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旋转梁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14449阅读:197来源:国知局
用于旋转梁的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旋转梁的驱动装置,其中驱动装置包括旋转装置,旋转装置具有:驱动力接收装置,其设计成,为了接收转动驱动力而与驱动单元共同作用;以及拖挂装置,其设计成,使驱动力接收装置和旋转梁单元互相连接,以便围绕旋转轴线共同旋转,其中驱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支承装置,支承装置设计成,使旋转装置相对于驱动装置的固定的壳体区域可转动地被支承,且其中驱动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夹持装置,其设计成,选择性地将旋转装置固定在不同的转动位置,其中驱动装置的固定的壳体区域具有在轴向上靠近旋转梁单元的内部区域,并具有在轴向上远离旋转梁单元的外部区域。



背景技术:

这种装置在现有技术中已知,例如在ep2113334a1中就有示出。在此,这类装置一般用于机床制造业,特别是用于工件相对于工具的定位和/或引导。

对此还已知的是,旋转梁装置可以借由夹持装置至少暂时固定在围绕旋转轴的不同的转动位置处,以便例如提高装置整体在加工工件时的刚度。

在驱动装置内部的力线通量中引入额外的夹持力需要额外的措施,用以保证足够的刚度。此外,至少夹持装置常常包括磨损组件,对其能够进行维护工作并在需要时能简便地更换。

发明人发现目前已知的方案并不能以期望的方式满足上述要求。

ep2113334a1示出了通过驱动轮(antriebskranz)驱动的旋转梁,其通过枢轴(lagerzapfen)支承在壳壁中。此外设置有夹持装置,其抓握住驱动轮,以便能够将旋转梁固定在不同的转动位置。但是夹持装置是非常难靠近的,这还得需要拆解旋转梁单元。

此外,us6332604b1示出了多件式的庞大的夹持装置。基于其复杂构造,该夹持装置从壳体的外部区域一直延伸至内部区域,以便最后能够在壳体内部的内侧位置处生成夹持力。由此会出现宽广的且分支的力线通量,这对装置整体的刚度是不利的。

专利文献de20121653u1公开了一种用于旋转梁的驱动装置,驱动马达布置在居中布置在壳体中的夹持装置与轴向内部的支承装置之间。由此在夹持装置、支承装置还有驱动马达之间产生的力线通量又是相当宽广的。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驱动装置,其维护起来更方便并且能够在借助旋转梁进行工件加工的时候保证足够的刚度。

通过开始描述的那种用于旋转梁的驱动装置可以达到本目的,其中支承装置以及夹持装置都布置在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外部区域中。

发明人发现,通过将夹持装置定位在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外部区域中可以更便于维护。示例性地,这样就可以从机床外部维护夹持装置,而无需使维护工人直接接触机床的工作室。由此还能够实现,只需拆解相应机床的少量组件或者无需拆解任何组件,就能接触夹持装置。这特别是对旋转梁单元或驱动单元有效。

发明人还发现,对于保证高的刚度来说有利的是,将支承装置同样布置在固定的壳体的外部区域中,靠近夹持装置。与前面讨论的已知方案相比,由此能够在驱动装置内部得到尽可能短的直的力线通量并且减小不利于刚度的力臂。

下面会详细阐述,根据本发明的夹持装置例如可以包括可转移的组件,其可以与作用面共同作用产生夹持力。在此特别地,可转移的组件在压力作用下可以与作用面贴靠。在可转移的组件与作用面之间由此首先出现了一条不受夹持力的缝隙,要产生夹持力则必须消除这条缝隙。特别地,通过将支承装置和夹持装置根据本发明共同布置在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外部区域中,可以减小支承装置与夹持装置之间的轴向力臂。这就使得即便是在加工工件时负载增加,前述缝隙由于变形也不会扩大太多。

特别地,根据本发明借由驱动力接收装置从(也许是外部的)驱动单元接收转动驱动力,可以理解为将转动驱动力接入旋转装置或将转动驱动力传递至旋转装置。由此就可以使拖挂装置与在此连接的旋转梁单元一起偏转。

