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5895发布日期:2019-01-02 22:4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折弯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弯机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折弯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折弯机均为单轴辊,针对空调器的蒸发器和冷凝器,如果需要将蒸发器或冷凝器折弯出两个折弯段,则在折弯其中一段后,通过移动蒸发器或冷凝器,然后移动到确定位置再进行第二段折弯,整个过程不仅费时而且折弯的精度也很难保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弯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折弯机在进行双折弯时较为复杂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弯机,包括:第一轴辊;第二轴辊,第二轴辊与第一轴辊间隔设置;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用于支撑待折弯的工件,第一轴辊和第二轴辊均设置在支撑组件的上方;插设机构,插设机构设置在支撑组件上,插设机构包括:插设部,插设部用于插设在工件的容纳间隙内,在工件弯折时,插设部与形成容纳间隙的两个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相接触以防止两个壁面产生相对位移;其中,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可翻转地设置,以使工件在支撑组件与第一轴辊的作用下或支撑组件与第二轴辊的作用下折弯。

进一步地,插设部沿靠近或远离容纳间隙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插设部具有插设在容纳间隙内的第一位置和与容纳间隙相分离的第二位置。

进一步地,插设部为L形插板,L形插板包括两个矩形板,其中,一个矩形板的至少部分用于插设在容纳间隙内。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组件,第一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轴辊的下方以支撑工件,第一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沿靠近或远离第一轴辊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紧或释放位于第一支撑组件与第一轴辊之间的工件的第一待弯折部;其中,第一支撑组件绕第一旋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在工件的第一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一支撑组件与第一轴辊之间时,使第一待弯折部在第一支撑组件的作用下折弯。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二支撑组件,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一支撑组件间隔设置,第二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轴辊的下方以支撑工件,第二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沿靠近或远离第二轴辊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紧或释放位于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二轴辊之间的工件的第二待弯折部;其中,插设机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组件上,第二支撑组件绕第二旋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在工件的第二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二轴辊之间时,使第二待弯折部在第二支撑组件的作用下折弯,且插设机构随第二支撑组件转动。

进一步地,当工件的第一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一支撑组件与第一轴辊之间时,第二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支撑在工件上,第一支撑组件绕第一旋转轴线转动,以使第一待弯折部折弯,其中,在第一支撑组件绕第一旋转轴线转动时,工件相对于第二支撑组件移动。

进一步地,支撑组件还包括:第三支撑组件,第三支撑组件设置在第一支撑组件和第二支撑组件之间,第三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第三支撑组件具有与工件相接触的支撑位置,或与工件相分离的分离位置。

进一步地,当工件的第二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二支撑组件与第二轴辊之间时,第三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支撑在工件上,第二支撑组件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以使第二待弯折部折弯,其中,在第二支撑组件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时,工件相对于第三支撑组件移动。

进一步地,折弯机还包括:卡箍结构,卡箍结构包括:卡箍本体,卡箍本体上设置有第一滑动部,第一滑动部用于与轴瓦相连接;第一轴辊上设置有卡箍结构,卡箍本体设置在第一轴辊上,轴瓦通过卡箍本体设置在第一轴辊的外表面,轴瓦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一滑动部上,轴瓦通过第一滑动部绕第一轴辊的轴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使轴瓦与工件相接触,或第一轴辊与工件相接触;和/或,第二轴辊上设置有卡箍结构,卡箍本体设置在第二轴辊上,轴瓦通过卡箍本体设置在第二轴辊的外表面,轴瓦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一滑动部上,轴瓦通过第一滑动部绕第二轴辊的轴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使轴瓦与工件相接触,或第二轴辊与工件相接触。

进一步地,折弯机包括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定位结构本体,定位结构本体上设置有检测部,检测部用于检测工件是否到达预设位置;其中,当检测部与工件的边板相接触时,工件输送到预设位置。

