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淬火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6755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淬火机器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热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淬火机器人。



背景技术:

淬火是热处理中最重要的一种工艺,这种工艺先将工件加热和保温,然后进行冷却得到下贝氏体、马氏体或它们的混合组织;冷却是淬火工艺中最关键的过程,冷却速度慢得不到马氏体,达不到淬火的目的,冷却速度快容易造成工件变形和开裂使工件报废。为了防止工件变形和开裂,应尽量减慢工件的冷却速度。理想的冷却速度是:在铁素体开始转变温度Ar3或珠光体开始转变温度Ar1以上,冷却速度可以很慢,在Ar3或Ar1温度到下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或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Ms之间冷却速度要适当的快从而避免奥氏体转变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在下贝氏体开始转变温度或马氏体开始转变温度以下,可以缓慢冷却使奥氏体转变为下贝氏体、马氏体或它们的混合组织。为了达到上述淬火目的,目前主要采用预冷淬火、单液淬火、双液淬火等淬火方法。即使采用这些淬火方法,对一些特殊结构一个工件上尺寸变化大、易变形等或有特出要求如整体加热局部淬火的工件,还需要人工操作才能达到淬火的目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不足,提供一种淬火机器人,能实现被淬火工件的上、下运动,从而使其在空气和液体介质中进行交替式冷却,代替人工淬火操作,减轻淬火工人的劳动强度,还能稳定淬火质量,达到理想的淬火效果。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淬火机器人,包括用于存放淬火介质的淬火槽以及用以驱动被淬火工件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淬火槽的上端敞口设置,淬火槽上还设置有进口管和出口管,出口管位于进口管的下方,且出口管与进口管之间设置有用以使淬火介质增压的管道增压泵,所述升降机构通过支架设置在淬火槽的一侧,升降机构包括电机、连接在电机输出端的链轮和与链轮配合的链条,链条的一端为被淬火工件连接端,链条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作为本发明一种淬火机器人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淬火槽一侧的支架上设置有多个用以驱动被淬火工件升降的升降机构。

作为本发明一种淬火机器人的进一步优化:所述链轮与电机输出轴之间设置还有减速机。

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淬火机器人通过电机驱动被淬火工件的上、下运动,从而使其在空气和液体介质中进行交替式冷却,代替了人工淬火操作,减轻了淬火工人的劳动强度,还能稳定淬火质量,达到理想的淬火效果;通过控制电机的转动方向、转动速度、停留时间等控制被淬火工件在空气和淬火介质中的停留即冷却时间,达到改变冷却速度的目的;对比较重的零件,链轮装在减速机的输出轴上,电机驱动减速机,在工业生产中,一个淬火槽上可以安装多个淬火机器人,同时处理多个工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淬火机器人一个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淬火机器人多个升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淬火槽,2、支架,3、电机,4、链轮,5、链条,6、进口管,7、管道增压泵,8、出口管,9、被淬火工件,10、减速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淬火机器人,包括用于存放淬火介质的淬火槽1以及一个用以驱动被淬火工件9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淬火槽1的上端敞口设置,淬火槽1上还设置有进口管6和出口管8,出口管8位于进口管6的下方,且出口管8与进口管6之间设置有用以使淬火介质增压的管道增压泵7,所述升降机构通过支架2设置在淬火槽1的一侧,升降机构包括电机3、连接在电机3输出端的链轮4和与链轮4配合的链条5,链条5的一端为被淬火工件连接端,链条5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一种淬火机器人,包括用于存放淬火介质的淬火槽1以及四个用以驱动被淬火工件9升降的升降机构,所述淬火槽1的上端敞口设置,淬火槽1上还设置有进口管6和出口管8,出口管8位于进口管6的下方,且出口管8与进口管6之间设置有用以使淬火介质增压的管道增压泵7,所述升降机构通过支架2设置在淬火槽1的一侧,升降机构包括电机3、连接在电机3输出端的链轮4和与链轮4配合的链条5,链轮4与电机3输出轴之间设置还有减速机10,链条5的一端为被淬火工件连接端,链条5的另一端为自由端。

本发明的淬火机器人通过电机驱动被淬火工件的上、下运动,从而使其在空气和液体介质中进行交替式冷却,代替了人工淬火操作,减轻了淬火工人的劳动强度,还能稳定淬火质量,达到理想的淬火效果;通过控制电机的转动方向、转动速度、停留时间等控制被淬火工件在空气和淬火介质中的停留即冷却时间,达到改变冷却速度的目的;对比较重的零件,链轮装在减速机的输出轴上,电机驱动减速机,在工业生产中,一个淬火槽上可以安装多个淬火机器人,同时处理多个工件。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