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小外壳孔发动机端盖的分段式压爪车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18824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小外壳孔发动机端盖的分段式压爪车夹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工装夹具领域,具体为一种用于小外壳孔发动机端盖的分段式压爪车夹。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行业中,车削加工是一种常用的机械加工方式。在进行加工操作时需要固定工件,这时就需要用到夹具。传统的装夹方案是,采用三爪夹具夹装。此种装夹方式,由于三爪夹具爪无定向基准,操作人员要凭目视避开夹具干涉装夹工件,装夹的效率低;且装夹工件的方向都不一样,容易造成装夹不当而导致工件装不平、翘动,从而导致加工不稳定,产品尺寸不合格。

以上传统的三爪夹具装夹方案,按此种加工方案,因夹持力很难控制,且加工件产品为铝件;造成产品压伤或变形及加工尺寸轴承室、止口椭圆不稳定。安全方面,因三爪夹持没有保护错施,产品易飞出,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特别是对于图1所示的端盖11,需要加工中心孔1101和挂角孔1102,其加工定位方式复杂,而且其表面上设置的透气孔1103比较狭小,比较难实现夹装定位。

通过专利检索,存在以下已知的现有技术方案:

专利1:申请号201220106077.3,申请日2012-03-20,授权公告日2012-11-14,本发明轮毂车床夹具,涉及一种机械加工领域用的夹具,其包括定位盘、夹紧拉头、支撑套、拉紧垫片及拉管,定位盘包括连接在车床主轴上的主体部及突出主体部一端用以定位轮毂轴承孔的定位部,夹紧拉头包括设置于定位盘的通孔中的连接轴及连接于连接轴远离定位盘一端的定位轴,连接轴端部向内凹陷设有连接孔,定位轴靠近自由端末位置向内凹陷形成环形凹槽,凹槽的外侧形成突出的卡持部,支撑套套在定位轴凹槽内侧的外圆表面上,支撑套外表面与轮毂其中一内孔的内表面相配合且支撑套内侧端面卡持于该轮毂内孔的内侧端面上,拉紧垫片设置在环形凹槽中并卡住支撑套外侧端面,拉管一端与夹紧拉头连接轴的连接孔相连接、另一端与液压缸连接。

专利2:申请号201110204266.4,申请日2011-07-21,申请公布日2011-11-2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床夹具,包括法兰盘,所述法兰盘上设有夹具体,所述夹具体上设有L形夹具块,工件安装在夹具体或L形夹具块上;所述夹具体上设有T形槽;所述夹具体上设有配重块。本发明的优点是,采用这种夹具可以实现车床对非回转工具的加工,扩大了生产工具的应用范围,方便非回转工件的加工,且结构简单,易于装夹。

专利3:申请号201210581797.X ,申请日2012-12-27,申请公布日 2013-05-08,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床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底座的中央设有第一孔,底座上设有至少2件定位块。本发明具有加工效率高,操作简单、可靠等特点。

通过以上的检索发现,以上技术方案不能影响本发明的新颖性;并且以上专利文件的相互组合不能破坏本发明的创造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用于小外壳孔发动机端盖的分段式压爪车夹,以解决车削加工中,夹具装夹效率低,且由于装夹不当导致工件不平、翘动,从而导致产品尺寸不合格的问题;将侧面夹紧改为前部与底部相配合分段式拉压方式,消除产品加工时椭圆大,尺寸不稳定,产品变形等问题;保证实现工件正确装夹,提高了装夹效率以及加工合格率。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小外壳孔发动机端盖的分段式压爪车夹,它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中空,其内配合有拉杆(2),所述拉杆(2)前端连接有四头杠杆(3);所述四头杠杆(3)前方设置有过渡盘(5),所述过渡盘(5)固定在底座(1)上且与底座(1)共同形成四头杠杆(3)的活动空间;所述四头杠杆(3)的四边分别通过铰接轴(8)连接有拉勾(6),且拉勾(6)上通过其上中间位置设置的腰形孔(601)活动固定在过渡盘(5)的对应四周;所述过渡盘(5)前方设置有定位盘(7)且定位盘(7)上对应拉勾(6)位置设置有拉勾槽(701),与拉勾(6)相配合设置有可活动拆卸的压紧盘(10)。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盘(10)为圆环结构,其圆环四周对应于拉勾(6)设置有插脚(1001),且所述插脚(1001)的外侧面设置有插勾(1002)。