进一步地,检测部为导电体,边板为导电体,当检测部与边板相接触时,检测部与边板电连通,工件到达预设位置,检测部向控制模块反馈信号,控制模块控制折弯机启动。

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通过第一轴辊、第二轴辊、支撑组件以及插设机构能够实现对工件的快速折弯。其中,第二轴辊与第一轴辊间隔设置,支撑组件用于支撑待折弯的工件,第一轴辊和第二轴辊均设置在支撑组件的上方,插设机构设置在支撑组件上,插设机构的插设部用于插设在工件的容纳间隙内,在工件弯折时,插设部与形成容纳间隙的两个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相接触以防止两个壁面产生相对位移。在具体折弯时,插设部插设在工件的容纳间隙内,然后通过支撑组件的至少部分翻转,从而可以使工件在支撑组件与第一轴辊的作用下折弯,以及在支撑组件与第二轴辊的作用下折弯。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通过第一轴辊、第二轴辊、支撑组件以及插设机构能够实现工件的快速双折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折弯机在进行双折弯时较为复杂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第一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第二支撑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第二轴辊与第二支撑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定位结构与工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定位结构与支撑组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撑机构的定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卡箍本体的应用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卡箍结构与轴瓦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轴瓦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卡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插设机构的第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插设机构的第二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插设部与工件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图1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的插设部与工件的局部配合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0、卡箍本体;21、第一滑动部;211、紧固孔;22、第一卡箍部;23、第二卡箍部;24、穿设孔;25、锁紧孔;26、止挡槽;30、轴瓦;31、第二滑动部;40、第一紧固件;

50、第一轴辊;60、第二轴辊;61、齿轮;70、支撑组件;71、第一支撑组件;711、第一支撑板;712、第一驱动部;713、第一支撑架;72、第二支撑组件;721、第二支撑板;722、第二驱动部;723、齿条;724、第二支撑架;73、第三支撑组件;74、滑槽;80、工件;81、边板;

82、容纳间隙;90、插设部;100、第三驱动部;110、转接部;120、压紧部;130、机架;131、机架本体;132、连接板;140、第四驱动部;150、导向柱;160、滑动部;

170、定位结构本体;171、检测部;1711、接线孔;172、连接部;1721、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折弯机,请参考图1至图16,折弯机包括:第一轴辊50;第二轴辊60,第二轴辊60与第一轴辊50间隔设置;支撑组件70,支撑组件70用于支撑待折弯的工件80,第一轴辊50和第二轴辊60均设置在支撑组件70的上方;插设机构,插设机构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插设机构包括:插设部90,插设部90用于插设在工件80的容纳间隙82内,在工件80弯折时,插设部90与形成容纳间隙82的两个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相接触以防止两个壁面产生相对位移;其中,支撑组件70的至少部分可翻转地设置,以使工件80在支撑组件70与第一轴辊50的作用下或支撑组件70与第二轴辊60的作用下折弯。

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通过第一轴辊50、第二轴辊60、支撑组件70以及插设机构能够实现对工件80的快速折弯。其中,第二轴辊60与第一轴辊50间隔设置,支撑组件70用于支撑待折弯的工件80,第一轴辊50和第二轴辊60均设置在支撑组件70的上方,插设机构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插设机构的插设部90用于插设在工件80的容纳间隙82内,在工件80弯折时,插设部90与形成容纳间隙82的两个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相接触以防止两个壁面产生相对位移。在具体折弯时,插设部90插设在工件80的容纳间隙82内,然后通过支撑组件70的至少部分翻转,从而可以使工件80在支撑组件70与第一轴辊50的作用下折弯,以及在支撑组件70与第二轴辊60的作用下折弯。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通过第一轴辊50、第二轴辊60、支撑组件70以及插设机构能够实现工件的快速双折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折弯机在进行双折弯时较为复杂的问题。

优选地,插设部90沿靠近或远离容纳间隙82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插设部90具有插设在容纳间隙82内的第一位置和与容纳间隙82相分离的第二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插设部90插设在工件80的容纳间隙82内,能够在工件80弯折时,防止工件80发生变形。其中,在工件80弯折时,插设部90与形成容纳间隙82的两个壁面相接触以防止两个壁面产生相对位移,插设部9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使插设部90具有插设在容纳间隙82内的第一位置,和与容纳间隙82相分离的第二位置。在工件80的折弯过程中,将插设部90插设在工件80的容纳间隙82内,工件80在折弯过程中,由于插设部90与形成容纳间隙82的两个壁面相接触,从而可以防止两个壁面产生相对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插设部90的存在可以使得工件80在折弯过程中,形成容纳间隙82的两个壁面相分离,避免了两个壁面直接接触产生的划痕或者导致的变形。且在折弯过程中容纳间隙82的两个相对的壁面可以相对于插设部90移动,从而不会出现变形。

