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O型圈自动装配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27806发布日期:2020-10-17 01:15阅读:100来源:国知局
一种O型圈自动装配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零部件装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o型圈自动装配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器,是汽车上一重要部件,该部件又是通过多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而扭杆则是汽车转向器的重要组成零件,扭杆在使用之前,通常需要对其进行o型圈的装配操作,即将o型圈装配到扭杆上,现有的装配方式为人工装配,即操作工人利用辅助工装对扭杆进行o型圈的装配操作,增加了人力的消耗,极大地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并且人工操作容易出现遗漏现象,装配效率低下,难以满足现代化高速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o型圈自动装配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o型圈自动装配设备,包括第一上料组件、第二上料组件、装配组件以及下料组件;其中:所述第一上料组件包括振动盘以及位于所述振动盘出料端的送料流道;所述第二上料组件包括料仓、位于所述料仓出料口的接料块、与所述接料块位置对应的出料气缸、与所述接料块一端对接的接料台、位于所述接料台一侧的推进气缸以及位于所述接料台下方的上料流道;所述装配组件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第一装配气缸、装配载台、引导套以及第二装配气缸,所述装配载台与所述上料流道位置对应,所述引导套由所述第二装配气缸驱动,所述引导套与所述送料流道位置对应;所述下料组件包括下料流道以及位于所述下料流道下方的开合气缸,所述下料流道与所述装配载台位置对应,所述下料流道为上下双层流道,所述开合气缸能对所述下料流道进行切换。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还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底板,所述第一上料组件、第二上料组件、装配组件以及下料组件均位于所述底板上。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上料组件与所述送料流道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接料块上设有接料槽,所述接料块下方设置有接料顶升气缸。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接料槽内设置有推料杆,所述推料杆一端通过连接块与所述出料气缸的活塞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接料台上设置有下料槽,所述下料槽与所述上料流道的进口位置对应,所述推进气缸能将物体推入所述下料槽。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装配载台上设有线型槽,所述线型槽为通槽,所述第一装配气缸的滑动端设置有送料杆,所述送料杆与所述线型槽位置对应。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装配载台上设置有阻挡组件,所述阻挡组件包括阻挡气缸与位于所述阻挡气缸活塞杆端的阻挡块,所述阻挡块能对所述线型槽内物体进行阻挡。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下料流道上方设置有检测相机。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下料流道位于所述装配载台正下方,所述下料流道的末端包括上层流道与下层流道,所述开合气缸活塞杆端设置有开合片,当所述开合片打开时,物体进入下层流道,当所述开合片闭合时,物体进入上层流道。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在上料组件、第二上料组件、装配组件以及下料组件的配合作用下,能够使o型圈自动装配到扭杆上,在此过程中无需人工操作,减少人力消耗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o型圈的装配效率,保证了装配品质,不会出现遗漏现象,能够满足现代化高速生产的需求,并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营收效益。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二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第三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底板;3、第一上料组件;31、振动盘;32、送料流道;4、第二上料组件;41、料仓;42、接料块;43、出料气缸;44、接料台;45、推进气缸;46、上料流道;5、装配组件;51、第一装配气缸;52、装配载台;53、引导套;54、第二装配气缸;6、下料组件;61、下料流道;62、开合气缸;7、接料顶升气缸;8、推料杆;9、送料杆;10、阻挡组件;101、阻挡气缸;102、阻挡块;11、开合片;12、下料顶升组件;121、下料顶升气缸;122、下料顶升块。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o型圈自动装配设备,包括第一上料组件3、第二上料组件4、装配组件5以及下料组件6;其中:第一上料组件3包括振动盘31以及位于振动盘31出料端的送料流道32;第二上料组件4包括料仓41、位于料仓41出料口的接料块42、与接料块42位置对应的出料气缸43、与接料块42一端对接的接料台44、位于接料台44一侧的推进气缸45以及位于接料台44下方的上料流道46;装配组件5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第一装配气缸51、装配载台52、引导套53以及第二装配气缸54,装配载台52与上料流道46位置对应,引导套53由第二装配气缸54驱动,引导套53与送料流道32位置对应;下料组件6包括下料流道61以及位于下料流道61下方的开合气缸62,下料流道61与装配载台52位置对应,下料流道61为上下双层流道,开合气缸62能对下料流道61进行切换。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送料流道32与第二上料组件4的数量均为两组且一一对应,两送料流道32均与振动盘31连接,振动盘31一侧设置有振动器,振动器对振动盘31提供动力,采用振动上料的方式进行o型圈的上料操作。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引导套53与送料流道32位置对应,引导套53为空心结构体且直径大于扭杆端部的直径,装配载台52与引导套53之间设置有定位块,定位块为空心结构,当o型圈从送料流道32流出后,引导套53在第二装配气缸54的驱动下,将o型圈顶在定位块上,而后第一装配气缸51通过送料杆9驱动扭杆进行运动,使扭杆通过定位块再进入引导套53内,从而完成o型圈的装配。

