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滚压收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31811阅读:1033来源:国知局
一种滚压收口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瓶收口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滚压收口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钢瓶收口装置,大多存在结构复杂、庞大、操作不便、能耗高、成本高等缺陷,给厂家造成了诸多的不便。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滚压收口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滚压收口装置,所述滚压收口装置包括底板、位于所述底板上方的支撑板、位于所述支撑板上方的若干滚轮装置、位于所述滚轮装置之间的固定板、位于所述固定板左侧的电缸装置、位于所述支撑板下方的加热装置,所述底板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所述支撑板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所述滚轮装置包括第二支撑杆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上的第一滚轮,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电缸装置包括第一电缸、位于所述第一电缸右侧的第一推动杆、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右侧的第二电缸、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缸上的第二推动杆、设置于所述第二推动杆上的压头支撑块、设置于所述压头支撑块上的压头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缸上的固定杆,所述加热装置包括加热框、收容于所述加热框内的加热棒、位于所述加热棒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撑杆、位于所述加热框下方的管道及设置于所述管道上的风机。

所述第一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底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滚轮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轴转连接。

所述固定板设有三个,所述固定板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固定板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推动杆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缸连接,所述第一推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缸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缸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缸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头支撑块固定连接,所述压头支撑块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压头的两端,所述压头支撑块呈圆柱体,所述压头呈圆柱体,所述压头的端部与所述压头支撑块固定连接。

所述加热框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加热框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框位于所述第一通孔的下方,所述加热框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

所述第三支撑杆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加热框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加热棒固定连接,所述管道呈竖直状,所述管道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且与所述加热框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滚压收口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对钢品进行快速有效的收口,收口效率高,并且操作简单快捷,体积较小,成本较低,能够很好的满足企业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滚压收口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滚压收口装置的前视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滚压收口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滚压收口装置包括底板1、位于所述底板1上方的支撑板2、位于所述支撑板2上方的若干滚轮装置3、位于所述滚轮装置3之间的固定板4、位于所述固定板4左侧的电缸装置5、位于所述支撑板2下方的加热装置6。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底板1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底板1上设有位于其上方左右两侧的第一支撑杆11,所述第一支撑杆1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下端与所述底板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杆1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支撑板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支撑板2上设有贯穿其上下表面的第一通孔21,所述第一通孔21呈圆形。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滚轮装置3设有若干个,所述滚轮装置3包括第二支撑杆31及设置于所述第二支撑杆31上的第一滚轮32。所述第二支撑杆31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下端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31的上端设有第一凹槽311,所述第一凹槽311呈长方体状。所述第一滚轮32呈圆柱体,所述第一滚轮32收容于所述第一凹槽311内且与所述第二支撑杆31轴转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2可以在所述第一凹槽311内旋转,所述第一滚轮32与电机连接,带动所述第一滚轮32旋转。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固定板4设有三个,所述固定板4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固定板4的下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板4上设有贯穿其左右表面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呈圆形,钢瓶可以穿过所述第二通孔,用于固定住钢瓶。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电缸装置5包括第一电缸51、位于所述第一电缸51右侧的第一推动杆52、位于所述第一推动杆52右侧的第二电缸53、设置于所述第二电缸53上的第二推动杆57、设置于所述第二推动杆57上的压头支撑块54、设置于所述压头支撑块54上的压头55及设置于所述第一电缸51上的固定杆56。所述第一电缸51与电源电性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缸51可以正常运转。所述第一推动杆52呈长方体且水平放置,所述第一推动杆5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缸51连接,使得所述第一电缸51可以带动所述第一推动杆52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推动杆5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缸53固定连接,进而可以带动所述第二电缸53左右移动。所述固定杆56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缸5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56的另一端与所述支撑板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推动杆57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电缸53连接,使得所述第二电缸53带动所述第二推动杆57前后移动,所述第二推动杆57的另一端与所述压头支撑块54固定连接。所述压头支撑块5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压头55的两端,所述压头支撑块54呈圆柱体。所述压头55呈圆柱体,所述压头55的端部与所述压头支撑块54固定连接,所述压头55可以顶靠在钢瓶的收口处。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加热装置6包括加热框61、收容于所述加热框61内的加热棒62、位于所述加热棒62下方左右两侧的第三支撑杆63、位于所述加热框61下方的管道65及设置于所述管道65上的风机64。所述加热框61呈空心的长方体,所述加热框61的横截面呈凹字形,所述加热框61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板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框62位于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下方,所述加热框61上设有位于其下表面的第四通孔612,所述第四通孔612呈圆形且与所述加热框61的内部相通。所述加热棒62与电源电性连接,使得所述加热棒62可以用于产生热量。所述第三支撑杆63设有两个,所述第三支撑杆63呈长方体且竖直放置,所述第三支撑杆63的下端与所述加热框6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支撑杆63的上端与所述加热棒62固定连接,用于对所述加热棒62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管道65呈竖直状,所述管道65的上端对准所述第四通孔612且与所述加热框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管道65的内部与所述加热框61的内部相通。所述风机64与电源电性连接,用于将外界的空气抽入到所述管道65内。

如图1及图2所示,所述本实用新型滚压收口装置使用时,首先将钢瓶放置在所述第一滚轮32上,然后启动与第一滚轮32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2旋转,进而带动钢瓶向右侧移动。同时启动加热棒62,使其产生热量,然后启动风机64,使得外界的空气被抽入到管道65内,然后经过加热棒62加热后经过第一通孔21向上喷出热空气。当钢瓶移动到固定板4的位置时,且钢瓶穿过第二通孔,直至钢瓶的开口移动到所述第一通孔21的上方,从而从第一通孔21喷出的热空气可以对钢瓶的开口加热,此时关闭与第一滚轮32连接的电机。待钢瓶的风口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启动第一电缸51及第二电缸53,使得所述第一推动杆52向左移动,同时所述第二推动杆57向钢瓶的方向移动,同时使得压头55可以紧紧的顶靠在钢瓶的开口上,从而可以对钢瓶的开口进行收口作业,待收口完毕后,启动与第一滚轮32连接的电机,使得所述第一滚轮32继续旋转,进而使得钢瓶继续向右移动,直至将钢瓶移动到右侧。至此,本实用新型滚压收口装置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