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装置及方法

文档序号:3254781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装置及方法
一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装置及方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摩擦材料成形制备装置及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鼓式刹车片予成形制备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先将原料预压成毛坯再进行热压,是鼓式刹车片常用的生产方法。由于鼓式刹车片的横向截面为圆弧形,传统方法预成形,原料会沿圆弧面向低处流动,所以原料在模具中的摊平很困难,成为影响产品均勻性的重要因素。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方法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摊平难的问题,把在圆弧面上的摊平变成在平面上的摊平。
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装置,包括压头1、模框2、下模4,在所述的下模4和模框2 之间设置一弹性板3。
所述的弹性板3为可弯曲变形且能承受预成形所需要压力的薄钢带、薄钢板或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带。
—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模框2向下运动,贴紧在张紧的弹性板3表面上;当模框2与张紧的弹性板3表面紧密接触时,模框2停止运动;
b)向模框2内加入原料并摊平;
c)模框2向下运动,弹性板3被弯曲变形紧贴在下模4的圆弧形表面上,直到模框 2和弹性板3与下模4之间没有间隙为止;模框2停止运动;
d)压头1向下运动对材料加压;压力的大小控制在使压成的毛坯具有适当的强度;
e)模框2、压头1同时向上运动,弹性板3恢复平面状态;
f)压头1不动,模框2继续上行,直到毛坯脱离模框;
g)压头1上行也脱离毛坯;
h)弹性板3带着毛坯移出模具,下一个或下一段弹性板同时进入模具,进入下一循环。
有益效果本发明中弹性板3是关键,弹性板3可采用薄钢带或板或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带等材料,要求是可弯曲变形且能承受预成形所需要的压力,又能恢复到平面状态。 由于有了弹性板3,把在圆弧面上的摊平变成在平面上的摊平,解决了原料在模具中的摊平难的问题。


图1是鼓式刹车片预成形装置结构图纸
图2中图2(a)-图2 (h)为鼓式刹车片预成形方法各步骤工作示意其中1、压头 2、模框 3、弹性板 4、下模
具体实施例方式
结合图1、图2,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装置,包括压头1、模框2、下模4,在所述的下模4和模框2 之间设置一弹性板3。
弹性板3是本方法的关键,可采用薄钢带或板或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带等材料, 要求是可弯曲变形且能承受预成形所需要的压力,又能恢复到平面状态。
一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模框2向下运动,当模框2与张紧的弹性板3表面紧密接触时,模框2停止运动;
b)向模框内加入原料并摊平;由于是在平面上摊平,避免了传统方法原料沿圆弧面的流动,摊平变得容易且均勻。如果是双层料预成形,在第一层料摊平后,可再加第二层料并摊平;平面上摊平方法可采用手工摊平,也可采用其它装置摊平。
c)模框2继续向下运动,弹性板3被弯曲变形紧贴在下模4的圆弧形表面上,直到模框2和弹性板3与下模4之间没有间隙为止,模框2停止运动;
d)压头1向下运动对材料加压;压力的大小控制在使压成的毛坯具有适当的强度;
e)模框2、压头1同时向上运动,弹性板3恢复平面状态;
f)压头1不动,模框2继续上行,直到毛坯脱离模框;
g)压头1上行也脱离毛坯;
h)弹性板2带着毛坯移出模具,下一个或下一段弹性板同时进入模具,进入下一循环。
压头1、模框2及下模4采用液压或气压驱动,压头压力大小可调。予成形的毛坯, 被输送至热压工位,装入液压机的热压模具中,热压成型。
权利要求
1.一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装置,包括压头(1)、模框( 、下模,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下模(4)和模框( 之间设置一弹性板(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弹性板(3) 为可弯曲变形且能承受预成形所需要压力的薄钢带、薄钢板或具有张紧机构的输送带。
3.—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模框O)向下运动,贴紧在张紧的弹性板C3)表面上;当模框O)与张紧的弹性板 (3)表面紧密接触时,模框( 停止运动;b)向模框O)内加入原料并摊平;c)模框( 向下运动,弹性板C3)被弯曲变形紧贴在下模(4)的圆弧形表面上,直到模框( 和弹性板(3)与下模(4)之间没有间隙为止;模框2停止运动;d)压头(1)向下运动对材料加压;压力的大小控制在使压成的毛坯具有适当的强度;e)模框O)、压头(1)同时向上运动,弹性板C3)恢复平面状态;f)压头(1)不动,模框( 继续上行,直到毛坯脱离模框;g)压头(1)上行也脱离毛坯;h)弹性板C3)带着毛坯移出模具,下一个或下一段弹性板同时进入模具,进入下一循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摩擦材料成形制备装置及方法,特别涉及一种汽车鼓式刹车片予成形制备装置及方法。一种鼓式刹车片预成形装置,包括压头(1)、模框(2)、下模(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下模(4)和模框(2)之间设置一弹性板(3)。由于有了弹性板3,把在圆弧面上的摊平变成在平面上的摊平,解决了原料在模具中的摊平难的问题。
文档编号B22F5/00GK102513535SQ201210003830
公开日2012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月7日 优先权日2012年1月7日
发明者于春生, 李树华, 滕大力, 苏广平, 赵小楼 申请人:吉林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