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简易式铜管外凸点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680476发布日期:2022-12-24 04:57阅读:662来源:国知局
一种简易式铜管外凸点加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管件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简易式铜管外凸点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2.铜管具备良好的导电、导热特性,这些特性使得铜管的应用极为普遍,尤其是在空调领域使用铜管时,经常需要对铜管进行打点定位,但是,现有的铜管打点方式大多是由人工手动进行打点,打点的位置容易出现偏差,且效率较低;也有部分大型的自动化打孔设备,相对来讲打孔速度较快,但是,价格非常昂贵,对于微小型企业来说是一笔较大的开支。
3.因此,亟需一种价格便宜、打孔效率高的打孔设备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简易式铜管外凸点加工装置,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人工打孔效率低、大型设备价格昂贵的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简易式铜管外凸点加工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简易式铜管外凸点加工装置,包括底座、固定在底座顶部的支撑架以及竖直设置在支撑架顶部的立柱,所述立柱内部中空,且所述立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打点块,所述打点块包括固定安装在立柱内部的固定块以及成型在固定块顶部的两个弹性块,两所述弹性块之间留有v形缝隙,所述v形间隙的尖端位于两弹性块远离固定块的一侧,两所述弹性块相互远离的端面上均成型有凸点,所述固定块的底部竖直向上贯穿开设有插设孔,两所述弹性块之间的v形缝隙与所述插设孔连通,所述支撑架的顶部沿竖直方向滑动设置有撑开杆,且所述撑开杆与插设孔相对应。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对铜管进行打凸点时,先将铜管的端部伸入到立柱内,并套设在两弹性块外,然后利用撑开杆穿过插设孔进入到两弹性块之间的v形缝隙,此时,两弹性块被撑开,使得两弹性块之间的v形缝隙增大,撑开的弹性块利用凸点作用到铜管内壁,实现对铜管的外凸点加工;当铜管打点结束后,撑开杆回缩,两弹性块相互靠近,直至两弹性块恢复至被撑开前的位置,此时,将通过从立柱中取出即可。该种设计方式,不仅打点速度快,且打点精准度高,同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实用性强。
8.优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安装有驱动件,所述驱动件用于驱动撑开杆朝向靠近或远离打点块的方向移动。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驱动件带动撑开杆朝向靠近或远离打点块的方向移动,采用半自动化的打点方式,不仅效率高、而且节省人力。
10.优选的,所述撑开杆的底部沿竖直方向连接有连接杆,且所述连接杆远离撑开杆的一端穿过支撑架顶部与驱动件相连。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连接杆将撑开杆与驱动件相连。
12.优选的,所述支撑架包括两竖直固定在底座顶部的第一板体以及水平固定在两第一板体之间的第二板体,所述立柱竖直固定在第二板体的顶部。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板体对立柱起到支撑作用,该种设置方式,使得支撑架能够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14.优选的,所述驱动件位于两所述第一板体之间,且位于第二板体下方。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整体结构紧凑,便于搬运,使用方便。
16.优选的,所述第二板体的侧壁竖直固定有支撑杆,且所述支撑杆的顶部伸出第二板体的顶部,所述支撑杆的顶部朝靠近第二板体的方向内陷有放置槽。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加工的铜管呈“l”形状时,可将铜管的一端搭在放置槽内,有利于提高“l”形状的铜管在加工时的稳定性。
18.优选的,所述放置槽呈“u”形状。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放置槽设置为u形结构,方便将钢管放到支撑杆上。
20.优选的,所述撑开杆顶部相对的两侧壁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形成有撑开斜面。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撑开斜面使得撑开杆能够更加顺畅地穿过插设孔进入到两弹性块之间的v形缝隙中。
22.优选的,所述弹性块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块体和第二块体,所述第一块体呈半圆台状,所述第二块体呈半圆柱状,且所述第二块体的一端与固定块端面一体成型,所述第二块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块体的下底面一体成型。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块体设为半圆台状,第二块体设为半圆柱状,便于将铜管套设在两弹性块外。
24.优选的,两所述弹性块位于插设孔两侧,且关于插设孔相对称。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该种设置方式,使得撑开杆在从插设孔伸入到两弹性块之间的v形缝隙时,两弹性块发生变形的角度相同,两弹性块上的凸点作用到铜管内壁时,对铜管内壁产生的挤压力相同,进而有效保证铜管打出来的两个外凸点大小一样。
26.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7.1.先将铜管的端部伸入到立柱内,并套设在两弹性块外,然后利用撑开杆穿过插设孔进入到两弹性块之间的v形缝隙,此时,两弹性块被撑开,使得两弹性块之间的v形缝隙增大,撑开的弹性块利用凸点作用到铜管内壁,实现对铜管的外凸点加工;当铜管打点结束后,撑开杆回缩,两弹性块相互靠近,直至两弹性块恢复至被撑开前的位置,此时,将通过从立柱中取出即可。该种设计方式,不仅打点速度快,且打点精准度高,同时,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实用性强;