在此,首先仅在可选的扩展方案中设置为,由驱动单元直接形成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组成部分。示例性地,驱动单元可以设计成驱动齿轮的电动马达,齿轮与齿轮圈形式的驱动力接收装置接合。同样地,可以将驱动单元设计成电动马达的定子,其驱动优选内置的转子形式的驱动力接收装置。因此,驱动力接收装置也可在生成驱动力时与驱动单元直接共同作用。

一般来说根据本发明还可以设置为,将驱动力接收装置设计成用于固定驱动单元的转动组件的接口。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可以将驱动力接收装置设计成固定法兰,其布置或支承在旋转装置的拖挂装置处。

根据本发明,可以将拖挂装置设计成空心轴,其可以在中心钻孔中容纳旋转梁单元的枢轴。优选地,驱动力接收装置与旋转梁单元的拖挂是抗扭的。对此,旋转梁单元和驱动力接收装置例如通过螺紧固定在拖挂装置处。

根据本发明,驱动装置的支承装置可以设计成滚动轴承,并且一般会形成径向轴承或轴向-径向轴承。特别是可设置为,支承装置布置在拖挂装置与驱动装置的固定的壳体区域之间,并且使得拖挂装置能够转动地支承在该壳体区域中。

本发明的扩展方案设置为,驱动装置仅包括一个这样的支承装置,特别是一个布置在拖挂装置处的轴向-径向滚动轴承。

根据本发明一般来说,有选择性地将旋转装置固定在不同的转动位置是指,固定在旋转装置的运动区域中的或至少一个运动区段中的任意的或被选中的转动位置。

在此,可以通过前述夹持装置的一个或多个可偏转的或可转移的组件与作用面的共同作用进行固定,其中作用面特别是能够设计成拖挂装置的组成部分或者设计成与拖挂装置抗扭地连接的夹持元件的组成部分。根据本发明,夹持装置是指至少一个相应的作用面和/或由作用面和可偏转的组件构成的单元,其中为生成夹持力而额外设置的组成部分(例如供给和排出压力介质的管道)也可以布置在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外部区域之外。根据本发明还可设置为,夹持装置包括液压的和/或气动的工作室,其在引入压力介质时设计成对可转移的组件施加转移力,其中工作室也布置在外部区域中。

示例性地,夹持装置的可偏转的组件可以设计成单活塞或具有固体联杆的膜片的形式。

本发明的扩展方案设置为,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外部区域占旋转装置区域的固定的壳体区域的轴向总宽的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之间。也可特别设置为,外部区域占相应轴向总宽的九分之一、八分之一、七分之一、六分之一、五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

根据本发明还可设置为,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内部区域在此占据了固定的壳体区域的总宽的相应的剩余部分。总宽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外部区域和内部区域。

固定的壳体区域的总宽在此由横截面宽度或包含轴线的截面中的轴距确定。作为相关测量区域的横截面宽度在此设置在旋转装置区域、即靠近旋转装置布置的或与旋转装置相邻的壳体区域中。同样地,该区域主要局限在旋转装置与固定的壳体区域的轴向重叠区域上。

替代地可设置为,选择拖挂装置与特别是布置在当中的容纳旋转梁单元的枢轴的钻孔的轴向总长作为参考尺寸,而不是固定的壳体区域的轴向总宽。当旋转梁组处于安装状态时,也可直接参考旋转梁单元的枢轴进行测量。

在以上情况中,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外部区域相应介于拖挂装置或钻孔或枢轴的轴向总长的十分之到三分之二之间,特别是占相应的轴向总长的九分之一、八分之一、七分之一、六分之一、五分之一、四分之一、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优选地,内部区域在此也是占据了相应的轴向总长的对应的剩余部分。

同样地,参照所述参考尺寸也可确定支承装置与夹持装置之间的根据本发明的轴向距离,即,参照旋转装置区域的固定的壳体区域的轴向总宽或者参照拖挂装置或钻孔或枢轴的轴向总长。根据本发明在此可设置为,轴向距离介于相应的参考尺寸的十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之间。根据本发明同样地,参考外部区域的轴向长度确定轴向距离,轴向距离占轴向长度的0%到100%之间,占0%的情况是指支承装置和夹持装置的轴向位置相同。特别地,可以占轴向长度的20%、40%、60%或80%。

