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4922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油压机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



背景技术:

油压机在机械生产中的作用非常的重要,常常能够为其他机械设备提供动力源,相比较其他的动力装置,油压机更加的节省能源和噪音更低,使得油压机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目前很多油压机在使用的时候寿命较短,机器维修起来非常麻烦,尤其实在顶升装置上面,里面的热量排不出来,容易形成高温的作业环境,这样的作业环境使得有油压机变得碳化情况严重,容易造成有油压机的锈蚀,使得油压机的工作情况下降,降低了油压机的使用寿命,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内的侧边上设有两条滑动轨道,且缸体的下端开有通孔,并且缸体内设有提升缸,且提升缸的下端贯穿缸体下端的通孔,所述提升缸上端的两侧设有滑动支柱,滑动支柱与滑动轨道配合安装,且提升缸下端面设有定位柱,所述缸体的上端开口,该开口的一侧设有封闭环,封闭环的外侧设有缸盖,且缸盖通过螺栓与缸体固定,所述缸盖上设有进油孔,进油孔的一侧设有进油接头,所述缸体上端的两侧设有两个第一支撑板,所述提升缸下端的两侧设有第二支撑板,且第二支撑板与第一支撑板相互对应,所述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设有两个电动伸缩杆,且第一支撑板上表面的一侧设有控制装置,且控制装置电连接电动伸缩杆

优选的,所述缸体下端设有油封,油封位于缸体下端通孔与提升缸接触的位置。

优选的,所述定位柱的个数为四个且围绕提升缸的轴心均匀排列,并且定位柱的外侧设有螺纹。

优选的,所述螺栓的个数为六个且均匀分布在缸盖的边缘处。

优选的,所述缸体的上端与缸盖接触的位置设有密封胶垫。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上设置了缸体和提升缸,通过油压机来连接缸体,以此来通过提升缸带动压板进行工作,通过缸体和提升缸的滑动连接更加的提高了准确度,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上设置了电动伸缩杆,通过电动伸缩杆可以帮助提升缸进行上下运动,以此来减小油压机的压力,可以使油压缸的使用寿名更长,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上设置了缸盖,通过可拆卸的缸盖以此更加的方便油压机顶升装置的保养,该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结构简单,散热速度快,而且可以使油压机使用寿命增长,方便保养。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支撑板、2缸体、3电动伸缩杆、4第二支撑板、5定位柱、6提升缸、7油封、8滑动轨道、9滑动支柱、10控制装置、11封闭环、12进油接头、13缸盖、14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包括缸体2,缸体2内的侧边上设有两条滑动轨道8,且缸体2的下端开有通孔,并且缸体2内设有提升缸6,且提升缸6的下端贯穿缸体2下端的通孔,缸体2下端设有油封7,油封7位于缸体2下端通孔与提升缸6接触的位置,以此来通过缸体2和提升缸6带动压板进行工作,提升缸6上端的两侧设有滑动支柱9,滑动支柱9与滑动轨道8配合安装,通过缸体2和提升缸6的滑动连接更加的提高了准确度,且提升缸6下端面设有定位柱5,定位柱5的个数为四个且围绕提升缸6的轴心均匀排列,并且定位柱5的外侧设有螺纹,缸体2的上端开口,通过定位柱5来将压模板进行固定,该开口的一侧设有封闭环11,封闭环11的外侧设有缸盖13,且缸盖13通过螺栓14与缸体2固定,螺栓14的个数为六个且均匀分布在缸盖13的边缘处,通过可拆卸的缸盖13以此更加的方便油压机顶升装置的保养,缸盖13上设有进油孔,进油孔的一侧设有进油接头12,通过进油接头12来连接油压机的主体,缸体2的上端与缸盖13接触的位置设有密封胶垫,缸体2上端的两侧设有两个第一支撑板1,提升缸6下端的两侧设有第二支撑板4,且第二支撑板4与第一支撑板1相互对应,第一支撑板1与第二支撑板4之间设有两个电动伸缩杆3,通过电动伸缩杆3可以帮助提升缸6进行上下运动,以此来减小油压机的压力,可以使油压缸的使用寿名更长,且第一支撑板1上表面的一侧设有控制装置10,且控制装置10电连接电动伸缩杆3,该全自动油压机顶升装置结构简单,散热速度快,而且可以使油压机使用寿命增长,方便保养。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