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方桩套箍折弯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64973发布日期:2020-01-21 23:21阅读:6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方桩套箍折弯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预制桩套箍生产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方桩套箍折弯设备。



背景技术:

预制桩套箍是指桩端部的钢板圈,在预制桩生产过程中,为了防止漏浆,需在预制桩的端周面设置套箍,套箍还能增强预制桩的端部结构强度,降低沉桩施工时的爆桩风险。套箍往往需要与所生产的预制桩的外表面结构相同才能使用,即套箍需要折弯成方形或圆形或其他形状,但是目前的套箍折弯设备一般均采用手工操作,工作效率低下。

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裙板折弯机,包括支架、多个折弯机构和与折弯机构数量相同的压紧装置,折弯机构和压紧装置均设在支架上,折弯机构、压紧装置排布在同一直线上,压紧装置压紧外部裙板,多个折弯机构有序推动裙板的并折弯。该技术方案中中压紧装置可以压紧外部的裙板,根据需要可以设定不同数量的折弯机构,例如,当需要制作方形裙板时,折弯机构的数量为四个,首先,位于两端的两个折弯机构将裙板折弯,折弯后两端的两个压紧装置放开裙板,然后中间的两个折弯机构将裙板再次折弯,通过四个折弯机构有序推动裙板的并折弯,可以制成方形裙板,不需要手工操作就可以折弯裙板,节省时间,并且制作裙板的效率很高。

但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在制作方形裙板时,需要设置四个折弯机构和四个压紧机构,成本较高,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方桩套箍折弯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方桩套箍折弯设备,包括支撑座、设置在支撑座上的支撑杆、与支撑杆相平行的折弯杆,以及驱动折弯杆绕支撑杆的中轴线间歇性往复翻转的动力机构;

其中支撑杆的端部安装有用于连接折弯杆一端的支撑板,折弯杆的另一端与动力机构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折弯杆与支撑杆之间具有供刚性板穿越的折弯通道,在刚性板处在折弯通道内时,折弯杆偏转能将刚性板折弯。

作为优选,所述折弯杆外周壁设置接触刚性板的平直面,和/或所述支撑杆设置接触刚性板的平直面。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杆与支撑板之间转动连接,且支撑杆与机座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动力机构包括机架、设置在机架上的传动轴、套设在传动轴上的传动齿轮以及与传动齿轮啮合且在水平方向上由动力缸推动的齿条;

其中,传动轴的动力输出端贯穿机架并且连接有转动板,转动板与折弯杆的另一端连接以使得传动轴与折弯杆轴向错位,当动力缸工作时,齿条通过与传动齿轮的啮合驱动传动轴旋转,使转动板随传动轴旋转,从而带动折弯杆翻转。

作为优选,所述转动板为圆盘形,传动轴连接在转动板的中心处,折弯杆连接在转动板的盘面上,且折弯杆与传动轴平行。

作为优选,传动轴与支撑杆轴向对齐。

作为优选,所述折弯杆的一端与支撑板之间转动连接或连接固定,折弯杆的另一端与转动板之间连接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齿条顶部还设有至少两个沿齿条长度方向依次水平排列的滚动轴承,所述滚动轴承由设置在机架顶部的定位座以及设置在定位座上的定位轴支撑,滚动轴承套设在定位轴上。

作为优选,所述折弯通道的出口处设有距离测量传感器,动力缸设有与测量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过支撑杆与折弯杆的配合,并将刚性板抵接在支撑杆与折弯杆之间,在动力机构的驱动下,使折弯杆绕支撑杆的中轴线往复翻转,从而使刚性板被折弯杆间续性折弯,结构简单,成本能够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方桩套箍折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方桩套箍折弯设备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支撑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折弯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转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桩套箍折弯设备,包括支撑座1、设置在支撑座1上的支撑杆2、与支撑杆2相平行的折弯杆3,以及驱动折弯杆3绕支撑杆2的中轴线间歇性往复翻转的动力机构4;

其中支撑杆2的端部安装有用于连接折弯杆3一端的支撑板21,折弯杆3的另一端与动力机构4连接。

在上述结构中,支撑杆2的作用不仅是用于支撑支撑板21,而且可以在动力机构4驱动折弯杆3翻转时,支撑杆2能够支撑刚性板6,为刚性板6提供反作用力,使折弯杆3能够在翻转时,将刚性板6折弯,同时支撑板21用于支撑折弯杆3,当折弯杆3翻转时,支撑板21与折弯杆3绕支撑杆2的中轴线同步翻转,由于支撑板21与支撑杆2的端部在翻转过程中是转动连接的,为减小摩擦,支撑板21与支撑杆2之间设置有滚动轴承。优选的,折弯杆3的初始位置位于支撑杆2的正上方。

当然,为了使刚性板6能够被折弯,所述折弯杆3与支撑杆2之间具有供刚性板6穿越的折弯通道5,在刚性板6处在折弯通道5内时,折弯杆3偏转能将刚性板6折弯。

在本实施例中,所生产的是方桩套箍,在刚性板6通过折弯通道5一段距离后,通过动力机构4驱动折弯杆3绕支撑杆2翻转90°,随后通过动力机构4将折弯杆3复位,使后续的刚性板6能够继续通过折弯通道5,再重复上述的工序三次,将刚性板6折弯形成方形,随后将刚性板6剪断,即可形成方桩套箍。