根据本发明还可以设置为,驱动力接收装置至少部分地布置在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内部区域中。该变形因而设置为,驱动力接收装置和支承装置以及夹持装置能够布置在驱动装置内部的不同区域中,其中旋转梁单元的驱动力接收装置的位置在轴向上靠近相应的机床的加工室。

还可设置为,支承装置在轴向上更加内置,即布置地比夹持装置更靠近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内部区域。在此优选地,支承单元可以在轴向上布置在轴向内置的驱动力接收装置与轴向外置的夹持装置之间。同样地,夹持装置可以在轴向上布置在轴向内置的驱动力接收装置与轴向外置的支承装置之间。

本发明的扩展方案设置为,驱动力接收装置设计为电动马达的转子,其优选设计为力矩马达和/或内转子。根据本发明同样可设置有设计成外转子的电动马达,其中电动马达又优选设计成力矩马达。通过使用电动马达可以非常精确地调节与驱动装置连接的旋转梁单元的转动位置。力矩马达的使用还保证了,能够为紧凑的构造形式提供足够的扭矩,从而也能够为重工件定位并相对于工具引导重工件。通过将电动马达设计成内转子还能够缩小结构尺寸。

根据本发明可设置为,固定的壳体区域包含所有不与驱动装置的其余组件、特别是不与旋转装置一起围绕旋转轴线转动的组件。同样地,固定的壳体区域可以是一件式设计,例如设计成基架的相应横截面区域。

本发明的扩展方案设置为,固定的壳体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框架元件和至少一个可拆除地安装在框架元件处的盖组。框架元件在此能够在驱动装置、特别是拖挂装置的一半以上的轴向长度上延伸。优选地,框架元件在驱动装置的大致轴向全长上延伸并且可能超过全长。盖组能够包括大致平面的盖件并且对此配置成,在维护工作时从框架元件处拆除并能够重新安装上去。

根据本发明对此还可设置为,盖组布置在框架元件的在轴向上远离旋转梁单元的外表面处,并且至少区段性地(特别是在轴向上)相对夹持装置布置。这就使得在相应地拆除盖组时容易接触夹持装置。根据本发明,通过在框架元件的外表面的布置,以及在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外部区域中的优选布置,还保证了从相应的机床外部或者从其加工室外部能够低成本地接触夹持装置。在此根据本发明还可设置为,夹持装置或夹持装置的单个组件至少部分地布置在盖组处,并且与盖组形成相应地可拆除地、能够安装在驱动装置处的模块。

一般还可设置为,盖组的直径或径向长度大于夹持装置的直径或径向长度。由此能够在驱动装置的壳体中、特别是框架元件中提供开口,通过开口可以将夹持装置完整地且无需额外拆除步骤地取出。

固定的壳体区域、特别是框架元件能够提供多个轴向和/或径向作用面,其设计用于引导、支承或支撑驱动装置的其他组件。“径向作用面”是指面区段,其能够基本接收径向上的力并提供相应的止挡面。“轴向作用面”作相应理解,其基本接收轴向力。

本发明的扩展方案设置为,至少支承装置和夹持装置支撑在其框架元件的作用面处。优选地,框架元件还能够借由相应的作用面支撑驱动单元、特别是支撑电动马达的定子。通过支撑在共同的框架元件处能够改善结构刚度。

根据本发明的扩展方案还可设置为,固定的壳体区域具有径向内置的区域,其特别是由径向内伸的直径凸起形成,且支承装置布置在内置区域中。根据此变形,固定的壳体区域能够在驱动装置区域中具有径向更加外置的区域以及径向更加内置的区域。这可以围成共同的空间,将驱动装置容纳其中。也可特别设置为,径向内置的区域确定了轴向和/或径向作用面,支撑装置贴靠在作用面处或至少支承在作用面处。

对此根据本发明还可设置为,径向内置区域形成至少一个轴向作用面,其与夹持装置共同作用和/或设计成与驱动单元的组件共同作用。换言之,也可设置为,径向内置的区域既可以为支承装置提供支撑,也可以为驱动单元或夹持装置的组件提供支承。这使得结构尤为紧凑并且驱动装置内部的力线通量短又直。

