从导引部朝向一对半轴齿轮突出或者掩藏在导引部中,(ⅱ)在导引部封闭开口以使一对小齿轮在一对半轴齿轮之间枢转时掩藏在导引部中,以及(iii)在小齿轮轴从差速器壳体的外部插入一对壳体轴孔和一对小齿轮轴孔中时,突出部从导引部朝向一对半轴齿轮突出以按压一对半轴齿轮,从而对一对半轴齿轮施加抵抗偏置部的偏置力的载荷。

此外,在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中,导引部的相应的差速器壳体侧端部表面可以呈大致球状形状。

此外,在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中,突出部可以构造成在按压一对半轴齿轮时与一对半轴齿轮的齿根面抵接。

根据本发明的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和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能够以简单的构型在将小齿轮轴插入小齿轮中时通过减小从半轴齿轮施加至小齿轮的载荷而减少小齿轮轴的不良插入。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在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元件,并且在附图中:

图1为示出了差速齿轮组的构型的立体图;

图2为示出了本发明的作为示例的实施方式的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的构型的平面图;

图3为示出了设置在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中的球面导引装置的构型的局部截面的侧视图;

图4为示出了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5A和图5B为示出了安置步骤和枢转步骤的流程的平面图,其中,安置步骤和枢转步骤为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的一部分;

图6为示出了枢转步骤的流程的侧视图;

图7为示出了插入步骤的流程的平面图,其中,插入步骤为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的一部分;

图8为示出了插入步骤的流程的侧视图;以及

图9为示出了图8中示出的部分A的细节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借助于图1,以下描述差速齿轮组10的构型。应当指出的是,图1以立体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差速齿轮组10的构型。此外,为了使描述易于理解,将每个部件从差速器壳体11中取出而以分解的方式在图1中示出。

差速齿轮组10包括:差速器壳体11,一对小齿轮12、12,一对半轴齿轮13、13,以及作为偏置部的锥状盘簧17、17。

差速器壳体11形成为大致钟状形状,并且在差速器壳体11的内部形成有空间S。一对小齿轮12、12,一对半轴齿轮13、13和锥 状盘簧17、17安置在空间S内部。在差速器壳体11的周侧表面上形成有一对开口11A、11A和一对壳体轴孔11B、11B。

一对开口11A、11A形成在彼此对置的位置处。一对壳体轴孔11B、11B以其相位在平面图中从一对开口11A、11A沿周向方向偏移了约90°的方式形成在彼此对置的位置处。

一对半轴齿轮13安置在差速器壳体11的空间S中的上端和下端中,并且每个锥状盘簧17设置在半轴齿轮13中的对应的一个半轴齿轮与差速器壳体11的内表面之间。一对半轴齿轮13、13被锥状盘簧17、17沿所述一对半轴齿轮13、13彼此靠近的方向偏置。

一对小齿轮12、12安置在一对半轴齿轮13、13之间。一对小齿轮12、12安置成与一对半轴齿轮13、13啮合。在小齿轮12中形成有小齿轮轴孔12A。小齿轮12以下述姿势被安置:小齿轮轴孔12A的轴向中心垂直于半轴齿轮13的旋转轴向中心。此外,小齿轮12的在与其形成有齿面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的表面形成为球状形状,以构成球状部12G。

小齿轮轴16插入一对小齿轮12、12的小齿轮轴孔12A、12A中。一对小齿轮12、12设置在小齿轮轴16的两个端部处,以构成小齿轮组装产品M。小齿轮轴16的两个端部安置在小齿轮组装产品M的两个轴向端部处并且插入差速器壳体11的一对壳体轴孔11B、11B中。

借助于图2,以下描述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的构型。应当指出的是,图2以平面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的构型。此外,为便于理解描述,在图2中,位于组装中间的差速齿轮组10用一长两短交替的点划线表示,并且电信号线用虚线表示。此外,根据图2或图3中绘出的导引部移动方向或上下方向进行以下描述。

