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专用于变位机的夹具快速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47744发布日期:2019-02-22 21:45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专用于变位机的夹具快速切换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来讲是一种专用于变位机的夹具快速切换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普遍的设备都是专机专用,不能满足企业生产产品的多样化需求,这样的专机都是固定式连接,不易改造,从而造成设备利用率低、生产产品单一以及设备投入浪费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专用于变位机的夹具快速切换装置,能提高设备利用率,降低设备成本,更好的融入到各种焊接生产线中。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专用于变位机的夹具快速切换装置,包括固定板和连接板,还包括挡块、至少一个活动销、两带轴孔螺栓和两压板;所述固定板安装于变位机转动盘的盘面;两带轴孔螺栓分别设置在固定板的两侧,且带轴孔螺栓的下端通过销轴与固定板连接;两压板分别设置于对应带轴孔螺栓靠近上端的位置,并通过六角螺母锁紧;所述挡块设置在固定板顶部与转动盘的交界处;所述活动销竖直设置在固定板顶部;所述连接板安装于变位机夹具固定盘的背面,且连接板的两侧设置有与压板相配合的卡口;连接板开设有与活动销相配合的定位孔。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活动销设有一个,位于固定板的中部。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压板与带轴孔螺栓下端的距离与连接板的厚度相适配。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板沿变位机转动盘的直径设置。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固定板的截面呈L形结构。

进一步改进在于:所述连接板的截面呈L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装置最大的亮点在于可快速在变位机上任意更换夹具,代替了之前的专机专用,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焊接生产线的效率以及设备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具快速切换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夹具快速切换装置的工作状态图。

附图标记:

1-挡块;2-活动销;3-带轴孔螺栓;4-六角螺母;5-压板;6-固定板;7-连接板;8-夹具固定盘;9-转动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的实施例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横向(X)”、“纵向(Y)”、“竖向(Z)”、“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保护范围。

下面结合说明书的附图,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描述,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专用于变位机的夹具快速切换装置,包括固定板6和连接板7,还包括挡块1、至少一个活动销2、两带轴孔螺栓3和两压板5;

固定板6安装于变位机转动盘9的盘面;具体的,固定板6的截面呈L形结构。优选的,固定板6沿变位机转动盘9的直径设置。

两带轴孔螺栓3分别设置在固定板6的两侧,且带轴孔螺栓3的下端通过销轴与固定板6连接;

两压板5分别设置于对应带轴孔螺栓3靠近上端的位置,并通过六角螺母4锁紧;具体的,压板5与带轴孔螺栓3下端的距离与连接板7的厚度相适配。

挡块1设置在固定板6顶部与转动盘9的交界处;

活动销2竖直设置在固定板6顶部;具体的,活动销2设有一个,位于固定板6的中部。

连接板7安装于变位机夹具固定盘8的背面,且连接板7的两侧设置有与压板5相配合的卡口;连接板7开设有与活动销2相配合的定位孔。具体的,连接板7的截面呈L形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

该装置通过压板连接板压紧并用六角螺母锁死,工作时靠挡块和固定板承受径向力,活动销用来连接固定板6和连接板7,可限制轴向运动。在需要快速切换夹具时,先将活动销抽出,再将六角螺母松开,将带轴孔螺栓旋转出连接板7,即可快速更换夹具。

在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优选地”、“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于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者示例中以合适方式结合。

通过上述的结构和原理的描述,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采用本领域公知技术的改进和替代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由各权利要求限定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