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淬火机用轴类工件位置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79490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一种淬火机用轴类工件位置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淬火机用辅助工具,尤其涉及一种淬火机用轴类工件位置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淬火机即为对工件进行淬火热处理的设备,在热处理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对轴类零件进行淬火时,轴类零件应正确地夹紧在淬火机上,以使淬火机可对轴类零件上需要淬火的部位进行淬火。

现有技术中,轴类零件在淬火时,一般由作业人员手工装夹,大批量生产时,作业人员仅需将工件正确地放置在淬火机上,由淬火机自动对工件进行夹紧,这种夹紧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件的淬火效率;但是,这种装夹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大批量生产时,作业人员在放置工件时,很容易将工件的朝向放反,造成淬火机不能正确地对工件进行热处理,工件容易报废。对于一端具有油槽的轴类零件,淬火位置错误将导致轴类零件直接报废,因此,对于一端具有油槽的轴类零件应保证其淬火位置正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淬火机用轴类工件位置检测装置,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淬火机无法检测轴类工件放置是否正确的不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淬火机用轴类工件位置检测装置,包括淬火机,所述淬火机上设有夹持工件的上顶尖和下顶尖,所述淬火机包括控制器,所述淬火机上还设有气缸,所述气缸上设有检测轴类工件的检测块,所述检测块上开设有与轴类工件的检测部位配合的检测槽;所述淬火机上还转动连接有摆杆,所述摆杆上设有检测体,所述检测体上开设有配合槽,所述配合槽的侧壁上一体式设有与轴类工件上的油槽配合的检测棱,所述淬火机上设有驱动摆杆摆动的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和气缸均由控制器控制,所述检测体上设有第一感应器,所述检测块上设有第二感应器,所述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与控制器通讯。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感应器通过支架固定在检测体上,所述第一感应器通过螺纹固定在支架上,所述支架通过螺钉固定在检测体上。支架的设置使得第一感应器设置灵活,优化了检测装置的使用性能;支架通过螺钉固定在检测体上,支架便于装配;第一感应器通过螺纹固定在支架上,第一感应器可以方便地更换,检测装置维护方便。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二感应器通过螺纹固定在检测块上。第二感应器便于更换,降低了检测装置的维护成本。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为行程开关。行程开关造价低廉,降低了检测装置的使用成本。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检测块与气缸之间设有直线轴承,所述淬火机上设有固定气缸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柱固定在淬火机上,所述气缸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板上。气缸固定可靠,提高了检测装置在使用时的稳定性能。

一种可选的方案,所述检测体上还设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检测体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导向块上设有容纳轴类工件的导向槽。导向块的设置可以避免检测块或检测体划伤轴类工件,优化了检测装置的使用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淬火机用轴类工件位置检测装置,具有如下优点:淬火机上设有检测块,检测块由气缸驱动,检测块上开设有检测槽,检测块上还设有第二感应器,淬火机上还设有检测体,在检测体上设有配合槽,配合槽内设与轴类工件上的油槽配合的检测棱,检测体上设有第一感应器,检测体由驱动电机通过摆杆驱动,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均与控制器通讯;轴类工件被上顶尖、下顶尖夹紧后,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和气缸动作,从而使得配合槽、检测槽与轴类工件配合,轴类工件位置正确时,配合槽、检测槽可以与轴类工件正确配合,此时,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感应到信号,淬火机即可正常工作;轴类工件位置放置错误时,轴类工件无法进入配合槽、检测槽内,此时,第一感应器、第二感应器无法感应到信号,淬火机无法正常工作;该技术方案可以有效地避免作业人员装夹轴类工件时将轴类工件的方向放反,从而优化了淬火机的使用性能,提高了淬火机的精度。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淬火机用轴类工件位置检测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2是附图1中A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淬火机用轴类工件位置检测装置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2所示,一种淬火机用轴类工件位置检测装置,包括淬火机,所述淬火机上设有夹持工件的上顶尖1和下顶尖2,上顶尖1、下顶尖2为淬火机中的普通结构,在此不再展开叙述;

如图1所示,所述淬火机包括控制器,所述淬火机上还设有气缸3,所述气缸3上设有检测轴类工件100的检测块4,所述检测块4上开设有与轴类工件100的检测部位配合的检测槽,检测块4由气缸3驱动,所述检测块4上设有第二感应器9,所述第二感应器9与控制器通讯,所述第二感应器9通过螺纹固定在检测块4上,第二感应器9可以方便地更换,检测装置便于维护;

如图1所示,所述检测块4与气缸3之间设有直线轴承11,所述淬火机上设有固定气缸3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通过螺柱固定在淬火机上,所述气缸3通过螺栓固定在固定板上,气缸3与淬火机固定可靠,简化了淬火机的结构,并且使得淬火机便于维护;

如图1所示,轴类工件100装夹在淬火机上以后,控制器控制气缸3动作,检测块4在气缸3的作用下移动,检测块4上的检测槽与轴类工件100上的检测部位配合,轴类工件100上的检测部位是指,轴类工件100上直径可以与检测槽配合的部位,轴类工件100位置正确时,检测槽可以与轴类工件100正确配合,轴类工件100可以进入检测槽内,此时,第二感应器9即可感应到信号,淬火机即可正常运行;轴类工件100位置错误时,轴类工件100无法进入检测槽内,第二感应器9无法感应到信号,此时,淬火机无法正常运行;

如图1所示,所述淬火机上还转动连接有摆杆5,所述摆杆5上设有检测体6,所述检测体6上开设有配合槽,所述配合槽的侧壁上一体式设有与轴类工件100上的油槽200配合的检测棱7,所述淬火机上设有驱动摆杆5摆动的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由控制器控制;

如图1所示,所述检测体6上设有第一感应器8,所述第一感应器8与控制器通讯,所述第一感应器8通过支架10固定在检测体6上,所述第一感应器8通过螺纹固定在支架10上,所述支架10通过螺钉固定在检测体6上,第一感应器8更换方便,降低了检测装置的维护成本;

如图1、图2所示,轴类工件100装夹完成后,控制器控制驱动电机动作,驱动电机带动摆杆5摆动,进而使检测体6上的配合槽与轴类工件100配合,轴类工件100位置正确时,检测棱7可以与轴类工件100的油槽200正确配合,此时,轴类工件100即可进入装配槽内,第一感应器8即可感应到信号,淬火机可正常运行;轴类工件100的位置错误时,轴类工件100与检测棱7产生干涉,此时,轴类工件100无法进入配合槽内,第一感应器8无法感应到信号,淬火机无法正常运行;

上述技术方案在实际使用时,控制器应控制气缸3和驱动电机同时工作,以使第一感应器8、第二感应器9同时感应到信号,第一感应器8、第二感应器9应串联在一起,也就是说,仅有在第一感应器8、第二感应器9均感应到信号时,淬火机才可以正常工作,以避免轴类工件100淬火位置错误。

第一感应器8、第二感应器9应为接触式感应装置,所述第一感应器8、第二感应器9均为行程开关,以降低检测装置的使用成本。第一感应器8、第二感应器9也可以为其它的接触式感应装置。

一种对上述技术方案的优化方式,所述检测体6上还设有导向块12,所述导向块12与检测体6为一体式结构,所述导向块12上设有容纳轴类工件100的导向槽13。导向槽13的设置可以有效地避免检测体6划伤工件,优化了检测装置的使用性能。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旨在体现本实用新型的突出技术效果和优势,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了解的是,一切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所做出的修改、变化或者替代技术特征,皆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主张的技术范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