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步一体的高效轴套冲压生产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3558655发布日期:2021-01-05 22:35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步一体的高效轴套冲压生产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冲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三步一体的高效轴套冲压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冲压加工工艺,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称为冷冲压模具(俗称冷冲模)。冲压,是在室温下,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对材料施加压力,使其产生分离或塑性变形,从而获得所需零件的一种压力加工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特别创新地提出了一种三步一体的高效轴套冲压生产方法,能够快速完成对轴套端部肿胀、中部肿胀和冲孔加工。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步一体的高效轴套冲压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轴套放入端部冲压机的端部成型模具中,再将端部肿胀胶块放入轴套内,启动端部冲压机,通过端部冲压机对轴套上端进行肿胀成型;

s2:将轴套放入中部冲压机的中部成型模具中,再将中部肿胀胶块放入轴套内,启动中部冲压机,通过中部冲压机对轴套中部进行肿胀成型;

s3:将轴套放在冲孔机的冲孔模具上,通过冲孔机对轴套下端进行冲孔。

上述方案中:步骤s1中所述的端部成型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打杆、第一上模丙、第一上模固定板、上模组件、下模组件、第一下模固定板;所述打杆、第一上模丙、第一上模固定板和上模组件固定形成一体,所述下模组件和第一下模固定板固定形成一体,所述第一上模固定板上竖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上模打子,所述打杆的下端穿过第一上模丙与第一上模打子固定连接;

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上均设置有第二通孔,且上模组件的上侧以及下模组件的下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冲压腔室,所有第一冲压腔室的中轴线与第二通孔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且第一冲压腔室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所述上模组件的第一冲压腔室内从外到内依次套设有第一上模芯和第一上送子,所述下模组件的第一冲压腔室内从外到内依次套设有第一下模芯和第一下送子,第一上模芯和第一下模芯均包括柱体和防脱柱头,所述第一上模芯防脱柱头位于柱体的顶部,所述第一下模芯防脱柱头位于柱体的底部,所述第一上模芯和第一下模芯的柱体均伸入到对应的第二通孔内;防脱柱头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第一冲压腔室中,且所述防脱柱头与第一冲压腔室底部之间设有一段供第一上送子和/或第一下送子移动的第一空腔;

第一上送子和第一下送子均包括连接裙边和外套在柱体上的套管,所述连接裙边位于第一空腔内,所述第一上送子和第一下送子的套管均伸入到对应的第二通孔内,用于与轴套端部相抵;所述第一上送子的连接裙边位于套管的顶部,所述第一下送子的连接裙边位于套管的底部;

所述第一上送子上端的连接裙边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连接柱,若干所述第一连接柱均穿过第一上模芯的防脱柱头与第一上模打子固定连接,并使得第一上送子上端的连接裙边的初始位置位于上模组件中第一空腔的上部;

所述上模组件的下侧凹设有第一上成型部,所述下模组件上侧向上凸设有伸入到第一上成型部中的第一下成型部,所述第一上成型部和第一下成型部的中轴线也与第二通孔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通过第一上成型部和第一下成型部组合形成轴套的肿胀形状,所述第一上模芯柱体底端恰好与第一上成型部顶部齐平,所述第一下模芯柱体顶部恰好与第一下成型部底部齐平;

所述第一下模固定板下方设有第一连接圆盘,所述第一下送子下端连接裙边上设有若干第二连接柱,若干所述第二连接柱下端依次穿过第一下模芯的防脱柱头和第一下模固定板与第一连接圆盘连接,并通过第二连接柱将第一下送子支撑在下模组件中第一空腔的上半部;

所述第一连接圆盘下方设有若干第三导向柱,若干所述第三导向柱顶端均穿过第一连接圆盘与第一下模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圆盘滑动连接在第三导向柱上,所述第三导向柱底端设有防止第一连接圆盘脱离的第一防脱头,所述第一连接圆盘与第一防脱头之间垫设有端部复位机构。

