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机双机联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03854发布日期:2019-11-25 22:52阅读:1405来源:国知局
折弯机双机联动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折弯机双机联动系统。



背景技术:

在大型金属件的加工过程中,常常需要两台折弯机联动。目前,折弯机双机联动主要是在两台折弯机之间设置位置传感器,以检测两台设备活动梁的位移差值,之后通过i/o接口分别送到两台设备的控制器,每台设备的控制器根据两台设备之间的位移差值,调节活动梁的速度,从而使得两台设备实现同步。由于采用传感器、i/o接口等联动控制部分的元器件较多,工作量大,设备成本高,故障点多、稳定性差。而且,位置传感器只能检测关键点的位置,不能实现实时位置的传输,影响了两台设备的同步性,从而影响产品的加工精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缺陷,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故障率低、稳定性高的折弯机双机联动系统。

为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折弯机双机联动系统,包括主机和从机,所述主机中设置有用于检测主机活动梁位置的主机传感器,所述主机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主机中主机控制器的位置信息输入端连接;所述从机中设置有用于检测从机活动梁位置的从机传感器,所述从机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从机中从机控制器的位置信息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机控制器与从机控制器之间通过ethercat总线实现实时通讯;所述主机控制器接收所述主机传感器传输的所述主机活动梁的位置信息及所述从机控制器传输的所述从机活动梁的位置信息,通过所述ethercat总线将所述主机活动梁的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从机控制器,并根据所述从机活动梁的位置控制所述主机活动梁的运动速度;所述从机控制器接收所述从机传感器传输的所述从机活动梁的位置信息及所述主机控制器传输的所述主机活动梁的位置信息,并通过所述ethercat总线将所述从机活动梁的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主机控制器,根据所述主机活动梁的位置控制所述从机活动梁的运动速度,实现所述主机与从机的动作一致。

所述主机控制器与从机控制器通过所述ethercat总线实时传输各自的状态信息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双机联动系统采用每台设备各自的位置传感器及控制器与ethercat总线技术的结合,实现两台机床之间实时传输数据,实现了两台设备之间的同步动作,保证机床运行平稳和折弯精确度,减少接线、减少硬件投入,降低维护投入,大大降低成本,稳定性高。而且,结构简单,减少了设备的故障点,有利于降低故障率,提高了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的折弯机双机联动系统还可以通过ethercat总线传输两台设备各自的状态信息,以免在出现特殊故障时机床出现错误动作,造成损失。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折弯机双机联动系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折弯机双机联动系统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包括主机1和从机3,所述主机1中设置有用于检测主机1活动梁位置的主机传感器,所述主机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主机1中主机控制器4的位置信息输入端连接。所述从机3中设置有用于检测从机活动梁位置的从机传感器,所述从机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所述从机3中从机控制器5的位置信息输入端连接。所述主机控制器4与从机控制器5之间通过ethercat总线2实现实时通讯。所述主机控制器4接收所述主机传感器传输的主机1活动梁的位置信息及从机控制器5传输的从机3活动梁的位置信息,通过所述ethercat总线2将所述主机1活动梁的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从机控制器5,并根据所述从机3活动梁的位置控制主机1活动梁的运动速度。所述从机控制器5接收所述从机传感器传输的从机3活动梁的位置信息及主机控制器4传输的主机1活动梁的位置信息,并通过所述ethercat总线2将所述从机3活动梁的位置信息传输给所述主机控制器4,根据所述主机1活动梁的位置控制从机3活动梁的运动速度,实现所述主机1与从机3的动作一致。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系统中的ethercat总线除了替代原来两台机床之间的位置传感器,实时传输两台机床各自的位置信息外,还使用所述ethercat总线替代原来的i/o点信号,即所述主机控制器4与从机控制器5还通过所述ethercat总线2实时传输各自的状态信息,包括机床是否有报错、工件编辑是否正确、机床是否处于可工作状态、辅助轴是否都已就位等信息,以免在出现特殊故障时机床出现错误动作,造成损失。

本实用新型的系统使用ethercat总线技术控制双机联动,可实现两台机床之间实时传输数据,保证机床运行平稳和折弯精确度,减少接线、减少硬件投入,降低维护投入,大大降低成本,同时减少故障点,稳定性高。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