在本实施例中,工件80为蒸发器或冷凝器,在折弯过程中,通过将插设部90插入到上下两层管路上,然后将插设部90向上抬起,从而实现了工件的上下两层的分离,在具体折弯时,由于上下两层不接触,从而可以防止工件的上下表面发生相对位移,从而保证工件的折弯质量。且插设部90的使用可以提高整体的折弯效率,代替了人工插板。

在本实施例中,当插设部90与容纳间隙82的两个壁面均接触时,在保证两个壁面可以相对于插设部90发生滑动时,也可以防止工件的上下表面发生相对位移。

在本实施例中,工件80具有主体部和设置在主体部上的管路,其中,主体部上与管路之间形成容纳间隙82,或工件80由上下两层主体部组成,其中,主体部的一端相连接,另外一端相分离,相分离的一端均具有管路,管路之间具有容纳间隙82。

针对插设部90的具体结构,插设部90为L形插板,L形插板包括两个矩形板,其中,一个矩形板的至少部分用于插设在容纳间隙82内。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插设部90设置为L形插板,即L形插板包括两个矩形板,在具体使用时,一个矩形板的至少部分用于插设在容纳间隙82内。

为了能够使得插设部90沿靠近或远离容纳间隙82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如图13和图14所示,插设机构还包括:转接部110,转接部110与插设部90相连接;第三驱动部100,转接部110设置在插设部90与第三驱动部100之间,第三驱动部100与转接部110驱动连接,以驱动转接部110带动插设部90沿靠近或远离容纳间隙82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插设机构上设置有转接部110和第三驱动部100,其中,转接部110与插设部90相连接,转接部110设置在插设部90与第三驱动部100之间。通过将第三驱动部100与转接部110驱动连接,从而可以通过以第三驱动部100驱动转接部110带动插设部90沿靠近或远离容纳间隙82的方向移动。

考虑到工件80在具体折弯时需要二次进料,插设机构还包括:压紧部120,压紧部120与插设部90间隔设置,压紧部120用于压设在工件80上;其中,压紧部120沿垂直于插设部90的移动方向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压紧部120具有与工件80相接触的第三位置和与工件80相分离的第四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插设机构上设置有压紧部120,其中,压紧部120与插设部90间隔设置,在工件80第一次折弯完成后,需要二次进料,此时压紧部120用于压设在工件80上。

在本实施例中,压紧部120沿垂直于插设部90的移动方向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从而可以使压紧部120具有与工件80相接触的第三位置和与工件80相分离的第四位置。

为了防止压紧部120损坏工件80,压紧部120为板体,压紧部120至少包括柔性段,柔性段用于与工件80相接触,柔性段由柔性材料制备而成。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压紧部120设置为板体,其中,压紧部120至少包括柔性段,通过将柔性段用于与工件80相接触,从而可以避免压紧部120损坏工件80。

在本实施例中,柔性段由柔性材料制备而成。可选地,柔性段由硅胶制备而成。

为了能够使得压紧部120沿垂直于插设部90的移动方向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插设机构还包括:机架130,插设部90相对于机架130可移动地设置;第四驱动部140,第四驱动部140与机架130相连接,第四驱动部140与压紧部120驱动连接,以驱动压紧部120沿垂直于插设部90的移动方向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插设机构上设置有机架130和第四驱动部140,第四驱动部140与机架13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插设部90相对于机架130可移动地设置,从而可以使插设部90具有插设在容纳间隙82内的第一位置,和与容纳间隙82相分离的第二位置。相应地,第四驱动部140与压紧部120驱动连接,从而可以驱动压紧部120沿垂直于插设部90的移动方向的方向移动。

优选地,压紧部120为板体,机架130包括:机架本体131;连接板132,连接板132与机架本体131相连接,第四驱动部140设置在连接板132上;其中,第四驱动部140的驱动杆穿过连接板132与压紧部120相连接,以使连接板132与压紧部120相对设置。

优选地,插设机构还包括:导向柱150,导向柱150的一端与压紧部120相连接;滑动部160,滑动部160设置在连接板132上,导向柱150穿设在滑动部160内,第四驱动部140驱动压紧部120带动导向柱150沿滑动部160的延伸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插设机构上设置有导向柱150和滑动部160,其中,导向柱150的一端与压紧部120相连接,滑动部160设置在连接板132上,导向柱150穿设在滑动部160内。在具体运动过程中,第四驱动部140驱动压紧部120带动导向柱150沿滑动部160的延伸方向移动。

