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快速拼装铸造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54950阅读:1013来源:国知局
可快速拼装铸造模具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快速拼装铸造模具。



背景技术:

当前,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模具行业发展也越来越迅速,使用的材料、设备等也越来越先进,而在模具的生产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通过对于模具的改进进而解决相关的问题。

目前,公开号为20343759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便于更换的可拆卸拼装模具,其主要包括基板,在基板上可拆卸连接有带有型腔的模板,通过模板与基板可拆卸连接,在模具制造时只需要加工具有不同形状型腔的模板,然后将其安装上基板即可。

这种便于更换的可拆卸拼装模具,虽然通过模板与基板的可拆卸连接,方便安装拆卸,但在模具底部的铁水会先冷却,而热量慢慢集中至零件内部,因此可能会造成底部不存在缺陷,而内部由于热量集中,会形成明显的缩松及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别墅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其具可合理分配雨水资源,同时将其分为生活用水及户外用水,最大限度上的利用水资源。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可快速拼装铸造模具,包括上模块、下模块及模芯,所述上模块与下模块通过位于下模块内的模芯拼装连接,所述上模块、下模块与模芯之间组成用于形成零件的型腔,所述下模块内设有用于冷却内部的激冷部,所述激冷部包括位于下模块内的冷却盘管、位于下模块一侧与冷却盘管入口相连通的入水口及位于下模块另一侧与冷却盘管出口相连的出水口。

如此设置,通过下模块内设有的激冷部可以快速冷却模具内部,向冷却盘管内注入冷却液,对模具内部进行快速降温,同时吸收完热量的冷却液通过出水口排出,整个模具通过区分上模块以及下模块,可进行拆卸连接,所要构造的零件即为模芯通过上下模块拼接固定,将其固定住,再向内部倒入熔融状态的材料,通过冷却成型,通过激冷部的作用可以有效避免出现外部熔融状态的金属先行冷却成型,而热量向内部转移从而造成内部熔融状态金属冷却过慢,进而使内部金属冷却后出现缩松、缺陷等情况,同时将模具设计为上模块及下模块通过拼接成型,可避免出现无法取出的情况,因此将整个模具设计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设置:所述下模块包括底座、与底座一侧转动连接用于开闭的翻盖,所述翻盖上设有供模芯顶部通过的通孔,所述模芯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底座上。

如此设置,下模块作为浇铸零件的主要工件,其包括用于支撑的底座,底座上设有翻盖,翻盖与底座一侧通过合页进行转动连接,可使得翻盖向内翻转,模芯作为零件最后成型的状态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固定,将其螺旋固定在底座上,并通过翻盖翻合上,将模芯固定住,同时翻盖上设有通孔,模芯上部可通过通孔露出,同时在浇铸时也可以通过通孔灌入熔融状态的金属。

进一步设置:所述模芯为中空结构,所述模芯内部填充有冷却液。

如此设置,将模芯制成空心结构,且内部填充冷却液可以有效对浇铸零件内部进行冷却,当未使用时,内部冷却液也可以通过自然冷却的方式快速冷却下来,等待下次继续使用。

进一步设置:所述上模块四周设有若干冷却槽,所述冷却槽内设有灌有冷却液的冷却块。

如此设置,在上模块四周设有若干冷却槽,冷却槽内设有冷却块,而冷却块内灌注冷却液,通过冷却块塞入冷却槽内,对整个模具进行有效的冷却,同时辅助内部熔融状态金属进行冷却,在四周均设有可以有效保障四周冷却效果,同时避免某区域冷却不均匀等情况,从而造成零件某区域性能出现变化。

进一步设置:所述上模块包括浇铸口、凹模及与凹模相拼接的凸模。

如此设置,上模块作为模具的一部分其也具有可拆卸功能,通过凹模与凸模相互的啮合,可进行拆卸及安装,方便使用者进行浇铸,同时便于拆卸。

进一步设置:所述上模块上还设有与上模块通过卡槽拼接的浇铸模块,所述浇铸模块包括模块本体及贯穿模块本体的浇铸通道。

如此设置,在模具上设置与上模块通过卡槽拼接的浇铸模块,一方面可以避免在倾倒熔融状态金属时,使得液体流到外部从而造成模具形状发生改变,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浇铸模块缓慢倒入模具中,起到缓冲作用,避免一次过多倒入使得熔融状态金属还未进入模具堵塞后续熔融状态金属进入。