当然,可以通过程序设计或触碰开关等方式每间隔一段时间或每间隔刚性板6的一段预定长度将刚性板6折弯,使刚性板6以间续折弯的方式能够被折弯成方形。

如图3所示,为了保证刚性板6的折弯处边缘保持笔直状态,所述折弯杆3外周壁设置接触刚性板6的平直面,和/或所述支撑杆2设置接触刚性板6的平直面,同时由于方桩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证脱模的方便,在模具的长度方向上的四条边会设置有圆角块,所生产出的方桩在长度方向上的四条边具有圆角,因此为了使方桩套箍与模具匹配,支撑杆2的其他外周面呈圆弧形。

而由于支撑杆2与刚性板6之间的接触面需要始终与刚性板6贴合,而且支撑杆2是随动的,缺少动力源,因此可以通过刚性板6对支撑杆2的作用力,使支撑杆2与刚性板6之间的接触面始终保持与刚性板6贴合,所以支撑杆2与支撑座1之间为转动连接,支撑板21需要绕支撑杆2选择,因此支撑杆2的两端部均为圆柱形。

进一步的说,所述动力机构4包括机架41、设置在机架41上的传动轴42、套设在传动轴42上的传动齿轮43以及与传动齿轮43啮合且在水平方向上由动力缸44推动的齿条45;

其中,传动轴42的动力输出端贯穿机架41并且连接有转动板421,转动板421与折弯杆3的另一端连接以使得传动轴42与折弯杆3轴向错位,当动力缸44工作时,齿条通过与传动齿轮43的啮合驱动传动轴42旋转,使转动板421随传动轴42旋转,从而带动折弯杆3翻转。

如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结构中,在动力机构4驱动折弯杆3翻转时,折弯杆3与刚性板6之间的接触面也需要始终与刚性板6贴合,折弯杆3具有动力源,若折弯杆3与转动板421之间转动连接,则容易造成折弯杆3与转动板421之间相对转动,导致刚性板6的表面形成一定的曲度,无法保证方桩套箍的各个表面的平面度能达到要求范围内,因此折弯杆3与转动板421之间连接固定,确保折弯杆3与转动板421之间没有相对转动,所以折弯杆3的一端与支撑板21之间可以转动连接也可以连接固定,折弯杆3的另一端与转动板421之间连接固定。优选的,为了使折弯杆与转动板之间拆装方便,转动板421表面可以设置多边形槽421a,并且折弯杆3的另一端部与多边形槽421a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多边形槽421a选用方形槽。所以折弯杆3的一端可以为圆柱形,另一端为方形,折弯杆3的中间段可以与支撑杆2相同,即具有一个平面以及圆弧外周面。

同样的,由于传动轴42需要带动转动板421同步转动,所以传动轴42与转动板421需要连接固定,为了使传动轴42与转动板421之间拆装方便,转动板421表面可以设置多边形槽421b,并且传动轴42的端部与多边形槽421b相匹配,在本实施例中,多边形槽421b选用方形槽。

进一步的说,为了实现折弯杆3的翻转效果,折弯杆3与传动轴42不能轴向对齐,优选的,转动板421为圆盘形,传动轴42连接在转动板421的中心处,折弯杆3连接在转动板421的盘面上,且折弯杆3与传动轴42平行。

在上述结构中,可以确保在转动板421旋转过程中,传动轴42与折弯杆3之间不会发生干涉,并且折弯杆3同样围绕转动板421的圆心即传动轴42的中轴线翻转。

在上述结构中,折弯杆3在翻转过程中,既要围绕传动轴42的中轴线翻转,同时需要围绕支撑杆2的中轴线翻转,所以折弯杆3在翻转过程中要始终保持水平状态,保证折弯杆3两端的翻转半径相同,才能保证折弯杆3能够实现翻转功能,否则会出现折弯杆3卡死甚至折断的现象发生,因此传动轴42与支撑杆2需要轴向对齐。

更进一步的说,为了使齿条45能够在水平方向上运动,所述齿条45顶部还设有至少两个沿齿条45长度方向依次水平排列的滚动轴承451,所述滚动轴承451由设置在机架41顶部的定位座452以及设置在定位座452上的定位轴453支撑,滚动轴承451套设在定位轴453上。

在上述结构中,当动力缸推动齿条45运动时,滚动轴承451能够限制齿条45偏移,保证齿条45能够始终在水平方向上移动,防止出现滑齿现象发生,减少齿条45与传动齿轮43之间的磨损。

为了提高折弯时的自动化程度,所述折弯通道5的出口处设有距离测量传感器,动力缸44设有与测量传感器电连接的控制器,在刚性板6从折弯通道5通过一段距离后,距离测量传感器发出信号,控制器接收信号后,控制动力缸44的动力输出杆推出,推动齿条45运动,将传动齿轮43旋转,通过传动轴42带动转动板421旋转,带动折弯杆3翻转90°,将刚性板6折弯,在折弯后,动力缸44的动力输出杆缩回,带动折弯杆复位,刚性板6继续输送重复上述步骤四次,再将刚性板6剪断,即可得到方桩套箍。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做出的若干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