优选地,导向柱150为多个,多个导向柱150间隔地设置在压紧部120上,滑动部160为多个,多个导向柱150与各个滑动部160一一相对应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折弯机通过第一轴辊50、第二轴辊60和支撑组件70能够实现工件的快速折弯。其中,第二轴辊60与第一轴辊50间隔设置,支撑组件70用于支撑待折弯的工件,第一轴辊50和第二轴辊60均设置在支撑组件70的上方。在具体折弯过程中,通过支撑组件70的至少部分翻转,从而可以使工件在支撑组件70与第一轴辊50的作用下折弯,以及在支撑组件70与第二轴辊60的作用下折弯。

针对支撑组件70的具体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支撑组件70包括:第一支撑组件71,第一支撑组件71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轴辊50的下方以支撑工件80,第一支撑组件71的至少部分沿靠近或远离第一轴辊50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紧或释放位于第一支撑组件71与第一轴辊50之间的工件80的第一待弯折部;其中,第一支撑组件71绕第一旋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在工件80的第一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一支撑组件71与第一轴辊50之间时,使第一待弯折部在第一支撑组件71的作用下折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组件70上设置有第一支撑组件71,其中,第一支撑组件71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一轴辊50的下方以支撑工件80,第一支撑组件71的至少部分沿靠近或远离第一轴辊50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紧或释放位于第一支撑组件71与第一轴辊50之间的工件80的第一待弯折部。在具体折弯时,工件80的第一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一支撑组件71与第一轴辊50之间,第一支撑组件71绕第一旋转轴线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一待弯折部在第一支撑组件71的作用下折弯。

针对第一支撑组件71具体结构,第一支撑组件71包括:第一支撑架713,第一轴辊50设置在第一支撑架713上;第一支撑板711,第一支撑板711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支撑架713上,以夹紧或释放位于第一支撑板711与第一轴辊50之间的第一待弯折部;第一驱动部712,第一驱动部712与第一支撑板711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一支撑板711在第一支撑架713上沿靠近或远离第一轴辊50的方向移动;其中,第一支撑架713绕第一旋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在第一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一支撑板711与第一轴辊50之间时,使第一待弯折部在第一支撑板711的作用下折弯。

为了能够对工件80进行二次折弯,支撑组件70还包括:第二支撑组件72,第二支撑组件72与第一支撑组件71间隔设置,第二支撑组件7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轴辊60的下方以支撑工件80,第二支撑组件72的至少部分沿靠近或远离第二轴辊60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紧或释放位于第二支撑组件72与第二轴辊60之间的工件80的第二待弯折部;其中,插设机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组件72上,第二支撑组件72绕第二旋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在工件80的第二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二支撑组件72与第二轴辊60之间时,使第二待弯折部在第二支撑组件72的作用下折弯,且插设机构随第二支撑组件72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组件70上设置有第二支撑组件72,其中,第二支撑组件72与第一支撑组件71间隔设置,第二支撑组件72的至少部分设置在第二轴辊60的下方以支撑工件80,第二支撑组件72的至少部分沿靠近或远离第二轴辊60的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夹紧或释放位于第二支撑组件72与第二轴辊60之间的工件80的第二待弯折部。在具体折弯过程中,工件80的第二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二支撑组件72与第二轴辊60之间,第二支撑组件72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从而可以使第二待弯折部在第二支撑组件72的作用下折弯。

在本实施例中,插设机构设置在第二支撑组件72上,且随第二支撑组件72转动,从而可以保证插设部90一直插设在工件80的容纳间隙82内。

针对第二支撑组件72的具体结构,如图3所示,第二支撑组件72包括:第二支撑架724,第二轴辊60设置在第二支撑架724上;第二支撑板721,第二支撑板721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二支撑架724上,以夹紧或释放位于第二支撑板721与第二轴辊60之间的第二待弯折部;第二驱动部722,第二驱动部722与第二支撑板721驱动连接,以驱动第二支撑板721在第二支撑架724上沿靠近或远离第二轴辊60的方向移动;其中,第二支撑架724绕第二旋转轴线可转动地设置,以在第二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二支撑板721与第二轴辊60之间时,使第二待弯折部在第二支撑板721的作用下折弯。

