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尤其是一种钢件下料模具。
背景技术:
目前,在钢结构生产加工过程中,为了得到所需尺寸的钢件,需要对其进行下料,而现有对钢件下料主要是采取火割的方式,这不仅安全性能低,成本高,而且加工工序时间较长,工作效率也不高,若采用模具对钢件进行下料,则需要针对不同结构的钢件配备多台模具,不止提高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增加了占地面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钢件下料模具,可加工不同结构的钢件,使用方便,提高了生产效率。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钢件下料模具,其不同之处在于:其包括下模和与所述下模配合的上模;所述上模包括上模座及设于所述上模座下端的上模本体,所述上模本体呈长方体状;所述下模包括基座、设于所述基座上的下模座及固定在所述下模座上的下模本体,所述下模本体具有第一侧边部、第二侧边部、第三侧边部、及与所述上模本体配合的成型槽,所述第一侧边部、第二侧边部和第三侧边部依次连接并围成所述成型槽,所述第一侧边部的上表面被构造为导向面,所述导向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侧边部的上表面高度,所述第一侧边部远离第二侧边部的一端为限位端,所述限位端具有与所述导向面垂直的限位面。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下模座的形状与所述下模本体的形状大致相同,所述下模座具有第四侧边部、第五侧边部、第六侧边部、及用于安装所述下模本体的安装槽,所述第四侧边部、第五侧边部和第六侧边部依次连接并围成所述安装槽,所述安装槽的内壁和所述下模本体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安装槽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螺纹孔,所述下模本体上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所述钢件下料模具还包括螺纹紧固件,所述螺纹紧固件依次拧入第二螺纹孔和第一螺纹孔内以将下模本体与下模座固定。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下模座的第四侧边部与所述下模本体的第一侧边部对应设置,所述下模座的第四侧边部远离所述第五侧边部的一端被构造为用于支撑所述钢件的支撑端,所述第四侧边部支撑端具有与所述导向面平齐的第一支撑面、及与所述限位面平齐的第二支撑面。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上模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上模本体向下运动的驱动件。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驱动件为气缸。
按以上技术方案,所述基座上与所述成型槽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与所述成型槽连通的空腔,所述空腔具有上开口面和侧开口面。
对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特点为:该钢件下料模具,下模本体具有一导向面,可通过该导向面将钢件待加工部分快速准确的推至成型槽中,加工过程中,导向面还对钢件的非加工部分起到了支撑作用,上模本体与成型槽配合压断刚件后,可顺着该导向面将已处理的钢件快速拖出,提高了生产效率及加工精度;所述下模本体上具有与导向面垂直的限位面,导向面和限位面可分别与角钢的两个边配合以实现快速准确的定位,该钢件下料模具既可以用于加工扁钢,又可用于加工角钢,节约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图中上模座未示出;
图3为图1的俯视图,图中上模座未示出;
其中:1-下模(101-基座(1011-空腔(1011a-空腔的上开口面、1011b-空腔的侧开口面))、102-下模座(1021-第四侧边部(1021a-第一支撑面、1021b-第二支撑面)、1022-第五侧边部、1023-第六侧边部、1024-安装槽)、103-下模本体(1031-第一侧边部(1031a-导向面、1031b-限位面)、1032-第二侧边部(1032a-第二侧边部的上表面)、1033-第三侧边部、1034-成型槽))、2-上模(201-上模座、202-上模本体、203-驱动件)、3-螺纹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钢件下料模具,既可用于切割加工扁钢,又可以用于对角钢进行切边和切角。该钢件下料模具包括下模1和与所述下模1配合的上模2;所述上模2包括上模座201及设于所述上模座201下端的上模本体202,所述上模本体202呈长方体状;所述下模1包括基座101、设于所述基座101上的下模座102及固定在所述下模座102上的下模本体103,所述下模本体103具有第一侧边部1031、第二侧边部1032、第三侧边部1033、及与所述上模本体202配合的成型槽1034,所述第一侧边部1031、第二侧边部1032和第三侧边部1033依次连接并围成所述成型槽1034,所述第一侧边部1031的上表面被构造为导向面1031a,所述导向面1031a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侧边部的上表面1032a高度,所述第一侧边部1031远离第二侧边部1032的一端为限位端,所述限位端具有与所述导向面1031a垂直的限位面1031b。
优选地,所述下模座102的形状与所述下模本体103的形状大致相同,所述下模座102具有第四侧边部1021、第五侧边部1022、第六侧边部1023、及用于安装所述下模本体103的安装槽1024,所述第四侧边部1021、第五侧边部1022和第六侧边部1023依次连接并围成所述安装槽1024,所述安装槽1024的内壁和所述下模本体103之间具有间隙,所述安装槽1024的内壁上开设有若干个第一螺纹孔,所述下模本体103上与所述第一螺纹孔对应位置处开设有若干个第二螺纹孔,所述钢件下料模具还包括螺纹紧固件3,所述螺纹紧固件3依次拧入第二螺纹孔和第一螺纹孔内以将下模本体103与下模座102固定。
优选地,所述下模座的第四侧边部1021与所述下模本体的第一侧边部1031对应设置,所述下模座的第四侧边部1021远离所述第五侧边部1022的一端被构造为用于支撑所述钢件的支撑端,所述第四侧边部1021支撑端具有与所述导向面1031a平齐的第一支撑面1021a、及与所述限位面1031b平齐的第二支撑面1021b。加工扁钢时,第一支撑面1021a能用于支撑扁钢,节约人力。对角钢进行切边时,第一支撑面1021a能用于支撑角钢的一边,第二支撑面1021b用于对角钢的另一边进行支撑限位,节约人力,且提高了加工精度。
具体地,所述上模2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上模本体202向下运动的驱动件203。
更具体地,所述驱动件为气缸。
优选地,所述基座101上与所述成型槽1034对应位置处开设有一与所述成型槽1034连通的空腔1011,所述空腔1011具有上开口面1011a和侧开口面1011b,上开口面1011a的截面尺寸大于成型槽1034的截面尺寸,更利于切割下来的钢材落入空腔1011内,侧开口面1011b能用于取出落入空腔1011内的钢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用于切割扁钢时,将扁钢水平放置在第一支撑面1021a上并通过导向面1031a推入成型槽1034中,下压上模本体202,即可切割扁钢。加工角钢,对其进行切边时,将角钢的一边水平放置在第一支撑面1021a上,并使其另一边与第二支撑面1021b相抵,并通过导向面1031a将角钢推入成型槽1034中,下压上模本体202,即可对角钢进行切边。加工角钢,对其进行切角时,将角钢的一边水平放置在第一支撑面1021a上,并使另一边竖直朝上,通过导向面1031a将角钢推至成型槽1034处,下压上模本体202,即可切割角钢水平边的一角。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的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