上述方案中:步骤s1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打杆、第一上模丙、第一上模固定板和上模组件固定形成一体安装在端部冲压机冲压处,将所述下模组件、第一下模固定板和第一连接圆盘固定形成一体安装在端部冲压机的模具固定处;

s1-2:将轴套下模组件的第二通孔内,再将端部成型胶块放入轴套内;

s1-3:启动端部冲压机,通过端部冲压机向下压动打杆,打杆推动第一上模打子向下移动,第一上模打子通过第一连接柱推动第一上送子向下移动,使得第一上送子的套管底端伸向上模组件的第二通孔底端;

s1-4:通过端部冲压机带动打杆、第一上模丙、第一上模固定板和上模组件向下压,轴套先与第一上送子接触,通过第一上送子下端推动轴套向下移动,轴套下端与第一下送子相抵,轴套向下推动第一下送子,第一下送子向下推动第一连接圆盘并压缩端部复位机构缩短,第一连接圆盘和第一下送子下移,轴套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落入到正确冲压的位置处;

s1-5:端部冲压机继续带动打杆、第一上模丙、第一上模固定板和上模组件向下压,通过第一上模芯和第一下模芯向下挤压端部成型胶块发生形变,通过端部成型胶块向外肿胀轴套,等待轴套完成成型,再松开端部冲压机。

上述方案中:步骤s2中所述的中部成型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二上模丙、第二上模固定板、退料板、第二下模和第二下模固定板;所述第二上模丙、第二上模固定板和退料板固定形成一体,所述第二下模和第二下模固定板固定形成一体;

所述第二上模固定板上竖向安装有第二上模芯,所述第二上模芯包括柱头和能够伸入到轴套内的柱体部分,所述第二上模芯的柱头完全沉入在第二上模固定板内,并通过第二上模丙压紧,所述第二上模固定板通过若干个紧固件与第二上模丙固定安装;所述第二上模芯的柱体依次穿过第二上模固定板和退料板,伸出到退料板下方;

所述退料板与第二上模固定板间隔设置,所述退料板与第二上模固定板之间垫设有第一复位机构,所述退料板上竖向安装有若干个第一导向柱,所述第二上模丙内开设有的竖向滑槽,所述第一导向柱的顶端穿过第二上模固定板插入到第二上模丙的竖向滑槽中,所述第一导向柱顶部配备有第三防脱头;

所述第二下模的中心设有冲压通道,所述第二下模的上侧设置有孔径大于冲压通道的配块放置孔,下侧设置有孔径大于冲压通道的第二冲压腔室,紧邻所述配块放置孔下方设置有肿胀成型部,所述第二冲压腔室、肿胀成型部、冲压通道和配块放置孔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配块放置孔内安装有下模配块,所述第二上模芯柱体依次穿过第二上模固定板、退料板和下模配块伸入到冲压通道内;所述退料板底部与下模配块顶部设为与轴套顶部外轮廓匹配容纳空腔,并通过退料板将轴套压在冲压通道内,所述第二上模芯柱体底端与肿胀成型部顶部齐平;

所述第二冲压腔室内从上到下依次内套有第二下送子和第二下模芯,所述第二下模芯也包括柱头和能够伸入到轴套内的柱体部分,第二下模芯柱体朝上并从第二冲压腔室伸入到冲压通道中,所述第二下模芯靠第二冲压腔室底部设置;所述第二下送子包括外套在第二下模芯柱体上的套管,所述第二下送子的套管底部的向外延伸有一圈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能在第二冲压腔室内移动;所述连接座底部设有连接件,所述第二下模固定板下方设有第二圆盘,所述连接件穿过第二下模固定板与第二圆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圆盘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顶针,所述顶针上端穿过第二下模固定板和第二下模,并伸出到第二下模的上方;