针对第一待弯折部的折弯过程,当工件80的第一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一支撑组件71与第一轴辊50之间时,第二支撑组件72的至少部分支撑在工件80上,第一支撑组件71绕第一旋转轴线转动,以使第一待弯折部折弯,其中,在第一支撑组件71绕第一旋转轴线转动时,工件80相对于第二支撑组件72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工件80的第一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一支撑组件71与第一轴辊50之间时,第二支撑组件72的至少部分支撑在工件80上,从而能够对工件80进行稳定地支撑,在具体折弯时,第一支撑组件71绕第一旋转轴线转动,以使第一待弯折部折弯。在第一支撑组件71绕第一旋转轴线转动时,工件80相对于第二支撑组件72移动,以防止工件80变形。

为了能够对工件80进行支撑,支撑组件70还包括:第三支撑组件73,第三支撑组件73设置在第一支撑组件71和第二支撑组件72之间,第三支撑组件73的至少部分沿竖直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第三支撑组件73具有与工件80相接触的支撑位置,或与工件80相分离的分离位置。

针对第二待弯折部的折弯过程,当工件80的第二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二支撑组件72与第二轴辊60之间时,第三支撑组件73的至少部分支撑在工件80上,第二支撑组件72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以使第二待弯折部折弯,其中,在第二支撑组件72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时,工件80相对于第三支撑组件73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当工件80的第二待弯折部夹紧在第二支撑组件72与第二轴辊60之间时,第三支撑组件73的至少部分支撑在工件80上,从而能够对工件80进行稳定支撑。在具体折弯过程中,第二支撑组件72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以使第二待弯折部折弯。在第二支撑组件72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时,工件80相对于第三支撑组件73移动,从而防止工件80发生变形。

为了能够保证折弯的可靠性,第二支撑组件72上设置有齿条723,第二轴辊60上套设有齿轮61,当第二支撑组件72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时,齿条723与齿轮61相啮合,齿条723沿齿轮61的周向方向转动,以使第二待弯折部折弯。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第二支撑组件72上设置有齿条723,第二轴辊60上套设有齿轮61,当第二支撑组件72绕第二旋转轴线转动时,齿条723与齿轮61相啮合,齿条723沿齿轮61的周向方向转动,以使第二待弯折部折弯。

为了能够对工件80折弯出不同的弯度,如图9至12所示,折弯机还包括:卡箍结构,卡箍结构包括:卡箍本体20,卡箍本体20上设置有第一滑动部21,第一滑动部21用于与轴瓦30相连接;第一轴辊50上设置有卡箍结构,卡箍本体20设置在第一轴辊50上,轴瓦30通过卡箍本体20设置在第一轴辊50的外表面,轴瓦3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一滑动部21上,轴瓦30通过第一滑动部21绕第一轴辊50的轴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使轴瓦30与工件80相接触,或第一轴辊50与工件80相接触;和/或,第二轴辊60上设置有卡箍结构,卡箍本体20设置在第二轴辊60上,轴瓦30通过卡箍本体20设置在第二轴辊60的外表面,轴瓦3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一滑动部21上,轴瓦30通过第一滑动部21绕第二轴辊60的轴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使轴瓦30与工件80相接触,或第二轴辊60与工件80相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卡箍本体20上设置的第一滑动部21能够使得轴瓦30绕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的轴线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其中,第一滑动部21用于与轴瓦30相连接,以使轴瓦30通过卡箍本体20设置在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的外表面,第一滑动部21环绕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设置。在具体使用时,通过待弯折的工件80对于弯折半径的要求,调节轴瓦30的位置,当需要轴瓦30的弯折半径时,将轴瓦30与工件80相接触,当需要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的半径时,调节轴瓦30的位置,将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与工件80相接触。

为了能够使得轴瓦3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第一滑动部21上,如图9和图10所示,轴瓦30上设置有第二滑动部31,第一滑动部21与第二滑动部31相配合,第二滑动部31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滑动部21上,以使轴瓦30在第二滑动部31的作用下沿第一滑动部21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轴瓦30上设置有第二滑动部31,其中,第一滑动部21与第二滑动部31相配合,通过将第二滑动部31可移动地设置在第一滑动部21上,从而可以使轴瓦30在第二滑动部31的作用下沿第一滑动部21移动。