本发明的扩展方案设置为,夹持装置设计成在径向上生成夹持力。同样地,根据本发明可设置为,夹持装置设计成在轴向上生成夹持力。夹持装置由此能够设计成轴向或径向夹持装置,其中各个方向说明按已知方式描述了压力生成的方向或夹持装置的进给运动。此外,一般借助液压的或气动的压力介质生成夹持力。

在此也可设置为,夹持装置既在径向也在轴向上生成夹持力。在这种情况下,夹持装置对此还可以设计成,在某一方向(径向或轴向)上生成的夹持力超过另一方向。夹持力在此一般是指借由夹持装置生成的压力,例如借助可偏转的组件将该力施加到作用面上。优选地,作用面可设计成旋转装置的、特别是拖挂装置的组成部分。这样可以在作用面处或内部生成阻碍转动的摩擦力。也可替代或补充地设置为,夹持力引起阻碍转动的形状匹配的构造。

本发明的扩展方案设置为,支承装置包括转动测量系统。特别地,转动测量系统设计为,决定旋转装置的、特别是与旋转装置连接的旋转梁单元的转动位置或角度位置。

根据本发明,由于支承装置布置在固定的壳体区域的外部区域中,由此保证了转动测量系统也可布置在一般来说容易接触的位置上。由此鉴于驱动装置的转动测量系统也可改善维护友好性。这尤其是针对已知方案而言,其中转动测量系统布置在一般来说难以接触的力矩马达中。替代地或补充地,转动测量系统也可布置在旋转装置的轴向外端处、特别是布置在拖挂装置处。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机床,其具有根据前述方面的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旋转梁组,其包括至少单侧被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容纳的旋转梁单元,特别是具有附加旋转台轴的旋转梁单元。

附图说明

接下来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阐述。

其中:

图1示出了两侧均容纳在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中的旋转梁单元的总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包含轴线的截面图;并且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的包含轴线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旋转梁组的一个例子,其具有两个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10。在两个相对布置的驱动装置10之间布置有旋转梁单元12。旋转梁单元12包括在驱动装置10之间水平延伸的旋转梁14以及在旋转梁14处居中布置的旋转台16。接下来会进一步阐述,在驱动装置10中均布置有驱动单元,旋转梁单元12可借由驱动单元围绕在图1中水平延伸的旋转轴线a旋转。

旋转梁单元12还包括容纳在旋转梁14中的驱动单元(未特别示出),以便旋转台16可以围绕竖直的旋转轴线b转动。通过围绕轴线a和b转动可以确定张紧在旋转台16上的工件相对于图1中未示出的机床工具的位置。在此也可想到与图1中图示不同的方案,即,旋转梁单元12仅单侧容纳在一个驱动装置10中,以及不含附加旋转台16的变形。

图1中清楚示出的旋转梁单元12的组成部分伸进未详细示出的机床的工作室r。驱动装置10还可以设计为单独的驱动架(antriebsbock),其可固定在机床的机架处。示例性地,这可以通过支在机架的外安装面上和在驱动装置10的下部螺栓区域19中螺紧从而固定。不过同样可想到的是,将驱动单元10布置在机架内部,例如嵌入机架中的相应凹口中。驱动装置也可形成机架的集成的组成部分,其中驱动装置的固定的壳体区域可由机架的相邻区域形成。

在图1中还可看出,所示未切开的驱动装置10均包括固定的壳体区域36。此外,旋转梁14的枢轴均已下面会谈到的方式可旋转地容纳在驱动装置10中。以旋转轴线a为参考,驱动装置10的固定的壳体区域36各具有一个在轴向上靠近旋转梁单元12的内部区域20,该区域靠近未示出的机床的工作室r或与之相邻。同样地,固定的壳体区域36具有在轴向上远离旋转梁单元12的外部区域22。外部区域可以说是位于工作室r对面,也就是布置在其外部或与其不相邻。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10。图2中的驱动装置10的取向在此对应于图1中的右侧驱动装置10。因此图2中未示出的旋转梁单元12的枢轴从左向右沿着旋转轴线a插入旋转装置26的中心钻孔24中。