28.2.撑开杆顶部相对的两侧壁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形成有撑开斜面,利用撑开斜面使得撑开杆能够更加顺畅地穿过插设孔进入到两弹性块之间的v形缝隙中;
29.3.两弹性块位于插设孔两侧,且关于插设孔相对称,该种设置方式,使得撑开杆在从插设孔伸入到两弹性块之间的v形缝隙时,两弹性块发生变形的角度相同,两弹性块上的凸点作用到铜管内壁时,对铜管内壁产生的挤压力相同,进而有效保证铜管打出来的两个外凸点大小一样。
附图说明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具体展示打点块、凸点、撑开杆、撑开斜面以及连接杆位置关
系的结构示意图;
3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具体展示插设孔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具体展示铜管还未伸入到立柱内时,两弹性块之间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34.图中,1、底座;2、支撑架;21、第一板体;22、第二板体;3、立柱;4、打点块;41、固定块;42、弹性块;421、第一块体;422、第二块体;5、凸点;6、插设孔;7、撑开杆;8、驱动件9、连接杆;10、支撑杆;11、放置槽;12、撑开斜面。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附图4,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实施例:
37.一种简易式铜管外凸点加工装置,参照图1和图2,包括水平设置的底座1、焊接在底座1顶部的支撑架2以及竖直焊接在支撑架2顶部的立柱3,立柱3内部中空,立柱3内部固定安装有打点块4,其中,打点块4包括过盈安装到立柱3内的固定块41以及成型在固定块41顶部的两个弹性块42,两弹性块42之间留有v形缝隙,v形间隙的尖端位于两弹性块远离固定块的一侧,两弹性块42相互远离的端面上均成型有凸点5,参照图3,固定块41的底部竖直向上贯穿开设有插设孔6,两弹性块42之间的v形缝隙与插设孔6连通,同时,参照图1和图2,支撑架2上竖直滑动有撑开杆7,参照图2和图3,撑开杆7与插设孔6对应。
38.在对铜管进行打凸点时,先将铜管的端部伸入到立柱3内,并套设在两弹性块42外,然后利用撑开杆7穿过插设孔6进入到两弹性块42之间的v形缝隙,此时,两弹性块42被撑开,使得两弹性块42之间的v形缝隙逐渐张开并增大,撑开的弹性块42利用凸点5作用到铜管内壁,实现对铜管的外凸点5加工;当铜管打点结束后,撑开杆7回缩,两弹性块42相互靠近,直至两弹性块42恢复至被撑开前的位置,此时,将通过从立柱3中取出即可。
39.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3,固定块41呈圆柱状,且与立柱3同轴安装,参照图2和图3,两弹性块42的形状、大小均保持一致,且关于插设孔6对称分布。该种设置方式,使得撑开杆7在从插设孔6伸入到两弹性块42之间的v形缝隙时,两弹性块42发生变形的角度相同。弹性块42由第一块体421和第二块体422两部分组成,其中第一块体421呈半圆台状,第二块体422呈半圆柱状,且第二块体422的一端与固定块41端面一体成型,第二块体422的另一端与第一块体421的下底面一体成型,上述第一块体421的下底面指第一块体421底面积较大的端面。
40.参照图1和图3,当铜管还未伸入到立柱3内时,应保证两凸点5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铜管的内径,也就是说,参照图1和图4,只有在两凸点5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铜管内径的状态下,在将铜管伸入到立柱3内时,才能使得铜管能够顺利套设在两弹性块42外。同时,由于v形缝隙的存在,使得两弹性块42远离固定块41的一侧逐渐锁紧。
41.参照图2和图3,撑开杆7整体呈长方体状,且撑开杆7顶部相对的两侧壁朝相互靠近的方向形成有撑开斜面12,使得撑开杆7能够更加顺畅地穿过插设孔6进入到两弹性块42之间的v形缝隙中。
42.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底座1的顶部安装有驱动件8,驱动件8用于驱动撑开杆7朝向靠近或远离打点块4的方向移动,优选的,驱动件8选用气缸,具体在对气缸进行安装时,
气缸的缸体通过螺栓与底座1连接,气缸的活塞杆朝向撑开杆7的方向设置。且撑开杆7的底部沿竖直方向螺纹连接有连接杆9,连接杆9呈圆柱状,连接杆9远离撑开杆7的一端与气缸的活塞杆螺纹连接。利用连接杆9将撑开杆7与气缸的活塞杆相连,进而通过气缸带动撑开杆7朝向靠近或远离打点块4的方向移动。
43.具体地,参照图1和图2,支撑架2包括两个竖直设置的第一板体21以及焊接在两第一板体21顶部之间的第二板体22,第一板体21的底部与底座1焊接或螺栓连接,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均呈长方体状,且两第一板体21和第二板体22组成倒“凵”字形结构,立柱3竖直焊接在第二板体22的顶部,第二板体22对立柱3起到支撑作用。
44.进一步地,第二板体22的顶部开设有圆形的连接孔,连接孔与连接杆9相适配,连接杆9的底部穿过连接孔与气缸相连,气缸位于两第一板体21之间,且位于第二板体22下方。
45.进一步地,参照图1和图2,第二板体22的侧壁沿竖直方向螺栓连接有支撑杆10,支撑杆10的顶部伸出第二板体22的顶部,且支撑杆10的顶部朝靠近第二板体22方向内陷有放置槽11,放置槽11呈“u”形状。
46.当需要加工的铜管呈“l”形状时,可将铜管的一端搭在放置槽11内,有利于提高“l”形状的铜管在加工时的稳定性。同时,支撑杆10与第二板体22采用螺丝连接,方便支撑杆10与第二板体22进行安装和拆卸。
47.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
48.铜管在打点前,保证两凸点5端面之间的距离小于铜管的内径,且撑开杆7位于插设孔6下方,气缸处于关闭在状态;
49.铜管在打点过程中,先将铜管的端部套设在两弹性块42外,紧接着打开气缸,气缸带动撑开杆7朝靠近打点块4方向移动,然后撑开杆7穿过插设孔6进入到两弹性块42之间的v形缝隙,此时,两弹性块42被撑开,撑开的弹性块42利用凸点5作用到铜管内壁,实现对铜管的外凸点5加工;
50.铜管在打点完成后,关闭气缸,撑开杆7回缩,两弹性块42相互靠近,直至两弹性块42恢复至被撑开前的位置,此时,将铜管从立柱3中取出即可。
5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