针对第一滑动部21与第二滑动部31的具体结构,第一滑动部21为滑轨,第二滑动部31为滑槽;或,第一滑动部21为滑槽,第二滑动部31为滑轨。

在本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滑动部21为滑轨,第二滑动部31为滑槽。

可选地,第一滑动部21为滑槽,第二滑动部31为滑轨。

优选地,第一滑动部21和第二滑动部31均为台阶状,第一滑动部21和第二滑动部31相搭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21和第二滑动部31均为台阶状,第一滑动部21和第二滑动部31相搭接,即第一滑动部21包括第一台阶面和第二台阶面,第二滑动部31包括第三台阶面和第四台阶面,第一台阶面和第三台阶面相贴合,第二台阶面与第四台阶面相贴合。

针对卡箍本体20的具体结构,卡箍本体20为与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相适配的圆环状,第一滑动部21沿卡箍本体20的周向方向延伸,轴瓦30沿第一滑动部21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以使轴瓦30沿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的周向方向可移动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卡箍本体20为与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相适配的圆环状,其中,第一滑动部21沿卡箍本体20的周向方向延伸,通过将轴瓦30沿第一滑动部21的延伸方向可移动地设置,从而可以使轴瓦30沿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的周向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其中,轴瓦30沿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的周向方向可移动地设置,即轴瓦30绕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的轴线位置可移动地设置。

优选地,卡箍本体20的部分卡箍段上设置有第一滑动部21,第一滑动部21设置在卡箍本体20的内侧,以使轴瓦30的部分轴瓦段夹设在卡箍本体20与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之间。

为了方便安装,如图12所示,卡箍本体20包括:第一卡箍部22;第二卡箍部23,第二卡箍部23与第一卡箍部22可拆卸地相连接,第二卡箍部23与第一卡箍部22之间具有用于供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穿过的穿设孔24;其中,第一滑动部21设置在第一卡箍部22和/或第二卡箍部23上。

在本实施例中,卡箍本体20包括第一卡箍部22和第二卡箍部23,其中,第二卡箍部23与第一卡箍部22可拆卸地相连接,从而可以方便地更换第一卡箍部22和第二卡箍部23,也方便卡箍本体20的安装。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箍部23与第一卡箍部22之间具有用于供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穿过的穿设孔24,从而可以将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穿设在穿设孔24内。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21设置在第一卡箍部22和/或第二卡箍部23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卡箍部23与第一卡箍部22卡接、粘结或通过紧固件连接。

优选地,第一卡箍部22为半圆环,第一滑动部21的第一滑动段设置在第一卡箍部22上,第一滑动段沿第一卡箍部22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一卡箍部22与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轴瓦30的第一工作空间。

相应地,第二卡箍部23为半圆环,第一滑动部21的第二滑动段设置在第二卡箍部23上,第二滑动段沿第二卡箍部23的周向方向延伸,第二卡箍部23与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之间形成用于容纳轴瓦30的第二工作空间。

为了能够保证轴瓦30与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的相对位置,第一滑动部21上设置有供第一紧固件40穿过的紧固孔211,第一紧固件40的一端穿过紧固孔211后并与轴瓦30相抵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滑动部21上设置有紧固孔211,通过将第一紧固件40的一端穿过紧固孔211后并与轴瓦30相抵接,从而可以保证轴瓦30与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的相对位置固定设置。

优选地,紧固孔211为多个,多个紧固孔211沿第一滑动部21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卡箍本体20上设置有锁紧孔25,锁紧孔25用于供锁紧件穿过并与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相接触。其中,锁紧孔25为多个,多个锁紧孔25沿卡箍本体20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

优选地,卡箍本体20上设置有止挡槽26,锁紧件依次穿过止挡槽26和锁紧孔25,以与第一轴辊50或第二轴辊60相接触,锁紧件的锁紧头设置在止挡槽26内。

优选地,如图6至图8所示,折弯机包括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定位结构本体170,定位结构本体170上设置有检测部171,检测部171用于检测工件80是否到达预设位置;其中,当检测部171与工件80的边板81相接触时,工件80输送到预设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支撑组件70上设置有具有检测部171的定位结构本体170能够实现对工件80的准确定位。其中,支撑组件70用于支撑工件80,检测部171用于检测工件80是否到达支撑组件70的预设位置。在工件80的输送过程中,当检测部171与工件80的边板81相接触时,可以表明工件80到达预设位置,停止输送工件80,可以对工件80进行后续的折弯。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结构本体170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

