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蜗杆旋风切削机铣切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63785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蜗杆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蜗杆旋风切削机铣切头。



背景技术:

蜗杆传动是一种重要的机械传动方式,而其中的蜗杆是其结构中的关键部件,目前对蜗杆的加工主要有铣切、滚压等方式,而铣切方式为精度较高的加工工艺,一般由蜗杆旋风切削机来完成。现有的蜗杆旋风切削机铣切头由于设计缺陷,致使使用寿命极其短暂,一般只有6个月左右就会出现刀具切削时抖动,致使蜗杆齿面出现振纹及尺寸超差,无法确保蜗杆铣切质量,必须更换铣切头才能确保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种蜗杆旋风切削机铣切头,其结构简单合理,易于组装,工作性能稳定可靠,使用寿命较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蜗杆旋风切削机铣切头,包括套筒、前法兰、后法兰、轴芯、刀具及同步带轮,所述前法兰、所述后法兰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套筒的两端,所述轴芯沿轴向穿设于所述套筒内,所述轴芯的两端伸出于所述套筒的外部,所述刀具固定设置于所述轴芯的前端,所述同步带轮固定设置于所述轴芯的后端;所述套筒的内壁形成有大径部和小径部,所述大径部与所述小径部之间形成有套筒台阶,所述轴芯的外部从前至后依次固定套设有前轴承组件和后轴承组件,所述前轴承组件的后端与所述套筒台阶轴向相抵;所述套筒的壁上分别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所述前法兰的内壁嵌装有与所述轴芯密封配合的前油封,所述后法兰的内壁嵌装有与所述轴芯密封配合的后油封。

进一步地,所述前轴承组件包括从前至后依次串设于所述轴芯上的第一前轴承、第二前轴承及第三前轴承,所述第一前轴承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前隔套,所述轴芯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前隔套的前端轴向限位的第一轴芯台阶,所述第二前轴承与所述第三前轴承之间设置有前轴承间隔套,所述第三前轴承的后端与所述套筒台阶轴向相抵,所述第三前轴承的后端还设置有第二前隔套,所述轴芯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前隔套的后端轴向限位的第一限位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前隔套的外部设置有锁紧螺帽。

进一步地,所述前轴承间隔套包括相互套接的前轴承内隔套和前轴承外隔套。

进一步地,所述前轴承间隔套与所述进油口的位置相对应。

进一步地,所述前轴承内隔套与所述前轴承外隔套均设有与所述进油口对应的前过油孔。

进一步地,所述后轴承组件包括从前至后依次串设于所述轴芯上的第一后轴承和第二后轴承,所述第一后轴承的前端设置有后隔套,所述轴芯的外壁设置有与所述后隔套的前端轴向限位的第二轴芯台阶,所述第一后轴承与所述第二后轴承之间设置有后轴承间隔套,所述轴芯的外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后轴承的后端轴向限位的第二限位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后轴承的后端与所述后法兰轴向相抵。

进一步地,所述后轴承间隔套包括相互套接的后轴承内隔套和后轴承外隔套。

进一步地,所述后轴承内隔套和所述后轴承外隔套均设有与所述出油口对应的后过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蜗杆旋风切削机铣切头,通过将套筒的内壁仅设置为大径部和小径部两种不同的内孔结构,使得套筒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而且能够保证套筒同轴度;轴芯的外部分别套设前轴承组件和后轴承组件,使得对轴芯的支撑效果较好,确保了轴芯转动时的稳定性;大径部和小径部之间形成套筒台阶,有效对前轴承组件进行轴向限位,装配较为方便,有利于提高装配精度;通过在套筒的壁上分别设置进油口和出油口,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可由进油口向套筒内充入润滑油,利用润滑油对轴芯、前轴承组件及后轴承组件加以润滑,润滑油再经出油口流出,从而减小了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磨损,能够有效延长使用寿命,确保了本实用新型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中:1、套筒;11、大径部;12、小径部;13、套筒台阶;14、进油口;15、出油口;2、前法兰;21、前油封;3、后法兰;31、后油封;4、轴芯;41、第一轴芯台阶;42、第二轴芯台阶;5、刀具;6、同步带轮;71、第一前轴承;72、第二前轴承;73、第三前轴承;74、第一前隔套;75、第二前隔套;76、第一限位螺母;77、锁紧螺帽;78、前轴承内隔套;79、前轴承外隔套;80、前过油孔;81、第一后轴承;82、第二后轴承;83、后隔套;84、第二限位螺母;85、后轴承内隔套;86、后轴承外隔套;87、后过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所示的一种蜗杆旋风切削机铣切头,包括套筒1、前法兰2、后法兰3、轴芯4、刀具5及同步带轮6,前法兰2、后法兰3分别固定连接于套筒1的两端,轴芯4沿轴向穿设于套筒1内,轴芯4的两端伸出于套筒1的外部,刀具5固定设置于轴芯4的前端,同步带轮6固定设置于轴芯4的后端,同步带轮6与切削机主轴传动连接,用于驱动轴芯4转动,以带动刀具5同步转动,进行铣切加工。