旋转装置26包括在示例中设计成空心轴的拖挂装置28,拖挂装置也定义了中心钻孔24并设计成围绕旋转轴线a呈旋转对称。

此外,拖挂装置28能够与未示出的旋转梁单元12的枢轴或旋转梁单元12的相应的接口区域的枢轴以已知的方式抗扭地连接。这例如可以通过螺紧或常规的轴毂连接进行。

此外,旋转装置26包括同样与拖挂装置28抗扭地连接的驱动力接收装置30。其在本例中设计成力矩马达31的内置转子。力矩马达31还包括形成驱动单元32的定子,定子容纳在驱动装置10中。因此在本例中将力矩马达31设计成内转子。

驱动力接收装置或转子30与拖挂装置28的法兰部分33螺紧,其中图2中并未示出螺紧细节。在此,法兰部分33由拖挂装置28的外部直径凸起形成。

此外,旋转装置26借由支承装置34可转动地支承在驱动装置10的固定的壳体区域36中。支承装置34在示例中设计成轴向-径向滚动轴承,并且贴靠在拖挂装置28的外圆周面和固定的壳体区域36的径向内伸的直径凸起37处。

从而能够通过驱动力接收装置30将旋转装置26的借由驱动单元32生成的旋转力接收,并借由拖挂装置28传递至旋转梁单元12。

在图2中的驱动装置10的右侧区域中还可以看到夹持装置38。夹持装置通常会设计成轴向夹持装置并且包括容纳可偏转的组件42的两个固定的组件40。组件40、42以已知的方式围成工作室,为了转移可转移的组件42可以将压力介质引入工作室中。对此,可转移的组件42在图2中轴向向左转移,即朝着旋转梁单元12的方向转移。组件42在此与夹片元件44贴靠,夹片元件与拖挂装置28抗扭地连接。在此,夹片元件44的贴靠区域形成作用面,在引入压力的情况下借由可偏转的组件42可在作用面处生成阻碍旋转的摩擦力。图2中示出的夹持装置38处于张紧并生成夹持力的状态。

在图2中,驱动装置10的固定的壳体区域36包括中心框架元件46以及轴向内置的和轴向外置的盖组48、50。框架元件46具有多个径向作用面52,力矩马达31的定子或驱动单元32、支承装置34的径向外环35和夹持装置38的径向外部固定的组件40抗扭地贴靠在作用面处。

框架元件46还包括径向内伸的直径凸起37,其具有径向作用面52和轴向作用面54用以支撑支承装置34。此外,直径凸起37定义了沿轴向朝向外部的轴向作用面39,夹持装置38的夹片元件44贴靠在该作用面处。同样地,直径凸起37形成了轴向内置的轴向作用面41,其用作驱动单元32的止挡面。

如图1中的示例,固定的壳体区域36包括沿轴向靠近图2中未示出的旋转梁单元12的内部区域20以及沿轴向远离旋转梁单元的外部区域22。在根据图2的实施方式中,通过盖组48、50以及框架元件46围成内部区域和外部区域。盖组48、50在此各自贴靠在框架元件46的外表面54处并且在该区域中与框架元件46螺紧(图2中未特别示出)。外部盖组50的贴靠面54在此由框架元件46的轴向外部端面54形成。框架元件46还具有驱动装置10的螺紧区域19(图2中未特别示出),以便能够将驱动装置10固定在机床的机架处(参见图1)。

图2总体来看,支承装置34以及夹持装置38都布置在固定的壳体区域36的外部区域22中。反之,驱动单元32靠近驱动装置10的轴向内置的区域从而布置在固定的壳体区域36的内部区域20中。

图2中还可以看出,固定的壳体区域36在旋转装置26的范围中沿着旋转轴线a的轴向总宽为b,其中在该示例中不考虑壳体区域36和旋转装置26的在轴向上的精确重叠。在此,包括支承装置34和夹持装置38的轴向外部区域22是固定的壳体区域36的轴向总宽b中的a部分。在此,外部区域22的a部分占轴向总宽b的三分之一。相应地,轴向内部区域20的i部分占轴向总宽b的三分之二。还可以看出,驱动单元32以及驱动力接收装置30以内置转子的形式全部布置在轴向内部区域20的内部。