针对工件80到达预设位置的具体检测方式,检测部171为导电体,边板81为导电体,当检测部171与边板81相接触时,检测部171与边板81电连通,工件80到达预设位置,检测部171向控制模块反馈信号,控制模块控制折弯机启动。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部171为导电体,边板81为导电体,当检测部171与边板81相接触时,检测部171与边板81电连通,从而可以判断工件80到达预设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控制模块控制折弯机启动,即折弯机开始折弯工件80。

在本实施例中,检测部171与边板81电连通后,检测部171向控制模块反馈信号,控制模块控制输送工件80的输送机构停止带动工件80移动,并控制模块控制折弯机启动,开始折弯。

在本实施例中,当人工向支撑组件70上送入工件80时,当检测部171与边板81电连通后,人工停止送料,控制模块控制折弯机启动,开始折弯。

为了能够将定位结构本体170安装在支撑组件70上,如图7和图8所示,定位结构本体170包括:连接部172,连接部172与支撑组件70相连接,检测部171与连接部172相连接,以使检测部171通过连接部172与支撑组件7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定位结构本体170上设置有连接部172,其中,连接部172与支撑组件70相连接,检测部171与连接部172相连接,从而可以使检测部171通过连接部172与支撑组件70相连接。

优选地,支撑组件70上设置有滑槽74,连接部172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滑槽74内。

为了防止连接部172与支撑组件70电连通,连接部172由绝缘材料制备而成。

为了能够使得检测部171与控制模块相连接,检测部171上设置有接线孔1711,接线孔1711用于连接导电线,以使检测部171通过导电线与控制模块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检测部171上设置有接线孔1711,其中,接线孔1711用于连接导电线,从而可可以使检测部171通过导电线与控制模块相连接。当检测部171与边板81相接触时,检测部171与边板81电连通,从而可以判断工件80到达预设位置,检测部171与边板81电连通后,检测部171向控制模块反馈信号,控制模块控制输送工件80的输送机构停止带动工件80移动。

针对检测部171的具体结构,检测部171为导电块,导电块为矩形体。

为了能够调节工件80的输送位置,连接部172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以使连接部172带动检测部171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连接部172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从而可以使得连接部172带动检测部171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

为了能够将连接部172稳定地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连接部172上设置有定位孔1721,定位孔1721用于供第二紧固件通过,以使第二紧固件通过定位孔1721后与支撑组件70相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连接部172上设置有定位孔1721,其中,定位孔1721用于供第二紧固件通过,从而可以使第二紧固件通过定位孔1721后与支撑组件70相连接。

针对定位孔1721的具体结构,定位孔1721为通孔,定位孔1721包括矩形孔段和设置在矩形孔段两端的半圆形孔段,第二紧固件沿定位孔1721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节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定位孔1721为通孔,定位孔1721包括矩形孔段和设置在矩形孔段两端的半圆形孔段,第二紧固件沿定位孔1721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从而在连接部172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滑槽74内时,第二紧固件沿定位孔1721的延伸方向位置可调节地设置,以保障第二紧固件锁定连接部172。

优选地,定位孔1721内设置有台阶部,台阶部用于与第二紧固件限位接触。

优选地,定位结构本体170为多个,多个定位结构本体170间隔地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

优选地,定位结构本体170位置可调节地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

在本实施例中,工件80为空调器的蒸发器或冷凝器。

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通过第一轴辊50、第二轴辊60、支撑组件70以及插设机构能够实现对工件80的快速折弯。其中,第二轴辊60与第一轴辊50间隔设置,支撑组件70用于支撑待折弯的工件80,第一轴辊50和第二轴辊60均设置在支撑组件70的上方,插设机构设置在支撑组件70上,插设机构的插设部90用于插设在工件80的容纳间隙82内,在工件80弯折时,插设部90与形成容纳间隙82的两个壁面中的至少一个壁面相接触以防止两个壁面产生相对位移。在具体折弯时,插设部90插设在工件80的容纳间隙82内,然后通过支撑组件70的至少部分翻转,从而可以使工件80在支撑组件70与第一轴辊50的作用下折弯,以及在支撑组件70与第二轴辊60的作用下折弯。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通过第一轴辊50、第二轴辊60、支撑组件70以及插设机构能够实现工件的快速双折弯,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折弯机在进行双折弯时较为复杂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