所述第二圆盘下方设有若干第二导向柱,若干所述第二导向柱顶端均穿过第二圆盘与第二下模固定板连接,所述第二圆盘滑动连接在第二导向柱上,所述第二导向柱底端设有防止第二圆盘脱离的第二防脱头,所述第二圆盘与第二防脱头之间垫设有第二复位机构。

上述方案中:步骤s2还包括以下步骤:

s2-1:将已经完成端部成型的轴套放入冲压通道内,再将中部成型胶块放入轴套中;

s2-2:启动中部冲压机,中部冲压机将带动第二上模丙、第二上模固定板和退料板向下压,当退料板运动至顶针处时,会推动顶针向下移动,通过顶针向下推动第二圆盘,第二圆盘推动第二复位机构压缩,从而使得第二圆盘向下移动;

s2-3:第二圆盘向下移动后,带动第二下送子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轴套随第二下送子向下移动,使得轴套顶端完全沉入到下模配块的冲压通道中,并通过容纳空腔对轴套端部成型的部位进行定位;

s2-4:中部冲压机带动第二上模丙、第二上模固定板和退料板向下压,当退料板运动至与第二下模相抵时,压缩第一复位机构,第一导向柱顶端向上移动,使得第二上模芯的柱体伸入到冲压通道中,通过第二上模芯和第二下模芯挤压中部肿胀胶块,使得轴套中部外胀,等待轴套成型后,松开中部冲压机。

上述方案中:步骤s3中所述的冲孔模具包括:包括导向板,所述导向板上竖向设有导向柱,在所述导向柱上滑动安装有模具固定板,所述模具固定板能沿着导向柱上下滑动,所述模具固定板的前侧面中部固定安装有轴线前后延伸的凹模,所述凹模一端固定在模具固定板上,另一端自由悬空用于供轴套横向外套在凹模上,所述模具固定板上围绕凹模设有三个凸模,其中一个凸模位于凹模正上方,剩余两个相对设置在凹模的左右两侧,三个凸模呈正三角分布;

所述凹模上凹设有供三个凸模插入的三个冲孔,三个所述凸模均通过凸模安装座安装在模具固定板上,所述凸模安装座上开设有供凸模冲孔端伸出的通孔,所述凸模的防脱头部与凸模安装座之间垫设有冲孔复位机构;

所述导向板上模具固定板前侧对应靠下方设置的两个凸模均配备有抵持件,两个抵持件相互靠近的侧面均为斜面,两个斜面呈倒八形分布,位于下侧的凸模的防脱头部分别滑动连接在抵持件的斜面上,并在受到冲床冲压时,通过两个抵持件的斜面推动靠下方设置的两个凸模伸入到冲孔中,进行打孔。

上述方案中:步骤s3还包括以下步骤:

s3-1:将轴套未进行加工的一端外套在凹模上,并手动保持轴套固定不动,启动冲孔机,冲孔机向下压动靠上侧设置的凸模的上端头,凸模的下端头伸入到对应的冲孔中,完成轴套上侧的冲孔;

s3-2:冲孔机继续向下压动,使得模具固定板向下移动,模具固定板带动靠下侧设置的两个凸模向下移动,从而使得靠下侧设置的两个凸模在抵持件上向下滑动,通过抵持件上的斜面推动靠下侧设置的两个凸模伸向冲孔,完成轴套下侧的冲孔;

s3-3:松开冲孔机,通过冲孔复位机构带动凸模从对应的冲孔内伸出,并使得靠下侧设置的两个凸模沿着抵持件斜面向上滑动,带动模具固定板上移,回到原位。

上述方案中:步骤s1还包括以下步骤:

s1-6:将端部肿胀胶块放入到轴套中,检测轴套是否发生内凹现象,若端部肿胀胶块能够从轴套内滑出,则说明轴套轴线未发生内凹,成型成功;否则,则说明端部成型失败。

上述方案中:步骤s2还包括以下步骤:

s2-5:将中部肿胀胶块放入到轴套中,检测轴套是否发生内凹现象,若中部肿胀胶块能够从轴套内滑出,则说明轴套轴线未发生内凹,成型成功;否则,则说明端部成型失败。

上述方案中:端部肿胀胶块和中部肿胀胶块的形状、大小和材质均相同。

综上所述,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快速对端部和中部进行肿胀,还能对另一端同时完成冲三孔,工作效率高,操作简单,提高工作效率。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中冲孔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冲孔模具中模具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冲孔模具中凹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冲孔模具中凸模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中端部成型模具打桩被压下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中端部成型模具打桩被压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中端部成型模具下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中端部成型模具上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中部成型模具在冲床压下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中部成型模具在冲床压下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中部成型模具下模配块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中部成型模具第二下模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三步一体的高效轴套冲压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轴套放入端部冲压机的端部成型模具中,再将端部肿胀胶块放入轴套内,启动端部冲压机,通过端部冲压机对轴套上端进行肿胀成型;

s2:将轴套放入中部冲压机的中部成型模具中,再将中部肿胀胶块放入轴套内,启动中部冲压机,通过中部冲压机对轴套中部进行肿胀成型;

s3:将轴套放在冲孔机的冲孔模具上,通过冲孔机对轴套下端进行冲孔。

其中,端部成型模具、中部成型模具和冲孔模具能安装在相同的冲压机上。

其中,如图1-图12所示,步骤s1中所述的端部成型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打杆201、第一上模丙202、第一上模固定板203、上模组件204、下模组件205、第一下模固定板206;所述打杆201、第一上模丙202、第一上模固定板203和上模组件204固定形成一体,所述下模组件205和第一下模固定板206固定形成一体,所述第一上模固定板203上竖向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内滑动连接有第一上模打子210,所述打杆201的下端穿过第一上模丙202与第一上模打子210固定连接;

所述上模组件204和下模组件205上均设置有第二通孔20b,且上模组件204的上侧以及下模组件205的下侧分别设置有第一冲压腔室a,所有第一冲压腔室a的中轴线与第二通孔20b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且第一冲压腔室a的直径大于第二通孔,所述上模组件204的第一冲压腔室a内从外到内依次套设有第一上模芯211和第一上送子212,所述下模组件205的第一冲压腔室a内从外到内依次套设有第一下模芯214和第一下送子216,第一上模芯211和第一下模芯214均包括柱体和防脱柱头,所述第一上模芯211防脱柱头位于柱体的顶部,所述第一下模芯214防脱柱头位于柱体的底部,所述第一上模芯211和第一下模芯214的柱体均伸入到对应的第二通孔20b内;防脱柱头分别安装在对应的第一冲压腔室a中,且所述防脱柱头与第一冲压腔室a底部之间设有一段供第一上送子212和/或第一下送子216移动的第一空腔215;

第一上送子212和第一下送子216均包括连接裙边和外套在柱体上的套管,所述连接裙边位于第一空腔215内,所述第一上送子212和第一下送子216的套管均伸入到对应的第二通孔20b内,用于与轴套端部相抵;所述第一上送子212的连接裙边位于套管的顶部,所述第一下送子216的连接裙边位于套管的底部;

所述第一上送子212上端的连接裙边的顶部设有若干第一连接柱210a,若干所述第一连接柱210a均穿过第一上模芯211的防脱柱头与第一上模打子210固定连接,并使得第一上送子212上端的连接裙边的初始位置位于上模组件204中第一空腔215的上部;

所述上模组件204的下侧凹设有第一上成型部204c,所述下模组件205上侧向上凸设有伸入到第一上成型部204c中的第一下成型部205a,所述第一上成型部204c和第一下成型部205a的中轴线也与第二通孔20b的中轴线在同一直线上,通过第一上成型部204c和第一下成型部205a组合形成轴套的肿胀形状,所述第一上模芯211柱体底端恰好与第一上成型部204c顶部齐平,所述第一下模芯214柱体顶部恰好与第一下成型部205a底部齐平;

