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铜杆挤拉机,属于铜杆加工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铜杆挤拉机是实现扁铜线加工的重要设备。其通过对铜杆进行挤拉,得到相应规格的扁铜线。但目前的铜杆挤拉机存在着成品不稳定,容易出现瑕疵,加工过程中容易出现断裂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铜杆挤拉机,该铜杆挤拉机通过逐步对铜杆进行加工,保证了加工过程中不会出现断裂等情况,且成品不会出现局部瑕疵。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方案实现:一种铜杆挤拉机,其包括机台和动力装置,所述机台上端的左侧设有导向块,中间靠右位置设有固定夹块,左侧设有滑轨,所述滑轨设置在所述固定夹块的左侧,所述滑轨上连接滑动连接块和滑动夹块,所述滑动夹块设置在所述滑动连接块的左侧,所述滑动连接块的上端连接成型模具,所述导向块和所述固定夹块之间设有三组挤压辊,每组挤压辊设有上下两个,分别是上挤压辊A、下挤压辊A,上挤压辊B、下挤压辊B、上挤压辊C、下挤压辊C,铜杆穿过所述导向块后依次穿过所述上挤压辊A和所述下挤压辊A之间、所述上挤压辊B和所述下挤压辊B之间、所述上挤压辊C和所述下挤压辊C之间,然后依次穿过所述固定夹块、所述成型模具以及所述滑动夹块,所述挤压辊、所述滑动连接块和所述滑动夹块均电连接到所述动力装置,所述动力装置电连接到控制器。
所述动力装置设置在所述机台的下端,所述控制器设置在所述机台的正视面。
所述机台的下端设有支柱。
所述滑动连接块和所述滑动夹块在所述滑轨上左右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本实用新型一种铜杆挤拉机通过前端挤压铜杆,后端拉伸配合模具成型,逐步对铜杆进行加工成型,使得运行过程稳定,不易出现断裂等情况;
2、本实用新型一种铜杆挤拉机的成型模具可通过滑动连接块在滑轨上滑动,对处于拉伸状态的铜杆进行成型,去除局部的凸起等,以保证成品的质量;
3、本实用新型一种铜杆挤拉机的滑动夹块也可在滑轨上滑动,通过动力装置提供动力,进而拉伸铜杆,使铜杆达到所需的规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铜杆挤拉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机台,2为动力装置,3为导向块,4为固定夹块,5为滑轨,6为滑动连接块,7为滑动夹块,8为成型模具,9为上挤压辊A,10为下挤压辊A,11为上挤压辊B,12为下挤压辊B,13为上挤压辊C,14为下挤压辊C,15为铜杆,16为控制器,17为支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局限所述内容。
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且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发明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
一种铜杆挤拉机,其包括机台1和动力装置2,机台1上端的左侧设有导向块3,中间靠右位置设有固定夹块4,左侧设有滑轨5,滑轨5设置在固定夹块4的左侧,滑轨5上连接滑动连接块6和滑动夹块7,滑动夹块7设置在滑动连接块6的左侧,滑动连接块6的上端连接成型模具8,导向块3和固定夹块4之间设有三组挤压辊,每组挤压辊设有上下两个,分别是上挤压辊A9、下挤压辊A10,上挤压辊B11、下挤压辊B12、上挤压辊C13、下挤压辊C14,铜杆15穿过导向块3后依次穿过上挤压辊A9和下挤压辊A10之间、上挤压辊B11和下挤压辊B12之间、上挤压辊C13和下挤压辊C14之间,然后依次穿过固定夹块4、成型模具8以及滑动夹块7,挤压辊、滑动连接块6和滑动夹块7均电连接到动力装置2,动力装置2电连接到控制器16,控制器16对动力装置2的控制属于现有公知技术,其内部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动力装置2对挤压辊、滑动连接块6和滑动夹块7的控制也属于现有公知技术,其内部电路结构、工作原理和工作过程在此也不再赘述。动力装置2设置在机台1的下端,控制器16设置在机台1的正视面,机台1的下端设有支柱17,滑动连接块6和滑动夹块7在滑轨5上左右滑动。
运行时,铜杆通过导向块3依次进入到三组挤压辊,通过挤压辊的三次挤压,铜杆初步成型,然后穿过固定夹块4、成型模具8以及滑动夹块7,固定夹块4和滑动夹块7将铜杆固定,然后通过控制滑动夹块7在滑轨5上滑动,对铜杆进行拉伸,在拉伸的过程中,成型模具8通过滑动连接块6的滑动而在铜杆上来回滑动,以达到控制铜杆成型、消除局部不规则的目的。
尽管已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列举,应当理解,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对上述实施例做出修改或者采用等同的替代方案,这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