进一步设置:所述浇铸通道入口端直径大于出口端直径。

如此设置,入口端较大可保证倾倒熔融状态的金属时更为方便,避免落到外侧,而出口端较小有助于控制熔融状态的金属进入速度。

进一步设置:所述浇铸通道出口端直小于浇铸口直径。

如此设置,避免倾倒熔融状态金属时倾倒至外部,最终使得成型零件的形状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可有效降低浇铸零件内部温度,避免外部温度优先降低后致使内部热量降低缓慢,均匀冷却内部及外部,避免金属零件内外性能不一致。

附图说明

图1是可快速拼装铸造模具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可快速拼装铸造模具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可快速拼装铸造模具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模块;11、浇铸口;12、凸模;13、凹模;2、下模块;21、底座;22、通孔;23、翻盖;3、模芯;4、激冷部;41、冷却盘管;42、入水口;43、出水口;5、冷却槽;6、冷却块;7、卡槽;8、浇铸模块;81、模块本体;82、浇铸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可快速拼装铸造模具,如图1、图2及图3所示,包括上模块1、下模块2及模芯3,上模块1与下模块2通过位于下模块2内的模芯3拼装连接,上模块1、下模块2与模芯3之间组成用于形成零件的型腔,下模块2内设有用于冷却内部的激冷部4,激冷部4主要包括位于下模块2内的冷却盘管41,冷却盘管41内通冷却液,冷却液通过位于底座21一侧与冷却盘管41入口相连通的入水口42进入,在底座21内吸收模具内的热量后,从位于底座21另一侧与冷却盘管41出口相连的出水口43流出,从而达到降低模具内部温度的作用。

下模块2主要包括底座21,通过与底座21一侧转动连接用于开闭的翻盖23,翻盖23上还设有供模芯3及熔融状态金属通过的通孔22,模芯3通过螺纹固定连接在底座21上,这种模具有利于当需要对不同零件进行浇铸时,可直接通过更换模芯3来进行改变,无需将整个模具更换,同时方便拆卸清洗,更有利于模芯3的固定。

而整个模芯3为中空结构,因此内部有一定的空间可防止冷却液,通过内部的冷却液,在浇铸过程中,可对零件内部进行有效的冷却,上模块1包括浇铸口11,同时上模块1也为可拆卸连接方式,通过凹模13及与凹模13相拼接的凸模12所形成,而上模块1四周设有若干冷却槽5,所冷却槽5内设有灌有冷却液的冷却块6,至此通过外表与内部共同的冷却,可有效保证冷却均匀。

上模块1上还设有与上模块1通过卡槽7拼接的浇铸模块8,浇铸模块8包括模块本体81及贯穿模块本体81的浇铸通道82,主要用于浇铸时缓存通过熔融状态的金属,保证熔融状态的金属可以缓慢的全部进入到模具中,避免出现滴漏、溅出等情况,因此浇铸通道82呈现入口直径较大、出口直径较小,同时出口直径要小于上模块1浇铸口11直径,同时浇铸口11直径应小于等于翻盖23上通孔22的直径,使得熔融状态的金属可以顺利进入模具中,不会出现多余部分。

其主要工作原理如下:在浇铸零件时,通过选择合适的模芯3将其与底座21螺旋固定在一起,固定较为紧密,使得浇铸时不会有熔融状态金属渗透进入,当固定好模芯3时将翻盖23翻合上,模芯3上部分通过翻盖23上的通孔22露出,此时通过上模块1凹模13与凸模12将模芯3上部包裹在浇铸口11内,此时上模块1、下模块2已经固定连接,在上模块1上放置浇铸模块8,通过卡槽7插入,固定在上模块1上,此时可通过浇铸模块8的浇铸通道82倾倒熔融状态的金属。

在倾倒过程中,冷却液可通过管道进入下模块2内冷却盘管41,通过冷却盘管41入水口42进入,从出水口43流出,在底座21内充分冷却内部零件,同时由于模芯3为中空结构,内部灌注有冷却液,也可进一步对内部进行有效的热量吸收,而上模块1内设有若干冷却槽5,通过塞入灌有冷却液的冷却块6,可以使得四周均匀冷却,避免金属出现局部冷却不均匀的情况。

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