所述第一下模固定板206下方设有第一连接圆盘207,所述第一下送子216下端连接裙边上设有若干第二连接柱2013,若干所述第二连接柱2013下端依次穿过第一下模芯214的防脱柱头和第一下模固定板206与第一连接圆盘207连接,并通过第二连接柱2013将第一下送子216支撑在下模组件205中第一空腔215的上半部;

所述第一连接圆盘207下方设有若干第三导向柱208,若干所述第三导向柱208顶端均穿过第一连接圆盘207与第一下模固定板206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圆盘207滑动连接在第三导向柱208上,所述第三导向柱208底端设有防止第一连接圆盘207脱离的第一防脱头207a,所述第一连接圆盘207与第一防脱头207a之间垫设有端部复位机构,端部复位机构为外套在第三导向柱208外的橡胶管。

最好是,还包括所述下模组件205顶部围绕下肿胀部设有一圈环状凸台205b,使得下模组件205顶部边缘与上模组件204底部之间形成一段间隙。

最好是,所述下模组件205的第一冲压腔室a设有卡紧机构,并通过卡紧机构使得第一下模芯214的防脱柱头卡在下模组件205的冲压腔室20a的底部。

最好是,所述卡紧机构包括沿冲压腔室向外凹设有一圈定位环217,以及在防脱柱头端部向外凸设的一圈与定位环217匹配的定位沿边。

最好是,所述导向杆208顶端通过螺纹连接在下模固定板206底部。

最好是,所述第一上模芯211的柱体短于第一下模芯214的柱体。

其中,步骤s1还包括以下步骤:

s1-1:将打杆201、第一上模丙202、第一上模固定板203和上模组件204固定形成一体安装在端部冲压机冲压处,将所述下模组件205、第一下模固定板206和第一连接圆盘207固定形成一体安装在端部冲压机的模具固定处;

s1-2:将轴套下模组件205的第二通孔20b内,再将端部成型胶块放入轴套内;

s1-3:启动端部冲压机,通过端部冲压机向下压动打杆201,打杆201推动第一上模打子210向下移动,第一上模打子210通过第一连接柱210a推动第一上送子212向下移动,使得第一上送子212的套管底端伸向上模组件204的第二通孔20b底端;

s1-4:通过端部冲压机带动打杆201、第一上模丙202、第一上模固定板203和上模组件204向下压,轴套先与第一上送子212接触,通过第一上送子212下端推动轴套向下移动,轴套下端与第一下送子216相抵,轴套向下推动第一下送子216,第一下送子216向下推动第一连接圆盘207并压缩端部复位机构缩短,第一连接圆盘207和第一下送子216下移,轴套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落入到正确冲压的位置处;

s1-5:端部冲压机继续带动打杆201、第一上模丙202、第一上模固定板203和上模组件204向下压,通过第一上模芯211和第一下模芯214向下挤压端部成型胶块发生形变,通过端部成型胶块向外肿胀轴套,等待轴套完成成型,再松开端部冲压机;

s1-6:将端部肿胀胶块放入到轴套中,检测轴套是否发生内凹现象,若端部肿胀胶块能够从轴套内滑出,则说明轴套轴线未发生内凹,成型成功;否则,则说明端部成型失败。

其中,步骤s2中所述的中部成型模具包括:从上至下依次设置的第二上模丙301、第二上模固定板302、退料板305、第二下模307和第二下模固定板309;所述第二上模丙301、第二上模固定板302和退料板305固定形成一体,所述第二下模307和第二下模固定板309固定形成一体;