在图2中还可以看出的是,支承装置34与夹持装置38之间的轴向距离d相对较小。在此,主要调整支承装置34的滚动体区域的外端,使其适应于夹持装置44的作用面之间的轴向距离。在该示例中,距离d占固定的壳体区域36的轴向总宽b的六分之一以及外部区域22的轴向长度a的一半。

这就决定了,支承装置34与夹持装置38之间的力线通量通过相对较短的轴向距离d发生,并且支承力或夹持力之间的轴向力臂d相对于支承装置34和夹持装置38的其他组件来说相应较小。

最后,在图2中可以看到布置在拖挂装置28的轴向外端的转动测量系统60,其根据旋转装置26的实时角度位置生成信号。转动测量系统60一般也可以布置在外侧盖组50处或支承在此。在该示例中,转动测量系统被保持在拖挂装置28的阶梯状的轴向端部处并被提升至相应的直径凸起上。

附加地或替代地,也可设置有集成在支承装置34中的转动测量系统60,其中主要示出了集成在轴承中的探头34a。如此便可省略拖挂装置28处的附加的直径凸起或者省略外侧盖组50处的特别安排,其中直径凸起和特别安排用于保持图2中示出的轴向外部转动测量系统60。由此可以减少拖挂装置28和/或盖组50的制造费用,从而能够节约相应成本。根据本发明,支承装置34同样布置在外部区域中,在此可以一如既往地保证维护友好性和可接触性。

通过将支承装置34和夹持装置38布置在固定的壳体区域36的轴向外部区域22中,可以减少组件的费用并且可以从图1示出的加工室r的外部接触组件。这同样适用于角度测量装置60。在此仅需将外部盖组50从框架元件46拆解下来。此外,为了维护组件也无需拆除驱动装置10的其他组件或者图1中示出的整体组合件。

通过在轴向外部区域22中的共同布置以及支承装置34与夹持装置38之间由此获得的较小的轴向距离d,可以在保证驱动装置10内部的力线通量短且直的同时,保证刚度得到提高。此外还可以将支承装置34、夹持装置38还有驱动单元32各自布置在其框架元件46处用以改善刚度。由此可得分支少的力线通量,其穿过尽可能少的单个组件。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驱动装置10的第二实施方式。它与图2中的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仅在于夹持装置38的设计。因此接下来相同的或等效的组件会使用相同的标号。

根据图3,夹持装置38同样也是定位在驱动装置10的内部,也就是定位在固定的壳体区域36的轴向外部区域22中。外部区域22的尺寸也与根据图2的变形的尺寸相同,是固定的壳体区域36的轴向总宽b中的a部分。支承装置34与夹持装置38之间的轴向距离d的尺寸也相同。

夹持装置38与图2中的变形的不同之处在于,其设计成径向夹持装置,即生成径向作用的压力。对此,夹持装置38也具有可转移的组件42,为了生成压力可以将可转移的组件42朝着拖挂装置28的径向外部作用面52的方向径向向内转移。由此在拖挂装置28与可偏转的组件42之间的贴靠区域中也可生成阻碍旋转的摩擦力。图3中示出的夹持装置38是处于张紧状态的。

一般来说,特别是相对于常常只能液压控制的轴向夹持装置来说,气动控制的径向夹持装置是有利的。但是气动操控的径向夹持装置38在迄今为止的用于旋转梁的驱动装置中的应用当中经济性都不高。原因特别是在于,这种夹持装置38只能消除与对面的作用面之间的相对较小的缝隙宽度。基于径向传送,缝隙宽度在周向上也要尽可能均匀,特别是对于全方位贴靠的径向夹持装置38来说。

通过根据本发明布置支承装置34和夹持装置38以及由此获得的较小的轴向距离d可以保证,例如在加工工件时出现的支承力与夹持装置38之间的轴向力臂d较小。因此夹持装置38与拖挂装置28之间的缝隙渐渐不再总是由于变形而加大。因此,本发明经济意义重大并且使得气动操控的径向夹持装置38足够可靠地应用在用于旋转梁的驱动装置中。同样地,能够应用可转移的夹持装置,其具有单活塞或具有固体联杆的膜片,其中优选还是通过气动进行转移。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