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为本发明的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为用于组装差速齿轮组10的装置。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包括球面导引装置20、20,插入装置40,控制器50和旋转装置60。

在差速齿轮组10的组装期间在插入差速器壳体11中的一对小 齿轮12、12围绕一对半轴齿轮13、13的旋转轴向中心在一对半轴齿轮13、13之间枢转时,球面导引装置20通过导引部21(稍后详细描述)的导引表面21F封闭开口11A,以导引以旋转的方式移动的一对小齿轮12、12。

球面导引装置20、20在差速器壳体11的外部被安置在与相应的开口11A、11A对置的位置处。

本段描述一个球面导引装置20的构型。球面导引装置20由支承部26支承。支承部26构造成能够通过包括伺服马达的驱动装置25沿支承部26相对于开口11A靠近/分离的方向移动(图2中的连续箭头A1)。也就是说,球面导引装置20的导引部21构造成能够通过驱动装置25沿导引部21相对于开口11A靠近/分离的方向移动。驱动装置25连接至控制器50。

插入装置40为用于在差速齿轮组10的组装期间将小齿轮轴16从外部插入差速器壳体11中的装置。插入装置40安置在其相位在平面图中从一个球面导引装置20偏移了大致90°的位置处。插入装置40包括推动臂并且连接至控制器50。

旋转装置60为用于在差速齿轮组10的组装期间仅使组装在差速器壳体11的内部的下侧半轴齿轮13枢转的装置。旋转装置60包括伺服马达并且连接至控制器50。

控制器50具有对下述方面进行控制的功能:球面导引装置20的导引部21在朝向开口11A的方向上的移动量、小齿轮轴16通过插入装置40的插入时间、旋转装置60的枢转量、以及之后提到的缸36的驱动量。控制器50连接至驱动装置25、插入装置40、旋转装置60和缸36。

参照图3,以下描述球面导引装置20的构型。应当指出的是,图3以包括局部截面图的侧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球面导引装置20的构型。此外,为便于理解描述,在图3中,位于组装中间的差速齿轮组10用一长两短交替的点划线表示。

以下描述球面导引装置20的构型。如上所述,在差速齿轮组10的组装期间在插入差速器壳体11中的一对小齿轮12、12围绕一对半轴齿轮13、13的旋转轴向中心在一对半轴齿轮13、13之间枢转 时,球面导引装置20封闭差速器壳体11的开口11A,以导引一对小齿轮12、12。

球面导引装置20包括导引部21、突出部30、弹簧31和突出机构35。

导引部21安置在球面导引装置20的在差速器壳体11一侧的部分中。导引表面21F形成在导引部21的差速器壳体11一侧的端部表面上。导引表面21F形成为与小齿轮12的球状部12G(参见图6)的球状形状相符合的大致球状形状。突出部30设置在导引部21的内部。

突出部30构造成能够借助于突出机构35从导引表面21F朝向差速器壳体11一侧突出或者从导引表面21F掩藏在球面导引装置20的内部(在图3中的连续箭头A2)。

突出部30在侧视图中形成为大致C形状。抵接部30S——该抵接部30S为突出部30的上部的差速器壳体11一侧的端部的顶面——以倾斜的方式形成为与半轴齿轮13的齿根面13B(参见图9)抵接。类似地,抵接部30S——该抵接部30S为突出部30的下部的差速器壳体11一侧的端部的下部面——以倾斜的方式形成为与半轴齿轮13的齿底面13B抵接。

突出部30被弹簧31沿突出部30掩藏在导引表面21F之下的方向偏置。弹簧31安置在突出部30与导引部21之间。

突出机构35构造成使突出部30从导引表面21F突出或将突出部30掩藏在导引表面21F之下。突出机构35包括缸36、上下方向驱动部37和导引部移动方向驱动部38。

上下方向驱动部37构造成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上下方向驱动部37构造成在上下方向上由缸36驱动。上下方向驱动部37具有倾斜表面37A,该倾斜表面37A形成为在侧视图中沿导引部移动方向朝向差速器壳体11一侧向上指向。

