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管矫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98983发布日期:2019-01-22 21:15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钢管矫正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管矫正机。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地中,均需要使用一些管材,有实心或者空心的,其在搬运中或多或少的会有折弯产生,一些管材折弯比较严重,其一般无法再次使用,只能舍去,而有些轻微的折弯管件可以通过矫正进行再次使用。矫直机是对金属型材、棒材、管材、线材等进行矫直的设备。矫直机通过矫直辊对棒材等进行挤压使其改变直线度。一般有两排矫直辊,数量不等。也有两辊矫直机,依靠两辊(中间内凹,双曲线辊)的角度变化对不同直径的材料进行矫直。主要类型有压力矫直机、平衡滚矫直机、鞋滚矫直机、旋转反弯矫直机等等。

但本申请发明人在实现本申请具体实施例中的发明技术方案的过程中,发现上述技术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钢管矫正机在矫直时如生锈的钢管会产生铁屑,有的会粘在滚轮上,使得滚轮矫正的不稳定,容易发生危险,并且极大的降低矫正机的使用寿命,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钢管矫正机,解决了现有技术矫正机对钢管进行矫直过程中产生的铁屑容易使得矫正装置不稳定,降低矫正机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实现了自动进料矫直,能够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并且能够有效处理铁屑。

本申请实施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钢管矫正机,所述矫正机包括进料单元、出料单元和鼓风单元;进料单元:所述钢管从所述进料单元进入所述矫正机进行矫正;矫直单元:所述矫直单元与所述进料单元连接,所述钢管从所述进料单元进入矫直单元,钢管通过矫直单元对其进行矫直;出料单元,所述出料单元与所述矫直单元连接,所述钢管在所述矫直单元矫直后进入所述出料单元;鼓风单元:所述鼓风单元设置在所述矫直单元上方,对所述矫直单元鼓风,钢管矫正过程产生的铁屑在鼓风单元产生的风力带动下离开矫正机,避免铁屑粘在滚轮上,进一步提高了滚轮矫正的稳定性,极大的提高了矫正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优选的,所述矫直单元为铁质材料,能够较好的实现对钢管的矫正效果。

优选的,所述矫直单元为长方形,提高钢管矫正过程中的行程,能够进一步提高矫正钢管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进料单元包括进料底架、保护带、第一杆和第二杆;所述进料底架设置在所述进料单元的下方,进料底架的能够提高进料单元的高度,方便工人进料;所述保护带设置在所述进料底架的上方,起到保护工人的目的;所述第一杆设置在所述进料底架的前端,即设置于进料单元的进料口;所述第二杆设置在所述进料底架的后端,即设置于进料单元的出料口。所述保护带绕所述第一杆和所述第二杆运动,保护带在运动的过程中,带动钢管向前运动,实现较好的进料,当人工将钢管塞进机器设备里时,钢管进入矫直单元部分进行矫直时,露在外面部分钢管会晃动,在保护袋的作用下,可以避免露在外面的钢管晃动,避免工人受伤。

优选的,所述进料单元还包括主动轴和传动轴,主动轴设置在所述进料单元的前端,即设置于进料单元的进料口;传动轴设置在所述进料单元的后端,即设置于进料单元的出料口;主动轴、传动轴带动所述第一杆、所述第二杆,使所述保护带进行运动,较好的促进钢管通过进料单元进入到矫直单元。

优选的,所述进料底架为倒工字形,极大的减轻了进料底架的重量,同时稳定性较好。

优选的,所述保护带呈槽型中空设置于所述第一杆和第二杆上,当露在外面的钢管晃动时,打在呈槽型中空设置的保护袋上,保护袋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即避免了晃动的钢管误伤工人,同时也保护了进料单元的安全。

优选的,所述传送带设置在所述保护带中间,传动带在主动轴的带动下转动,辅助钢管进入到矫直单元中,其中,所述保护带为两个,且两个所述保护带对称设置,钢管从两个保护带的中间进入到进料单元,避免钢管左右晃动误伤工人。

优选的,所述矫直单元包括N个矫直滚轮,通过矫直滚轮的同方向旋转,钢管被矫直滚轮咬入之后,不断地作直线或旋转运动,因而使钢管承受各方面的压缩、弯曲、压扁等变形,最后达到矫直的目的。其中,所述N个矫直滚轮包括主动滚轮和从动滚轮。主动滚轮设置在所述矫直单元的右上方位置,其中,所述主动滚轮通过中间旋转杆旋转固定;且,所述中间旋转杆的一端接出连接第一链轮,所述第一链轮上套有传动链,所述传动链的另一端套在电机一端的转动轮上,电机通过传动链带动第一链轮旋转,第一链轮带动中间旋转杆旋转,实现中间旋转杆带动主动滚轮旋转的目的。从动滚轮与所述主动滚轮相啮合,且所述从动滚轮设置在所述主动滚轮的下方,通过主动滚轮带动从动滚轮转动,实现对钢管的矫直。其中,N为正整数。