如图4所示,下料流道61一侧设置有下料块,该下料块与装配载台52位置对应,当扭杆完成装配之后,在第二装配气缸54作用下,返回至装配载台52内,而后阻挡组件10的阻挡气缸101驱动阻挡块102进行运动,使装配载台52上的线型槽打通,从而扭杆掉落在下料块上。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下料块上设有斜挡结构,下料块下方设置有下料顶升组件12,由下料顶升气缸121与下料顶升块122组成,当装配好的扭杆掉落在下料块上,斜挡结构能够对扭杆进行阻挡,而后下料顶升气缸121通过下料顶升块122将扭杆顶起,使其沿下料块长度方向进行运动,落入下料流道61内。

在本实施例中,扭杆与o型圈同时进行上料操作,扭杆位于料仓41内,o型圈位于振动盘31内,扭杆在上料过程中,首先接料块42在接料顶升气缸7作用下顶升,对扭杆进行接料,使扭杆落入接料块42的接料槽内,而后,接料块42恢复原位,出料气缸43启动,通过连接块带动推料杆8进行运动,推料杆8将扭杆从接料块42内推出,进入接料台44内,而后推进气缸45启动,将扭杆推入接料台44的下料槽内,经由上料流道46进入装配载台52的线型槽内,由阻挡组件10的阻挡块102对扭杆进行阻挡,避免扭杆直接掉入下料块内;与此同时,o型圈在振动盘31作用下,从送料流道32流出,当o型圈到达送料流道32出口处时,第二装配气缸54驱动引导套53进行运动,配合定位块实现对o型圈的夹紧,使o型圈固定在定位块上,而后第一装配气缸51驱动送料杆9进行运动,送料杆9驱动扭杆逐渐靠近定位块,由于定位块为空心结构,故而扭杆会贯穿定位块,由于o型圈固定在定位块的出口位置处,故而扭杆将会进入引导套53内,使o型圈装配在扭杆上。

装配完成之后,阻挡组件10的阻挡气缸101驱动阻挡块102进行运动,使扭杆落入下料块的斜挡结构上,位于下料块上方的检测相机对扭杆进行拍照检测,确认装配是否成功,如装配成功,下料顶升组件12的下料顶升气缸121驱动下料顶升块122进行运动,将扭杆顶起,同时开合气缸62驱动开合片11关闭,使扭杆进入下料流道61的上层流道内,如装配不成功,下料顶升组件12的下料顶升气缸121驱动下料顶升块122进行运动,将扭杆顶起,同时开合气缸62驱动开合片11打开,使扭杆进入下料流道61的下层流道内。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有底板2,第一上料组件3、第二上料组件4、装配组件5以及下料组件6均位于底板2上。

具体地,第二上料组件4与送料流道32数量一致且一一对应。

在本实施例中,接料块42上设有接料槽,接料块42下方设置有接料顶升气缸7。

具体地,接料槽内设置有推料杆8,推料杆8一端通过连接块与出料气缸43的活塞杆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接料台44上设置有下料槽,下料槽与上料流道46的进口位置对应,推进气缸45能将物体推入下料槽。

在本实施例中,装配载台52上设有线型槽,线型槽为通槽,第一装配气缸51的滑动端设置有送料杆9,送料杆9与线型槽位置对应。

具体地,装配载台52上设置有阻挡组件10,阻挡组件10包括阻挡气缸101与位于阻挡气缸101活塞杆端的阻挡块102,阻挡块102能对线型槽内物体进行阻挡。

进一步地,下料流道61上方设置有检测相机。

具体地,下料流道61位于装配载台52正下方,下料流道61的末端包括上层流道与下层流道,开合气缸62活塞杆端设置有开合片11,当开合片11打开时,物体进入下层流道,当开合片11闭合时,物体进入上层流道。

总而言之,本实用新型在上料组件、第二上料组件4、装配组件5以及下料组件6的配合作用下,能够使o型圈自动装配到扭杆上,在此过程中无需人工操作,减少人力消耗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提高了o型圈的装配效率,保证了装配品质,不会出现遗漏现象,能够满足现代化高速生产的需求,并且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营收效益。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