导引部移动方向驱动部38构造成能够沿导引部移动方向移动。导引部移动方向驱动部38的在导引部移动方向上的差速器壳体11一侧的端部连接至突出部30。在导引部移动方向驱动部38的在导 引部移动方向上与差速器壳体11一侧相反的一侧上的端部中形成有抵接部38A。抵接部38A形成为大致球状形状并且通过弹簧31的偏置力与倾斜表面37A相接触。

在如此构造的突出机构35中,上下方向驱动部37由缸36驱动以沿上下方向移动。当上下方向驱动部37沿上下方向移动时,与倾斜表面37A抵接的抵接部38A在倾斜表面37A上滑动。由于抵接部38A在倾斜表面37A上滑动,因此导引部移动方向驱动部38被驱动以沿导引部移动方向移动。

借助于图4,以下描述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S100的流程。应当指出的是,在图4中,用流程图示出了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S100的流程。

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S100为本发明的差速齿轮组组装方法的实施方式。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S100为通过使用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来组装差速齿轮组10的步骤。

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S100包括:准备步骤S110、安置步骤S120、枢转步骤S130和插入步骤S140。应当指出的是,准备步骤S110为准备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的步骤。

借助于图5A和图5B,以下描述安置步骤S120和枢转步骤S130的流程。应当指出的是,图5A和图5B以典型顺序的方式用局部截面的平面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安置步骤S120和枢转步骤S130的顺序地按步骤次序的流程。

如图5A中所示,在安置步骤S120中,操作者或通用机器人将一对半轴齿轮13、13,一对锥状盘簧17、17和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从开口11A插入差速器壳体11中并且将它们安置在差速器壳体11的空间S的内部。

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构造成使得假轴16A插入小齿轮12、12的小齿轮轴孔12A中,并且小齿轮12、12安置在假轴16A的两个端部处。假轴16A为构造成可延伸的轴构件并且假轴16A沿延伸方向偏置。

在空间S的内部,一对半轴齿轮13、13经由一对锥状盘簧17、 17安置在空间S的上侧和下侧,使得一对半轴齿轮13、13的齿面彼此对置。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在一对小齿轮12、12与一对半轴齿轮13、13啮合的状态下安置在一对半轴齿轮13、13之间。在这种状态下,一对半轴齿轮13、13被锥状盘簧17、17沿一对半轴齿轮13、13彼此靠近的方向偏置。

以下描述一个球面导引装置20的操作。如在图5B中所示,在枢转步骤S130中,控制器50(参见图2)在突出部30掩藏在导引表面21F之下的状态下通过球面导引装置20的导引表面21F封闭差速器壳体11的开口11A,然后控制器50借助于旋转装置60(参见图2)使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沿半轴齿轮13的周向方向仅枢转了约90°,使得差速器壳体11的一对壳体轴孔11B、11B安置在与一对小齿轮轴孔12A相对应的位置处。

参照图6,以下详细描述枢转步骤S130的流程。应当指出的是,图6以局部截面的侧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枢转步骤S130的流程。

控制器50(参见图2)借助于缸36使上下方向驱动部37沿向上方向移动。此时,抵接部38A在上下方向驱动部37的倾斜表面37A上朝向与差速器壳体11一侧相反的一侧滑动,使得导引部移动方向驱动部38朝向与差速器壳体11一侧相反的一侧移动。由此,突出部30由于弹簧31的偏置力而被从导引表面21F掩藏在导引部21的内部。

控制器50驱动驱动装置25(参见图2),以借助于支承部26使导引部21靠近差速器壳体11,使得差速器壳体11的开口11A由导引部21的导引表面21F封闭,并且导引表面的21F与小齿轮12的球状部12G相接触。

