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研磨设备自动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进行产品打磨加工的同时可进行上下料的打磨机。
背景技术:
在产品的制备过程中常常通过打磨工艺对产品的表面进行磨光处理,打磨就是利用砂轮、砂纸等砂粒固定的工具对产品表面进行机械磨制,其目的可以分为以下几类:成品去除毛刺、表面锈蚀处理、成品表面抛光、打磨洗净工作、成品表面清光、去除氧化薄膜等等。随着生产自动化的迅速发展,机器人打磨机由于其具有节省时间、降低劳动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工作环境、减少产品差异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
在自动化打磨生产线上,机器人带动打磨头对待加工产品进行打磨处理。一般在打磨过程中,操作员需要等待产品打磨加工完成后再从夹具中拆卸已加工产品,然后再把待加工产品安装到夹具中,接着在进行下一轮的打磨加工。因此在打磨过程中,操作员是处于空闲的状态,需要等待产品加工完成后才进行上下料,降低了机器人加工产品的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生产效率的打磨机。
为了实现上述的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打磨机,包括工作台、支架、隔板、机器人、打磨夹具以及打磨头,支架安装在工作台上,隔板与支架连接,其中,打磨机还包括旋转盘、控制机构以及安全门,安全门位于隔板的下方并可相对隔板上下移动,安全门把工作台分隔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机器人、打磨夹具以及打磨头设置在第一腔体内,机器人安装在工作台上,打磨夹具安装在机器人的悬臂上,打磨头安装在打磨夹具上,机器人用于控制打磨头移动,控制机构与工作台连接,旋转盘跨越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设置并与控制机构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旋转盘旋转运动,旋转盘用于放置产品。
由此可见,安全门可相对隔板上下移动,当打磨加工进行时,安全门相对隔板下移,隔开加工区域和上下料区域,减少生产安全隐患。安全门把工作台分隔有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旋转盘跨越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设置并与控制机构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旋转盘旋转运动,旋转盘用于放置产品,因此打磨机能在产品打磨加工的同时操作员可进行上下料,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加工效率。
一个优选的方案是,控制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传动装置以及蜗轮蜗杆装置,驱动电机和蜗轮蜗杆装置分别位于工作台的两侧,电机连接传动装置,传动装置连接蜗轮蜗杆装置,蜗轮蜗杆装置连接旋转盘。
由此可见,电机连接传动装置,传动装置连接蜗轮蜗杆装置,蜗轮蜗杆装置连接旋转盘。蜗轮蜗杆装置用来传递两交错轴之间的运动和动力,工作平稳,提高打磨机的生产加工稳定性。
进一步的方案是,传动装置包括主动轮、从动轮以及同步带,主动轮与驱动电机连接,从动轮与蜗轮蜗杆装置的蜗杆的第一端连接,工作台设有贯穿工作台的第一开槽,同步带穿过第一开槽地连接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蜗轮蜗杆装置的蜗轮与旋转盘连接。
由此可见,主动轮与驱动电机连接,从动轮与蜗轮蜗杆装置的蜗杆的第一端连接,同步带穿过第一开槽地连接在主动轮和从动轮之间,蜗轮蜗杆装置的蜗轮与旋转盘连接,结构简单,传动平稳,提高打磨机的生产加工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蜗杆的第二端固定连接分割器,工作台在相对分割器的位置安装有光电感应器,光电感应器设有凹槽,分割器插入凹槽内并可相对于凹槽转动,分割器设有第二开槽。
由此可见,分割器插入凹槽内并可相对于凹槽转动,光电感应器用于检测分割器转动一周后的停止点,控制精度高,提高旋转盘的旋转运动稳定。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侧盖和第二侧盖,第一侧盖位于蜗杆的第一端并罩在从动轮和同步带上,第二侧盖位于蜗杆的第二端并罩在分割器和光电感应器上。
由此可见,第一侧盖位于蜗杆的第一端并罩在从动轮和同步带上,第二侧盖位于蜗杆的第二端并罩在分割器和光电感应器上,结构简单,密封从动轮、同步带、分割器和光电感应器,防止其工作受到影响,提高生产加工的稳定性。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打磨机还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分别位于控制机构的两侧,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位于旋转盘相对于安全门的另一侧上。
由此可见,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位于旋转盘相对于安全门的另一侧上,确保生产加工的过程中第一腔体的密封性,减少生产安全隐患。
更进一步的方案是,打磨机还包括固定夹具,固定夹具包括固定部、装夹部和压紧部,固定部安装在旋转盘上,装夹部连接固定部,装夹部用于固定产品,压紧部可旋转地设置在装夹部的端部。
