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蓄电池生产领域,涉及蓄电池生产过程的铅渣回收,具体涉及一种铅渣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世界上废铅酸蓄电池处理的工艺流程主要有3种:(1)废铅蓄电池经去壳倒酸等简单处理后,进行火法混合冶炼,得到铅锑合金;(2)废铅蓄电池经破碎分选后分出金属部分和铅膏部分,二者分别进行火法冶炼,得到铅锑合金和精铅;(3)废铅蓄电池经破碎分选后分出金属部分和铅膏部分,铅膏部分脱硫转化,然后二者再分别进行火法冶炼,得到铅锑合金和软铅。
现有蓄电池的铅回收方法主要为火法冶炼,火法冶炼过程中可能会产生铅渣和铅尘,直接排至大气会污染环境,此外,还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公开号为CN202279847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铅渣回收机构,包括:冷却装置、抽风装置,所述冷却装置上设置有抽风口及铅渣进口,所述抽风装置通过所述抽风口对所述冷却装置抽风,所述抽风口处设置有抽风控制部件。
公开号为CN203534196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铸焊铅渣回收装置。一种铸焊铅渣收集器,包括支架、固定在支架上端的铅渣下落管和设置在铅渣下落管下端的铅渣收集桶,所述的铅渣收集桶底部设有一可升降调节的支撑机构,所述的铅渣收集桶与铅渣下落管下端口为密封压紧连通。本实用新型一种铸焊铅渣收集器通过支撑机构调节铅渣收集桶的升降,方便铅渣收集桶的取放,以便及时倒掉已满的铅渣,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大大提高了操作过程的安全性,为操作人员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公开号为CN102329965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铅精炼碱渣一步法分离铅、锑渣和碱液的装置,包括反应釜,所述反应釜内设有搅拌机构,所述的搅拌机构连接有调速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反应釜侧壁上设有 锑渣及碱液出口,所述反应釜底部设有金属铅渣出口,所述的金属铅渣出口连接有过滤槽,所述的过滤槽通过泵连接有板框过滤机。
现有技术的铅渣回收大多由人工完成,工作人员与铅渣多次接触,对员工身体伤害太大,且,现有技术的回收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能实现铅渣的高效、连续化回收,整个过程无需工作人员值守,且回收装置相对封闭,人员损害小,环境友好。
一种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由上至下包括相互连通的冷却腔、积料腔,壳体顶部具有与冷却腔相连的进料口,壳体下部设有积料腔相连的出料口;
在冷却腔和积料腔的衔接部位通过滤网相隔;
所述冷却腔内设有贯通的风冷管;
所述积料腔内设有处在滤网下方的传送带,该传送带输出端与所述出料口对接,传送带下方设有用于称重的电子称,所述传送带的启动受控于该电子称的信号。
铅渣(铅尘)在冷却腔内收到风冷管输送的空气的冷却,聚集、沉降,并借助于重力的作用透过滤网,聚集在位于滤网下方的传送带上,当设置在传送带下方的电子称探测的重量大于设定值后,输送出信号,触发传送带启动,使沉积的铅渣转运出壳体,从而完成铅渣的回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可使整个铅渣的连续化回收在壳体内完成,较封闭的空间减少了铅渣直接暴露在空气当中,有效降低铅挥发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风险,进而降低对人员损害。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铅渣的高效、连续化回收,整个过程无需工作人员值守,且回收装置相对封闭,人员损害小,环境友好。
冷却腔的冷却效果对铅渣的高效回收具有较大影响,作为优选,所述冷却腔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室和出风室,所述风冷管的两端分别延伸出壳体分别与进风室和出风室相连通,其中所述进风室还通过风路连接有鼓风机。
所述的风冷管采用热的良导材质。如,所述的风冷管采用铜,铝等 金属材料管体。
风冷管的厚度较薄。作为优选,所述风冷管的厚度为0.5-1.5cm。
所述风冷管由上至下布置有至少两组,每组为3~6根,在同一水平面并排布置。
所述风冷管上下交错设置。
所述的风冷管为直型管,或横截面为S型管。
作为优选,所述的风冷管的底部沿气流方向设置有一排的气孔。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气孔的设置角度与气流方向呈45度角。
如此设置,能增加铅尘的冷却效果,还能提高铅渣的滤过效果,防止铅渣过滤不畅。
所述的滤网为可抽插式。