控制器50借助于旋转装置60使下侧半轴齿轮13枢转,使得球状部12G由球面导引装置20的导引表面21F导引,由此使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沿半轴齿轮13的周向方向仅枢转了约90°。

此时,在差速器壳体11的开口11A由导引表面21F封闭的状态下,导引表面21F和差速器壳体11的内周表面彼此大致齐平。因此,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在该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中小齿轮12安置在与开口11A相对应的部分处——可以顺利地枢转。

应当指出的是,在导引表面21F与相应的球状部12G抵接的状态下,为可延伸的且沿延伸方向偏置的假轴16A的两个端部与导引表面21F抵接,使得假轴16A缩小并且被推动到小齿轮12中。

当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仅枢转了约90°时,一对壳体轴孔11B、11B和一对小齿轮轴孔12A、12A同轴地安置,假轴16A沿轴向延伸,使得假轴16A插入一对壳体轴孔11B、11B中。因而,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由差速器壳体11支承。

在小齿轮临时组装产品MA由差速器壳体11支承之后,控制器50驱动驱动装置25,以借助于支承部26使封闭差速器壳体11的开口11A的导引部21朝向与差速器壳体11一侧相反的一侧移动,使得导引部21远离位于组装装置的中间的差速器壳体11。

参照图7,以下详细描述插入步骤S140的流程。应当指出的是,图7以局部截面的平面图示意性地示出了插入步骤S140的流程。

控制器50(参见图2)使突出部30从球面导引装置20的导引表面21F突出,并且控制器50使突出部30从导引表面21F突出的球面导引装置20靠近差速器壳体11。

控制器50使球面导引装置20进一步靠近差速器壳体11,使得突出部30穿过差速器壳体11的开口11A进到空间S的内部,以与一对半轴齿轮13、13抵接。

然后,控制器50借助于插入装置40(参见图2)将小齿轮轴16插入一对壳体轴孔11B、11B和一对小齿轮轴孔12A、12A中,以用小齿轮轴16替换插入一对壳体轴孔11B、11B和一对小齿轮轴孔12A、12A中的假轴16A。

参照图8和图9,以下详细描述插入步骤S140的流程。应当指出的是,图8以局部截面的侧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插入步骤S140的流程。此外,图9以局部截面的侧视图示意性地示出了图8中的部分A的细节。

在插入步骤S140中,控制器50(参见图2)借助于缸36驱动上下方向驱动部37以使上下方向驱动部37沿下方向移动。此时,抵接部38A在上下方向驱动部37的倾斜表面37A上朝向差速器壳 体11一侧滑动,使得导引部移动方向驱动部38朝向差速器壳体11一侧移动。由此,突出部30抵抗弹簧31的偏置力而从导引表面21F突出。

控制器50驱动驱动装置25,以使突出部30从导引表面21F突出的导引部21借助于支承部26靠近差速器壳体11。当导引部21靠近差速器壳体11时,突出部30的抵接部30S、30S穿过开口11A进到空间S的内部,以与一对半轴齿轮13B、13B的齿根面13、13抵接。

如在图9中所示,从突出部30的抵接部30S、30S与一对半轴齿轮13、13的齿根面13B、13B抵接的状态,控制器50借助于支承部26进一步使突出部30朝向一对半轴齿轮13、13移动。由此,突出部30按压一对半轴齿轮13、13,使得一对半轴齿轮13、13由突出部30的抵接部30S、30S支承。

从段落0068至段落0071,仅描述一个半轴齿轮13的构型和操作。在此,在侧视图中半轴齿轮13的齿根面13B沿锥状盘簧17的偏置方向朝向半轴齿轮13的中心侧倾斜。也就是说,半轴齿轮13的齿根面13B形成为具有倾斜表面,该倾斜表面沿半轴齿轮13的齿根面13B彼此靠近的方向朝向在导引部移动方向上的内侧倾斜。