所述第二上模固定板302上竖向安装有第二上模芯303,所述第二上模芯303包括柱头和能够伸入到轴套内的柱体部分,所述第二上模芯303的柱头完全沉入在第二上模固定板302内,并通过第二上模丙301压紧,所述第二上模固定板302通过若干个紧固件301b与第二上模丙301固定安装;所述第二上模芯303的柱体依次穿过第二上模固定板302和退料板305,伸出到退料板305下方;

所述退料板305与第二上模固定板302间隔设置,所述退料板305与第二上模固定板302之间垫设有第一复位机构304a,所述退料板305上竖向安装有若干个第一导向柱304,所述第二上模丙301内开设有的竖向滑槽301a,所述第一导向柱304的顶端穿过第二上模固定板302插入到第二上模丙301的竖向滑槽301a中,所述第一导向柱304顶部配备有第三防脱头;

所述第二下模307的中心设有冲压通道307c,所述第二下模307的上侧设置有孔径大于冲压通道的配块放置孔,下侧设置有孔径大于冲压通道的第二冲压腔室307d,紧邻所述配块放置孔下方设置有肿胀成型部307b,所述第二冲压腔室307d、肿胀成型部307b、冲压通道307c和配块放置孔的中心线在同一直线上,所述配块放置孔内安装有下模配块306,所述第二上模芯303柱体依次穿过第二上模固定板302、退料板305和下模配块306伸入到冲压通道307c内;所述退料板305底部与下模配块306顶部设为与轴套顶部外轮廓匹配容纳空腔,并通过退料板305将轴套压在冲压通道307c内,所述第二上模芯303柱体底端与肿胀成型部307b顶部齐平;

所述第二冲压腔室307d内从上到下依次内套有第二下送子312和第二下模芯308,所述第二下模芯308也包括柱头和能够伸入到轴套内的柱体部分,第二下模芯308柱体朝上并从第二冲压腔室307d伸入到冲压通道307c中,所述第二下模芯308靠第二冲压腔室307d底部设置;所述第二下送子312包括外套在第二下模芯308柱体上的套管,所述第二下送子312的套管底部的向外延伸有一圈连接座,所述连接座能在第二冲压腔室307d内移动;所述连接座底部设有连接件312a,所述第二下模固定板309下方设有第二圆盘310,所述连接件312a穿过第二下模固定板309与第二圆盘3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圆盘310上均匀分布有若干顶针310a,所述顶针310a上端穿过第二下模固定板309和第二下模307,并伸出到第二下模307的上方;

所述第二圆盘310下方设有若干第二导向柱311,若干所述第二导向柱311顶端均穿过第二圆盘310与第二下模固定板309连接,所述第二圆盘310滑动连接在第二导向柱311上,所述第二导向柱311底端设有防止第二圆盘310脱离的第二防脱头,所述第二圆盘310与第二防脱头之间垫设有第二复位机构313。

最好是,还包括所述第二下模307顶端中部设有一圈环状凸台,使得第二下模307顶部边缘与第二上模固定板302底部之间形成一段间隙。

最好是,所述下模配块306为上大下小的圆台状,所述配块放置孔307a也为与下模配块306匹配的圆台状。

最好是,所述第二上模芯303的柱体长于第二下模芯308的柱体。

最好是,所述第一复位机构304a为管状,并外套在第一导向杆304上。

最好是,所述第一导向杆304为螺栓,且所述第一导向杆304的底端与退料板305螺纹连接,所述竖向滑槽301a为设置在上模丙301上表面的凹坑。

最好是,所述第一复位机构304a与第二复位机构3013均为橡胶管。

其中,步骤s2还包括以下步骤:

s2-1:将已经完成端部成型的轴套放入冲压通道307c内,再将中部成型胶块放入轴套中;

s2-2:启动中部冲压机,中部冲压机将带动第二上模丙301、第二上模固定板302和退料板305向下压,当退料板305运动至顶针310a处时,会推动顶针310a向下移动,通过顶针310a向下推动第二圆盘310,第二圆盘310推动第二复位机构313压缩,从而使得第二圆盘310向下移动;

