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膨胀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05152发布日期:2019-11-25 23:03阅读:830来源:国知局
一种膨胀夹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床夹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膨胀夹具领域。



背景技术:

在零件进行加工的过程中,有时要以内孔为定位基准,进而进行内孔外围尺寸的加工,例如齿轮的加工,因而需要使用从内孔进行定位的夹具。

专利文件cn105149700a提供了一种用于磨床外齿圈加工夹具,包括底座、锥度膨胀套和锥度杆,锥度膨胀套上设有缺口,锥度杆穿过锥度膨胀套,并与底座螺纹连接。此时转动锥度杆使锥度头挤压锥度膨胀套,使锥度膨胀套向外膨胀,对外齿圈进行固定。

上述专利文件中的一种用于磨床外齿圈加工夹具,根据待加工的外齿圈的内孔尺寸,控制锥度头挤压锥度膨胀套的挤压程度。但是对于加工不同型号的外齿圈,需要实现手动调整锥度膨胀套的膨胀尺寸,然后再对工件进行夹紧定位。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需手动调整夹具尺寸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膨胀夹具,能够自动调整夹具的尺寸,适用于内孔尺寸不同的零件,无需手动调整夹具尺寸,增强夹具对不同尺寸的零件的适应性强。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膨胀夹具,包括锥形杆,所述锥形杆设置有锥形面,还包括移动块和压紧块,所述压紧块内设置有横向的移动槽,所述压紧块底部设置有竖直贯穿至移动槽的孔,所述孔的内径大于所述锥形杆的最大外径,所述移动块容纳至移动槽内,所述移动块设置有锥形配合面,所述锥形配合面靠近所述压紧块中部,所述锥形配合面和所述锥形面相配合。

进一步,所述压紧块包括上压紧块和下压紧块,所述上压紧块底面设置有横向的移动槽,所述下压紧块和所述上压紧块相连接,所述下压紧块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通孔内径大于所述锥形杆最大外径。

进一步,所述移动块至少有3个,所述上压紧块底面设置有至少3个移动槽。

进一步,还包括弹性件,所述移动块底面和所述上压紧块底面均设置有凹陷部,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凹陷部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膨胀夹具,移动块通过锥度配合面与锥形杆的锥形面相配合,当向下推动压紧块时,锥形杆相对向上移动,进而推动移动块在压紧块的移动槽内向外移动,待加工零件内孔对移动块施加反方向的力,从而将零件夹紧定位。通过机床改变压紧块向下的力,能够自动调整夹具的尺寸,适用于内孔尺寸不同的零件,无需手动调整夹具尺寸,增强夹具对不同尺寸的零件的适应性强。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膨胀夹具,通过在移动块底面和上压紧块底面设置弹性件,当完成对零件的加工时,向上抬起压紧块后,移动块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向内收缩,从而对零件解除夹紧定位,实现自动解除夹具夹紧的作用,从而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膨胀夹具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向剖视图;

图3a为图2中上压紧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图3a中上压紧块的仰视图;

图4a为图2中移动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4b为图4a中移动块的正视图;

图4c为图4a中移动块的仰视图;

图5为图2中锥形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总的技术方案的部分具体实施方式,而非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总的构思,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落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现有技术中,对于加工不同型号的外齿圈,需要实现手动调整锥度膨胀套的膨胀尺寸,然后再对工件进行夹紧定位。为解决现有技术中需手动调整夹具尺寸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膨胀夹具,能够自动调整夹具的尺寸,适用于内孔尺寸不同的零件。

参考附图1和附图2,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膨胀夹具,包括锥形杆3,所述锥形杆3设置有锥形面31,还包括移动块2和压紧块1,所述压紧块1内设置有横向的移动槽112,所述压紧块1底部设置有竖直贯穿至移动槽的孔111,所述孔111的内径大于所述锥形杆3的最大外径,所述移动块2容纳至移动槽112内,所述移动块2设置有锥形配合面22,所述锥形配合面22靠近所述压紧块1中部,所述锥形配合面22和所述锥形面31相配合。