优选的,所述矫直单元还包括矩形罩壳,矩形罩壳突出设置在矫直单元壳体上,且所述中间旋转杆、所述链轮的至少一部分设置在所述矩形罩壳内,避免矫直装置中的零部件或铁屑进入到外界环境中,污染环境,误伤工人。

优选的,所述矫直滚轮为圆形,且所述矫直滚轮的中间呈圆弧凹槽形,矫直滚轮中间的圆弧凹槽形形成钢管的行程,钢管在该行程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作直线或旋转运动,使得钢管承受各方面的压缩、弯曲、压扁等变形,最后达到矫直的目的。矫直滚轮两侧呈齿状形,实现多个滚轮的相互啮合,达到主动轮带动从动轮旋转的目的。

优选的,所述鼓风单元为矩形状。

优选的,所述鼓风单元还包括第一鼓风口、第二鼓风口和第三鼓风口,其中,所述第一鼓风口、所述第二鼓风口、所述第三鼓风口均设置在所述矫直单元内部;鼓风单元通过第一鼓风口、第二鼓风口和第三鼓风口对矫直单元内部进行鼓风,使得钢管矫正过程产生的铁屑不会粘在滚轮上,进一步提高了滚轮矫正的稳定性,极大的提高了矫正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优选的,所述第一鼓风口、所述第二鼓风、所述第三鼓风口均为中空的圆柱形,且高度一致,达到对矫直单元内部均匀鼓风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矫直单元还包括吸附板,所述吸附板设置在所述矫直单元的底部,通过吸附板吸附铁屑,避免铁屑进入到环境中,对人和环境均造成破坏。

优选的,所述矫直单元还包括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第一护板设置在所述矫直单元的右外侧上,第二护板设置在所述矫直单元的左外侧上,且,所述第一护板和所述第二护板相对设置。通过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的相互防护,避免矫直单元内部的铁屑或零部件脱离对工人造成危险。

优选的,所述第一护板和第二护板均为金属板,进一步提高防护效果。

优选的,所述出料单元和所述矫直单元之间设置有一滚轮,在滚轮的带动下,钢管更容易从矫直单元中流出。

优选的,所述出料单元呈工字型装在所述矫直单元的一侧,即减轻了出料单元的重量,同时出料单元的稳定性也极大的提高,并且也限定了钢管出料端不会左右晃动,避免对工人造成损伤。

优选的,所述吸附板为磁性吸附板,能够较好的实现吸附作用。

优选的,所述电机设置在所述矩形罩壳内部。

优选的,所述主动滚轮为3个,所述从动滚轮为4个。

优选的,所述主动滚轮的直径大于所述从动滚轮的直径。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对矫直单元采用了鼓风的技术手段,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管矫正过程中产生的铁屑容易粘在滚轮上的不足,进而实现了滚轮矫正的稳定,不容易发生危险,提高了矫正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2、由于在矫直单元采用了铁质材料,并且为长方形,所以,有效的延长了钢管的矫正的行程,进一步提高了钢管的矫正效率。

3、由于在进料单元采用了呈槽型中空设置的保护带,所以,避免了露在外面部分钢管晃动误伤工人。

4、由于在矫直单元采用了吸附板对铁屑进行吸附,所以,有效的避免了铁屑进入到环境中污染环境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钢管矫直机设备的立体图。

图2是钢管矫直机设备的主视图。

图3是钢管矫直机设备的俯视图。

图4是钢管矫直机设备的侧视图。

图5是钢管矫直机设备中图4的剖视图。

图6是钢管矫直机设备中图4的局部视图。

图7是钢管矫直机设备中部件的主视图。

图8是钢管矫直机设备中部件的俯视图。

其中:进料单元1、进料底架11、保护带12、第一杆13、第二杆14、主动轴15、传动轴16、传送带17、矫直单元2、传动链23、主动滚轮24、中间旋转杆241、第一链轮242、从动滚轮25、出料单元3、鼓风单元4、第一护板5、第二护板6、滚轮7、吸附板8、钢管9。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钢管矫正机,解决现有技术中钢管矫正过程中产生的铁屑容易粘在滚轮上的问题,在矫直过程中运用了外部施加风力的作用技术实现铁屑与滚轮的分离。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钢管矫正过程中产生的铁屑容易粘在滚轮上的问题,总体思路如下:

对所述矫直单元鼓风,钢管矫正过程产生的铁屑在鼓风单元产生的风力带动下离开矫正机,避免铁屑粘在滚轮上,进一步提高了滚轮矫正的稳定性,极大的提高了矫正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说明书附图以及具体的实施方式对上述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种钢管矫正机,矫正机包括进料单元1、矫直单元2、出料单元3和鼓风单元4;

