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动弯管工作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6401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半自动弯管工作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弯管技术,具体地指一种半自动弯管工作台。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传统的弯管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工作效率低下,工作稳定性差,部件容易损坏等问题,而且对于不同尺寸的管件的弯折的兼容性差等问题。

弯管机大致可以分为数控弯管机,液压弯管机等等。弯管机主要是通过液压力在冷态下对管体进行一个弯曲半径或两个弯曲半径的缠绕式弯曲,广泛使用于汽车、空调等行业的各种管件和线材的弯曲。

汽车、家电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刺激弯管机行业的迅速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兼容性的半自动弯管工作台。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半自动弯管工作台,包括台面,所述台面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传送管材的传送辊及用于固定管材的固定夹具;所述传送辊及所述固定夹具之间设置有弯管固定模及弯管活动模,所述弯管固定模及所述弯管活动模可相对所述台面转动及移动,所述弯管固定模及所述弯管活动模均设置有若干个可拆卸的弯管模。

通过这种技术方案,可另设若干弯管模根据实际需求更换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台还包括与所述台面相垂直的弯管固定模液压柱、弯管活动模垂直液压柱,平行于所述台面的弯管活动模水平液压柱,所述弯管固定模下端与弯管固定模液压柱的活动端转动连接,所述弯管固定模液压柱的固定端与台面相连接;所述弯管活动模水平液压柱固定端与弯管活动模垂直液压柱活动端相连接。

这样可通过水平液压柱发力弯管,而通过垂直液压柱调整高度将适配的弯管模对准管材。

还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基座上设置有二阶旋转基座,所述二阶旋转基座通过二阶旋转基座转轴转动连接在所述旋转基座转动上;所述弯管活动模垂直液压柱固定端与所述二阶旋转基座相连接。

通过设置旋转基座,可改变弯管模与夹具传送辊的相对位置,提高整个装置的灵活性。

又进一步地,所述旋转基座上设置有二阶旋转基座,所述二阶旋转基座设置有二阶旋转基座转轴,所述二阶旋转基座可绕二阶旋转基座转轴相对所述旋转基座转动;所述弯管活动模垂直液压柱固定端与所述二阶旋转基座相连接。

通过二阶旋转基座,使得活动模和固定模之间能调整相对位置,进一步提高了灵活性。

再进一步地,所述弯管活动模水平液压柱活动端与所述弯管活动模之间设置有弯管活动模支架,所述弯管活动模支架呈Y字型,所述弯管活动模上下两端分别与所述弯管活动模支架其中两端连接,所述弯管活动模支架另一端与所述弯管活动模水平液压柱活动端相连接。上述方案使得弯管活动模对管材施力更加均衡平滑。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通过设置若干个在垂直方向上分布的可拆卸模具并配合垂直液压柱,提高了整个弯管平台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旋转基座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台面1;旋转基座2;旋转基座转轴2.1;二阶旋转基座3;二阶旋转基座转轴3.1;弯管固定模4;弯管固定模液压柱4.1;传送辊5;固定夹具6;弯管活动模7;弯管活动模水平液压柱7.1;弯管活动模垂直液压柱7.2;弯管活动模支架7.3。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半自动弯管工作台,包括台面1,台面1上设置有若干个用于传送管材的传送辊5及用于固定管材的固定夹具6;传送辊5及固定夹具6之间设置有弯管固定模4及弯管活动模7,弯管固定模4及弯管活动模7可相对台面1转动及移动,弯管固定模4及弯管活动模7均设置有三个可拆卸的弯管模。

如图2所示,半自动弯管工作台还包括与台面1相垂直的弯管固定模液压柱4.1、弯管活动模垂直液压柱7.2,平行于台面1的弯管活动模水平液压柱7.1,弯管固定模4下端与弯管固定模液压柱4.1的活动端转动连接,弯管固定模液压柱4.1的固定端与台面1相连接;弯管活动模水平液压柱7.1固定端与弯管活动模垂直液压柱7.2活动端相连接。

台面1上设置有旋转基座2,旋转基座2通过旋转基座转轴2.1,转动连接在台面1上;弯管固定模液压柱4.1固定端与旋转基座2相连接,弯管活动模垂直液压柱7.2固定端与旋转基座2相连接。

旋转基座2上设置有二阶旋转基座3,二阶旋转基座3通过二阶旋转基座转轴3.1转动连接在旋转基座2转动上;弯管活动模垂直液压柱7.2固定端与二阶旋转基座3相连接。

弯管活动模水平液压柱7.1活动端与弯管活动模7之间设置有弯管活动模支架7.3,弯管活动模支架7.3呈Y字型,弯管活动模7上下两端分别与弯管活动模支架7.3其中两端连接,弯管活动模支架7.3另一端与弯管活动模水平液压柱7.1活动端相连接。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