滤网的设置方式可采用现有插接方式,如,壳体的冷却腔和积料腔的衔接部位设有滤网的插入端,插入端的相对端设有与滤网相配合的插槽。通过将滤网设置成可抽插式,方便滤网的清理和更换,提高铅渣的滤过效率。
所述传送带包括:
水平方向上依次排布在积料腔内的支撑辊,且至少有一个为主动辊;
绕置在各支撑辊上的柔性带体;
固定在所述壳体的外部且与所述主动辊传动配合的驱动电机。
当电子称探测的铅渣重量大于设定值后,随后触发驱动电机工作,驱动电机带动主动辊传动,在柔性带体的摩擦下带动平行设置的各支撑辊转动,从而使物料转运出壳体,回收、包装。
传送带应该完成覆盖冷却腔和积料腔衔接部位的空间,也就是说,滤网的垂直投影应在传送带的范围内。如,衔接部位的横截面为圆形,传送带的宽度应大于滤网圆的直径。
所述的传送带的空隙应较小,应避免铅渣掉落。现有的棉纶、PVC等材质的柔性带体都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中。
为实现连续化铅渣回收,作为优选,所述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还设有:
比较电路,具有与电子称相连的第一输入端,用于预设基准值的第二输入端,以及输出端;
延时开关,接入所述驱动电机的控制电路,该延时开关的触发端与所述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相连。
若电子称检测的重量值大于设定值,比较电路输出端输出信号,触发延时开关,控制信号输入至驱动电机的电路,触发驱动电机运转,从而使铅渣转运出壳体。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比较电路输出信号,触发驱动电机运转,所设定的运转时间应该足够使物料转运出装置。
所述壳体的底部还设有出渣口。铅渣滤过和转运过程中,有可能小部分散落在壳体底部设置出渣口,方便充分回收铅渣。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采用所述的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的连续化铅渣回收系统,包括积尘罩、捕集器、所述的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积尘罩出口与捕集器入口连接,捕集器的出口与真空系统连接;捕集器底部的物料出口与所述的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进料口连接。
所述的捕集器为布袋过滤器或旋风分离器。
作为优选,捕集器的出口与真空系统连接管路上还串联有多套盛有碱液的尾气吸收装置。
本实用新型可实现铅渣的高效、连续化回收,整个过程无需工作人员值守,且回收装置相对封闭,人员损害小,环境友好。
附图说明
图1、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的示意图;
图2、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设置的电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按上述操作方法实施:
如图1、图2所示,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由上至下包括相互连通的冷却腔2、积料腔3,壳体顶部具有与冷却腔2相连的进料口1,壳体下部设有积料腔3相连的出料口;壳体的底部还设有出渣口13。
在冷却腔2和积料腔3的衔接部位通过滤网8相隔;滤网8的设置方式为可抽插式。
冷却腔2的两侧分别设有进风室4和出风室5,风冷管6的两端分别 延伸出壳体分别与进风室4和出风室5相连通,其中进风室4还通过风路连接有鼓风机7,或进风室4内设置有鼓风机7。
冷却腔2内设有贯通的风冷管6;风冷管6由上至下布置有两组,每组为3~6根,在同一水平面并排布置,上下两组的风冷管6交错设置。风冷管6为直型管,或横截面为S型管。的风冷管6的底部沿气流方向设置有一排的气孔。气孔的设置角度与气流方向呈45度角。
积料腔3内设有处在滤网8下方的传送带,该传送带输出端与出料口对接,传送带下方设有用于称重的电子称10,传送带的启动受控于该电子称10的信号。
传送带包括:
水平方向上依次排布在积料腔3内的支撑辊,其中包括主动辊9;
绕置在各支撑辊上的柔性带体12;
固定在壳体的外部且与主动辊9传动配合的驱动电机17。
连续化铅渣回收装置还设有:
比较电路,具有与电子称10相连的第一输入端19,用于预设基准值的第二输入端15,以及输出端;
延时开关11,接入驱动电机17的控制电路,该延时开关11的触发端与比较电路的输出端相连。省略各电路的电源。
若电子称10检测的重量值大于设定值,比较器16输出端输出信号,触发延时开关11,控制开关18控制驱动电机17的供电电路,触发驱动电机17运转,从而使铅渣14转运出壳体。
本实用新型中,铅渣14(铅尘)在冷却腔2内收到风冷管6输送的空气的冷却,聚集而沉降,借助于重量的作用透过滤网8,聚集在位于滤网8下方的传送带上,当设置在传送带下方的电子称10探测的重量大于设定值后,输送出信号,触发传送带启动,使沉积的铅渣14转运出壳体,从而完成铅渣的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