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去除轧制后带钢表面残留乳化液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3523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轧机轧制后去除带钢表面残留乳化液的装置,属于冷轧机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冷轧机是冷轧生产的主体设备,可以满足冷轧带钢生产的品种、规格、质量及不同生产规模的要求,是钢铁工业技术发展和装备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但是在生产中受工艺条件的要求,轧制后带钢表面残留较多的乳化液,由此而产生的带钢表面缺陷较多,尤其是黄黑斑的产生更为普遍。因此对轧制后带钢表面乳化液进行有效地清除是生产高品质冷轧带钢的基本要求,目前冷轧机去除轧制后带钢表面乳化液的装置不能有效地进行清除,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十分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去除轧制后带钢表面残留乳化液的装置,这种装置能够在冷轧机生产中除去带钢轧制过程中用于工艺润滑的乳化液,确保带钢表面的清洁性。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去除轧制后带钢表面残留乳化液的装置,它包括支撑架、液压油缸、除液下辊、除液上辊、转动梁、下辊固定装置,支撑架和转动梁安装在带钢上方的机架牌坊上,转动梁位于支撑架的下方,液压油缸的缸体与支撑架相连接,液压油缸的缸杆前端与除液上辊相连接,转动梁的后部与机架牌坊为可转动连接,除液上辊的辊轴安装在转动梁的前部,除液上辊的辊面与带钢上表面平行相对,下辊固定装置安装在带钢下方,除液下辊安装在下辊固定装置的上部,除液下辊的辊面与带钢下表面平行相对。

上述去除轧制后带钢表面残留乳化液的装置,所述液压油缸的缸体安装在套筒中,套筒外壁与支撑架的前端由转轴相连接。

上述去除轧制后带钢表面残留乳化液的装置,所述转动梁由底座、转轴、梁体组成,转动梁的底座固定安装在机架牌坊上,梁体的后部通过转轴与底座相连接,梁体的前端有轴孔,除液上辊的辊轴安装在轴孔内,液压油缸的缸杆前端与除液上辊的辊轴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的液压油缸的缸杆与除液上辊相连接,需要除液时液压油缸的缸杆向下伸出,推动除液上辊的辊面与带钢上表面相接触,除液下辊在带钢的下表面与带钢接触,伴随带钢的轧制,除液上辊和除液下辊进行旋转,将机架内落到带钢上多余的乳化液赶至带钢边部,随后流下,达到去除乳化液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去除乳化液效果良好,可以确保带钢表面的清洁性,为提高带钢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是生产高质量带钢产品的必要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如下:支撑架1、液压油缸2、除液下辊3、除液上辊4、转动梁5、下辊固定装置6、带钢7。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由支撑架1、液压油缸2、除液下辊3、除液上辊4、转动梁5、下辊固定装置6组成。

图1中显示,支撑架1安装在带钢上方的机架牌坊上,液压油缸2的缸体与支撑架1相连接。连接方式是液压油缸2的缸体安装在套筒中,套筒的轴线位于垂直方向,套筒外壁与支撑架1的前端由转轴相连接,套筒可以绕转轴转动,液压油缸2即可在垂直方向摆动,这样液压油缸2的缸杆在向下推动时,可以有角度的偏转,随着缸杆前端连接的除液上辊4移动。

图1中显示,转动梁5位于支撑架1的下方,转动梁5由底座、转轴、梁体组成,转动梁5的底座固定安装在机架牌坊上,梁体的后部通过转轴与底座相连接,梁体的前端有轴孔,除液上辊4的辊轴安装在轴孔内,液压油缸2的缸杆前端与除液上辊4的辊轴相连接,除液上辊的辊面与带钢7上表面平行相对。液压油缸2的缸杆向下伸出时,推动除液上辊4的辊轴向下移动,同时除液上辊4的辊轴带动转动梁5的梁体通过转轴向下转动,使得转动梁5转动到垂直位置,成为支撑除液上辊4与带钢7进行接触的部件。

图1中显示,下辊固定装置6安装在带钢7下方,除液下辊3安装在下辊固定装置6的上部,除液下辊3的辊面与带钢7下表面平行相对。

本实用新型在需要除液时,液压油缸2的缸杆向下伸出,推动除液上辊4的辊面与带钢7上表面相接触,除液下辊3在带钢7的下表面与带钢7接触,伴随带钢7的轧制,除液上辊4和除液下辊3进行旋转,将机架内落到带钢7上多余的乳化液赶至带钢7边部,随后流下,达到去除乳化液的目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