套筒1的内壁形成有大径部11和小径部12,即,大径部11的直径大于小径部12的直径,大径部11与小径部12之间形成有套筒台阶13,轴芯4的外部从前至后依次固定套设有前轴承组件和后轴承组件,前轴承组件的后端与套筒台阶13轴向相抵。

本实施例中,前轴承组件包括从前至后依次串设于轴芯4上的第一前轴承71、第二前轴承72及第三前轴承73,第一前轴承71的前端设置有第一前隔套74,轴芯4的外壁设置有与第一前隔套74的前端轴向限位的第一轴芯台阶41,第二前轴承72与第三前轴承73之间设置有前轴承间隔套,第三前轴承73的后端与套筒台阶13轴向相抵,第三前轴承73的后端还设置有第二前隔套75,轴芯4的外壁设置有与第二前隔套75的后端轴向限位的第一限位螺母76。为了对第一前隔套74加以紧固,以提高前轴承组件的装配稳定度,第一前隔套74的外部设置有锁紧螺帽77。

后轴承组件包括从前至后依次串设于轴芯4上的第一后轴承81和第二后轴承82,第一后轴承81的前端设置有后隔套83,轴芯4的外壁设置有与后隔套83的前端轴向限位的第二轴芯台阶42,第一后轴承81与第二后轴承82之间设置有后轴承间隔套,轴芯4的外部设置有与第二后轴承82的后端轴向限位的第二限位螺母84,为了进一步提高装配精度,装配时,第二后轴承82的后端与后法兰3轴向相抵。

套筒1的壁上分别设有进油口14和出油口15,前法兰2的内壁嵌装有与轴芯4密封配合的前油封21,后法兰3的内壁嵌装有与轴芯4密封配合的后油封31。本实施例中,前轴承间隔套包括相互套接的前轴承内隔套78和前轴承外隔套79,具体地,前轴承间隔套与进油口14的位置相对应,为了确保润滑油的顺利流通,前轴承内隔套78与前轴承外隔套79均设有与进油口14对应的前过油孔80。本实施例中,后轴承间隔套包括相互套接的后轴承内隔套85和后轴承外隔套86,为了确保润滑油的顺利流通,后轴承内隔套85和后轴承外隔套86均设有与出油口15对应的后过油孔87。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蜗杆旋风切削机铣切头,通过将套筒1的内壁仅设置为大径部11和小径部12两种不同的内孔结构,使得套筒1结构简单,易于加工,而且能够保证套筒1同轴度;轴芯4的外部分别套设前轴承组件和后轴承组件,使得对轴芯4的支撑效果较好,确保了轴芯4转动时的稳定性。

大径部11和小径部12之间形成套筒台阶13,有效对前轴承组件进行轴向限位,装配较为方便,有利于提高装配精度,具体地说,装配时,先将套筒1预热,使套筒1的内孔因温升而胀大,接着将预装在轴芯4上的前轴承组件和后轴承组件连同轴芯4一起插入至套筒1内,直至前轴承组件的后端与套筒台阶13轴向相抵,然后再利用锁紧螺帽77将前轴承组件锁紧,最后装入前法兰2、后法兰3、刀具5及同步带轮6等剩余部件即可。

通过在套筒1的壁上分别设置进油口14和出油口15,本实用新型工作时,可由进油口14向套筒1内充入润滑油,利用润滑油对轴芯4、前轴承组件及后轴承组件加以润滑,润滑油再经出油口15流出,从而减小了本实用新型工作时的磨损,能够有效延长使用寿命,确保了本实用新型工作稳定性与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