由此可见,固定部安装在旋转盘上,装夹部用于固定产品,压紧部可旋转地设置在装夹部的端部,该固定夹具结构简单,方便产品的上下料,并且能压紧和松开产品,提高产品打磨加工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打磨机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打磨机实施例的局部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打磨机实施例的局部第一视角结构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打磨机实施例的局部第二视角结构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打磨机实施例的局部第一视角结构分解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打磨机实施例的局部第二视角结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打磨机实施例的第一工作状态下的局部结构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打磨机实施例的第二工作状态下的局部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打磨机实施例的固定夹具的结构图。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和图2,图1是打磨机1的结构图,图2是打磨机1的局部结构图。打磨机1包括工作台7、支架2以及隔板3,支架2安装在工作台7上,隔板3与支架2连接。打磨机1还包括机器人8、打磨夹具9、打磨头10、旋转盘6、控制机构以及安全门4,安全门4位于隔板3的下方并可相对于隔板3上下移动,该安全门4把工作台7隔开有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机器人8、打磨夹具9和打磨头10设置在第一腔体11内,机器人8安装在工作台7上,打磨夹具9安装在机器人8的悬臂上,打磨头10安装在打磨夹具9上,机器人8用于控制打磨头10移动对位于第一腔体11固定夹具5上的产品(未标示)进行打磨加工。控制机构与工作台7连接,旋转盘6跨越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设置并与控制机构连接,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旋转盘6旋转运动。
参见图3、图4、图5和图6,图3和图4是打磨机1的局部不同视角结构图,图5和图6是打磨机1的不同视角结构分解图。控制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7、主动轮18、从动轮20、同步带19以及蜗轮蜗杆装置,驱动电机17和蜗轮蜗杆装置分别安装在工作台7的两侧,驱动电机17的驱动轴连接主动轮18,蜗轮蜗杆装置的蜗杆的第一端21连接从动轮20。工作台7设有贯穿工作台7的第一开槽26,同步带19穿过第一开槽26地连接在主动轮18和从动轮20之间。蜗杆的第二端23固定连接有分割器24,该分割器24设有第二开槽,工作台7在相对分割器24的位置设有光电感应器25,该光电感应器25开有凹槽,分割器24插入凹槽内并可相对于凹槽转动,光电感应器25用于检测分割器24转动一周后的停止点。蜗轮蜗杆装置的蜗轮的顶端22与旋转盘6的轴心连接。
控制机构还包括第一侧盖15和第二侧盖16,第一侧盖15位于蜗杆的第一端21用于罩在从动轮20和同步带19上,第二侧盖16位于蜗杆的第二端23用于罩在分割器24和光电感应器25上。控制机构的两侧设有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与安全门4的位置相对地安装在工作台7上。
旋转盘6上的固定夹具5用于安装产品,由于旋转盘6跨越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设置,因此打磨头10对旋转盘6位于第一腔体11的产品进行打磨加工,同时操作员对位于第二腔体12的固定夹具5进行上料,即在固定夹具5上安装未加工的产品。此时驱动电机17处于停止状态,分割器24的第二开槽位于光电感应器25的凹槽处。
参见图7、图8和图9,图7和图8是打磨机1的不同工作状态下的局部结构图,图9是打磨机1的固定夹具5的结构图。安装在旋转盘6上的固定夹具5包括固定部53、装夹部52和压紧部51,固定部53安装在旋转盘6上,装夹部52连接固定部53,装夹部52用于固定产品,即产品可套在装夹部52上,压紧部51可旋转地压紧产品。在本实施例中,装夹部52呈大致圆柱状设置,圆筒状的加工产品可套在装夹部52上,再通过压紧部51旋转锁定加工产品,以防加工产品脱落。除此之外,装夹部52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对加工产品进行固定,如凹槽、卡扣、卡位等,可根据实际加工产品的特性设计装夹部52的不同形状。
当打磨头10完成对旋转盘6位于第一腔体11的产品打磨加工,安全门4相对隔板3往上移动,驱动电机17驱动主动轮18旋转,伴随着同步带19带动从动轮20旋转,同时蜗轮蜗杆装置传递两交错轴之间的旋转运动,伴随着蜗轮蜗杆装置的蜗轮的顶端22驱动旋转盘6旋转运动,此时分割器24的第二开槽同步蜗轮蜗杆装置的蜗杆的第二端23的旋转而转出光电感应器25的凹槽。
当旋转盘6旋转一周后,分割器24的第二开槽转回光电感应器25的凹槽处,光电感应器25检测到分割器24转动一周后的停止点,停止点信号反馈回控制机构,控制机构的驱动电机17停止工作,从而旋转盘6停止转动,安全门4相对隔板3往下移动。此时,之前第二腔体12的未加工产品现已经处于第一腔体11进行打磨加工,之前第一腔体11的已加工产品现已经处于第二腔体12,打磨加工的同时操作员可取下已加工产品并且安装新的未加工产品。当要取下已加工产品时,旋转固定夹具5的压紧部51松开已加工产品,从装夹部52上取下已加工产品。当要安装新的未加工产品时,未加工产品套在装夹部52上,然后旋转压紧部51压紧未加工产品。
本实施例的分割器24和光电感应器25可根据光电的属性调整工作原理,固定夹具5不限于本实施例,可根据产品的不同选用不同的固定夹具5。
上述打磨机能在产品打磨加工的同时操作员可进行上下料,缩短生产时间,提高生产加工效率。
以上所述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并非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述的构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专利申请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