s2-3:第二圆盘310向下移动后,带动第二下送子312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动,轴套随第二下送子312向下移动,使得轴套顶端完全沉入到下模配块306的冲压通道307c中,并通过容纳空腔对轴套端部成型的部位进行定位;

s2-4:中部冲压机带动第二上模丙301、第二上模固定板302和退料板305向下压,当退料板305运动至与第二下模307相抵时,压缩第一复位机构304a,第一导向柱304顶端向上移动,使得第二上模芯303的柱体伸入到冲压通道307c中,通过第二上模芯303和第二下模芯308挤压中部肿胀胶块,使得轴套中部外胀,等待轴套成型后,松开中部冲压机;

s2-5:将中部肿胀胶块放入到轴套中,检测轴套是否发生内凹现象,若中部肿胀胶块能够从轴套内滑出,则说明轴套轴线未发生内凹,成型成功;否则,则说明端部成型失败。

其中,步骤s3中所述的冲孔模具包括:包括导向板102,所述导向板102上竖向设有导向柱109,在所述导向柱109上滑动安装有模具固定板101,所述模具固定板101能沿着导向柱109上下滑动,所述模具固定板101的前侧面中部固定安装有轴线前后延伸的凹模106,所述凹模106一端固定在模具固定板101上,另一端自由悬空用于供轴套横向外套在凹模106上,所述模具固定板101上围绕凹模106设有三个凸模107,其中一个凸模107位于凹模106正上方,剩余两个相对设置在凹模106的左右两侧,三个凸模107呈正三角分布;

所述凹模106上凹设有供三个凸模107插入的三个冲孔,三个所述凸模107均通过凸模安装座104安装在模具固定板101上,所述凸模安装座104上开设有供凸模107冲孔端伸出的通孔,所述凸模107的防脱头部107a与凸模安装座104之间垫设有冲孔复位机构108;

所述导向板102上模具固定板101前侧对应靠下方设置的两个凸模107均配备有抵持件103,两个抵持件103相互靠近的侧面均为斜面,两个斜面呈倒八形分布,位于下侧的凸模107的防脱头部107a分别滑动连接在抵持件103的斜面103a上,并在受到冲床冲压时,通过两个抵持件103的斜面推动靠下方设置的两个凸模107伸入到冲孔中,进行打孔。

最好是,还包括所述模具固定板101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凹模106的定位安装座105,所述模具固定板101上设有供定位安装座105卡入的卡口101a。

所述定位安装座105和卡口101a之间设置有防转动结构。

所述凹模106尾端设有一圈定位凸台106b。

所述抵持件103为锥尖朝上的圆锥。

所述凹模106为中空圆柱体。

所述模具固定板101与导向板102之间设有压簧。

所述凸模安装座104为半圆形,所述凸模安装座104平直的一侧远离凹模106设置。

步骤s3还包括以下步骤:

s3-1:将轴套未进行加工的一端外套在凹模106上,并手动保持轴套固定不动,启动冲孔机,冲孔机向下压动靠上侧设置的凸模107的上端头,凸模107的下端头伸入到对应的冲孔中,完成轴套上侧的冲孔;

s3-2:冲孔机继续向下压动,使得模具固定板101向下移动,模具固定板101带动靠下侧设置的两个凸模107向下移动,从而使得靠下侧设置的两个凸模107在抵持件103上向下滑动,通过抵持件103上的斜面推动靠下侧设置的两个凸模107伸向冲孔,完成轴套下侧的冲孔;

s3-3:松开冲孔机,通过冲孔复位机构108带动凸模107从对应的冲孔内伸出,并使得靠下侧设置的两个凸模107沿着抵持件103斜面向上滑动,带动模具固定板101上移,回到原位。

最好是,端部肿胀胶块和中部肿胀胶块的形状、大小和材质均相同。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