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36489阅读:6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



背景技术:

数控铣加工床的分类数控铣加工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机床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人了解的是铣床、车床和钻床,也就是所说的普通机床,这些设备通过技术工人操作手轮移动刀架使刀具沿正确的方向走刀到零件所加工的位置。普通机床需要通过接受过较长时间的专业培训并且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操作者在具备一定条件的环境下才能加工出高质量的零件。相对来说,普通设备的加工效率较低,成本较高,主要是因为铣削动力头数量单一,无法保证高效率加工。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包括动力头本体,动力头本体上设有伺服电机接口,动力头本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台和第二安装台,第一安装台和第二安装台上设有ER夹头夹持单元,ER夹头夹持单元包括固定在与动力头本体连接的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安装轴,安装轴的端部设有固定夹头;

安装板的一侧设有与动力头本体连接的冷却喷管,冷却喷管的端口朝向固定夹头,动力头本体上设有水管接头和气管接头,动力头本体内设有两个过渡连接管,两个过渡连接管的一端分别连接水管接头和气管接头,另一端连接冷却喷管。

上述的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所述第一安装台和第二安装台的高度不一致。

上述的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所述动力头本体上设有油脂加注口,动力头本体内设有与油脂加注口连接的油脂腔,安装轴的中部设有中孔,安装轴伸入到动力头本体内与油脂腔连通。

上述的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所述冷却喷管的端部通过紧固螺栓固定在动力头本体上。

上述的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第一安装台和第二安装台上ER夹头夹持单元数量均为三个。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的动力头本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台和第二安装台,第一安装台和第二安装台上设有ER夹头夹持单元,ER夹头夹持单元包括固定在与动力头本体连接的安装板,安装板上设有安装轴,安装轴的端部设有固定夹头,固定夹头用于固定刀具,多个ER夹头夹持单元能同时固定多个刀具,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安装板的一侧设有与动力头本体连接的冷却喷管,冷却喷管的端口朝向固定夹头,动力头本体上设有与冷却喷管连接的水管接头和气管接头,随时供给水或高压气进行加工部位冷却,为了方便刀具润滑,动力头本体上设有油脂加注口,动力头本体内设有与油脂加注口连接的油脂腔,安装轴的中部设有中孔,安装轴伸入到动力头本体内与油脂腔连通,油脂加注口注入的油脂可以对安装轴端部的刀具进行润滑,提高了润滑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包括动力头本体1,动力头本体1上设有伺服电机接口2,动力头本体1上设有第一安装台3和第二安装台4,第一安装台3和第二安装台4上设有ER夹头夹持单元,ER夹头夹持单元包括固定在与动力头本体1连接的安装板5,安装板5上设有安装轴6,安装轴6的端部设有固定夹头7;

安装板5的一侧设有与动力头本体1连接的冷却喷管8,冷却喷管8的端口朝向固定夹头7,动力头本体1上设有水管接头9和气管接头10,动力头本体1内设有两个过渡连接管,两个过渡连接管的一端分别连接水管接头9和气管接头10,另一端连接冷却喷管8。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安装台3和第二安装台4的高度不一致,动力头本体1上设有油脂加注口11,动力头本体1内设有与油脂加注口11连接的油脂腔12,安装轴6的中部设有中孔,安装轴6伸入到动力头本体1内与油脂腔12连通。

进一步,冷却喷管8的端部通过紧固螺栓13固定在动力头本体1上,第一安装台3和第二安装台4上ER夹头夹持单元数量均为三个。

该六轴同向铣削动力头的动力头本体上设有第一安装台3和第二安装台4,第一安装台3和第二安装台4上设有ER夹头夹持单元,ER夹头夹持单元包括固定在与动力头本体1连接的安装板5,安装板5上设有安装轴6,安装轴6的端部设有固定夹头7,固定夹头7用于固定刀具,多个ER夹头夹持单元能同时固定多个刀具,提高了加工效率,而且安装板5的一侧设有与动力头本体1连接的冷却喷管8,冷却喷管8的端口朝向固定夹头7,动力头本体1上设有与冷却喷管8连接的水管接头9和气管接头10,随时供给水或高压气进行加工部位冷却,为了方便刀具润滑,动力头本体1上设有油脂加注口11,动力头本体1内设有与油脂加注口11连接的油脂腔12,安装轴6的中部设有中孔,安装轴6伸入到动力头本体1内与油脂腔12连通,油脂加注口11注入的油脂可以对安装轴6端部的刀具进行润滑,提高了润滑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