因此,当抵接部30S朝向半轴齿轮13的在导引部移动方向上的中心侧按压半轴齿轮13的齿根面13B时,抵接部30S和齿根面13B在彼此之上滑动,使得半轴齿轮13沿与锥状盘簧17的偏置力相逆的方向偏置。因此,半轴齿轮13沿与锥状盘簧17的偏置力相逆的方向被推回。因此,减小了从半轴齿轮13施加至小齿轮12的载荷。

此外,即使在抵接部30S未推回半轴齿轮13的情况下,当抵接部30S朝向半轴齿轮13的在导引部移动方向上的中心侧按压半轴齿轮13的齿根面13B时,在与锥状盘簧17的偏置方向相逆的方向上的载荷,也就是说,抵抗锥状盘簧17的偏置力的载荷被施加至半轴齿轮13。

换句话说,由于锥状盘簧17的偏置力而施加至半轴齿轮13的载荷被由于按压半轴齿轮13的齿根面13B的抵接部30S而施加至半轴齿轮13的载荷抵消,使得减小了在半轴齿轮13彼此靠近的方 向上的载荷。因此,减小了从半轴齿轮13施加至小齿轮12的载荷。

控制器50在从一对半轴齿轮13、13施加至一对小齿轮12、12的载荷被减小的状态下借助于插入装置40(参见图2)将小齿轮轴16插入一对壳体轴孔11B、11B和一对小齿轮轴孔12A、12A中。在这种情况下,在小齿轮轴16被插入一个壳体轴孔11B之后,小齿轮轴16被插入一个小齿轮轴孔12A中。随后,小齿轮轴16被进一步插入另一个小齿轮轴孔12A中并且最后被插入另一个壳体轴孔11B中。

此处,随着小齿轮轴16的插入,插入一对壳体轴孔11B、11B和一对小齿轮轴孔12A、12A中的假轴16A从壳体轴孔11B、11B和小齿轮轴孔12A、12A出来,并且因而,假轴16A被小齿轮轴16替换。

此时,由于减小了从一对半轴齿轮13、13施加至一对小齿轮12、12的载荷,因此要插入有小齿轮轴16的一对小齿轮12、12从限制状态被释放,并且不会发生小齿轮12、12的小齿轮轴孔12A、12A的位置位移、小齿轮12、12的小齿轮轴孔12A、12A的倾斜(小齿轮12、12的小齿轮轴孔12A、12A的轴向中心相对于小齿轮轴16的插入方向的倾斜)等。因此,小齿轮轴16被顺利地插入一对小齿轮12、12的小齿轮轴孔12A、12A中。

下面将描述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S100和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的效果。根据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S100和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当小齿轮轴16被插入差速器壳体11中时,可以以简单的构型来减小从一对半轴齿轮13、13施加至一对小齿轮12、12的载荷,由此使得能够降低小齿轮轴16的不良插入。

也就是说,根据差速齿轮组组装步骤S100和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突出部30设置在现有的球面导引装置20中,并且在插入步骤S140中,突出部30与一对半轴齿轮13相接触,使得可以减小从一对半轴齿轮13、13施加至一对小齿轮12、12的载荷。

此外,根据差速齿轮组组装装置100,由于突出部30的抵接部30S、30S与一对半轴齿轮13、13的齿根面13B、13B接合,因此半轴齿轮13可以被可靠地支承,并且可以防止半轴齿轮13的齿被损坏 的缺陷。

应当指出的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突出部30的抵接部30S、30S与半轴齿轮13、13的齿根面13B、13B抵接的构型,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即使对于突出部30的抵接部30S、30S与一对半轴齿轮13、13的齿顶面抵接的构型,仍能够产生一对侧齿13、13沿与一对锥状盘簧17的偏置方向相逆的方向被推回的效果,并且能够产生从一对侧齿13、13施加至一对小齿轮12、12的载荷被减小的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