一进料单元1,所述钢管从所述进料单元1进入所述矫正机;

具体来说,进料单元1包括进料底架11、保护带12、第一杆13、第二杆14、主动轴15、传动轴16和传送带17;进料底架11为倒工字形,进料底架11设置在进料单元1的下方,保护带12设置在进料底架11的上方,保护带12为两个,且两个保护带12对称设置,第一杆13设置在进料底架11的前端,第二杆14设置在进料底架11的后端;保护带12绕第一杆13和第二杆14运动,保护带12呈槽型中空设置于第一杆13和第二杆14上;主动轴15设置在进料单元1的前端,传动轴16设置在进料单元1的后端,主动轴15、传动轴16带动第一杆13、第二杆14,使保护带12进行运动;传送带17设置在两个保护带12中间。

所述保护带12绕所述第一杆13和所述第二杆14运动,保护带12在运动的过程中,带动钢管向前运动,实现较好的进料,当人工将钢管9塞进机器设备里时,钢管9进入矫直单元2部分进行矫直时,露在外面部分钢管会晃动,在保护袋的作用下,可以避免露在外面的钢管晃动,避免工人受伤。

一矫直单元2,所述矫直单元2与所述进料单元1连接,所述钢管9从所述进料单元1进入矫直单元2;

具体来说,矫直单元2为铁质材料,且矫直单元2为长方形,矫直单元2包括矫直滚轮、矩形罩壳、吸附板8、第一护板5和第二护板6,其中矫直滚轮为圆形,矫直滚轮的中间呈圆弧凹槽形,两侧呈齿状形,矫直滚轮包括三个主动滚轮24和四个从动滚轮25,主动滚轮24的直径大于所述从动滚轮25的直径,主动滚轮24设置在矫直单元2的上方位置,主动滚轮24通过中间旋转杆241旋转固定,中间旋转杆241的一端接出连接第一链轮242,第一链轮242上套有传动链23,传动链23的另一端套在电机22一端的转动轮221上;从动滚轮25与主动滚轮24相啮合,且从动滚轮25设置在主动滚轮24的下方;矩形罩壳突出设置在矫直单元2壳体上,电机22设置在矩形罩壳内部;吸附板8设置在矫直单元2的底部,吸附板8为磁性吸附板;第一护板和5第二护板6均为金属材料制备得到且相对设置,第一护板5设置在矫直单元2的右外侧上,第二护板6设置在矫直单元2的左外侧上。

矫直滚轮中间的圆弧凹槽形形成钢管的行程,钢管9在该行程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地作直线或旋转运动,使得钢管9承受各方面的压缩、弯曲、压扁等变形,最后达到矫直的目的。矫直滚轮两侧呈齿状形,实现多个滚轮的相互啮合,达到主动轮15带动从动轮16旋转的目的。

一出料单元3,所述出料单元3与所述矫直单元2连接,所述钢管9在所述矫直单元2矫直后进入所述出料单元3;

具体来说,出料单元3和矫直单元2之间设置有一滚轮7,出料单元3呈工字型装在矫直单元2的一侧。

出料单元3呈工字型装在所述矫直单元2的一侧,即减轻了出料单元的重量,同时出料单元3的稳定性也极大的提高,并且也限定了钢管9出料端不会左右晃动,避免对工人造成损伤。

一鼓风单元4,所述鼓风单元4设置在所述矫直单元2上方,对所述矫直单元2鼓风。

具体来说,所述鼓风单元4为矩形状,鼓风单元4内部设置有圆柱形且高度一致的第一鼓风口42、第二鼓风口43、第三鼓风口44。

鼓风单元4对所述矫直单元2鼓风,钢管9矫正过程产生的铁屑在鼓风单元4产生的风力带动下离开矫正机,避免铁屑粘在滚轮上,进一步提高了滚轮矫正的稳定性,极大的提高了矫正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本申请的达到的技术效果:

1、由于对矫直单元采用了鼓风的技术手段,所以,有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钢管矫正过程中产生的铁屑容易粘在滚轮上的不足,进而实现了滚轮矫正的稳定,不容易发生危险,提高了矫正机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

2、由于在矫直单元采用了铁质材料,并且为长方形,所以,有效的延长了钢管的矫正的行程,进一步提高了钢管的矫正效率。

3、由于在进料单元采用了呈槽型中空设置的保护带,所以,避免了露在外面部分钢管晃动误伤工人。

4、由于在矫直单元采用了吸附板对铁屑进行吸附,所以,有效的避免了铁屑进入到环境中污染环境的问题。

最后应说明的是: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