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3096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包括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2),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2)在合并时在其间形成永磁体棒体成型空间(6),成型空间(6)之间以间墙(7)隔开,固定半模和活动半模在合模时并未完全合拢,而是于其间存在间隙(8),其中在间墙(7)的间隙中设有隔断件(9),而在端部的间隙中设有定位桩(10),隔断件(9)的截面呈锥形并且突出长度不抵达对面半模,而定位桩(10)是成尖齿形并且突出长度抵达对面半模。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具能够避免因合模不完全以及棒体脱模分离不完全造成的棒体规格形状不符合要求而产生的质量问题。
【专利说明】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永磁体制造领域,具体来说涉及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 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 永磁体的制造过程涉及将原料制成合金,磨碎,在氢气氛围下制成粉状,混合,压 模成型,成型的棒体坯料在烧结炉中烧结成固定形状。压模成型的坯料的质量好坏决定了 烧结质量,即压模成型的坯料的均匀度、是否易于分离以及表面毛刺的量会影响烧结后棒 体的结构、表面质量和棒体是否容易粘连而不易分离。但是现有的模具存在一些问题,例如 因粉料残留而造成合模不完全
[0003] 如果棒体因表面毛刺过多,而在烧结时出现粘连的现象,会导致废品率急剧上升, 从而影响生产质量和成本。棒体是否容易分离取决于在脱模后棒体坯料的分离是否容易分 离,并且还要考虑到压模时能否大规模实施,以提高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用于将永磁体原料粉料压模成型,所 获得的成型坯料易于脱模,各棒体之间易于分离,分离得到的棒体毛坯表面相对光滑,并且 该模具可以并行使用,利于棒体的大批量制造。
[0005] 具体来说,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 -种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包括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2,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 2在合并时在其间形成永磁体棒体成型空间6,成型空间6之间以间墙7隔开,固定半模的 背侧具有后边墙3,并且在侧面具有侧边墙4,活动半模具有活动边墙5,其中固定半模的侧 边墙4完全包围活动半模的侧面,其特征在于,固定半模和活动半模在合模时并未完全合 拢,而是于其间存在间隙8,其中在间墙7的间隙中设有隔断件9,而在端部的间隙中设有定 位桩10,隔断件9的截面呈锥形并且突出长度不抵达对面半模,而定位桩10是成尖齿形并 且突出长度抵达对面半模。
[0007]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隔断件9是设置在固定半模或者活动半模上。
[0008]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所述定位桩10是设置在固定半模或者活动半模上。
[0009] 优选地,所述隔断件9的外形呈刀片状,沿间墙7纵向分布。
[0010] 优选地,所述定位桩10的数量有多个,在端部呈密齿状或疏齿状分布。
[0011]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模具合模准确,并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模具所获得的成 型坯料棒体之间容易分离,表面相对光滑,因而棒体坯料规格均匀,烧结后棒体之间的粘连 大为减少,生广效率提1?的同时,广品质量也获得了提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0013] 图2是图1中方框部分的放大图。
[0014] 图3是定位桩的一个实施方案的剖面图。
[0015] 在图中:1固定半模;2活动半模;3后边墙;4侧边墙;5活动边墙;6成型空间;7 间墙;8间隙;9隔断件;10定位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16] 下面将参考附图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0017] 参见图1,一种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包括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2,固定半模1和 活动半模2在合并时在其间形成永磁体棒体成型空间6,成型空间6之间以间墙7隔开,固 定半模的背侧具有后边墙3,并且在侧面具有侧边墙4,活动半模具有活动边墙5,其中固定 半模的侧边墙4完全包围活动半模的侧面,当两个半模合并时所有边墙围合起来,防止加 料时粉料扩散到模具外面,并且提供刮平时的边界。在所有边墙中,固定半模的侧边墙4完 全包围活动半模的侧面,以利于活动半模的定位。
[0018] 固定半模和活动半模在合模时不完全合拢,而是于其间存在间隙8,以用于粉料在 成型空间中流动,并且用于在合模时容纳上次铸型时流散的粉料,以防止不能正常合模。
[0019] 参见图2,在间墙7的间隙中设有隔断件9,这个隔断件可以在铸型时在两个棒体 坯料之间的连接部位留下刻痕,这样在脱模后,相邻的两个棒体可以容易地分离。所述隔断 件9可以设置在固定半模上,也可以设置在活动半模上,甚至可以在两个半模上都设置。隔 断件9的形状可以设置成刀片状,也可以设置成齿状,只要能在压模好的棒体上留下刻痕 而利于分离棒体即可。隔断件9的突出长度不抵达对面半模,以在相邻成型空间之间留下 粉体流动的路径。
[0020] 为了保证棒体的规格均一,需要在合模时半模的位置稳定,因此在端部的间隙中 设有定位桩10,定位桩10的突出长度抵达对面半模,便于固定活动半模相对于固定半模的 相对位置。定位桩10的呈尖齿状,活动半模前行时,尖齿能突破残留粉体的阻碍到达对方 半模。定位桩10从上到下成排排列,因而也能在棒体脱模时留下足以分离残留毛刺的刻 痕,甚至在密度足够时根本不产生残留。但是密度过高的情况下阻力也会增加,增加合模的 难度,影响生产效率。因此如图3所见,本实用新型优选采用疏齿状排列的定位桩10,既便 于分离,留下光滑棒体,也能得到很好的合模准确度和合模速度。
[0021]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 上述实施方式,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 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各种变化。
【权利要求】
1. 一种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包括固定半模(1)和活动半模(2),固定半模(1)和活动 半模(2)在合并时在其间形成永磁体棒体成型空间(6),成型空间(6)之间以间墙(7)隔开, 固定半模的背侧具有后边墙(3),并且在侧面具有侧边墙(4),活动半模具有活动边墙(5), 其中固定半模的侧边墙(4)完全包围活动半模的侧面,其特征在于,固定半模和活动半模在 合模时并未完全合拢,而是于其间存在间隙(8),其中在间墙(7)的间隙中设有隔断件(9), 而在端部的间隙中设有定位桩(10),隔断件(9)的截面呈锥形并且突出长度不抵达对面半 模,而定位桩(10)是成尖齿形并且突出长度抵达对面半模。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件(9)是设置在固 定半模或者活动半模上。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桩(10)是设置在 固定半模或者活动半模上。
4.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断件 (9 )的外形呈刀片状,沿间墙(7 )纵向分布。
5. 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新型永磁体铸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桩 (10)的数量有多个,在端部呈密齿状或疏齿状分布。
【文档编号】B22F3/03GK203900482SQ201420268768
【公开日】2014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6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6日
【发明者】李克洪 申请人:李克洪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