基于上述,本实施例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压紧块1上部与机床4相连接,锥形杆3连接于底座5上,零件连接于底座5上。移动块1通过锥度配合面22与锥形杆3的锥形面31相配合,当机床4向下推动压紧块1时,锥形杆3相对向上移动,进而推动移动块2在压紧块1的移动槽112内向外移动,待加工零件内孔对移动块2施加反方向的力,从而将零件夹紧定位。通过机床改变压紧块1向下的力,能够自动调整夹具的尺寸,适用于内孔尺寸不同的零件,无需手动调整夹具尺寸,增强夹具对不同内孔尺寸的零件的适应性强。

参考附图2,压紧块1包括上压紧块11和下压紧块12,上压紧块11底面设置有横向的移动槽112,移动块2放置于移动槽112内,移动块2与下压紧块12接触,下压紧块12和上压紧块11相连接,下压紧块12中心设置有通孔121,通孔121内径大于锥形杆3最大外径。

具体地说,参考附图3a和附图3b,上压紧块11为圆形件,上方连接于机床4上,下方与设置有移动槽112,移动槽112的数量根据移动块2的数量确定。为使多个移动块2在零件内孔中均匀定位,移动槽112沿上压紧块11的圆周均匀设置。上压紧块11上设置有螺纹孔114,用于同下压紧块12相连接。

下压紧块12为圆形件,中间位置设置有通孔121,对零件进行夹紧定位时,锥形杆3穿过通孔121与移动块2相接触。下压紧块上还设置有固定孔122,用于与上压紧块11连接,螺钉穿过固定孔122旋进上压紧块11的螺纹孔114内,实现上压紧块11和下压紧块12的连接。

参考附图4a、附图4b和附图4c,移动块2为扇形件,扇形的小圆弧端设置为锥形配合面22,锥形配合面22与锥形杆3的锥形面31的锥度相同,锥形杆3可以沿锥形配合面22相对移动块2进行移动。为保证移动块2与零件内孔充分接触,移动块2与锥形配合面22相对的另一圆弧端设置有突出部23,突出部23伸出上移动块11外边缘位置。为进一步提高夹具对零件的夹紧稳定性,本实施例的移动块2至少有3个。

参考附图2和附图5,锥形杆3的外表面设置为锥形面31,中心位置设置有贯通孔32,螺钉6穿过该贯通孔32,将锥形杆3连接于底座5上。为增加夹具尺寸的稳定性,锥形面31与锥形杆3的中心线的锥形角度设置为5°~10°,使锥形面31和锥形配合面22能够自锁,从而使锥形杆3和移动块2的位置稳固,提高夹具尺寸的稳固性,进而提高对零件夹紧的稳固性。

参考附图2,本实施例还包括弹性件24,移动块2底面和上压紧块11底面均设置有凹陷部113,所述弹性件24位于所述凹陷部113内。对零件进行夹紧时,机床向下推动压紧块1,锥形杆3相对向上移动,锥形杆3推动移动块2向外移动,弹性件24受到移动块2施加的向外推力,弹性件24处于拉伸状态;当完成对零件的加工后,锥形杆3与移动块2分离,弹性件24开始收缩,移动块2在弹性件24的收缩力的作用下,向内移动,离开零件内孔表面,解除对零件的夹紧,因此能够实现自动解除夹具夹紧的目的,从而减少操作人员的劳动力,提高工作效率。

进一步对本实施例的操作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参考附图1和附图2,上压紧块11连接于机床4上,锥形杆3连接于底座5上,零件套于锥形杆3和底座5外侧,并连接于机床底座上。进行夹紧操作时,机床4控制上压紧块11和下压紧块12向下运动,上压紧块11带动移动块2向下运动,则锥形杆3相对向上运动;锥形杆3向上运动时,锥形面31与移动块2的锥形配合面22相接触,并推动移动块2沿移动槽112向上压紧块11的外侧移动,即零件内径表面方向;移动块2与零件内径表面相接触后,零件内径表面对移动块2施加向内的力,最终达到与锥形杆3施加给移动块2的力相平衡,进而对工件进行夹紧固定。对于内孔尺寸不同的零件,通过改变机床4对上压紧块11的压力的大小,调整锥形杆3对移动块2施加的力的大小,进而调整移动块2向外移动的距离,即可改变夹具的尺寸,实现对不同内孔尺寸的零件的夹紧固定;当完成零件加工后,机床4控制上压紧块11向上移动,锥形杆3与移动块2相脱离,移动块2在弹性件24的作用下向内收缩,离开零件内孔表面,从而自动解除夹具对零件的夹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