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板状基材的成形方法及成形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277618阅读:来源:国知局
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拉向外方的状态的剖面图。图9是表示对应于图5的S15在成形装置I的拉伸部30打开夹钳来释放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的状态的剖面图。
[0096]首先,如图6所示,在输送中的薄板状基材100的加工区域更靠上游侧,利用把持成形部20,对薄板状基材100的两端(一端部10a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0b)进行卷边成形(图5的Sll)。
[0097]图6(a)相当于沿着图2(b)中的6 (a) -6(a)线的剖面图。图6 (a)表示的是使薄板状基材100的两端(一端部10a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0b)与卷边辊21及未图示的卷边辊22抵接而进行卷边成形之前的状态。图6(b)相当于沿着图2(b)中的6(b) -6(b)线的剖面图。如图6(b)所示,使薄板状基材100的两端(一端部10a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0b)与卷边辊23及未图示的卷边辊24抵接,逐步地进行卷边成形。图6 (c)相当于沿着图2(b)中的6(c) -6(c)线的剖面图。如图6(c)所示,利用卷边辊25及未图示的卷边辊26,使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的成形完成。
[0098]进而,如图7所示,在输送中的薄板状基材100的加工区域更靠上游侧,一边关闭拉伸部30的夹钳,一边夹持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夹钳相当于成对的第一把持部件31及第二把持部件32(图5的S12)。
[0099]图7(a)相当于沿着图3(b)中的7(a) —7(a)线的剖面图。如图7(a)所示,开始夹持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图7(b)相当于沿着图3(b)中的7(b) -7(b)线的剖面图。在图7(b)中,表示的是夹持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之前的状态。即,因为使拉伸部30的导向部件33沿着薄板状基材100的输送方向连续地升高,所以第二把持部件32相对于第一把持部件31逐渐接近,由第一把持部件31和第二把持部件32把持薄板状基材100。
[0100]进而,如图8所示,在比输送中的薄板状基材100的加工区域更靠上游侧,利用拉伸部30的夹钳,将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拉向外方(图5的S13)。
[0101]图8相当于沿着图3(b)中的8 — 8线的剖面图。即,因为使拉伸部30的导向部件33向与薄板状基材100的输送方向正交且朝向薄板状基材100的外方的方向连续地突出,所以第二把持部件32的突起32c经由薄板状基材100对第一把持部件31进行按压。此时,第二把持部件32的突起32c成为保持拉伸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的状态。
[0102]进而,一边输送薄板状基材100,一边在薄板状基材100的加工区域,利用成形部40的冲压加工机41,对薄板状基材100形成凹凸或贯通孔等,然后对成为隔板的部分进行冲压加工(图5的S14)。
[0103]如图1所示,利用冲压加工机41,对薄板状基材100依次成形定位用的定位孔100e、有源区的凹凸状的流路100f、供给及排出气体或冷却水的岐管孔100g。其后,对成为隔板的部分进行冲压,冲压出冲压孔100h。
[0104]进而,如图9所示,在比输送中的薄板状基材100的加工区域更靠下游侧,打开夹钳,释放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图5的S15)。
[0105]如图9 (a)所示,开始释放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在图9(b)中,表示的是释放了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之后的状态。即,因为使拉伸部30的导向部件33向与薄板状基材100的输送方向正交且朝向薄板状基材100的内方的方向连续地后退,所以第二把持部件32的突起32c远离第一把持部件31。此时,第二把持部件32的突起32c成为释放了薄板状基材100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未图示的另一端部10d)的状态。
[0106]只要在薄板状基材100的加工区域有未加工的部分,就继续基于控制部50的控制器51的控制,进行图5的Sll?S15的工序(图5的S16)。
[0107]根据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方法、及实现该成形方法的成形装置1,可实现以下的作用效果。
[0108]第一实施方式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方法具有把持成形工序、拉伸输送工序、及成形工序。把持成形工序分别对输送中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两端进行加工而成形把持部(一端部10c及另一端部10d)。拉伸输送工序在把持由长条材构成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两端的把持部而并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外方拉伸的同时,将薄板状基材100 —边沿输送方向拉伸一边输送。成形工序对薄板状基材100实施规定的成形。
[0109]第一实施方式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装置I具有把持成形部20、拉伸部30、输送部10、成形部40、及控制部50。把持成形部20对薄板状基材100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两端进行加工,成形把持部(一端部10c及另一端部10d)。拉伸部30分别利用第一把持部件31及第二把持部件32把持由长条材构成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两端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另一端部10d),并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外方拉伸。输送部10边沿输送方向拉伸边输送由拉伸部30拉伸到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外方的状态的薄板状基材100。成形部40对薄板状基材100实施规定的成形。控制部50控制把持成形部20、拉伸部30、输送部10、及成形部40的动作。
[0110]根据这种结构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方法及成形装置1,在把持形成于由长条材构成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两端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另一端部10d)而将薄板状基材100拉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外方的同时,将薄板状基材100边沿输送方向拉伸边输送。根据这种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方法及成形装置1,通过经由把持部(一端部10c及另一端部10d)稳定地把持薄板状基材100,不会使薄板状基材100变形,能够进行高速输送并进行成形。因此,根据该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方法及成形装置1,能够在充分维持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精度的状态下,缩短薄板状基材100的加工所需要的时间,且能够提高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的生产率。这里,在通过把持成形工序及把持成形部20来成形薄板状基材100的两端时,也可以停止薄板状基材100的输送。
[0111]进而,把持成形工序及把持成形部20也可以采用使薄板状基材100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两端弯曲或弯折而成形把持部(一端部10c及另一端部10d)的结构。
[0112]根据这种结构,能够通过非常简便的方法,来利用形成于薄板状基材100的两端的把持部(一端部10c及另一端部10d),而以稳定把持的状态拉伸薄板状基材100。此夕卜,在薄板状基材100中,因为形成把持部(一端部10c及另一端部10d)的部分原本就是成形后废弃的部分,所以在薄板状基材100中不会产生成形损失。
[0113]进而,拉伸输送工序及拉伸部30也可以采用由沿着输送方向而具备的导向部件33对第一把持部件31或第二把持部件32进行施力,使其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外方移动的结构。
[0114]根据这种结构,通过不使用电气系的机构,而是仅使用由机械部件构成的导向部件33的简便结构,就能够将薄板状基材100拉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外方。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并非必需配设于载置台11的例如由液压缸构成的驱动部件34。
[0115](第二实施方式)
[0116]参照图10及图11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方法、及实现该成形方法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成形装置2进行说明。
[0117]第二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2利用拉伸部60夹持薄板状基材100的未进行卷边成形的两端(一端部10a及另一端部100b),这种结构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成形装置I的结构不同。
[0118]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关于由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结构构成的部分,使用同一符号,省略上述的说明。
[0119]成形装置2除包括上述的输送部10及控制部50以外,还包括拉伸部60。下面,参照图10及图11对成形装置2特有的拉伸部60的结构进行说明。
[0120]图10是表示使用成形装置2对输送中的薄板状基材100进行加工的动作的流程图。图11是表示对应于图10的S21在成形装置2的拉伸部60 —边关闭夹钳一边夹持薄板状基材100的未进行卷边成形的两端(一端部10a及另一端部100b)的状态的剖面图。
[0121]拉伸部60分别利用第一把持部件61及第二把持部件62把持由长条材构成的薄板状基材100的沿着输送方向的两端(一端部10a及未图不的另一端部100b),并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外方拉伸。
[0122]如图11所示,拉伸部60包括第一把持部件61、第二把持部件62、转动部件63、及上述的驱动部件34。如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