进一步的,所述拉勾(6)的前方设置有勾头(602),且勾头(602)接触处设置有防滑面。

进一步的,所述四头杠杆(3)与所述拉杆(2)接触处设置有拉杆垫圈(4)。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盘(7)上设置有定位头(702),对应地与之配合的压紧盘(10)上设置有定位槽(1003)。

进一步的,所述压紧盘(10)上设置有4组定位槽(1003),且定位槽(1003)均布在插脚(1001)的正中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盘(7)上设置有4组定位头(702),且定位头(702)均布在拉勾槽(701)的正中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定位盘(7)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支撑固定端盖的支座。

进一步的,所述腰形孔(601)为Z字形结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夹具采用拉压机构将侧面夹紧改为底部拉压方式,实现工件空间小而能压紧的问题,消除产品加工时椭圆大,尺寸不稳定,产品变形等问题,提高了加工品质。

2、特别适用于外表透气孔小的发动机端盖,采用分段式的拉压扣紧的方式,实现精准夹装。

3、解决车削加工中,夹具装夹效率低,且由于装夹不当导致工件不平、翘动,从而导致产品尺寸不合格的问题,保证实现工件正确装夹,提高了装夹效率以及加工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为待加工产品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主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凹面线圈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拉勾与定位盘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拉紧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底座;2、拉杆;3、四头杠杆;4、拉杆垫圈;5、过渡盘;6、拉勾;7、定位盘;8、铰接轴;9、转销;10、压紧盘;11、端盖;601、腰形孔;602、勾头;701、拉勾槽;702、定位头;1001、插脚;1002、插勾;1003、定位槽;1101、中心孔;1102、挂角孔;1103、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2-图8所示,本发明的具体结构为:它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中空,其内配合有拉杆2,所述拉杆2前端连接有四头杠杆3;所述四头杠杆3前方设置有过渡盘5,所述过渡盘5固定在底座1上且与底座1共同形成四头杠杆3的活动空间;所述四头杠杆3的四边分别通过铰接轴8连接有拉勾6,且拉勾6上通过其上中间位置设置的腰形孔601活动固定在过渡盘5的对应四周;所述过渡盘5前方设置有定位盘7且定位盘7上对应拉勾6位置设置有拉勾槽701,与拉勾6相配合设置有可活动拆卸的压紧盘10。

优选的,所述压紧盘10为圆环结构,其圆环四周对应于拉勾6设置有插脚1001,且所述插脚1001的外侧面设置有插勾1002。

优选的,所述拉勾6的前方设置有勾头602,且勾头602接触处设置有防滑面。

优选的,所述四头杠杆3与所述拉杆2接触处设置有拉杆垫圈4。

优选的,所述定位盘7上设置有定位头702,对应地与之配合的压紧盘10上设置有定位槽1003。

优选的,所述压紧盘10上设置有4组定位槽1003,且定位槽1003均布在插脚1001的正中位置。

优选的,所述定位盘7上设置有4组定位头702,且定位头702均布在拉勾槽701的正中位置。

优选的,所述定位盘7上表面设置有用于支撑固定端盖的支座。

优选的,所述腰形孔601为Z字形结构。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底座;2、拉杆;3、四头杠杆;4、拉杆垫圈;5、过渡盘;6、拉勾;7、定位盘;8、铰接轴;9、转销;10、压紧盘;11、端盖;601、腰形孔;602、勾头;701、拉勾槽;702、定位头;1001、插脚;1002、插勾;1003、定位槽;1101、中心孔;1102、挂角孔;1103、透气孔。

具体使用时,夹具先安装在夹具体上,并使拉杆2连接到伸缩装置;端盖11放置在夹具的定位盘7上,然后将压紧盘10的插脚1001插入到端盖11的透气孔1103内;之后插脚1001伸入到定位盘7的拉勾槽701内,与拉勾6的勾头602相配合;启动伸缩装置,使拉杆2带动定位盘7卡紧待加工的端盖11,即可进行装夹加工。

本发明夹具采用拉压机构将侧面夹紧改为底部拉压方式,实现工件空间小而能压紧的问题,消除产品加工时椭圆大,尺寸不稳定,产品变形等问题,提高了加工品质。特别适用于外表透气孔小的发动机端盖,采用分段式的拉压扣紧的方式,实现精准夹装。解决车削加工中,夹具装夹效率低,且由于装夹不当导致工件不平、翘动,从而导致产品尺寸不合格的问题,保证实现工件正确装夹,提高了装夹效率以及加工合格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发明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